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馆现象”探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0:46:46

“波兰馆现象”探秘

2010年8月7日   04:世博服务信息专递·新闻视点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孔令君

昨天,来自波兰的儿童合唱团在世博园内表演了精彩的节目。
本报记者 邵剑平 摄

  见习记者 孔令君

    每次去波兰馆采访,都会听到媒体的同行说:“波兰馆真‘来事’。”这“来事”不仅仅是指“事多”,更含“真行”的赞叹。波兰馆的“来事”已成为一种现象,可以看成是世博园200多个展馆的一种缩影。世博开园3月来,众多展馆倾尽全力、日日忙碌,推动着世博的世界效应日益深广。

    他们对世博会的热情源于何处?上海世博会对他们而言究竟是怎样?记者近访波兰,以“波兰馆现象”为例,或可一解奥秘。

“波兰馆现象”——

把领事馆搬进世博园

    世博至今,许多展馆都尽心尽力地举办各类活动。这边,意大利馆举办皮埃蒙特大区展;那边,俄罗斯馆举办中俄两国儿童聚会…… “民间社会”、“残疾人生活质量”、“儿童在城市中的发展空间”等话题,在世博园展开深入的探讨和交流。他们似乎有些不知疲倦。德国馆“动力之源”展厅的解说员“严思”和“燕燕”,每3小时换岗,用全身心的热情带领游客大声呼喊;泰国馆的工作人员笑容可掬,向每一位游客甜甜地用泰语问一声“你好”;哥伦比亚馆的工作人员,高温下依然兴高采烈地吆喝:“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记者参与报道波兰馆的活动最多,所以对波兰馆工作人员感触最深,邮箱里积攒了一长列来自波兰馆的邮件,隔三差五会接到新闻联络官安娜的电话,用不流利的普通话邀请:“明天的活动一定要来”。

    于是结识了很多波兰的艺术家:演绎摇滚版肖邦的乐队,著名女小提琴手阿加塔,西里西亚歌舞团的优雅舞者,迷恋中国文化的雕塑家多罗塔,街舞组合“陀螺玩具”和它的领舞麦当娜。盛情难却地参加了波兰馆的美食节,看5位波兰大厨齐齐出阵,虽然语言不通,却为每位中国游客耐心切好熏肉和香肠。参加了在波兰馆并不宽敞的电影院内举办的各类研讨会,其中包括波兰造船业、远洋运输业、建筑规划业、保险业等各行业的代表和中国企业代表的直接交流,来自波兰的9个地区和城市的推介会等。此外,波兰馆还为立陶宛、匈牙利等中东欧9国联合举办了投资推介活动。为此,已有10多位波兰的部长级官员和数十个商务代表团来过波兰馆,人数达700多人。

    也许,在投资推介方面,波兰馆极具“世博意识”。记者犹记世博会开幕初期采访某非洲展馆总代表时的情景,这位总代表焦虑地问:“我们要怎么让中国了解我们,来我们国家投资?”在这点上,波兰馆意识极强。

    记者曾问过波兰驻上海总领事馆参赞安杰伊·贝俊嘉一个问题:“为何不在领事馆或酒店会议室举办此类活动?”

    这位负责和投资促进工作的参赞笑了笑回答:“我们把领事馆搬进世博园了。”

波兰总动员——

“到上海世博会去”

    一次和安娜闲聊,发现作为新闻联络官的她,基本没有休息日。每日要早早从中山公园的寓所出发,到馆内为各类活动忙前顾后。记者开玩笑说:“你应该是世博园区内最忙的人了吧?”她摇摇头说:“其他展馆的人应该也这样吧。”

    另一次,记者无意中看到波兰馆办公室内黑板上的日程安排。虽然看不大懂波兰文,但几乎每一天,都有接待和会议安排。

    如此坚持已3月有余,究竟为何?

    波兰经济部国务秘书拉法尔·巴亚克曾多次到访上海,出席过波兰馆的开馆仪式,“这两年,中国是波兰高层官员访问最频繁的国家。”包括波兰总理在内的波兰官员在到访中国后,都有个共同的想法:“敬佩中国经济的发展”。这也是记者在波兰采访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另一件被反复提及的事,是一家中国公司在华沙到罗兹高速公路中某两段的建设项目招标时中标,虽然金额不高,但这是波兰国内最大两个城市之间的高速公路,也是欧盟公共投资中第一个中国企业中标。这给了波兰人很大的信心——“让欧洲之门在波兰向更多的中国企业打开”。波兰企业发展署企业支持部部长米哈尔很惋惜地说:“中国企业差一点点还能在华沙地铁2号线项目建设中中标。”期待与中国企业合作,是波兰政府与企业界普遍的想法。

    记者在波兰期间最直观的感受,便是波兰各界对上海世博会的巨大热情。“恨不得把整个波兰搬到上海世博会去,”波兰外交部亚太司司长克日什托夫·舒姆斯基说,“以此向中国人展示波兰是个友好的国家,不仅适合旅游,还适合投资和求学。”

    能来波兰馆开展研讨会或投资推介会的企业,都已经过千挑万选。在世博会开幕之前,波兰政府部门便和驻上海领事馆组织一系列考察团,进行行业分析,挑选与中国企业合作成功率较高的行业,然后接受报名和申请。现已挑选了100多家波兰企业今年考察中国。“至今为止,中国市场的反馈非常好,”波兰企业发展署署长波热娜说,“在环保和海运方面,中波双方企业已有进一步的合作意向。”这合作意向便源于波兰馆的研讨会,这也让准备来中国的波兰企业跃跃欲试,更添期待。

    按计划,波兰馆还将重点推介该国的旅游以及金融服务,并设想在世博会上交流两国的煤矿救助技术。波兰馆已成为中波两国企业面对面接触的起点。所以,波兰外交部亚太司司长克日什托夫和经济部国务秘书拉法尔不约而同地提到:“我们的重点不仅在于波兰馆本身,更关注在波兰馆所举办的活动。”

    有备而来,满载而归,这是波兰参博热情之源。波兰馆总代表麦曼说:“这是几十年来向中国展现波兰的最好机会,若没有上海世博会这一平台,波兰用50年都未必能达到这么好的宣传效果。”

“世博效应”在波兰——

惊叹羡慕极力推荐

    上海世博会不仅给了中国人了解世界的机会,还给了世界了解中国的机会。

    记者在波兰向每一位采访对象问了同样的问题:“你对上海世博会有什么印象?”回答是惊人地一致,所有到访过上海世博会的波兰人,都对上海、对中国赞叹不已。其中听到最多的两个词,是惊叹和羡慕——“惊叹中国经济的发展,羡慕中国巨大的市场”。

    波兰政府在参加上海世博会前,来中国做过调查,发现中国人对波兰了解仅仅限于“是欧洲的一个国家”、“和前苏联有关系”……所以,波兰馆总代表麦曼每看到一个中国游客走进波兰馆,都很开心,“又有一个中国人了解了波兰。”而波兰人原先对中国的了解也很有限,“自行车、球鞋、功夫”,也许就是波兰人全部的中国印象了,而上海世博会给了波兰人更正这一印象的机会。

    波兰某保险公司首席执行官参观上海世博会回国后,逢人便说:“原以为上海是个拥挤而落后的地方,想不到比洛杉矶还漂亮。”在小波兰省区域发展局董事长克日什托菲亚克看来,“上海世博会是他所参加过的活动中组织最成功的。”波兰工业设计院院长贝娅塔已率团在上海开了3场研讨会,在她心中“上海世博会是不可思议的,不仅将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现代科技相结合,还以此为平台,和世界探讨了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污染、食品安全和绿色经济等问题”,预计9月份她还要来波兰馆组织一场研讨会,“再看一次最喜欢的中国馆。”她笑着说。

    在华沙的一家酒吧里,记者遇到一位叫彼得的波兰人,“我真想去上海世博会看看。”听完记者的问题,彼得给了一个很肯定的回答。而当记者提到参观波兰馆的游客数已接近300万时,他难以置信地睁大了眼睛,因为这个数字超过了华沙市的人口数。随后他又平静下来,有些自得地说,“真神奇,因为你们有13亿人啊”!

    在世博会开幕不久,波兰商业报纸曾为上海世博会出过特刊,特意印上了波兰馆的标志。而随着“世博效应”在波兰的扩大,日前波兰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也罕见地刊登了两个整版关于中国的内容,介绍中国的流行音乐,介绍波兰员工在中国工作的点点滴滴。波兰馆总代表麦曼不遗余力地推荐身边的波兰人去上海世博会,还总把“波兰人是欧洲的中国人”挂在嘴边,以此拉近中波关系。他很自豪地向记者展示报纸上关于中国的内容,笑着说“会有越来越多的波兰人迷上中国”。

记者手记

生活在历史中

    前苏联援建的科学文化宫坐落于华沙市中心,这栋典型的苏式建筑高231米,是波兰境内最高的建筑。文化宫周围,是现代化的购物中心、中央车站及成片的绿地和广场。

    扎满耳钉、裸露出小腿刺青的青年,在地下通道大声欢唱。紧皱眉头的老妇人,身穿长裙,抱着一篮子副食品从超市出来。西装革履的上班族,在公交车站吸烟……波兰人的性格是隐忍的,也许只有在酒吧喝酒的时候,他们才会愤愤地提起他们被多次瓜分的历史,才会低头伤神于华沙旧城区90%的建筑在二战末期被报复性摧毁。述说时的坚毅神情,就像维斯瓦河的守护女神,那条一手握刀一手持盾的美人鱼。那是华沙的标志,印在每一辆华沙的出租车上。

    波兰人用了20多年,依照14至18世纪的原样重建了华沙旧城区。用了将近40年,按原设计图重建了华沙王宫。这些都离现代化的新城不远。波兰科学院前有哥白尼雕像,不远处圣十字教堂内保存着钢琴家肖邦的心脏;居里夫人博物馆的小门,开在一条不起眼的街上;胜利广场上有一个无名英雄墓,为了纪念为波兰英勇战死的士兵;千年古城克拉科夫处处有精致的教堂和古建筑,曾经的皇宫瓦维尔城堡静静地伫立在山上……

    几乎所有的景点都免费开放,人们为肖邦和密兹凯维奇献上鲜花,默哀,然后静静地离开。波兰在二战之后完整保存下来的古迹很少,所以“对每一块石头都妥善保护”。波兰人并没有为了“经济效益”而用铁栏杆围起这些古堡、教堂、墓地和故居收取门票和“景点维护费”。无名英雄的纪念碑不远处,便是造型奇特的写字楼,肖邦、居里夫人、密兹凯维奇以及那些苦难或光荣的历史,和波兰人的住宅仅是一街之隔。

    人们生活在历史中,才能更好地铭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