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碰到了“孙见坤难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4:48:04
高校有了一些招生自主权,但真遇上特殊考生,用这个权却不容易。今年,复旦大学碰到了“孙见坤难题”——6分之差打断国学研究梦    “我是复旦大学‘博雅杯’征文全国仅有的两个一等奖获得者之一,进入了复旦的自主招生序列,学校还指定了专门老师跟我联系。但现在我却因为高考分数离一本线6分之差,被招办拒绝投档到复旦,投到了二本的山西大学法学系。老天!我一个立志‘为往圣继绝学’的人上法学系干什么?中国又不缺我这一个律师或是法官……”7月29日,陕西省高新一中高三应届毕业生孙见坤在博客里详细描述了自己一波三折的高考录取过程,语带苦涩:他立志以国学为终生事业,他苦苦钻研文史典籍,他也顺利找到了“伯乐”——复旦大学8位曾面试他的教授甚至联名写信要求学校破格录取,但遗憾的是,即便高校有了一些招生自主权,却也没能把他从一本线下“捞”上来。
    始终没有等来一个“好事多磨但仍是好事”的结局。
   
钻研《山海经》
    “孙见坤是我见过的对国学最有钻研精神和天赋的学生之一,他对《山海经》的注释水平和见解,甚至高于在读的研究生。他对国学的执著,在我们近几年招收的学生中并不多见。我们几个对他面试后意见一致,觉得是个可造之才。”这是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章清对孙见坤的说法。
    去年11月,孙见坤参加了复旦大学为自主招生而设的“博雅杯”人文知识大奖赛,投寄的文章题为《<山海经>性质及成书年代考》。他在学业之余精读《山海经》后写了《山海经新释》,参赛文章是他自作的序。评委看后觉得此文非常出色,特地上网读他的《山海经新释》,结论是“优秀”。
    在随后进行的“博雅杯”获奖者面试中,4位面试专家意见一致:希望学校一定将孙见坤通过自主招生录取进来。校方很慎重,特地另外请了4位文史类专业的名教授对孙见坤再次面试。结果,前后8位学者的评价一致。于是,复旦将他列入了5%的自主招生选拔录取试验名单。
    记者了解到,“重振中国文史之学”一直是孙见坤的人生志向。上网搜索“孙见坤”,排在前面的条目,是他去年参加全国“开心学国学”大赛进入四强的消息。据孙见坤自己介绍,他参加了四川大学“双特生”考试,“得到的评价是出类拔萃”;在中山大学自主招生选拔中,他也获得了线下10分录取的资格。
   
6分之差
    但是孙见坤的国学研究梦,因6分之差被灭了。他在博客上写道:今年高考,我的发挥有些失常,最拿手的“文综”居然只考了206分,以至于总分只有553,距离陕西省文科一本线559差了6分。在得知成绩的第一时间,我们就与复旦大学取得联系,说明了情况。几天后复旦告知,经过研究仍然决定招收我。于是我填报了复旦大学。而复旦大学在依照规定向教育部备案后,将相关文件发给了陕西省招办。
    记者向复旦大学有关部门求证,得知情况确实如此:复旦将孙见坤列入了今年录取的特殊考生之列。
    不料,“在开始投档的12日晚10点多,复旦大学突然来电,说是陕西招办认为我不符合投档条件……之后我们又与复旦联系,他们对此也是百思不得其解,自主招生不占陕西的招生名额,多一个重点大学录取生何乐而不为呢?怎会不放人?这在复旦自主招生以来还是头一遭遇到。但是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这对于孙见坤是晴天霹雳,对复旦大学也是始料未及。学校面试过孙见坤的8位教授听说情况后,马上联名写信,要求学校出面交涉,破格录取。随后,复旦大学党委书记和副校长也在这封信上签字,并将信送到陕西省招办,仍然无效,回答是:“今年一个破格的都不能有。”
    虽然复旦大学决定,只要在开学前能接到孙见坤的档案,就一直保留他的录取资格;但他的档案已在7月23日二本开始录取后,被送到了山西大学法学系。
   
可否破例?
    有特殊才能但高考考分低于一本录取线,这样的考生能否破格录取?这是复旦大学和当地招办意见分歧的焦点。
    陕西省招办之所以不放人,是因为复旦大学在关于“博雅杯”征文的文件中写明:获奖考生进入复旦大学自主招生选拔录取试验的名单序列后,必须参加高考,并且高考分数达一本分数线。
    而复旦大学认为,虽然“博雅杯”对破格录取没有作出明文规定,但教育部在关于5%自主招生选拔录取试验的规定中已经写明,有特殊才能的学生,经过审批不达一本线可以破格录取。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是否在相关规定中明确写上破格录取的条文,是让复旦大学校方颇为“纠结”的一个问题。一位多年参加招生的老师称,学校每年都会收到一些申请破格录取的报告和信,这些考生大多获得了自主招生选拔录取试验资格,但高考没上一本线。学校为了杜绝“条子生”,“不敢”在政策条文上开这个口子,“每年都有人打招呼,希望破格录取——规定中没有写明尚且如此,如果规定中加上这么一条,招呼会让我们更加难以招架”。
    都说高校招生的自主权在扩大,但当真正遇到优秀而特殊的学生,要用这个自主权看来并不容易。难题待解。本报首席记者  姜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