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管理需要有效克服大企业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4:01:28
国资管理需要有效克服大企业病
吴庆 2010-08-07 01:02:37
日前,国资委发布了《国务院国资委2009年回顾》。这份年度成绩单展示了国资委管理的129家中央国有企业取得的累累硕果。首先,在经营业绩方面,2009年中央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2.6万亿元,同比增长6.4%;累计实现利润8151.2万亿元,同比增长17.1%;上交税金1.15万亿元,同比增长10.1%。其次,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方面,中央企业资产总额达到21万亿元,同比增长19.5%;所有者权益将近8.4万亿元,同比增长14.6%;归属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接近6.3万亿元,同比增长12.8%。净资产收益率达7.6%,总资产报酬率5.3%。
在2002年到2009年之间,中央企业的资产总额年均增长率达到16.74%,所有者权益年均增长率为14.80%。另外,在做大做强、培养世界级企业方面,中央企业也有令人瞩目的表现。在这129家中央企业当中,有30家入围了美国《财富》杂志评选的2009年度世界500强。与2008年相比增加了6家,与2002年相比则增加了24家。
在优化国有经济布局方面,国资委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份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尽管国有企业在工业领域的经营规模还在扩张,但所占的比重继续降低。在2002年到2008年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和实现利润虽然大幅上升,但是上升速度慢于其他经济成分,因此在全部工业企业各项指标中的比重持续下降。在这6年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资产总额从8.91万亿元上升到18.88万亿元,销售收入从4.78万亿元增长到14.75万亿元,实现利润从2633亿元增长到9063亿元。但是,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这三项指标在全部工业企业当中的比重却分别从60.93%、43.7%、和45.52%下降到了43.77%、29.5%和29.65%。更加显著的是,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户数在这6年间从41125户降低到21313户,在全部工业企业户数中的比重从22.65%降低到5%。
此外,在各地方政府企业和融资平台争4万亿元投资盘子的时候,国资委对中央企业投资工作的指导方针是“聚焦主业、突出重点、量入为出、有保有压”,以至于在2008年底以来的经济刺激计划当中,中央企业没有成为投资驱动的排头兵。中央企业在2009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2万亿元,同比增长仅14.8%。这个增速比上一年增幅降低13个百分点,还不及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30.1%的一半。事实上,早在2008年4月,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就在中央企业负责人视频会议上要求各企业加强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预盘,“捂紧钱袋子”、“准备过冬”。
从投资领域来看,即使是在中央政府实施经济刺激计划的过程当中,国资委依然要求中央企业“优化投资结构、聚焦主营业务”,有效地约束了国有企业内生的扩张冲动,因此降低了投资风险。中央企业基本上没有参与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资,而是把投资主要投向了“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领域和行业。在全部中央企业完成的2.32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中,国资委重点监控的34家中央企业完成了1.97万亿元,其中对主业的投资占98.6%,比2008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2004年以来,中央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中主业投资的比重一直高于96.6%。
在改革与发展方面,中央企业取得的最明显的成绩就是股份制改革。截至2009年底最后一个交易日,中央企业控股境内上市公司260家,占上市公司总数的14.64%;这260家上市公司的股本总额7804亿股,占上市公司股本总额的29.43%,其市值占全部市值的34.57%。经过股权分置改革之后,国有上市公司也已经或者即将实现了股权全流通。但是,国有股获得流通的权利并不意味着大股东会减持国有股,更不意味着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问题会自然而然地解决。到目前为止,国有资产非但没有通过上市流通实现从竞争性领域退出,反而通过发行上市和再融资控制了更多的资产。这与“十五”大制订的“国有资产战略性重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国有企业应该在哪些领域加强、从哪些领域退出的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因此,国有企业改革还没有十分清晰而具体的目标。国资委目前操作的依据是2006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这份《指导意见》要求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这个表述原则性很强,但是如何确定“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成为新的重要而关键的问题。按照这份《指导意见》,“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重大基础设施和重要矿产资源、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

 与“十五大”对相同问题的表述相比,《指导意见》对“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表述已经有所扩大。从国有企业从竞争性领域战略性收缩的角度来说,这不是令人欣慰的。此外,即使基于指导意见的表述,依然无法制定出一个“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目录”,因此国有企业可以涉足的领域边界,仍然是模糊的,无法约束国有企业的扩张。国资委在操作中要求中央企业“聚焦主营业务”已经是尽全力而为之了。
为了给国有企业划出一个“非国有莫属”的界限,也许应该回到一些讨论不彻底的基本问题:为什么要有国有企业?什么贡献是只有国有企业才能完成的?在国资委的《2009年回顾》中提到的中央企业的贡献,有三个涉及到具体行业:第一,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安全更经济更清洁可持续的电力供应;第二,为全社会提供安全稳定的粮食供给;第三,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安全稳定的油品供应。
是的,在当前的体制下,中央企业为社会提供了上述产品和服务。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是否只有国有企业才能完成这个任务,答案就不一定了。政府即使有着稳定市场的职责,也不必通过建立国有企业、亲自生产产品来履行职责。举例来说:中储粮总公司承担着提供安全稳定的粮食供给的职责,但是中储粮总公司并不通过亲自种粮来履行这个职责。提供安全、经济、清洁和可持续的电力与油品供应也是一样,也不是必须要建立国有企业亲自从事发电和炼油才能实现。通常情况下,私营企业更有效率。
在粮食、石油、电力这样的传统产业中,国有企业虽然存在各种问题,但至少还能够维持。但在高新技术领域里,国有企业将注定面临更严峻挑战。到目前为止,在世界范围内,能够最有效地支持技术创新、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模式只有一种,那就是“硅谷模式”。当前的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已经国际化,在这场竞争中“硅谷模式”还没有遇到对手。这种模式有两个不可或缺的基础:其一是模块化的产业结构,其二是以创业投资为代表的资本市场。
当然,作为转轨经济国家,中国必须面对的现实是大量既成事实的国有企业。在上一轮“抓大放小”的国有企业改革中,小型国有企业基本上全部完成了改制,如今已经退出了国有企业的行列。国有企业的行列中只剩下大中型企业。当前国有企业的良好业绩与各级政府(国资委)强化了监督和管理密不可分,而政府之所以能够加强对各家国有企业的管理,是因为国有企业的数量大幅减少、政府的监管可以集中精力。因此,为了保持国有企业的良好业绩,必须控制严格国有企业的数量和规模。
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和国资管理部门都学习新加坡经验、模仿淡马锡模式。但是新加坡模式中的一个前提是大多数中国的国有企业和“中国淡马锡”都不具备的:新加坡是一个人口和面积都十分有限的城市国家,国有企业的管理层级不多,淡马锡公司的资产规模也十分有限。因此,通过加强管理可以解决问题。但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全国性的国有公司层级太多、委托-代理关系重叠,通过加强管理解决“大公司”病的难度很大。而国有企业的机制又限制了内部管理的制度创新,因此比私人公司更难解决问题。
事实上,国资委已经意识到管理数百个中央企业的难度,于是一再把它们合并。但是,合并的结果是中央企业规模变大,增加了中央企业内部管理的难度。除了减小中央企业的数量和经营性资产的规模之外,解决这个难题没有别的办法。“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量国有企业和巨额经营性国有资产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化解。因此,短期内需要国资委加强监管,但是不要忘了,国资管理的长期目标一定是要有效克服大企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