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是怎样强奸诚信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0:28:17

功利是怎样强奸诚信的?

虽然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一直教育我们要诚信。虽然从我们一出生,我们的老师、家长,甚至我们身处的社会,就谆谆的告诫我们,要诚信。虽然所有人,都不会否认诚信的重要性。但实际上我们却依然为“不诚信”、“信用危机”等问题头痛不已。那些诚信的呼声以及我们自幼便接受的诚信教育,在“老实人吃亏”的大环境下,灰飞烟灭。学术欺骗,政府官员的虚妄言行,公司企业的造假丑闻,频频上演,屡见不鲜,无不在考验我们这个向来以“文明”著称的泱泱大国。

  诚实、守信本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然而,物以稀为贵,如今它们竟成了我们竞相传唱的美德。甚至那些曾经因为不诚信被曝光,而遭千夫所指的公众人物,只要对着镁光灯“真诚”的对其所作所为做一番忏悔,便可以轻而易举的将失信的污点一笔勾销,博得公众的谅解。

  虽然古之贤人有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浪子回头金不换”,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抓住犯错者曾经的污点不松手。但对于那些被他们蒙骗的人,被他们的欺诈行为伤害的人来说,损失由谁买单?难道几句真诚的道歉,就能弥补他们的损失吗?难道这些受害者也必须表现得宽宏大量,原谅他们吗?

  在普通人眼里,这些公众人物打一开始就笼罩着精英的光辉,当看到这些“精英们”竟也诚挚的惶恐的向我们这些普通人道歉时,我们的地位便于无形中抬高了。而面对这些失信的英雄如此颓唐的渴望宽恕的神情,善良的人们那颗愤怒的心往往便也于一瞬间软化下来,仿佛再不原谅他们就是自己的过错。他们的失信行为,在此时看来,似乎已不那么重要了。

  再加上,崇拜强者向来是中国人的一种特殊情结,更何况,千百年来“英雄不问出处”一直挂在我们嘴边。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这个“出处”早已不局限在出身、信仰、家庭等概念上,它的范围更扩展到英雄所以成为英雄的手段、方式。在很多人眼里,无论这些手段、方式如何奸诈狠辣,它都是英雄成势的必备条件。因此,只要你成了英雄,成了成功人士,那么你曾经的不光彩就无足轻重,甚至有时还会被仰望英雄的人当作光彩,称颂一时。

  但同时,“成王败寇”也反映中国人这种英雄观、精英观的另一面。因此,在你尚未成为英雄,或因某种原因没有成为英雄之时,身为“寇”的你,一旦不光彩的行径被曝光,则注定无法逃脱社会道德的惩罚。

  总而言之,同样一件不光彩的事,如果你是英雄,旦做无妨,如果你是寇,做了……最好不要让人知道,否则,你将印证那句古话,“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此时的精英正相当于古时的英雄,“不光彩行径”亦包括着不诚信、欺诈等一系列失信行为。在王权时代,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尚且可以为不择手段的奸诈英雄摇旗呐喊。然而,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为这样的英雄叫好,纵容他们的行为,无疑是以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代价的自掘坟墓的不智之举。身处诚信危机,为失信羁绊艰难前行的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诚信的英雄,诚信的精英!

  建立起完善的信用制度,现代的信用观念,让不诚信的人再没有成名立世,甚至没有立锥之地的机会,是我们目前最迫切的需要之一。

  我们不需要铤而走险不择手段的“英雄”,也没有人有义务为任何精英承担他们失信的后果。不管是谁,只要失信就必须受到惩罚。如果不采取这样“无情”“严苛”的办法,为失信之风笼罩的中国势必将无法在世界的经济舞台上站稳脚跟。市场竞争应该是正当的良性的,任何企业都应该以诚信为根本。

  令人遗憾的是,在当下中国,这只是一种渺茫的理想。上网,搜索“诚信”满眼是如此文一般疾声呼吁诚信的文章,或有关诚信的童话传说。相反,搜“诚信危机”倒是可以看到不少事实材料,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前者的苍白无力和后者的声势浩大形成鲜明对比。

  在金融领域,诚信危机已经成为证券市场的三大威胁之一。曾经有一家机构对1300家上市公司的信用进行打分,结果让人触目惊心,这1300家企业里,竟没有一家达到及格分数——60分。在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银行,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骗贷的事件也屡屡发生,光大银行广州某支行副行长骗贷数亿元,农行包头两支行骗贷1亿,中行北京分行某副处长利用烂尾楼骗贷6.4亿……利益面前,人人疯狂。

  诚信就这样在光天化日之下被功利强奸。就连一度被视为一方净土的有着象牙塔之称的校园,也没能幸免。高考是我国最重要的选拔人才的机制之一,然而每年高考过后,我们都能听到某某地考题泄漏的消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一些考题还被直接公开在网上,明码标价,大方出售。虽然我国早已将这种行为上升到“泄漏国家机密”的违法犯罪高度,并依据法律对泄题者进行了严厉的刑事处罚。但在利益的驱动下,类似的事件反而愈演愈烈,不只是高考,英语四六级考试、各种职业资格考试……都不断的暴出考题泄漏的新闻。

  在高校、学术界,学术造假外、学术论文、学术成果剽窃之风也大有越刮越盛之势,很多教授都晚节不保义无反顾的加入学术骗子大军。学生们也不甘落后,一份调查显示,有90%的学生坦白自己在大学时期曾做过弊。而有些老师们不仅对学生的这种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之任之,甚至还主动传授学生作弊的方法,生怕学生不作弊便考不出好成绩。

  而在商业领域,诚信的缺失就更加严重了,中国有句老话“无商不奸”。不少商人从一开始就下定决心走奸商路线,黑心棉、假酒、伪劣奶粉、硫磺粽子、福尔马林腊肉……纷纷飞入寻常百姓家。即使是一些大企业,国内知名品牌也屡屡上演诚信丑闻,如光明的回炉变质奶,冠生园的陈陷月饼,李医生的汞超标净斑霜……难怪老百姓常抱怨,不知道还能相信谁。

  除了为我们所常见的产品失信外,企业内部还普遍存在着虚报财务状况的信用危机。比如企业偷税漏税,以致不会做“两本账”的实在会计一时无人问津。再比如一些上市公司虚报利润欺骗股民,贪污受贿乱投资,能骗多少骗多少,实在骗不下去了,就收拾行李远走他乡,将所有灾难性后果都统统留给无辜的股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过度的强调利益、强调金钱,让很多人在利益面前迷失了自我,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不择手段。这是造成诚信缺失现象的根本原因。当功利凌驾于诚信之上,人们目之所及,到处都是“欺诈得利,诚实吃亏”的例子,便自然而然的形成“失信有利自己,诚信拖累自己”的观念,因而人人都远离诚信。在这种不正常的社会风气下,人们一方面担忧善诈的人欺骗自己,一方面羡慕其善诈的能力;一方面颂扬诚信的美德,一方面又称坚守诚信的人为“傻子”。于是,当人们作为某种利益关系的旁观者时,往往具有明确的是非观,坚决捍卫诚信,但一旦当这种利益关系牵扯到自己时,在诚信与利益的冲突面前,便多弃诚信而保利益了。

  如本文开头提到的一些精英式公众人物,他们在“不诚信”的行为被曝光后,并没有受到其应受的惩罚,为广大公众摒弃,而是依旧我行我素的潇洒生活,这更为大家作了相当有说服力的榜样——“我不诚信,我依然快乐;我不诚信,大家依然原谅了我”。身为社会榜样的精英尚且如此,那些渴望成为精英的人当然会竞相模仿了,而那些不渴望成为精英的平凡人也在不知不觉的习惯在不诚信的环境中生存,当不诚信为空气,不以为耻。如此,社会对诚信的监督力量的缺失就成为必然,而没有好的监督,欺诈等失信行为必将更加肆无忌惮的上演下去。

  有人曾很形象的将失信形容成一种病毒。说它只要找到适合它生存的环境,它就会迅速的扩散开来,如果不及时对它的扩散予以有力打击,则和助纣为虐无异,终将会伤害到自己。

  其实,追逐利益是人的本性之一,本无可厚非,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就包括了诚信。不能以危害他人,欺骗他人为实现自己利益的前提,倘全社会都是这个样子,我们每个人都将利益的获取建立在欺骗他人的基础上,那么我们每个人注定既是欺骗者,又是被欺者。对一个生活在尔虞我诈的社会的公民来说,不要提获取更多的利益了,保住现有的利益都成了问题,又还有什么和谐、幸福可言?

  关于诚信的重要性,失信的危害已被论述的太多太多,国家三番五次花大力气对公民进行诚信教育,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诚信危机的严重。利益让人对诚信嗤之以鼻,利益让人对不诚信视而不见,利益让人在自己的权力被不诚信公然践踏后仍无动于衷。传统的诚信教育在现代的商业社会的“利”字的冲击下丧失殆尽,即使是不诚信的人也可以将商鞅辕门立木、曾子杀猪教子、皇帝的新装、狼来了等关乎诚信的或正面或反面的例子脸不变色的娓娓道来。这些千百年前的故事在自信满满的现代人眼里几乎没有了说服力。贩卖伪劣商品、虚假宣传的企业依旧完好的生存着,欺骗股民的上市公司一个倒下去,千万个冒出来,作弊的学生捧着漂亮的成绩单收获奖学金,造假的教授更是名利双收……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我们才可以建立起完善的信用机制,遏制住欺诈之风,还是这种机制像一首歌唱的那样“只能存在在梦里”。

  诚信和功利,并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只能顾此失彼,二者完全可以友好并存。也只有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现代社会、国家才有可能健康的发展下去,获取长远的利益。在信用机制尚未建立起来之前,我们每个公民都有义务保护诚信,一方面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保证自己不为不诚信之事。一方面,担起社会舆论监督的责任,不姑息不诚信的行为(尤其是公众人物的)。因为,无论何时,纵小恶都等同于养大恶,对失信行为的纵容和不诚信的破坏力并无二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