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几个投资长期成功的因素---财富的积累并没有高深莫测的玄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46:43
几个投资长期成功的因素---财富的积累并没有高深莫测的玄念

2005年初与有位网友聊到股票,她家里是经营煤矿的,自己有一个小煤矿,因为当时整顿和关闭小煤矿,所以索性结束了煤矿生意,一心想寻找其他投资机会。   还记得当时跟她在qq上聊到中集集团,我认为这个公司在当年的漫长熊市中表现抢眼,走势非常独立,2003年-05年股价逆市大涨了5倍(瞧,人都是往后视镜看的)。而且的确认为这个公司非常优秀,所以神侃了一通中集的 “ 投资价值 ” 云云。

    她并不是那种很懂股票的人,于是默不作声,回头自己去翻了不少中集的资料,然后也感到中集的确是个值得投资的公司。于是2005年初股价跌破年线后就开始买入,后面陆陆续续又买了一些,她自己说大概买了接近300万左右的股票。

    不料,大盘跌破1000点后强劲反弹,后面慢慢的往上攀升,中集的股价却一股脑向下跌,而且大盘越涨,中集越跌。短短半年多,股价跌了40%左右,我估计她的市值蒸发了30%多,也就是接近100万。我以为人家会很惊慌失措,痛苦不堪。哪知道聊天时,她根本没有提及股票,我问她知道中集现在跌到多少了吗?她只是说:没事,出口总会好起来的,中集我看不错,业绩总会好起来的。似乎言谈之间,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浮亏了100万。

    当时的中集被基金抛弃,认为2005年出口将不可避免下滑,中集的业绩高成长时期已经结束了。如果我没记错的话,2005年中集PE最低跌至5倍多一些。我打破脑袋也想不出为什么就一年的业绩增速下滑,就将估值从几十倍降至5-6倍左右。但行内老手告诉我:周期性行业不能光看PE,低PE反而应该出售而不是买入。

    于是我也把这些观点善意的转告她,她却丝毫未在意,反而宽慰我不要急。

    后面的故事都知道,中集业绩迅速回升了,机构又开始唱多了,并且股价在06-07年翻身涨了8倍多(尽管算是涨幅较小的了)。反正我知道这位对股票很不精通的女士,最终这批中集股票是接近900万左右出售的。

这件事情让我明白了几个道理:

1、财不入急门

2、越有钱,越对钱的波动看淡,反而越能在投资上赚钱,这就是所谓的强者恒强。

3、大家都看好(例如03年-05年初的大牛股中集集团)的未必后面一定走好,都不看好的(05年初-05年底的大衰股中集集团),未必一衰到底。很多观点短期看是正确的,长期看却是错误的。

4、即便是走势最差的股票,有时候也能有巨大的收获。

5、投资的最终结果,并不取决于你判断正确多少次,而在于你在每一次判断正确的投资中,投入了多少资金。

6、好的投资,并不在于你一开始有没有抓住正确的趋势,而是在于你能在正确的判断下坚持多久?

    所以,总的说来有几个注定投资长期成功的因素:

1、能否长期在较稳定的投资理念原则系统下,寻找到一些成功投资机会?

2、能否正确在这些成功投资机会到来时投入较大的资金(或持续投入)?

3、能否坚持自己的判断,保持耐心?

4、能否避开未来可能出现的一两次致命的陷阱(可能导致永久性的巨额亏损)?

    现下的股市局面是从来没有见过的,目前我所遇到的几乎全部业内人士,没有几人有兴趣提及金融股,也几乎没有人张口不提及新兴产业的。所有人都认为金融股估值较低是 “ 低估陷阱 ” ,而新兴产业股高估,是成长性的体现,是合理的。

    这种局面一再出现,让我非常确定,金融股的未来是非常光明的,里面没有泡沫,没有投机,只有恐惧,只有厌恶。市场先生显然现在心情不佳,但我相信他不会永远心情不佳,老戴维斯40年代买入保险股时,保险股普遍5倍以下的市盈率,美国人宁可买国债,也不敢买股票,更加厌恶老掉牙的保险股。90年代老戴维斯全部出售这些保险股的时候,美国人是不敢不买股票,AIG的巨大成功和超级牛市,让保险股普遍在高PE交易。

把握未来趋势的几种思维模式

   1 很多事情在变,但大多数事情没有变。

   2 未来就存在现实之中

   3 要认真把握媒体统计数据

   4 勇于追求 错有何妨

   5 把未来看成一幅拼图

   6 不要走得太快 以免让人不知道你在哪里

   7   要变革,先让人们看到收益

    8 改变是需要时间的

   9 成功靠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利用机会

   10 旧的不去 新的不来

   11 科技 始终来源于人性

破烂王的财富人生

 年迈的瑞典人德格曼绰号叫“破烂王”。30年来,他不停地游走在瑞典北部谢莱夫特奥市的大街小巷,穿着蓝色夹克和破旧的裤子,靠捡易拉罐和瓶子换钱。

  在大多数人眼中,他是个普通的街头流浪汉。然而,他给表弟留下了140多万美元的遗产。

  他的秘诀是什么?弗兰克总结为“节俭加精明投资”。

  原来德格曼除了捡易拉罐,还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当地的图书馆阅读商业文章,研究股市。他的表弟介绍称,他对股票十分精通。他用卖易拉罐的钱买共同基金,还购买了124根金条,并利用储蓄账户积累现金。(他骑自行车,没有房贷,这些均有利于存款。)

  这几乎是一个经典的通过节俭和精明致富的童话故事。

  德格曼2008年死于心脏病。他在遗嘱中把所有的遗产留给了晚年时经常来看望他的表弟。

  然而在这笔财富曝光之后不久,他的一个叔叔根据瑞典继承法宣称拥有其遗产的现金部分。在律师的介入下,德格曼的表弟和叔叔不久前达成了协议。

  “破烂王”的故事大概是理财故事中的经典片段。媒体也总是乐此不疲大肆渲染。这几天,维吾尔族青年阿不都艾尼·玉素甫从“破烂王”到富翁的故事也正在媒体上被广泛报道。玉素甫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从一个捡废品的“破烂王”发展到拥有多家药店的私营企业主。

  媒体报道称,玉素甫发现收破烂是一个成本小、回报高的行当。他怀揣500元本钱,两年内就在新疆哈密市建立了4个废品收购点。

  和德格曼不同,玉素甫发财既快又早,他不仅从“破烂行业”跨越到医药行业,还开始做起慈善。

  写完德格曼的故事,弗兰克颇为感慨。他在文章中感叹道:“这一切表明,无论一个人一生中在赚钱和存钱方面有多仔细,他仍无法控制自己的身后事。”随后,他提出疑问,德格曼究竟是攒钱的楷模还是应该学会在当下更加享受生活。

  花钱还是攒钱?这似乎是古已有之的难题。这个问题甚至与次贷危机的成因都能扯上关系。

  然而,“破烂王”的难题自有“破烂王”来解。玉素甫显然更“精明”些。他不仅用卖破烂得来的钱赚了更多钱,还懂得做慈善。

  做慈善有何好处?富豪们的财富顾问至少可以举出降低纳税、提高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等很多条足以让人心动的理由。也许上述理由还不够动人。不过,想到把钱捐出来至少是自己可以控制的“身前事”,富豪们是否会有点动心?

财富的积累并没有高深莫测的玄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