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试资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3:20:55
33两白银买来“两科乡试”资格 稿件来源:南阳晚报*南阳新闻网

  □本报记者 王平

  

  昨日上午9时许,市民谢总喆打来电话,说他收藏了一套清代科举“乡试”资料,也许透过这套藏品能让南阳人了解清代人是如何参加“高考”的。

  记者当即赶到谢总喆家里,看到了这套清代科举“乡试”的“捐输收照”、“捷报”、“乡试题目”、“朱卷”等。其中的一张“捷报”是准许山西人赵朝宗参加“两科乡试”的“捷报”,“收照”是清督办山西捐输总局给赵朝宗出具的。“捷报”与“收照”表明140多年前当事人捐出33两白银就买得了一个监生资格。获取监生资格后,不用考秀才,就能直接参加乡试,而且能参加“两科乡试”。

  捷报 获准参加“两科乡试”

  这张“捷报”纸色为明黄,长116厘米,宽55厘米,四周印有云海纹,上面的文字为毛笔手写。右边中间位置有“捷报”两个字,上书“贵府赵老爷(官印)朝宗 今奉旨例授国学生准其京都顺天府晋省两科乡试”,左下角有“吉日京报”字样。

  谢总喆说,这张“捷报”是“京发捷报”。在清代,秀才和监生一般只能参加本省的乡试,被授国学生资格并获准参加京都、本省两科乡试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人们往往把这类“捷报”用大一些的纸张写成数份,贴在自家甚至亲戚家最显眼的地方。“这张‘捷报’保存完好,很可能是粘贴了没多久,就被小心翼翼保存起来了”。

  收照 捐监生的“身份证”

  虽然“捷报”上只说是“吉日京报”,没有具体日期,但从谢先生收藏的这张由清督办山西捐输总局开具的“收照”可以推算,赵朝宗参加乡试的时间应在清同治或光绪年间。

  这张“收照”是由清督办山西捐输总局开具的,上书“捐生赵朝宗现年十岁……系浑源州人由俊秀今捐省防饷银33两请叙监生”,开具日期为同治五年五月,“收照”上还盖有捐输总局的大红印章。

  由于当时没有照片,所以“收照”上详细写明了持有人的体貌特征——身中、面白、无须,左上还写有上三代(曾祖父、祖父和父亲)的名字,在对折骑缝处盖有骑缝章,并行编号,以防假冒。

  这张“收照”表明,赵朝宗捐监生时年仅10岁,日期为清同治五年(1866年)。同治皇帝在位13年,如果赵朝宗在18岁前参加乡试,“捷报”仍是同治年间所发。若其18岁后才参加乡试,已到光绪年间了。

  监生 拿钱就能买来

  记者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到,旧时科举考试分三级,“乡试”,考中者为举人;“会试”,考中者称贡士;“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中者称进士。在清代,凡应入学者不论年龄大小,皆称童生。童生的入学考试称童试,童试三年两考,由县试、府试、院试逐级而升。院试正式录取者称生员,亦称秀才。考取秀才后才能参加乡试。

  但也有例外,清代国子监是国学最高学府,在里面读书的人叫监生,起初是由学政考取或皇帝特许。后来,随着吏治的腐败,由捐纳也可取得监生资格,如未入府州县学而欲应乡试的都必须先捐监生作为出身,但不一定在国子监读书。

  也就是说,这位山西浑源州人赵朝宗,不但没有考过秀才,也可能没到国子监读过一天书,仅凭33两白银就可以参加乡试,取得步入仕途的敲门砖。

  

  下期请看:《180年前的考题难度也不小》④8

 

  无论在古代还是当代,“金榜题名”都被视为人生至乐。马上就要进行高考了,那么,古代的“高考”是怎样的?

  在南阳人谢总喆家里,收藏着一套清代科举乡试的“捐输收照”、“捷报”、“乡试题目”、“朱卷”,记录了参加“乡试”的过程,是研究清代科举制度、地方人文的重要史料。本报今起试图透过这套藏品揭秘清代的科举“乡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