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决定出路 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3:12:22
  没有对任何人都适用的道理,只有最适合你自己的道理。一个人的性格会决定他如何去面对社会,如何整合资源,最后看似水到渠成,其实背后是他的性格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在做生涯规划时,一定要看清自己,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财智论语

    有的人一生削尖了脑袋往官场里钻,到了晚年往事不堪回首,常发出“做人莫当差,当差不自在”的感慨。有的人从商,好像赚了些钱,但都说:“老板这活真不是人干的!”这种哀叹都是光环下不被常人所知的一面。那么除了红、黄而外,还有没有第三种生存方式?这正是我所要尝试的,一种更广阔的、更容易控制和把握自己命运的生存方式——第三种生存方式。作为知识分子,知识的价值永远是你的力量,把握住这一点,你进可攻,退可守,游刃有余。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生涯规划亦如此,没有对任何人都适用的道理,只有最适合你的道理。

    最近我与几位老朋友聚会,我提起生涯规划这个话题,大家都非常感兴趣。而且到了我们这个知天命的年纪,才明白自己是怎么回事,因为到了这个年纪,人的一生基本上算是尘埃落定了。

    其中一位老朋友是一个近两年才改制的国有控股的建材厂的经理,他是学历史的,喜欢钻研问题,做事踏实并且待人诚恳。他本来在大学教书,后来却碍于情面跟着他的一位导师去搞经营,之后又被派去当厂长。凭着他以诚待人的性格虽然拉住一些客户,但是商场远没有校园单纯,经常要与小人、坏人打交道,如何对付这些人是最让他头疼的。他曾经咨询过一位生意做得很大的朋友,问他是如何对付小人的,对方的回答是:“对付坏人你要比他还坏”。这就麻烦了,他只懂与好人打交道,虽然明白了道理,可对坏人还是下不了手。所以他的工厂在微薄的利润下勉强维持,碰上这次危机就彻底关门了。这时他重新回家看书读史,虽说吃饭不成问题,但是他在厂子里的股份,他大半生的心血就此归零了。

    据他说,现在所有见到他的同学和朋友都说他最适合做研究,如果不离开大学,现在肯定是教授、博导了。得出结论并不难,但是如何在选择和遇到转折时就看清自己?客观因素固然有作用,但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他没有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去设计人生,并且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不受任何诱惑或者干扰。

    还有个故事也是个悲剧。我在新华社的时候和一个同事合写了一篇反响很大的报道,中南海把我们找去做汇报,谈对中国形势的看法,汇报完了以后对方传达领导的意思,希望调我们到中办工作,不过还挂职做新华社记者。我说到中办来干什么?他说比如说每年给你一两个选题,你就专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和调查,领导需要这种东西。当时我听完以后说不行。他说为什么呢?我说我们之所以能够写出这样的报道,对中央的宏观决策有积极的帮助,是因为我们超脱,我们人微言轻,人家没有把我们当回事,所以人家会对我们说真话,才能够在全中国挖到这些真实的素材,如果我们是中央派出去的人,就成了钦差大臣,人们就会防范我们,恭维我们,围着我们转,我们就不可能了解这么多真实情况,这是一个非常残酷的二律背反。所以要想拿到好的东西,必须承受痛苦。要想享乐,成为钦差大臣,就不可能拿到好的东西,于是我就谢绝了这件事情。
   我这个同事一出门就抱怨说:“多好的一个机会让你给毁了,一个大好前程就这么让你给断送了。”我说:“怎么断送了你的前程呢?”他说:“通过这个渠道进去,以后起码是局级干部,说不定还有可能混成部级干部,你干吗要拒绝呢?”当时他非常恼火,跟我吵起来了。后来一吵起来把我逼急了,我跟他说:“在你看这也许是坏了你的事,但我看来并不一定,你既然把话说到这个分上了,我就跟你明说,你根本不适合走仕途。”他说:“你怎么知道我不适合呢?”我当时说得很直,我说:“你入官场只能当秘书,而官场的争斗是很残酷的,你进去以后由不得你,必然要压宝跟人,无论是成龙上天还是成蛇钻*都得认账。你这个人最大的优点是随和,最致命的缺点是没有原则,这在官场是很致命的。”

    他没听进去,半年以后果然不做记者了,凭借这篇文章的影响,当地省委书记找他当了秘书,不久又升任办公厅主任。那段时间他非常兴奋,我再见到他时,说话口气都不同了,已经开始打官腔,摆起领导的派头了。我跟旁边的朋友说他走上了一条悲剧的道路,很多人都觉得不可能,他一跃龙门之后身价百倍,成天很多人都围着他转呢。

    不幸被我言中,他做办公厅主任的第二年,他的上司调到外省当书记,他也跟着去了。到那个地方待了一年,上司在当地有点玩不转,矛盾很尖锐,他就开始表现出他性格中的弱点了,提出调回老家,因为他觉得在那里继续待下去没有前途,想下船了。这按官场中的规矩来说叫不忠,你跟谁就要死心塌地,半路换船肯定不会有好结果,好多人等着收拾你呢。既然选择了这种地方,成龙上天,成蛇钻草,你只能靠运气了。

    他离开的结果再次印证了这个官场的潜规则。前上司对他很失望,再也不愿帮他了。而老家这边又有很多前上司的对头把他当成了出气筒,想着法整他。结果是他虽然级别还在,但是一个闲职。由于不得志,整日郁郁寡欢,借酒浇愁,没多久就得癌症英年早逝了。我听到这个悲剧的结局并不很吃惊,只是为他惋惜,因为他走了一条不适合自己的路。

    还有一位我大学同学的故事也很是令人感慨,他当时是我们班公认的雄辩家,口才非常好,一流的辩才,浑厚的男中音,总是在辩论会上唱主角。而最令我佩服的是他和我是老乡,却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而直到现在还有人说我的普通话不行。由于当时他留着一脸络腮胡子,我们都叫他费尔巴哈,还有人叫他*,都觉得他以后会很有前途,当个出色的教授绝对没问题。果然,大学毕业由于他的成绩好很顺利地留校任教了,凭他的口才,教书自然很受同学们的欢迎。

    话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在他顺顺当当一路坦途时,改革的南风吹遍了全国,广东和深圳热闹起来了。经常去深圳的人回来总会向大家传递着令人惊奇和兴奋的消息,很多人都蠢蠢欲动,准备南下广东。他也想往广东跑,想“下海”。我当时就很担心,劝他不要“下海”,他问我为什么,我说他注定是岸上的动物,到了海里很可能会被淹死。海里的动物要行动胜于理论,而岸上的动物,特别是大学教师靠的是嘴上功夫,这正是他最大的强项。如果在大学里,二三十年他至少能当个系主任,搞不好还能当校长。但是“下海”的话,你的优势发挥不了,而劣势反而突出了。
 我认为他有三个性格特点:第一是他心中只有自己,很少考虑别人。在大学里还可以自成一体,恃才傲物,这种自负在学术上弄不好还是优点。但在社会上,江湖上,就不是那么简单了;第二,他总是喜欢占点小便宜不肯吃亏。在校园里可以万事不求人,但生意场上的规矩都是先要给别人好处。关于这点,他最具代表性的故事是,他习惯雄辩,大家也都很佩服,愿意听他狂侃,而他总是烟不离手,激情上来以后就跟别人要烟抽。当别人把烟递给他的时候,他会把别人的整盒烟拿过来,装到自己的口袋里。辩论完了之后,递烟的人就想把烟要回来,于是对他说:“老兄啊,你把烟抽了,把烟盒还给我行不行?”这个时候他就发挥他费尔巴哈的辩才了,不屑地看了那个人一眼说:“真没出息,不就是一包烟嘛!你看我都忘了,你还记得这么清楚。”递烟的人反而被他搞得很难堪,甚至觉得自己很卑微了。

    不知道我们同学中有没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人到外面去混,去闯世界,做生意,怎么跟人打交道啊?中国有句老话“吃得亏,打得堆”,跟别人打交道,一定要学会换位思维,否则人家凭什么跟你合作呢?

    第三个是不拘小节。每天晚上十一点熄灯以后,不知道现在学校里还有没有保持这个革命传统,上床之后总有个卧谈会,哪个班上来了个漂亮女孩,谁又跟谁拍拖了,这些内容是最受欢迎的。每次他讲得最多,讲到高兴的时候,常常会咳嗽一下,喉咙里一口痰就吐到了地上。他睡上铺,这一吐有时候就吐到下铺的床上了。下面的人当然受不了,跳起来抗议:“你怎么能这样!”我们这位雄辩家怎么说呢?他说:“真没出息,不就是一口痰嘛!”我估计你们年轻人里面也会有类似的故事,看起来这是一些性格上的小问题,但日后对一个人的发展肯定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他刚到南方的时候人家给他一个研究室主任的位置,也还是比较适合他的,但是他不甘寂寞,先是调去当了一家进出口公司的总经理。但研究经济理论和具体做买卖不一样,经营管理一家公司和自己演讲写论文也不是一回事,不久他就退到二线当了副职,可是又觉得怀才不遇,心有不甘。最后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彻底下了海,当从圈养动物变成了纯粹的野生动物之后,他的经济理论和辩才再也没派上用场,转而变成了一个需要四处求人的小生意人。角色一变完全找不到感觉了,这之后他炒过股,搞过广告印刷,总之是很辛苦,见到他的人都说他看起来老多了。就在人们为他惋惜的时候,最近见到他,他却说:“判断成功的标准并不见得是看财富,我觉得自己能有这么丰富的经历,这个过程也是一种人生的体验和收获。”

    我想如果真是这样,正如我常对工作室的员工们讲的“生命是一种体验,幸福是一种感觉”,只要基本生活有保障,其他更多的都是一种个人感受,只要自己认为充实和幸福就是一种成功。最终回到一个根本的命题上来: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但不论对错,首先自己要明确:你到底要什么?因为不管你是否很清楚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的答案都左右着你的每一次选择。如果我们不主动去找到这个答案,很可能会一次次被各种各样看似时尚的东西所迷惑,犹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我们的人生意义就会大打折扣。

    郑板桥说“难得糊涂”,很多人也说,人这一生不要想那么清楚,就糊里糊涂过也不错。但郑板桥说的是“聪明难,糊涂亦难,由聪明到糊涂更难”。他是讲一个否定之否定的道理,第一层意思是有些事开始不明白,要想搞明白不容易。就像我们现在的大学生,刚踏入社会对怎么规划人生完全是懵懂的,要想搞明白不容易。有时需要去尝试,甚至摔跤,但不能撞了南墙不回头,而是要不断总结反思,开窍越早你的人生就会越有价值、越精彩。第二层意思是从明白做到糊涂,就是小事情上不计较,那是更加困难,而做到心态平和,小事装糊涂,这已经是最高的境界了。

    有人说这是命,是不可知的。我说不对,我认为生涯是可以规划的,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人生道路的选择已经由被动转为主动。既然这个时代已经给了我们选择人生道路的权利,我们完全可以很从容地规划我们的人生,但我讲的这种规划不是锱铢必较,而是从大的方向上去把握,而这个把握首先就要对自己的性格特点做一个分析。也许有些性格很难改变,有人热情外向,有人内向含蓄,但只要我们清楚自己的长项和短项,是斧头就做斧头的事,是锯子就按锯子用,人生的路就会走得更加顺畅自如,也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风帆。如果分析不明白,拧着来,只能是处处碰壁,处处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