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曲泥石流成因:植被破坏 山体被汶川大地震震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1:53:07
舟曲泥石流成因:植被破坏 山体被汶川大地震震松2010年08月10日 11:00南方日报

“虽然舟曲堰塞湖只有200万立方米泥沙,是汶川地震时的1/6—1/4,但舟曲堰塞湖排险难度大于汶川。”甘肃省科学院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副所长王得楷直言。

王得楷说,堰塞湖处是白龙江在舟曲县最窄的地段,流出县城后江面变宽,如果大规模爆破,可能会淹没下游沿岸的居民点。

泥石流成分复杂

汶川地震后,唐家山堰塞湖泄流形成的洪水,曾淹没宝成铁路涪江大桥下一条公路的部分路段。洪水携带了大量漂浮物,大多是断木、枯草、篱笆和油桶等小型物体。对于大的漂浮物,部队还曾采用炮击的方式炸碎它们,以防撞击铁路大桥。

本次舟曲堰塞湖排险,新增诸多难处。舟曲堰塞湖所在的白龙江下游,布满了先前泥石流带来的墙体、大石块、泥沙、钢筋等复杂成分。有人担心,舟曲堰塞湖爆破后泄下来的巨流洪水,可能因为携带这些复杂成分带来新的灾害。

王得楷解释,汶川地震中形成的堰塞湖属于整体性滑坡,但在舟曲截断白龙江形成堰塞湖的是泥石流,属于混合体,水分充分参杂其中。一旦爆破形成小缺口,泥石流很快又将缺口弥补,不易泄泥。

山体松散潜在危险大

相比汶川地震大小不等的堰塞湖,舟曲堰塞湖的地质状况更令人忧心。据了解,舟曲县位于白龙江中上游,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大沟深,地质结构松散,地处亚洲第一滑坡和泥石流多发地带,县城东侧、白龙江北侧的大川乡泄流坡滑坡体,是典型的多发性、断裂带、堆积性滑坡。

据报道,舟曲县白龙江沿岸山体曾为汶川大地震震松,遇持续暴雨,容易发生山体塌陷和大型泥石流,从而形成具有威胁性的堰塞湖。而在汶川地震中,堰塞湖沿岸的山体植被覆盖率高,水土保持完好,潜在危险小。

记者从兰州气象中心了解到,舟曲本周继续有降雨。对此,王得楷认为,堰塞湖处是白龙江在舟曲县最窄的地段,出了县城江面比较宽,如果大规模爆破可能会淹没下游沿岸的居民点。

王得楷警告说,如爆破出问题,“更大的潜在危险位于80公里外的武都城,一座抵抗风险只是50年一遇的中型城市。”

截至17时左右,经过武警水电官兵连续8个小时的奋战,对舟曲堰塞湖成功爆破4次。堰塞湖水位下降1米,抢险取得了重大进展。王得楷认为如果爆破顺利,可能两天处理完毕,“但难度很大”。

暴雨司空见惯,人们并不在意

8月7日22时左右,暴雨侵袭舟曲县,但并没有引起当地居民的注意,正因为当地不同于甘肃中西部———这里下雨是常事,尤其在夏季,雨水尤其丰富。

8月8日凌晨3时许,洪水淹没至位于白龙江沿岸广坝地区楼房的二楼,三眼村和月圆村一带已被夷为平地。仅月圆一村,人口就有2000人。至凌晨灾情传递出时,后果严重程度超乎外界想象。

据绘制路线图的当地人士称,8月8日零时许,泥石流从山谷中一路冲下,首先冲倒靠近山脚的平房,接着携带着泥沙的石流越滚越大,慢慢堆积在房屋上。

高度累积得差不多时,洪水和泥石流便翻过阻挡物,继续横向前行。有些石头体积巨大,跟一辆小车差不多。“就像农民犁地,一沟一沟,等把第二条填高,又会翻过去了,就这样一浪一浪,没多久,一大片就全被吞噬了”。

凌晨1时许,地面上传来轰隆隆的声音,大家不知道从哪里传来,声音大得让人无法辨别方向———山洪暴发了。

洪水从三眼峪冲过来,“没想到所以无防范”

2008年,舟曲全县在汶川地震中共有19个乡镇13.2万人不同程度受灾,因震灾死亡15人,重伤59人,住房倒塌和严重损毁200多万平方米。地震后,地质灾害点增加了24处,舟曲县境内共有滑坡体100多处,泥石流沟道150多条。

而白龙江河谷处是霄水沟和老凹沟,两沟历来是舟曲县发生洪水和泥石流的主要地点。为防止泥石流和滑坡,当地政府在两沟前修筑了围堤。但这一次,泥石流改道了。

“没有人想到洪水会从三眼峪冲过来,所以根本没有防范。”该人士称。在《甘南州2009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附带的地质灾害重点防范点(区段)名单中,也没有关于三眼峪的任何预警性描述。

目前看来,三眼峪附近一带居民受灾最严重。因为大多是平房,且洪水夹杂着泥石流,冲击力大,这里基本被夷为平地。

事故发生10分钟后,舟曲县城停电,陷入漆黑,当地居民陷入一片恐慌,也给疏散工作带来了更大麻烦。很快,泥石流冲垮水库,造成供水中断,甚至冲向当地电信大楼,通信也因此中断。

■专家访谈

高山峡谷加剧舟曲伤亡

据了解,舟曲海拔高度在1173—4504米之间,地形复杂,沟壑纵横,高差悬殊,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区。1992年6月4日,三眼峪沟发生50年一遇的大规模泥石流,死伤87人。本报记者了解到,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研究人员,在1997年即发表论文警告说,若三眼峪沟发生大规模泥石流,其造成的灾害损失将大大超过1992年。

昨日,广州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朝辉,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也认同论文中的观点,并指出舟曲高山峡谷地形,是当地灾情严重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对话

南方日报:舟曲这次特大泥石流灾害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陈朝辉:根本的原因是植被破坏,这造成当地土地裸露,再加上当地山高谷深的地形特点,突发强降雨的时候,泥石流很容易诱发并沿着山谷倾泻而下。

舟曲县城在狭长的山谷之中,两岸都是陡坡,土质也非常疏松,山体高差大,植被破坏后,山体崩塌,泥石流就像从头顶上掉下来一样。而且,狭长的山谷地形造成当地行洪量有限,灾害发生快,逃生区域特别小,这都是导致大规模人员被埋的重要原因。

南方日报:这次灾害发生的深层次原因,跟当地的农业与人口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陈朝辉:像舟曲这种的高山峡谷地区,尽量保持植被的原始状态是最重要的,封山的同时,也要在一些植被稀少的地方植树造林。

但随着历史上移民的涌入和当地农业人口的增多,很多明显土壤厚度不够、坡度过于陡的地方被硬性开发,不仅在舟曲,临近的四川重庆的一些县市,也是这种情况。这种相对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在高山峡谷地区广泛进行,很容易诱发大规模的泥石流。

总的来说,要避免在地质灾害隐患地区进行城乡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