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价是如何被管住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6:50:47

[导读]依靠雄厚的财力和政策支撑,国家牢牢地控制着粮食收购和销售两头。眼下,拥有巨量储备的政府,拥有着控制粮价的筹码。

国家调控粮价形成了收购和销售两头控制的局面 (CFP/图)

非常时期,非常手段

今年全国夏收以来,小麦收购价突破1元大关,国家粮食局在正常投放之外,加设专场扩大投放以稳定粮价。

8月2日,周一一大早,接到国家粮食局下发的本周粮食投放计划,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副总肖永成便与其他领导一起开会,忙着准备布置周五即将举行的粮食加工企业专场小麦交易。届时,郑州将会有250万吨小麦,与合肥国家粮食市场的250万吨小麦一起投放市场。

这是今年的第二次专场投放,专场投放是除了正常投放之外专门增加的小麦投放。上一次是7月23日,国家粮食局组织在郑州和合肥两大小麦市场投放600万吨小麦。

这时候,媒体正在铺天盖地地报道粮价上涨,这样的专场投放,正是非常时期祭出的非常手段。

河南是中国最大的小麦产区,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粮食总产也有全国的约一成。因此,中国政府最早在这里设立了具有政府调控职能的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并成为此后调控粮价尤其是小麦价格的主要市场。7月23日的粮食加工企业专场中,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就占到了全国投放的六成。

之所以设立这两次专场交易,国家粮食局也是煞费苦心。“国家既有稳定粮价的考虑,也有理顺粮食批发、出库环节的考虑。”肖永成说。

今年全国夏收以来,中储粮、中粮、益海嘉里、华粮等几家大粮商的竞购,使得小麦收购价格突破1元大关,国家粮食局在正常投放之外,加设专场扩大投放以稳定粮价。

常规调控

“我观察下来,国家不能接受的粮价波动,可能是短期内超过1毛钱的涨跌。”

在这些非常手段之外,国家调控粮价的常规手段,则是每周下达的储备粮投放计划。

2010年自夏粮收购以来价格快速上涨,发改委、国家粮食局等采取的基本手段就是加大市场投放。

“这几周国家粮食局每周常规的小麦市场投放大概有500万吨,而去年同期只有150万吨左右。”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分析师邱烈金说。

同比三倍多的市场投放,非常迅速地将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的成交率降低到不足10%,小麦价格降到0.94元左右。粮价上涨的局面,迅速被控制。

每周调整,并按时公布国储粮投放的制度,从2004年以后逐步形成。这一制度来源于两大政策支撑:2003年的《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和2006年底《国家临时储备粮销售办法》。

按这两个办法,中央储备粮的收购、销售计划,由国家粮食局根据国务院批准的中央储备粮储存规模、品种和总体布局方案提建议,经发改委、财政部审核同意后,由发改委和国家粮食局会同财政部、农发行共同下达中储粮。

从2004年以后,随着“托市收购、竞价上市”制度逐步形成,从稻谷到小麦、玉米等主粮逐步纳入国家储备,2008年之后油料也加入进来。

国家调控粮价形成了收购和销售两头控制的局面。

这其中最有效的办法是:中储粮只按国务院有关部委要求收购储备粮食,粮食所有权归国务院所有,收购量和销售量以及销售进度,则不由中储粮控制,而按照国务院的政治社会需要来确定。相应地,盈亏由中央财政负担,中储粮只收取收购费、保管费和出库费。

“1998年粮食改革的时候,由于卖粮难,政府要求粮食企业敞开收购农民粮食,顺价销售,但要盈亏自负。简单来说就是企业按国家要求做吃了亏,但后果却要企业承担。最后粮食企业一堆烂账,还是国家埋单。”一位粮食系统管理人员评论。

2001年国家放开粮食市场后,粮食企业经营进一步恶化,国家被迫于2004年再次改革,在坚持市场化方向的同时,由于中央财政的迅速好转,政府开始对粮食企业肩负的政策性职能,承担盈亏责任。

于是,首先从稻谷开始的托市收购,逐步让政府成为粮食收购市场最主要寡头。2009年3月,中储粮总经理包克辛公开了中国储备粮的数字:2亿吨。这个巨大的筹码已让政府有控制粮价的底气。
      

2006年底《国家临时储备粮销售办法》公布,国家临时储备粮的销售,则由国家发改委总体协调,由财政部确定价格,由国家粮食局具体制定并公布销售计划,中储粮只负责提供粮源。

国家粮食局此后选择国有的郑州和安徽两大粮食主市场,以及各省分市场,按周定期公布本周粮食销售投放计划,包括品种、质量、价格、所在仓库等细目。

一般情况下,周一国家粮食局公布下达分布于全国的各粮食市场本周销售计划,一般主粮交易时间玉米排在周二、小麦周三、稻谷周四竞价销售。“政府收购销售两头控制,国内粮价想大起大落很难。所以2006年以来粮价稳步小幅上调,粮食连续6年丰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市场最稳定的时期。”肖永成说。

这一两头控制的模式,加上配额制管理的进出口制度,让中国国内粮价在国际粮价经历了2007年5月到2008年底的过山车式起伏中岿然不动:

2007年5月时,国际市场小麦价格只有约500美分每蒲式耳,到了2008年3月时,竟飞涨到近1300美分,但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国际粮价又一泻千里,很快又跌到2008年底的500美分左右。在观察到国际粮价开始迅猛上涨后,国家粮食局2007年底动用最低价收购粮,大量向全国市场抛售,每周小麦投放量从年中7月的40万吨,猛增到450万吨。

“国家在我们郑州市场的投放量,从50万吨迅速增加到12月的250万吨,粮价迅速稳定。”肖永成回忆,等国际粮价降下来之后,政府的粮食投放又迅速下降。

按照邱烈金的观察,在目前政策执行的四年时间里,小麦价格政府多次明显干预,但却很难观察到政府能够容忍的波幅到底是多少。“我观察下来,国家不能接受的粮价波动,可能是短期内超过1毛钱的涨跌。”邱烈金说。

肃清流通环节积弊

闹到最凶时,中国最大的面粉加工企业河北五得利面粉集团在新乡的面粉公司拿不到粮食,最后不得已愤而上告国务院,要求彻查中储粮粮库劣迹,引起了高层关注。

但是,粮食市场的另一个大问题是,拍了粮食却拿不到,或者要加价才能拿到。这让国家对粮食价格的控制显得苍白起来。

8月2日下午,白象食品集团河南面粉厂的主管丁金峰正好来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办理第一次专场竞购买到的1.1吨小麦的手续。他张口就说:“我们面粉企业是弱势群体。”对他来说,“出库难”是面粉企业行内无人不知的潜规则。

按照国家规定,每吨小麦的出库费用是30元,但在河南商丘等地,中储粮粮库的出库费用被加到五六十、七八十甚至一百的都有,在河北山东,行内流传的说法是,出库费常常被中储粮粮库加到120元甚至150元。

粮库刁难的办法多种多样,手段之一是在粮食水分含量低于国家规定时,要求买粮企业多给补偿。“国家规定如果水分含量低的话,应该比照规定的正常水分含量多算重量付款,但实际上粮库常常大大超过这个比例,要买粮企业多付钱。”业内人士说,因为种种刁难,面粉企业拍到粮食后,有时几个月还出不了库。

闹到最凶时,中国最大的面粉加工企业河北五得利面粉集团在新乡的面粉公司拿不到粮食,最后不得已愤而上告国务院,要求彻查中储粮粮库劣迹,这进一步引起了高层的注意。

这次的两场专场投放,同时就有肃清粮食流通环节积弊的考虑。

专场举办前,国家粮食局发通知公布了国家粮食局、中储粮、农发行的专门举报电话,同时还责令各省粮食局专门成立督导组,对粮食加工企业在国家粮食市场竞购粮食的各个环节进行专项督导检查。

不光是主粮

“政府手里的储备,能满足中国食用油两三个月的消费需求,基本可以控制食用油价格。”

主要粮食品种的控制模式,正在被复制到更广泛的农产品中。

2007年后食用油价格的巨大波动,让政府开始控制油料。

当时政府为了控制食用油价格,不得不出重手采取行政手段:食用油涨价必须备案。

从那时开始,政府开始扭转手中基本没有食用油储备的局面。从2008到2009年,政府共临时收储200万吨菜籽油和1000万吨大豆。虽经2009年十多次投放,至今政府手中的大豆储备还有800万吨。

“菜籽和大豆的这些临时储备,加上常规储备,政府手里的储备,能满足中国2500多万吨年食用油消费的两三个月,基本可以控制食用油价格。”郑州粮食批发市场高级分析师陈艳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