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杂忆(搜狐文学艺术广场置顶帖) - 枫林晚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0:08:59

“两江”杂忆(搜狐文学艺术广场置顶帖)

散文 2009-09-16 00:00:54 阅读83 评论8 字号:大中

 【广场置顶】“两江”杂忆 61/271

 分享

标签: 东方明珠 毛泽东 云南 大都会 知青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

人们终于不得不冷静地直面

  他们生活的真实状况和

他们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

 “两江”杂忆

          ——为知青40年和改革开放30年而作

    两江者,香江、上江是也。前者指香港,是我童年和老年两度因缘路过之地;后者指云南省保山县(现已改市)上江区,是我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青年时期插队落户当知青的所在地。两地相隔千里之遥,但皆因在我个人的人生经历中留下过难以忘怀的记忆。老来恋旧,回首往事,杂以成章。一来籍此遥念几多故旧老友,同窗同学;二来今年刚好又是知情40年和改革开放30年,也算是为此而作吧。

两过香江说往事

    先说香江香港。2007年8月,我参加一个旅行团,到港、澳、穗等地旅游了8天。虽行程仓促,来去匆匆,只能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却对香江两岸一派生机勃勃,繁荣昌盛的景象,留下深刻印象。尤其对香港回归祖国10年来所呈现出来的朝气蓬勃,活力澎湃,千姿百态的“亚洲国际大都会”的人文景观,以及联想起我个人和香港有关的若干经历,抚今追昔,感触尤深。

    那是1950年,大堂嫂带着我和二堂兄三人从福建南安老家出发,准备经香港乘远洋海轮,飘洋出海,到仰光投奔父亲、大伯父和大堂兄。那年我才6岁,二堂兄10岁。大堂嫂最大,也才20出头,刚嫁到我们林家不久,从未出过远门。后来在仰光,大堂嫂曾多次对我和二堂兄回忆说,为了等开往仰光的大海轮的船期,我们曾在香港滞留一个多月,住在九龙半岛临海的一间简陋的旅馆。她一个初出远门才20来岁的姑娘,还要带着两个不到10岁小叔子,在言语不通,人生地不熟的香港,心里头那种终日提心吊胆,忐忑不安的滋味,可想而知。反正,在她的印象里,香港远不如后来她旅居一生的仰光。而我,一个6岁的儿童,心智未开,对周遭一切的认知反映还处于十分模糊朦胧的阶段。至今回忆起那段滞留香港的岁月往事,恍如电影蒙太奇中杂乱无章的倒述回忆镜头,只剩下几个朦胧的片段。比如,临江的那间昏暗简陋的鸡毛小店;周围不时有着一群身穿黑衣,操着一口你根本听不懂的广东话,在你面前晃来晃去;每天吃饭时间,就会有一个人用闽南话高声向我们招呼:“客人啊,吃饭了!”(可见那时在那个鸡毛小店等候海轮出洋的闽南旅客不在少数,否则旅店不会专门安排一个懂闽南语的伙计招呼客人就餐)。这是我唯一听得懂的一句话和印象最深的几个片段。总之,那时的香港,无论是在大堂嫂的回忆里,还是在我这6岁儿童的朦胧记忆里,即不香,也不美。

    光阴似箭,世事沧桑。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当我重新踏入香港时,国家已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今非昔比;而我也已经是一个年过花甲的退休老人了。眼前的香港,早已旧貌换新颜,到处是高楼大厦林立,市貌繁华似锦,市容整洁卫生。街上人群有如过江之鲫,熙熙攘攘,到处看得见内地来港的旅行团,那感觉就像在内地某个城市旅游,亲切而自然。尤其是入夜的维多利亚港,沿江两岸建筑物上的各种霓虹灯闪烁明灭,灯火辉煌通明,一江如炽,蔚为大观。充分展现出“东方明珠”、“亚洲国际大都会”的迷人魅力。此情此景,我心头油然而生出毛泽东的一句诗: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几多学友搏香江

    令我感慨不已的是,屈指粗略数来,在港澳两地竟然有我在不同时期的亲朋好友、同窗学友上百位之多。远的不说,单说我在昆明归国华侨学生中等补习学校(以下简称昆明补校)高三班的同学,当年全班有40几位,如今留在昆明的不到10位;其余30几位,除了个别几位远涉欧美外,余下30多位大都定居在港澳两地。他们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当时的那股大移民潮,先后从祖国内地申请到港澳地区投亲靠友,最后定居下来的。现在回头细想,在10年浩劫结束前后的那段岁月里,大多数归侨对国家前途都有过一段爱恨交织,辗转反侧,而后“不论对错,终是吾国”的内心挣扎,以今天开放和宽容的眼光看,当年无论是出去的还是留在国内的,都没有错。人都有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自由,只要这种选择和国家利益不相违背,不危害社会。这正好说明邓小平过人的开放胸怀。他在落实“来去自由”的侨务政策的同时,大力引进以港、澳、台为主的华侨资金。“人放出去,钱引进来”。对国家有百利而无一弊。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进程证明,海外侨资对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贡献举足轻重,功不可没。他相信这些人出去,包括后来国内每年不断扩大放出去的留学人员,他们无论走到哪里,他们身上的DNA不会变;俗话说:子不嫌母丑。不管他们当初出去是基于什么目的,他们的“中国心”不会变。

   当年,他们刚到香港时,是从当时还比较贫穷落后的社会主义祖国,一脚踏入必须靠自身拼搏才能生存的完全资本主义社会。最令他们尴尬的是,回国那几年,因文革拖累,连一张中学文凭都没有。即便个别少数有幸拿到大中专文凭的,在港澳地区和国外也不可能得到承认;加上那时港人对来自内地的移民颇多歧视。他们初到香港的艰难困苦,由此可想而知。首先他们必须克服语言关、生活习惯关、生存能力考验关;从社会最底层,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这期间,他们还必须完成谈婚论嫁,结婚生子,成家立业,抚养后代这人生三步曲。他们各自经历着不尽相同,却又相似的人生波折、阶段。现在,当他们先后步入老年时,他们的基本共同之处是:经过他们大半生的拼搏奋斗,他们都拥有了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和相对稳定经济收入。他们的子女纷纷成家立业,能不同程度地反哺孝敬他们;最重要的是,他们都能分享到香港回归10年来的社会经济发展成果,过着比较悠闲自在,颐养天年的老年生活。每隔一段时间,他们还可以自由地到世界各地或祖国内地旅游探亲。

    由于行程紧凑,时间仓促,我无法和他们一一相见,只能通过电话和他们之中一些人互致问候。加上8月10日在香港的最后那天,又遭遇8级台风警报,出行不便。然而,最令我感动万分的是,我38年前已故的同班好友阿勇的妹妹和弟弟——阿娟和阿仲,当天中午冒着8级台风警报,从他们居住的九龙半岛驱车2个多小时(路上塞车加上为找我所住酒店走了不少冤枉路)到我下榻的新界沙田马鞍山海澄轩海景酒店,把我接到他们两家,备下一桌丰盛的家宴,盛情款待了我。

回首上江伤往事

    说起38年前,不幸病故在当年插队落户的云南省保山上江的阿勇——还有为异国“革命”牺牲的阿云;对我们,尤其是对阿娟、阿仲姐弟,永远都是一樁令人心痛,不堪回首的伤心往事。

那是1969年2月,阿勇、阿云、阿平、阿从和我,都是昆明市归国华侨学生中等补习学校高三班的同班同学。为响应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我们作为学校第一批,也是昆明市第一批经自己申请(其实是形势所逼,更多是出于万般无奈!)上面批准的知青,被分配到保山县位于高黎贡山下,怒江之畔的上江区芒宽公社一个叫土官寨的傣族生产队插队。然而,到生产队没几天,阿云即告失踪。原来他和学校里的另外好几个志同道合者,投奔异国参加“世界革命”去了。大约过了半年,噩耗传到上江说,阿云在异国前线不幸光荣牺牲了!那一段时间,不时会传来某某同学又不幸牺牲的消息。种种这些无法证实,难辩真假的消息(后来证实当时阿云牺牲的消息是真的!只是传闻细节不一),似乎对阿勇的情绪影响颇大,偶尔,我会听见他长吁短叹,发出人生如梦、短暂之类的感慨。

任谁也想不到是,就在阿勇为阿云的不幸嘘吁长叹之时,无情的死亡之神已悄然逼近阿勇。这年10月,先是阿勇在一次上山砍柴时,不小心砍伤自己的脚,伤口不大,他还去公社卫生所缝了几针。在伤口尚未完全消炎愈合的情况下,他坚持出工去田间放马,不幸感染上“钩端螺悬体”细菌。在缺医少药的那个年月,公社卫生所错把他当肺炎来医;待他开始大口大口地口吐鲜血时,惊动了当时公社的李主任来卫生所探视。见过多起当地村民因感染“钩端螺悬体”细菌病发而亡事故的李主任才一看到阿勇的症状,当场一声惊呼:钩端!然后背过身子,落下眼泪,说:没救了,快通知他国内的亲人准备后事吧!果然,当晚阿勇继续口吐鲜血不止,直到七窍流血而逝。死时年仅22岁。死前曾绝望地对着我们哀呼,我不想死!

    那时,已从昆明华侨补习学校分配到云南省芒市华侨农场落户不久的阿娟、阿仲姐弟接此噩耗,立即赶到土官寨奔丧。当年都还不到18岁成年的阿娟和阿仲俩在我们面前难掩失去亲人的悲痛之情。弟弟阿仲毕竟是个男儿,抱着其兄阿勇的骨灰盒,眼眶里蓄着泪水,紧抿着嘴唇,不让它流下来;姐姐阿娟更是哭成泪人儿似的,喃喃地说道:怎么办?我们如何向仰光的父母亲交代啊!

    差可安慰的是,保山县知青办和上江区芒宽公社破例为阿勇举行了一个规模不小颇为隆重的追悼会。追悼会在公社门口的一块空地上,到会人员有全公社的知青和各生产队代表人数约百人之众,将那片临时会场的空地坐得满满的(席地而坐)。记得大会的追悼词是由我执笔的。人,无法摆脱时代束缚和羁绊。现在回想起来,其实当年我写的那篇所谓的“悼词”,不过是一篇“假、大、空”的八股时文。悼词中,我满怀激情,不惜笔墨,把阿勇塑造成一位“紧跟伟大领袖”、“献身广阔天地”、“高、大、全”似的“红色知青”形象。这样“紧扣时代脉搏”的八股,当然得到有关领导的首肯,并特地安排一位在学校当过播音员的同学代表上江区芒宽公社的全体知青上台激情朗读这篇悼词。不管怎么说,虽然我写那篇“悼词”时脱不开时代的局限,但对阿勇的悼念之情绝对真实,这是一;二,以阿勇这样一个默默无闻的归侨小知青的身份,在文革乱世期间不幸病故后,尚有此规模、规格的“告别待遇”,也算是有个交代了。

    然而,当年的这樁不幸,无论如何,对阿勇身在海外的父母亲和阿娟、阿仲姐弟俩,打击很大,伤口难平。之后,没过几年,他们姐弟俩便在缅甸父母亲的同意和安排下,大约在1974年,便一起申请获准赴港投亲靠友去了。

如今,40年过去了。一代知青已经走进人生的秋冬季节。40年的年轮深深刻在这一代人的心灵上。当年,我们这些归侨学子之所以回国,最重要、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读书升造,将来服务国家;不曾想和十年浩劫撞个满怀,基本上什么正经的学问都没学到,虚度了十年青春,十年光阴,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如何看待知青这段历史,还是北京知青作家史鉄生说得透彻。他说:“当我们面对自己几近苍老的面庞,回忆我们的青春时,(说)悔与不悔都近乎多余....因而没有必要重复一种老调:我们这一代是不同凡响的,是受过大苦大难而且不屈不挠的,是独具理想和使命的,不必这样。因为不是这样,每一代人都是独特的,都必须有前无古人的际遇,有其史无前例的困境、伤疤和创造。”

“两制”鋳就新香江

说起香港的未来和一国两制在香港实施10年来的成就,阿娟、阿仲和许多香港同胞一样,充满信心和乐观!他们说,30多年来,他们已完全融入香港社会,他们热爱香港,喜欢香港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法治公开的社会制度;同时,他们也对祖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种种非凡的成就和骄人的业绩感到由衷的骄傲。

的确,从1978年开始,中国的人均GDP每9年翻一翻,特别是从1990年起,GDP增长率有10次超过10%。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中国人开始消费,穿色彩绚丽地衣服,去麦当劳吃饭,出省、出国旅游,享受着改革开放30年的成果;就像今天我到香港一样,这在3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风雨十年铸“两制”。香港回归10年的风雨历程,铸就了小平同志“一国两制,港人治港”的辉煌成就。他们坚信,随着“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实践,以及这个制度所蕴藏的强大生命力,终有一天她会在海峡两岸问题上发挥作用。风雨百年割不断,魂牵梦萦是台湾。我们这一代人,在国家大事问题上,要说还有什么未了的心愿,那就是台湾!我们热切期望在我们有生之年“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伟大构想、方针,早日在海峡两岸生根开花,结出硕果,实现本世纪内完全统一中国的历史大业!

    看到他们家庭和和睦睦,康康乐乐,我非常高兴!我由衷地祝愿阿娟、阿仲姐弟俩和我所有在香港、澳门的同学健康长寿!吉祥如意!

    祝愿香港、澳门在中央“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方针的指引下,更加欣欣向荣!繁荣昌盛!

2008年8月初稿

2008年11月再稿

于昆明文瑞书屋   

[最后更新时间为 2009-08-26 02:21]

 

 

0人  |  分享到:      阅读(83)| 评论(8)| 引用(0) |编辑 |删除 |推送 |置顶  “郎旋风”昨天席卷昆明3个半小时 时评:“居安思危”不能忘

历史上的今天

相关文章

最近读者

深山鳩客 凡人 zjn 缅华网 雅铮

评论

枫林晚  取消换一张   2009-12-31 12:30深山鳩客我也是兩江一份子。在異國革命中也留下足跡。拜讀郁文,反覆翻閱,不忍釋手。謝謝你帶給我切身的回憶。回复| 删除  2009-12-31 23:11 枫林晚 回复 深山鳩客

原來老兄是補校的同窗學友啊!能問問是哪個班的嗎?有qq或其他郵箱嗎?我的qq號:10417567370.郵箱!

lyw13520@163.com用郵箱交談方便些。

回复| 删除 01-01 10:53深山鳩客 回复  枫林晚我是馬敬賢呀!記得嗎?回复| 删除 01-03 11:08 枫林晚 回复 深山鳩客你说你叫马敬贤,着实把我吓了一跳。补校就一个马校长叫马敬贤,此刻又冒出一个马敬贤。这两天我通过“内查外调”,大家说:不就是那个“三忠于,四无限”嘛!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你这个家伙啊!回复| 删除 01-03 12:09深山鳩客 回复  枫林晚  你們俩倒沒怎麼變,一眼就認出來了。向小小嫂問好!回复| 删除 01-03 12:16 枫林晚 回复 深山鳩客你有qq或sky及其它免费联系电话吗?回复| 删除 2009-09-17 23:56 枫林晚没想到,我的这篇在网易博客上几乎“无人问津、喝彩”的博文,会在搜狐博客一个叫“荒原苍狼”的文学艺术圈子里受到如此好评,还被这个圈子推荐到搜狐文学艺术广场参加置顶帖和精华帖两种级别的竞争,最后居然胜出被评为“置顶帖”(比精华帖高一级)。更令人感动的是,以上这些给我好评的圈友,绝大多数都是小辈后生。他们对我们这一代知青——相当于他们父辈的一代——一致给予极大的理解、同情、安慰和鼓励!谁敢说这样的两代真情不是比金子还可贵!回复| 删除  2009-09-17 08:08均銓共饮一江水 五星系统推荐,希望您常来“胞波”圈子,分享更多精彩!回复| 删除 
“两江”杂忆(搜狐文学艺术广场置顶帖) - 枫林晚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广场置顶】少年往事之 读书风波 - 东北风文学联盟 - 文学艺术 - 搜狐圈子 文革往事之 颠狂迷茫梦一场 - 枫林晚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个人知识管理 - 枫林晚 - 网易博客 100部名著,每部名著浓缩一句话[完整版] - 枫林的日志 - 网易博客 100部名著,每部名著浓缩一句话[完整版] - 枫林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网易邮箱再升级:新增邮件备注、置顶、撤回等实用功能 - mail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扬帆爱琴海】【广场精华帖】中国历史上最贤惠的女人 - 扬帆爱琴海 - 文学艺术 - 搜狐... 引用 [原创]...大连中山广场夜景(摄影) - 成靖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引用 [原创]...人民广场新年夜(摄影) - 成靖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广场置顶】 我的第一次性经历 - 男女那点事 - 情感牧场 - 搜狐圈子 引用 *广场舞 健身舞 相思夜夜深 - 名人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两基自查报告 - alwru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两基自查报告01 - alwru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两款AB款万年历 - 小小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我们未来的文学艺术事业的方向与道路-何艾亲-搜狐博客 刘永行VS黄光裕:两大首富,两种路径(图) - 文化民工张小平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太极、两仪、四象、八卦 (图解) - 傲雪寒梅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广场置顶]沿着网线︶ㄣ与你相恋 - 缘起缘落 - 情感牧场 - 搜狐圈子 [广场置顶加精]9855粒瓜子仁 - 觅知音 - 情感牧场 - 搜狐圈子 枫叶红了 - 中国博客文艺家协会 - 文学艺术 - 搜狐圈子 两款精美日志模板 - 沉默是金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引用 引用 引用 两张神奇而又有趣的图片(绝对值得收藏) - 龙中龙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看看农民种一亩地收入有多少金钱(小麦玉米两季) - 半知斋主的日志 - 网易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