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长沙新老三大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33:53
 戏说长沙新老三大怪   “开中巴像买小菜;歌厅火爆杂志不好卖;书市米市样样都不赖。”这是上世纪90年代形容长沙的三大怪,也是当时长沙这座城市特征的一个写照。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沙进入21世纪才短短几年,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于是,长沙人对长沙市的发展变化用新的三大怪进行了概括总结,“长沙人口味换得快;槟榔满街当菜卖;电视节目火明星来得快。”当然,一座城市有很多出色的地方,这里只是城市生活的一个缩影。  以前我对这“三大怪”进行过解析,可能很多读者还不太清楚,外地来长沙的宾客弄不明白。在此作个简单的回顾,新旧对比,观长沙的变迁。   开中巴像买小菜   上世纪 90 年代初期,长沙城区的公交线路较少,只有几十条线路,的士数量也不多,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外来人口不断增多,为了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中巴车开始穿梭于长沙街道,参与城市客运。由于其即停即走、招手即停、不限停靠的运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乘客。随时随地“踩一脚”,拉客时的吆喝声一浪高过一浪,中巴车司乘人员违章、超载、“漫游”及恶意甩客、拒给车票的行为使长沙市中巴车运营秩序混乱,其容量小、运作不规范、增加城区无效交通流量、安全性能差、尾气污染严重、影响城市形象等缺陷也暴露无遗。在各条中巴线路上,不断听到热情过头的中巴服务员的吆喝声,强行“请”你上车时的过火热情令当地和外地许多乘客无所适从。那几年,中巴车遍布城市的各条线路上,满街都是,这句话还真形象,开中巴车就像菜市场。  脏乱差的“绿脑壳”影响了长沙市的公共形象,为了提升城市品位,政府坚决进行了整治,2003 年 9 月 30 日起,长沙市二环线以内禁止中巴营运。把“绿脑壳”“请”出了城区,清除了一大怪。   歌厅火爆杂志不好卖   长沙的歌厅火爆,全国闻名。青一色的胖子主持形成特色的风景线,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分,吃完晚饭后的长沙市民就往各大歌厅奔,长沙歌厅的节目大同小异,名曰歌厅,实则是一台曲苑杂弹多种艺术门类同台齐放的联欢晚会。长沙的歌厅之所以受当地人和外来人的青睐,昌盛不衰,成功之处在于区别与一般的电视晚会节目,你在长沙的各大歌厅中,绝对可以减轻工作、生活压力,有高雅的纯音乐弹奏,最让人喜爱的就是本土相声,“脱口秀”,令人捧腹。而正是这一个“杂”字,才把千千万万的观众从四面八方拉进了剧场。就其“杂”而言,有外国的,有中国的;有跳的,有唱的;有说的,也有叫的;有雅的,也有俗的。        演出大都以歌舞节目为主,但也有语言类艺术,如相声、小品的表演;魔术、杂技、时装表演以及京剧和地方传统戏,也是观众叫座的。        从剧场整个氛围来看,分成了三段:上段是精的;中段是闹的;下段是笑的。看过演出,感到长沙歌厅的经营者,真是把“精”的,精到了家;“闹”的,闹到了位,“笑”的,笑到了点子上。虽然比较俗气,但主持人把握低俗的度恰到好处。长沙人喜欢掏上几十百把元的歌厅门票钱去看演出,不愿掏钱买本地出版的杂志,哪怕只有几元钱,的确,在长沙没有一本在全国叫得响的杂志。如今,长沙人家里来了客人,不进饭馆进歌厅,60 元买张票,图的是个高雅,潮流。  长沙市的知名歌厅大多具有一定规模,座位少则几百,多则上千,全年平均上座率达 90%以上,远远超过一些设施良好的正规剧院。据统计,长沙 6 家最大的六家:琴岛、大中华、红太阳、田汉剧院、华天大剧场等歌厅每晚接待观众平均达 4500 人次,营业额约 40 万元,去年这 6 家歌厅共接待观众 200 万人次,营业收入 1.5 亿元。  火辣辣的长沙歌厅文化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大江南北迅速走红。红红火火的长沙歌厅,搞活了演出市场,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弘扬先进文化,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政府主管部门和媒体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之下,长沙歌厅文化不仅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娱乐产业门类,而且名扬全国各地,成为湖南省发展文化产业的一张闪亮的“名片”。   书市米市样样都不赖   书市,因文化湘军而得名,自故长沙人就爱书,爱读书,于是长沙书市比较火爆,1997 年以前,长沙书市设在黄泥街。黄泥街街如其名,天晴时尘土飞扬,道路七弯八拐,门店陈旧零乱。以前的黄泥街,因街道狭窄,不能满足湖南人买书,书市流通的需要,于是,政府调控,择址于长沙定王台,在此拔地而起一座大厦,形成了全国少有的几个大型书刊交易中心,这里每天都是人头窜动,川流不息。1997 年,长沙书市整体搬迁至定王台,告别了经营环境差、条件落后的历史,书市发展从此步入了快车道。在东起芙蓉路、西到蔡锷路的解放中路上,超过 5000 平方米的大型卖场就有3处。如湖南省新华书店的“湖南图书城”,民营图书批发市场———长沙“定王台书市”和民营图书超市“万卷购书城”等。街道两旁图书、音像制品、报刊等门店错落有致,琳琅满目。定王台书市店户数已达到260多家,图书批发市场、图书超市、连锁书店、专业店、特色店、主题书店等各种各样的图书销售经营方式,使书市具备了多样化的服务功能,具备了浓重的本土色彩。每逢节假日,定王台书市内摩肩接踵,人声鼎沸,人气兴旺。已成为全国四大书市之一,在全国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力。  长沙图书交易会历经10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自发的、民间的贸易会发展到今天在全国业内具有广泛影响的大型综合展示会议,成为长沙乃至湖南的一个文化品牌。鲜明地体现了湖湘子弟那种“敢为天下先”的文化心理。湖湘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特质和气魄,它的形成和发展既得力于名家学说,也得力于众多的非湘籍学者,更少不了西方文化的渗入。这一理念便利湖湘子弟开拓视野,广泛吸取各种优秀文化,使创作的作品更多样化、更加包罗万象。2002年湖南出版的《波斯经典文库》,荣为江泽民主席访问伊朗的国礼,中伊两国元首分别题字后交两国国家图书馆永久珍藏,更让长沙书业走向了世界。  至于米市,长沙米市与无锡、芜湖、九江米市并誉为中国四大米市,在长沙商贸史中占有重要位置。长沙米市的雏形可追溯到北宋晚期,当时的潭州已能制造载米万解的大船,往来湘江,运送大米。到清雍正(1723一1735)初年,湘江上运米之船“干艘云集”,直销汉口,再抵江浙,盛极一时。就不用我多言,湖南乃鱼米之乡,又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坐镇,天然环境加先进的技术,湖南的米至然味道不一般。那边精神食粮书市火,这边物质文明的基本条件——米市同样争相抢购。长沙米市的兴旺,除了长沙特殊的地理、经济地位外,更主要是建立在湖南全省粮食生产相对发达的基础上的。  上述的老三大怪只有中巴已经不存在外,余下的两大怪依然继续保持他怪的本色。长沙进入 21 世纪后,社会生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又重新涌现了新的三大怪,在此为各位看官做一个详细的解释。         长沙人口味换得快   长沙人好吃会吃久负盛名,有人戏言长沙为舌尖上的城市,这个比喻还真是恰如其分。  有人说长沙人的口味比较刁,在饮食上没有自己的特色。其实不然,长沙人的口味之所以“刁”,是因为长沙人有这个条件。在改革开放初期,当时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吃个实惠,主要为了是填肚子,长沙的饮食主要集中在老城区的黄兴路,南门口一带吃长沙本地的特色小吃,杨裕兴、甘长顺、柳德芳、德园等老字号每天都是热闹非凡,形成了抢席的局面。  进入 90 年代,温饱解决了,长沙人开始转向品尝各地的风味,围着南门口的贵州啤酒鸭、津市牛肉份,这两个外地美食受到热宠,店子从一家发展到了满城风雨。这两种特色首次在长沙“吃螃蟹”大获成功之后,于是外地人喊出了“快来,长沙人什么都吃”的口号,于是,全国各地的美食纷纷涌向星城。  进入 21 世纪,长沙人的口味又发生了变化,开始转向了吃营养,品风味。星城的饮食品种更是五花八门,千奇白态,无所不包,无论什么地方人到长沙,都有回家的感觉。在长沙可以品尝到中国八大菜系,各地特色小吃,琳琅满目,让你垂涎欲滴。北京烤鸭、德州扒鸡、道口烧鸡、遵义鱼腥草炒腊肉、四川的赖汤圆、串串香,贵州酸汤鱼、凉粉,云南过桥米线;东北饺;天津狗不理包子、千层饼;武汉豆皮,山西刀削面、台北豆浆、广东粥……各地名特小吃你都可以在长沙的街头一次尝个够。除此之外,也有扎堆的中华美食一条街,让你恨不得长个猪八戒的肚子就好,中华美食一次吃个遍。  “嘴刁”的长沙人轮番食过中华美食后,又觉得不新鲜了,中国的吃遍了,问:“还有谁?”于是,外国食品也相继杀奔而来,巴西烧烤、韩国料理、日本料理、葡萄牙点心、美国的肯德基、麦当娜……各式西餐与中餐在进行激烈的争夺战。  长沙的饮食据点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改变,80年代围南门口,90年代跑环线,21世纪边欣赏风光边品尝美食,又集中来到湘江风光带。华丽雅堂、简易排挡,长沙人对环境不太看中,在乎那种氛围,在乎口味,可以几个小时不挪窝,策着段子,吃得有滋有味,吃的就是这性情。长沙人讲口味、重口味,讲交情、重交情,委实是其特点。   槟榔满街当菜卖   槟榔又名青仔,是常绿性乔木,“高高的树上结槟榔,谁先爬上谁先尝……”这首脍炙人口的《采槟榔》早已传遍大江南北。槟榔生长在热带地区,在我国的台湾和海南等地有大量槟榔树。  槟榔原产自南洋群岛,大约在 1500 多年前传入我国。据资料记载,台湾人吃槟榔约有 300 年的历史。据《淡水厅志》卷址一记载:“槟榔最甚……可谓辟瘴”。  台湾和海南人只吃生槟榔,而吃干槟榔首先从湘潭开始的,长沙人刚开始只吃“湿壳子”,随着长株潭三市的交通便利,交往越来越甚密,长沙人又容纳接受了“干壳子”。  漫步大街上,随处可见口嚼槟榔的男女老幼,面掏出一颗槟榔招待,显得自然、亲切,让人眼见具有地方浓郁的特色食品,一下就找到了话题,彼此拉近了距离。少了陌生人说以天气为主题的尴尬,外地人都说与长沙人见面感觉挺好,有种莫逆至交的感觉,这也是因为槟榔的重大功劳。  “烟、酒、槟榔、茶,吃了往上爬。”这是长沙人生活中的一句口头禅,“爬”别有韵味,一是说吃了这四件就爬上床睡觉,二是寓意事业学业步步高升。长沙人将槟榔排在礼遇招待品的第三位,比国饮茶还重要,可见它在长沙人生活中的重要位置。大雅之堂送上槟榔,说是特色,宾客说一定坐着试试味道,怕被这小壳子给撂翻咯。红白喜事,槟榔必是座上客。三五好友聚会,多好的烟酒别人不在乎,要是递上颗槟榔,嚼在口里,那劲头甭提多爽朗。聚会大伙吃,个人独处也在嚼,走着吃、坐着吃、躺着吃……想怎么吃就怎么吃,无拘无束,含在嘴里,不受场所限制。  目前,据粗略估计,在长沙每天有 7 万人搞销售,300 万人吃槟榔,其中还不包括零星、临时的消费者。通常每位槟榔族一天平均嚼掉 20 粒槟榔。  有人问是吃的多还是卖槟榔的人多,现在肯定是吃的人多,刚开始时是卖的人多,庞大的消费群,巨大的销售额导致长沙人趋之若鹜,从刚开始的小摊小贩零卖,到如今的工厂加工,口味也从单一到多元化,迎合不同消费者的口味。如今品牌也是琳琅满目,包装精美,一元、两元一袋任何人都能消费。  吃槟榔是长沙的一大特色,长沙人吃槟榔吃出了一种文化,吃出了一个产业,被长沙人形容槟榔为“黑宝石”。   电视节目火明星来得快   在“湘军”这个名单中,电视是异军突起的一支新军。  湖南电视业的迅猛发展也就是近 10 年的事情。上世纪 80 年代初,全省只有湖南电视台唱独角戏;90 年代初,全国第一家有线电视台落户湖南,打破了无线电视台一统天下的局面;90 年中期,湖南经济电视台的创建和湖南电视台的上星引发了湖南电视的有序竞争;到了 90 年中后期,伴随着生活频道的相继诞生,湖南电视业逐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系统格局。从 1997 年以来,群雄出道,各台争先,这才有了以《快乐大本营》为中坚的综艺类节目迅速从三湘大地走红全国;湖南卫视节目的高收视率与重大影响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受到重视,国内媒体纷纷报道湖南电视的繁荣局面,探讨湖南电视节目改革的经验。这才有了热热闹闹、享誉全国的“湖南电视现象”。  回眸电视湘军走过的风雨路程,从“幸运3721”到“快乐大本营”,娱乐综艺节目最先得到认可,而后才是谈话和新闻类节目。从娱乐节目中,涌现出一大批时尚、活跃的新生代,如仇晓、汪涵、李湘等等。他们或搞怪,或亲切,或热闹,不管怎么说,他们让观众尝着了新鲜,开拓了我们的眼界。五颜六色的舞台、大大小小的明星、各式各样的游戏,还有青春靓丽的主持人,都深深吸引了观众。  丰厚的湖湘文化底蕴和多年来的电视精品传统也为综艺节目的辉煌起到重要的造势作用。湖湘文化源远流长,滋润着三湘大地,辐射着电视荧屏。远的不说,上世纪80年代初的文学湘军就曾显赫一时,种类繁多且表现不俗的湖南戏剧也颇有名气。因此,与之结缘的“综艺湘军”的诞生便在情理之中。  湖南电视能成为一个现象,不得不说经视的锐意改革和大胆探索。湖南经视是一个自筹资金起家、靠竞争和招聘运作的新型电视台,要在众多老牌电视台的夹缝中脱颖而出,必须使出新招。作为地方新电视台,新闻、专题等难敌其他“老大哥”,因而综艺节目便成了该台的首选突破口,湖南第一档综艺节目在经视问世顺理成章。应该说,湖南经视全新体制的办台模式为综艺节目率先在湘“点火”并成燎原之势起了决定作用。  随着湖南电视节目影响的日益扩大,特别是综艺节目的火爆,越来越多的明星愿意到湖南来做节目、做宣传。据统计,单是到《快乐大本营》、《聚艺堂》、《幸运3721》、《真情对对碰》等栏目来做节目的影、视、歌明星每年就超过 500 人次。湖南卫视《音乐不断》更是接连组织了香港、台湾等明星的歌友会,在全国歌迷中引起巨大反响,不少歌迷不远千里,从全国各地赶到长沙,参加歌友会,火爆之至,近乎疯狂。到如今,只要开个人的演唱会,发片会,首先想到的就是到长沙来。到长沙来的国内外明星络绎不绝,以电视为龙头的娱乐活动是频繁举办。  电视综艺节目的繁荣是电视节目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是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周末的娱乐、放松成了人们心情放假和释放疲劳的最佳选择。只是湖南电视界得风气之先,并凭节目质量优势,因此能在全国综艺节目的低谷中抢滩市场。  率先在全国成立的广电集团,金鹰电视艺术节,湖南人将资源进行整合,进行产业化运作,取得了成功,湖南广电最近几年的广告收入约 10 个亿,而湖南广告市场就是在 17 亿左右,电视囊括了大部分的广告份额。  湖南电视综艺节目的兴起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全国掀起了一场“荧屏综艺大战”。如今,仅全国上星台所办的综艺节目便有数十个之多。这当然好处多多,既火了荧屏,更乐了观众。电视湘军其“乐”无穷,依然以娱乐节目做龙头,多元化发展打天下,今年的“超级女生”选拔赛,又火了一把,当然,经济效益也是收获颇丰。如今,电视湘军已经非常自信和鲜明地树起旗帜,以“快乐中国”为节目定位,娱乐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