三井帝国启示录——探寻微观经济的王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1:00:06
作者 张 凌
三井财团注定要和日本的兴衰存亡联系起来:19世纪末年,萨长土肥四藩联合倒幕时,三井向其提供了超过70%的经费,作为明治维新的功臣,“政商三井”开始崛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投降,在征服者麦克阿瑟的命令下,过分强大的三井财团一朝瓦解,日本由此踏上了长达数十年的重建之路;21世纪的今天,日本经济闻名全球,三井的触角也遍及世界每一个角落,新的“日不落帝国”诞生了。历史纪录了三井,三井也创造了历史。神秘的三井似乎永远让人看不明白,索尼、东芝、丰田、三井物产……这些引人注目的名字全都归于三井的名下。三井究竟是什么,它的力量来自哪里?
在《三井帝国启示录——探寻微观经济的王者》中,白益民先生试图回答人们对于三井财团的种种疑惑。他曾在三井财团的核心企业三井物产工作长达12年。在他看来,三井财团的成就和影响力,毫不逊色于鼎鼎大名的通用电气(GE)和西门子(SIEMENS)这些经济巨子,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说,三井的成就是这二者所不能比拟的。另外,三井和千千万万日本企业的成功深受日本文化的影响。对于渴望强大的中国企业来说,严肃认真地学习三井财团将是极其有益的。
三井与其说是财团,不如说是军队来的更合适些。在人类历史上,最有效率和力量的组织形式当属军队,与之相比,三井财团有很多共同之处。三井财团的员工常常自称“我是三井的人”,以表示自己的骄傲和忠诚,这种“爱社精神”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爱厂如家”,更像是士兵对于军队的归属意识。从企业的角度看,三井财团的企业分布在众多不同的行业中,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在各自的行业内拓展着财团的势力。在财团权力体系的最高层,是一个叫做二木会的由各下属企业高层领导组成的组织,它就是三井的权力核心。三井财团的组织形式十分类似军队中的集团军群。此外,三井财团的情报体系极其庞大,在经济和商业方面的情报能力完全可以与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媲美。不难看出,一旦战争爆发,三井财团可以在迅速地转变为一个提供全面后勤保障甚至直接协同军事行动的军事实体。遗憾的是,普通的中国人几乎没有意识到日本财团作为准军事组织的本质。
综合商社的经营范围号称从“鸡蛋”到“卫星”,无所不包。凭借涉及行业广这一特点,它承担了组织协调三井财团的重担。三井物产不仅充当财团内部交易的媒介,而且具有开展新事业的机构和能力。通过象征性的控股,三井物产可以参与到众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去,从而利用自己在信息和网络上的绝对优势来控制这些企业。上海的宝山钢铁厂是中国最大的钢铁企业,但宝钢的一举一动,无不在三井的控制范围之内。从宝钢创立之初,三井物产就开始与之合作,不仅亲自与宝钢合资成立了宝井钢材加工物流体系,而且组织和协调财团下属的新日铁、丰田等企业与宝钢开展业务,为其提供生产设备和购买其产品。更进一步,三井物产组织三井财团与世界铁矿石巨头的合资企业控制铁矿石价格,目的是为了从根本上控制宝钢乃至中国的钢铁企业。三井财团这种非凡的控制力不仅令人吃惊,更加令人恐惧。
从二次大战到现在,世界发生的变化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意料。三井财团能够长盛不衰,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企业的兴盛离不开时代的需要,三井也不例外。著名的 “韩战特需”、“神武景气”、“岩户景气”和“伊装诺景气”以及后来的信息革命,都给日本经济带来了强大的推动力,三井财团当然也是重要的受益者之一。但是,仅仅有这些外部的推动力是远远不够的,三井财团的长盛不衰更主要的是由于三井人具有敏锐的时代眼光和积极进取的实干精神。石田退三的“乡巴佬精神” (纯粹、勤奋、执著、认真、不怕苦、不怕累、肯学习)、土光敏夫以技术与实干推动社会发展的信仰、盛田昭夫用10年的亏损换得美国市场的认可……三井人的精神和行为令人肃然起敬。
如果仅仅写到这里,《三井》和一般的企业传记就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是,三井之所以为三井,是因为有更深层次的东西隐藏在种种表象的背后,这正是作者力图揭示的重点:文化和人。
文化二字,从来就给人以抽象模糊之感。如果再考虑到花样繁多的定义,讨论文化无疑就成了一件无趣和令人头痛的事情。但是,在《三井》中看到的日本文化,尤其是和三井等财阀兴衰荣辱密切相关的那些部分,却是极其引人入胜的。众所周知,日本列岛资源贫瘠、灾害不断,恶劣的自然条件造就了日本民族强烈的危机意识。这种危机感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共生意识”(或者说团结精神)是日本民族精神里最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深受这种文化浸淫的日本企业自然有与众不同的气质与精神。
如果非要找出一个日本企业精神的代表人物来,那么土光敏夫应该是当之无愧的典型。作为日本经联团领袖的他被日本国民称做“财界首相”,从石川岛播磨到东芝,从三井到经联团,土光敏夫的人生极富传奇色彩。他在经济领域的巨大成就,使他成为日本经济成就的象征。
在青年时代,土光敏夫比同龄人经历了更多的失败和挫折——他一生中共有四次升学失败的经历。然而,这些挫折和失败不但没有摧垮他的自信,反倒锤炼了他不畏艰险、知难而进的刚强性格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学生时代的社会活动,使他具备了成为一个杰出指挥者的潜质。广泛地阅读书籍,开拓了他的眼界。而对佛教日莲宗的信仰,更是让他具备了超越常人的深刻思想和坚定信仰。青年时代的土光,并不像一般的名牌大学学生那样自傲,也没有一味钻在书堆里不问世事,而是用更多的时光来做深刻的思考。他忧国忧民,力图搞清人和人的本质,并不断注视着社会潮流的前进。经过漫长的求索,他终于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知识、技术与实干精神,不仅可以造就个人的成功,也可以推动社会到达更加美好与理想的境界。
在石川岛播磨,土光获得了充分施展才干的舞台。从远赴瑞士学习大型发电机用透平开始,他把自己刻苦实干、认真细致、忘我敬业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凭借众多像土光一样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奋力拼搏,石川的产品终于在洋货横行的日本市场上赢得了客户的信赖和尊重。在土光敏夫的管理下,石川从濒临破产的边缘一跃成为日本工业企业50强之一。从此,他开始了在日本经济界叱咤风云的历史。
土光敏夫有一个著名的公式:活力=智力×〔毅力+体力+速力〕。他信奉的经营哲学是“让一切充满活力”,并在管理中力推“重担主义”和“适才适所”的用人路线。从石川岛播磨到东芝再到经联团,他的言传身教深深感染了无数的下属。
日本经济的成功和国力的强大,是建立在一大批像土光敏夫一样的人才基础上的。日本文化中“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在一代代日本人身上发扬光大。他们没有故弄玄虚,没有恣意张扬,不喜欢坐而论道和高下之争,而把全部的精力集中在增强企业的实力的点点滴滴上。土光曾经说过:“一个企业,它的技术力量无论多么雄厚,相对于世界技术的大系统来说,也仅仅是汪洋大海中的一滴水。如果一个人或一个企业固步自封,……那么这个人或企业肯定会吃亏的。……所以,我们必须向对手学习……”深受实学思想影响的他们永不满足,不断地学习对手,超越对手,进而超越自己。有人说日本人是“猴子的民族”,这种说法满含鄙夷,但这恰恰是嘲笑了日本人的长处,这种无知因而无畏的精神不仅非常可笑,而且极其可悲。
毫无疑问,在学习方面中国的企业家是世界上最勤奋的群体之一。从泰勒到彼得·德鲁克,从卡耐基到杰克·韦尔奇,从“细节决定成败”到“赢在执行力”,中国企业家勤于学习的精神令人钦佩。然而,他们似乎忽视了一些相当重要的东西。
首先,技术实力低下。在国民经济根基的制造业领域,中国企业的劣势最明显。2004年,一场围绕DVD高额专利费的经济纠纷发生了。日立、松下、三菱电机、时代华纳、东芝、JVC六家DVD核心生产企业(国际通称为6C联盟)向中国的DVD生产企业发出了最后通牒,索要占产品单价20%的专利费,每台约20 美元。中国企业作为DVD专利的使用者,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其技术实力低下的软肋在这场冲突中暴露无遗。然而,DVD事件仅仅是冰山一角,随着经济交流的增多,中国企业将面临越来越多类似的困难。相比之下,韩国三星电子的做法足以让许多中国同行们汗颜。1996年是三星电子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三星电子在世界上开发出首款256M内存芯片。当时,日本的DRAM制造企业为了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研发投入十分巨大,它们坚持的“赤字生存”原则使韩国同行举步维艰。三星电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顶住压力坚持自主研发,最终奇迹般地超越了日本。在三星DRAM产品发布会上,韩国副总理亲自出席,和三星电子的员工一同庆祝这个历史性的超越。从此,三星一直遵循着一个策略:领先日本同行3到6个月,领先国内同行半年,在这样奋斗了三四年之后, 2001年日本同行已经无力再赶上三星电子,并最终经放弃了同三星的竞争。在技术层面,自力更生是一个企业真正强大起来所难以避免的必要条件,中国企业往往把精力集中在产品的加工、物流和营销等环节上,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技术实力的提升。这样的做法是有害的,而且是极其危险的。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如果不能实现技术的彻底独立,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国企业就难以摆脱经济奴隶的地位。
其次,组织架构制约了企业发展。日本和美国的财团尽管有着千差万别,但他们都有着强有力的庞大组织。日本人团结一致,他们的财团足以和军队媲美;美国人藏富于民,他们的财团实力雄厚。通过建立适合于自己的组织架构,这些经济巨人得以把精力集中在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上,从而能够有长远的发展。反观之下,中国的大企业实在是太少了,而大财团则更是少之又少。前几年,闻名全国的“德隆系”企业集团轰然倒下,庞大而杂乱的组织一朝瓦解。1997年,经过短短3年的试验,中化集团这个最早被批准进行综合商社试验的企业集团因为组织利益协调不利,陷入了重组的泥潭。这两个例子充分说明了中国企业在建立适合于自己的组织架构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分配资源、如何协调下属成员的利益关系、如何集中组织全体的力量等等问题并不那么容易回答。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选择正确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这四个字总是给人以故弄玄虚的感觉。事实上很多的中国企业也有自己所谓的企业文化,不过这些“文化” 更多的是印在标语上和贴在办公室墙上的宣传品,对于他们来说企业文化不过就是几个口号而已。在这个机遇与金钱紧密相连的时代,抓住机遇挣大钱是一个大的让人几乎无法抵抗的诱惑。无数的企业关心的仅仅是能否赚到钱和能赚到多少,除此以外的一切的重要性几乎为零。这种致命的短视反映了中国某些企业经营管理者个人修养的缺失,他们没有深刻地思考投身社会经济洪流的目的和意义就匆匆开始了自己的历程,以赚钱始,以赚钱终,意志坚定,思想简单,因而也注定了昙花一现的命运。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中国企业必须停下来仔细思考一下这两个复杂的问题:企业为了什么而存在?企业为了什么而发展?我相信,在解答了这两个问题之后,中国企业的强大就指日可待了。
12年前,白益民先生进入三井物产任职的时候,恐怕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一位探访日本经济真谛的取经人。在这12年中,他完成了一次不可思议的旅程,给国人带来了鲜为人知的有关日本企业、财团的故事。《三井》一书的启示有着不平凡的意义,给人警醒,发人深思。或许它算不上是一部经典的杰作,但读毕《三井》我内心已无法平静,“行动起来”的渴望在心中燃烧。我坚信这是一本好书,它是一篇振兴中华的宣言。同样,我也坚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同我一样,被这本书所激发而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