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情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0:12:08

              培养孩子的情商

   大家都知道情商很重要,但为什么重要?怎样培养一个高情商的孩子?又感到茫然。其实培养情商是一个非常具体的系统工程,需要充分利用环境,从孩子个性特点出发,顺应规律,因材施教,通过行为举止、生活礼仪、社会公德、遵纪守法等各个方面,长期耐心细緻的引导和教育才能做到。

情商的重要性是人们从实践中逐步认识的。人要获得事业成功,必须掌握一定的知识和能力,能够胜任工作;同时要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具备成功者所特有的心理素质。前者体现人的思维能力,是人的抽象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人的智力因素,叫做智商[IQ];后者是影响人的智力获得和展现的个性品质,虽不直接参加创造,但它是创造的动力和保证,是非智力因素,称为情商[EQ]。

   专家分析最成功和最不成功的人之间自身的能力差别,认为这两种人之间的最大差异在于多方面的情感和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实现目标的内驱力。影响人的智力获得发展的个性品质,包括人的兴趣、动机、情绪、意志、性格和行为习惯等。广泛的学习兴趣、积极的学习情绪、旺盛的求知欲、顽强的毅力,善于独立思考、勤奋、勇敢、进取等优良个性品质,能激发人的智力活动,促进智力的发展。这些虽是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非智力因素,但它能直接影响人的智力获取。我国教育、心理学界研究发现,超常儿童大都具有旺盛的学习兴趣,不屈不挠的意志,乐观、自信、勤奋等性格和强烈的责任感。“有两个智商同为136[属高智商]而非智力因素不同的考生,非智力因素优秀者高考成绩达到500分超过分数线,非智力因素不良者只考了355分,不够起分线;另一个智商为104[属中等智商]的考生,由于非智力因素优秀,高考成绩达到491分,超过智商高达128和130的考生,在被调查的文科考生中名列第二”。这些都充分证实了非智力因素对儿童成长和成才的巨大作用,所以有人把非智力因素称为“神童”的动力系统。当然一般人也是如此,心理不健康,会直接影响学习,给成才带来困难,甚至无法成才。

美国心理学家曾追踪研究了1500名智力超常儿童,经过30年之后,发现他们有的成为社会名流、专家学者,有的却变得穷困潦倒,流落街头。对这两类人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他们结局不同的主要原因不在于智力,而在于非智力因素差异。成就最大的人具有自信、自强、谨慎的品格,有坚持性和抗挫折的能力。有些智力平常而有坚强意志和优良品格的人,也同样能取得惊人的成就。

中外学者的研究都证明,学龄前期形成的情感特质,对儿童往后的表现,无论是学业成绩或人际关系,均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另一些研究则显示,能爬升高位,做管理工作或拥有成就的人,多是一些能避免急躁和紧张,有稳定情绪的人,是一些高情商的人。而一直受重视的智商原来在人们成功的因素中只占20%。也就是说,情商是决定成败的决定性的因素。美国心理学家推出的成就方程式为:

   20%的IQ+80%的EQ=100%的成功。

培养情商要从孩提时代开始。婴糼儿时期在家庭的教育与熏陶下形成的良好非智力因素,能不同程度转移到孩子日后的学习与事业上去。而不良的非智力因素也会阻碍孩子的终生发展。

   在0-5岁以前更是关键时刻。因为小孩的脑部会长到成人型的三分之二,其精密的演化速度是一生中最快的阶段,最重要的学习能力也在这个时期发展,尤其是情感能力的学习。情感经验对一生具有恒久的影响。每个人从出世的那一刻起,越多接收到肯定和共鸣,就有越多的机会从被接纳中学会接纳别人和肯定自己,情绪智商便越能提高。

  设想一个刚睡醒、吃得饱饱和躺得舒适的婴儿自然会手舞足蹈,发出欢悦的声音。假如旁人带着笑容亲切的回应,婴儿会越是兴奋。假如旁人板着面孔,以凶恶的语调回应,婴儿的笑容会收敛,继而露出迷惘或是恐惧的面容,大多数的婴儿会化笑容为哭泣。因身体舒畅而快乐是婴孩自发的感受,又因旁人的欢快回应,而加强婴儿的欢乐,这种对答是互相有所共鸣的。因旁人的冷漠,而否定了婴孩的自发感受,次数多而频繁,婴孩对自己的感受失去了信心,感到舒畅也不再表现欢乐了。婴儿的惊恐和哭泣是回应旁人的讯号,也可以算是对他人的感受产生共鸣。

  父母感受的表达是孩子情绪智能发展的指引和指标。父母要多从正面回应孩子的感受:在父母的眼中,孩子为了不值一提的事而兴奋或烦恼,父母要尽力投入,要接纳孩子的感受,达到与孩子有所共鸣。父母不要在孩子兴奋时泼冷水,不要在孩子沮丧时,轻视他的感受。只有肯定了孩子的感受后,才能使孩子在适当的时候,分享父母在同一个情景的感受,帮助孩子了解别人,明白同一样的情景,每个人可以有不同感受,肯定自己的同时,也得接纳别人。

实际上,一个正常人每时每刻都在表现自己的感受,也会接收他人的感受,接收到别人和自己的共鸣,也接收到别人的否定。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情绪智能得以发展。父母的角色很重要,亲子之间每一次沟通都暗含情感的交流,一天数次的交流便奠定了孩子情商的核心。孩子的情商就是在这种交流中逐步形成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日渐富庶,实行计划生育,每一个家庭又多数只有一个小孩,太多的资源都集中在他们身上,孩子的需要很容易获得满足;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竞争却越来越激烈,限制也越来越多。当孩子从安乐窝走到社会,其原本容易获得满足的状态骤然改变,令孩子无法适应过来,便会容易埋怨、投诉、不满,同时也无法调节自己跟环境的关系,因而感到挫败沮丧,有些更会因不愿意做出妥协来适应现实而被社会摒弃,极端的更会做出反社会行为,如犯罪、自杀等。父母不能一味地溺爱孩子或片面追求分数,要注重情商的培养。情商的培养应该从提高孩子五个方面的能力去做:①了解自己情绪的能力,②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③以自己情绪激励自己行为的能力,④了解别人情绪的能力,⑤与别人友好相处的能力。家庭是培养情商的第一所学校,有高情商的父母,才有高情商的小孩。父母要注意言教,更要注重身教,要营造出一个和谐安全的家庭气氛,从孩子出生开始,持之以恒地努力为培养出一个高情商的孩子,使他将来能成功走向社会。

通过行为举止培养情商人的情商,体现其处理人与环境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反映在他们的行为举止上。一般说来,孩子的行为举止,在十岁前是他律的,尊重家长和老师的意见,表现比较听话;十岁后转变为自律,待人处事也就“自以为是”了。所以,文明的行为举止要尽早从小培养,才能形成良好习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弟子规》、《三字经》、《习时贤文》等童蒙读物就很好地运用了这一原理。有一句老话:“行为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定前程”。但是,现在一些家长对培养孩子的行为举止不够重视。有的认为,现代社会讲个人自由,行为举止不重要,只要学习好、有真本事就行了。还有家长认为,孩子还小天真无邪,想怎样就怎样,船到桥头自然直,长大了自然都懂了,这些认识都是片面的。孩子不谙世事,家长不可以让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而必须加以引导,使他们向正确方向发展。从小不养成好习惯,就必然形成坏习惯,坏习惯养成了,改起来就很困难,会影响以后的正常人际交往,更难登大雅之堂。孩子如果在学前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到了上学后执行《学生守则》就自觉多了。天长日久,习惯成自然。通过良好的行为举止,陶冶情操,提升气质,培养情商。

   培养孩子的情商要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举止为线索,从纠正任性出发,贯彻到孩子的日常生活、饮食进餐、与人玩耍、人际交往、学习求知等各个方面。父母要热情,切忌冷漠;要耐心,切莫急躁;要说清道理,切忌打骂压服;要讲究方法,切忌敷衍误导;要以身作则,切忌言行不一。

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注意个人礼仪。对儿童来说,主要要求整洁干净,要经常给孩子洗澡、换衣服;督促孩子把脸、脖颈、手脚洗干净;头发按时理、经常洗,指甲经常剪;纠正啃指甲、掏耳、挖鼻、抠脚等不良动作习惯。注意口腔卫生,学会早晚刷牙,饭后洗口,不要在客人面前嚼口香糖;带孩子出门要遵守公共秩序,讲求公共卫生;从仪态举止说,要教会孩子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走路端正自然。表情神态要教孩子对人尊重,与人见面说你好!分别时说再见!受人帮助说:谢谢!别人有事问:需要帮忙吗?对老人叫爷爷、奶奶,对大人叫叔叔、阿姨,对大孩子叫哥哥、姐姐。帮助孩子理解大人的善意,愉快地回答大人提出来的问题。孩子衣服新旧都要给他穿,破了要及时给他补好,做到干净、整洁,不要破烂肮脏,避免不修边幅的坏毛病,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在餐桌上要注意纠正孩子只顾自己吃不管他人的“一口观”,要教会孩子尊敬老人、顾及他人、看菜吃饭;平时吃东西,也要鼓励孩子和人分享,防止孩子吃独食。和别的孩子一起玩耍,要引导他们友好相处,帮助年龄小的,同情弱小者。在学习和玩耍中遇到困难,要鼓励他们迎难而上。走路跌倒了,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要让他自己爬起来。总之,透过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情感交流,让孩子了解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克服任性,激发孩子潜力,自己发奋前进;同时体会别人的情绪与要求,做到和人和谐相处。这个过程就是培养情商的实践过程。

培养情商要结合公德教育。道德是一个人价值取向的指导思想。社会公德处于社会的基础,不仅是家庭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基础,也是整个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础,是公民的个人修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对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建设都有着引领的作用:一个好公民,是一个好职工和好家庭成员的前提;同时社会公德也是敬业精神、奉献精神、牺牲精神等更高道德境界的基础。所以,培养情商要重视孩子的社会公德教育。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2~7岁是一个人的个性、品德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幼儿的大脑神经活动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幼儿好奇,好模仿,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都很强,容易接受外界的影响。这时候如果能经常地与别人友好相处,把自己的愿望与集体的要求结合起来,以后就容易形成集体主义思想;这个时候如果爱父母、爱老师、爱周围生活中的一切,以后就会爱自己的祖国;这个时候如果能听从成人指导,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以后就会热爱劳动,遵守纪律;这个时候如果不欺侮别人,从小帮助、关心别人,对人有礼貌,长大后就会热心为人民服务;这个时候如果能善于把一件事做到底,以后就可能成为一个意志坚强,勇于克服困难的人。无数事实证明,人的各种道德品质无一不是在学前期萌发出来,并在青少年时期走向成熟的。如果能抓早、抓紧、抓好,往往能事半功倍。如果在子女年幼时不抓紧教育,使他们养成恶习,会对子女的思想品德形成造成极坏的后果。

   现在,改革不断深化,利益主体和分配关系进一步分化,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出现混乱。道德评价标准失衡,加上教育上的偏颇,有的人道德滑坡,一些人不重视社会公德甚至认为讲公德吃亏,把自私自利作为做人的“行为准则”。社会上这种荣辱观念倒置的人不少,也影响了儿童和青少年。特别是家长的错误思想和行为,对幼儿的道德观念形成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社会、学校、家庭都要重视社会公德教育。古人云: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家长要以“八荣八耻”:即“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精神教育孩子。要以各条战线上的英雄模范人物为榜样,鼓励孩子积极上进。家长要搞好言教,更要注重身教,注意纠正自己的错误言行。在教育孩子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树立起遇事为他人着想,不因为自己的活动损害别人和集体利益的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情商虽然不能等同于道德,但它和道德是紧密相联的。一个人情商和智商最高,但如果缺德就会给祖国和人民带来危害。我们希望孩子有高的智商和情商,更希望孩子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成为祖国和人民的有用人材;就是做一个普通人,也是一个高尚的人、受人欢迎的人。清代大贪官和SHEN,老谋深算,善于逢迎,深得乾隆皇帝尝试,可谓有很高的智商和情商;但他缺德,干了不少坏事,最后落得一个可耻下场。现在的一些贪官,有的有高学历,人也聪明能干,情商和智商都很高,但他们目无法纪,挖空心思搞国家的鬼,最后堕落成腐败分子,犯下不可宽恕的罪行,成为人民的罪人。究其原因,就是缺德。
    培养情商要结合进行民主与法治教育。要结合各种公益事业,培养孩子关心人爱护人、见义勇为、扶危济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与情感。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要教育孩子在各种社会活动中,杜绝无理、霸道行为,遵纪守法,自觉遵守各种民主制度,促进社会温馨与和谐。

发达国家重视情商和智商,美国学者最近又提出一个叫JQ的概念。J指JUSTICE,指法律道德。也就是法治观念、道德良心。如果一个人做事随心所欲、目无法纪,就是情商最强,智商最高,如果犯法进了监狱,便没有什么个人前途可言;而且国家和人民还要深受其害。所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要把情商教育和孩子的人格品德教育结合起来,从小悉心教育孩子怎样做人,树立起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这样也会促进孩子的学业,培养出品学兼优的新一代。

培养情商要从孩子的特点出发因材施教。情商教育从来不是单独进行的。历史上我国就是礼仪之邦,在传统的童蒙教育中是通过传授知识、规范行动的,如学习《三字经》、《弟子规》、《女儿经》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运用,以提升他们的气质和人格品位。现在时代进步了,会有新的内容和更高的要求。和智商一样情商也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不同的人天生有不同的秉性,有不同的脾气和情绪能力。人们通过培训智商的经验得知,人脑的可塑性非常高,适时适当的培训,可以控制甚至弥补其不足或缺陷。

   据资料介绍:1960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瓦特.米歇尔在斯坦福大学的幼儿园召集一群四岁的儿童做了一项“软糖实验”,该实验通过观察4岁儿童对果汁软糖的反应预见他们的未来。实验方法是: 研究人员将孩子们带到一间陈设简单的房间,告诉每个孩子,你可以马上得到一颗果汁软糖,但是如果你能坚持不拿它直到等我外出办事回来,你就可以得到两颗糖,说清楚后,便离开了试验场地。当他回来后,便兑现承诺。后来经过追踪调查发现,这些接受测试的孩子上中学时,会表现出某些明显的差异:那些能够以“坚持”换得第二颗软糖的孩子通常成为适应性较强、冒险精神较强、比较受人喜欢、比较自信、比较独立的少年;而那些经不起软糖诱惑的孩子则更可能成为孤僻、易受挫折、固执的少年,他们往往屈从于压力并逃避挑战。把这些孩子分两组进行学术能力倾向测试,结果表明那些在软糖实验中坚持时间较长的孩子的平均得分高达210分,远远高出那些在软糖实验中坚持时间较短的孩子。证明有自控能力,能为得到两颗软糖而放弃眼前一颗软糖的儿童,尔后有更卓越的成就。另一所大学四年跟踪研究显示,接受过情商培训的学童,升学就业率上升,问题行为及犯罪率下降。还有香港两位心理学家的研究也显示:在智商大体相等的一群孩子中,被派往第五级中学的学生,确定他们的智能不可改变者,一年内成绩每况愈下;反之,持有“智能可改变”信念的学生,成绩逐渐进步。这些都证明积极的思想、进取的态度、不懈的努力都是令人反败为胜的秘诀。

我们要认真分析孩子的情感和品性,针对其不足,比如孩子遇事缺少克服困难的勇气,家长就要经常鼓励他敢于面对遇到的困难,大胆尝试 ,苦干巧干,坚持到底……那个方面差些,就针对那个方面进行强化训练,通过一些具体案例,使孩子得到情感体念,从积累中使情商得到提升。有的人会认为这样做是不是把孩子教成书呆子了?其实不然,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从小形成正确的理念,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去美探亲,看到读小学的孙女放学回家主动监督搞好垃圾的分类回收;做有偿家务劳动,参加同学PART,社会捐助,从不找家里要钱,自己精打细算学会理财;在汶川大地震时,当时十岁的二孙女捐了125美元,占她积存的三分之一,五岁的小孙女捐出了她所有的存钱共六美元,我们开玩笑说她是捐得最多的。她们在公共场所自觉排队,从不任性影响他人,从不乱丢垃圾,爱护公共财物;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小动物,自觉关心环保。这些都是他们学校[含学前教育]素质教育的结果。大的环境也是与此相适应的。小孩出了问题,由监护人承担责任。在学习上他们注重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不片面追求分数,但她们学习努力,经常得奖,名列前茅,都是超常儿童。我们国内有许多模范家庭和优秀学子。现在正开始进行教育改革,但实现素质教育需要一个过程。还普遍存在的分数第一的毛病,应试教育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而在行为习惯上,社会上一些人和家长的不良行为,往往与社会要求背道而驰。有的家长带着孩子横穿马路,到城墙上去折花,大把小把让孩子拿着毫无愧疚之意,在公共场所不遵守公共秩序,随意损坏公物,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等不良行为,使孩子的心灵受到污染,不良的行为习惯得不到制止。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应该对过去的作为进行反思,在建设小康社会中,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搞好。社会、学校和家长共同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文明的行为举止、很高的情商和智商,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新一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