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价为何异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22:59:51

最近,河北省安平县黄城乡的赵小军盘算着,要把去了北京的大姨姐的两亩地借过来种。

如今小麦商贩的上门收购价是1.03元每斤(2.06元每公斤),这比去年的九毛一斤可是涨了一毛二三,幅度不小。玉米也从以前的六、七毛一斤涨到了八毛五六。虽然说由于节能减排,附近县里的小化肥厂关了门,化肥比去年贵一点,从50公斤105元长到了120元,但是比起一亩地多投入这15元来说,收益以每亩400公斤计算,每亩还是要多收入70-80元。

这两年随着粮价上涨,大家种地的心气儿又高了起来,虽然他们并不很清楚粮价是怎样涨上去的。

近年来世界粮食价格不断走高,令许多贫困人口面临断粮的危险。今年中国粮食价格也出现异常波动,涨价幅度较高。中国粮价的上涨,究竟与世界粮价有何关系,它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一直关注粮价问题的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在接受“中外对话”采访时认为,中国粮价上涨与世界粮价上涨关系不大,也与供求关系无关,主要是政府托市所致。

中国政府为了提高种粮农民的积极性,以保护价收购粮食,实际上是在农资价格上涨时对农民的补贴。粮价上涨与粮食的供求无关,与国际粮价的上涨也不相干,因为中国粮食的库存丰裕。

程国强说,今年全国玉米总供给充裕,但仍然涨价,是一种异常波动。首先主产区的减产使人们产生了玉米短缺的错觉,其后,国家为了稳定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实施了托市收购,出台了临时收储政策和收购运输补贴政策。由于托市收购价高于往年,所以造成了玉米价格的上升。

此外,政府收购主作只有中储粮一家,现在又增加了四家大型央企。由于收购过程中各个企业的运作,增强农民和下游企业对价格上涨的预期,推助了价格上涨。

另外,中国玉米主产区主要在北方,产量占70%,但需求主要在南方。今年政府只允许北方企业在北方竞标,不允许南方企业到北方竞争,这造成了南方玉米不足,价格看涨。还有,近期淀粉、淀粉糖、酒精等产品价格不断上涨,粮食深加工效益好,产区粮食深加工企业积极入市收购新粮,并通过上调收购价格与其他入市企业争夺粮源,也推动玉米价格走高。

今年小麦上半年异常波动也是类似的情况。虽然局部地区小麦略有减产,但因为有庞大的库存压底,所以今年小麦供需总体尚可。但形势却完全出乎预料,在小麦收购的旺季,价格高开高走。

个中原因,除了粮价的传导效应——即受大米、玉米价格上涨影响外,还有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就是托市政策效应。今年小麦收购继续实行最低收购价。最低收购价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政府干预收购,减少市场流通量来托高价格。今年最低收购价采取多元主体的方式,加上市场已经存在不稳定预期,使贸易商和加工商形成涨价预期,加入到抬价抢购的行列中。

面对世界粮价的上涨和国内粮价的异动,中国粮食安全的话题又成热点。程国强说,中国粮食需求以口粮直接消费为主,占粮食总消费的50%,加工转化不到45%。而发达国家口粮直接消费只有22%,美国只有10%。直接消费比例越高,替代性就越差,因此大多数消费者对粮食价格仍十分敏感,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承受能力比较弱。

关于中国粮食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关系,程国强坦陈它们并不是一体的。中国现在除了大豆80%以上从国外进口,其他粮食产品基本是国内生产。加入WTO时,中国按照WTO 规则,建立了一套贸易政策机制,把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有效分离,比如中国对小麦、玉米采取关税配额管理,由于有了配额限制,国外粮食很难进来。国外粮食价格想冲击国内价格,在技术上存在一条隔离带。“我现在不希望双轨隔离带被取消掉,如果把国内国际价格搞成一体化,政府调控难度就更大了。我们应保持国内相对独立的市场体系。”他说。

对于近来新闻中十分抢眼的外国大型粮食企业在江西抚州等地高价收米,导致一些国内粮企纷纷破产的现象,程国强说,现在一些大的跨国粮食企业正在渗透除植物油之外的其他粮食领域,包括面粉、大米加工,还参与粮食收购。他说,对跨国粮商在中国粮食领域的举动要高度关注。

(注:本文原载“中外对话”网站。中外对话 http://www.chinadialogue.cn/是一个致力于环境问题的中英双语网站,总部位于伦敦,是一个独立的非营利性组织。作者文玉,本名李娜,原中国中央电视台《绿色时空》执行制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