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摄影 - 摄影风格发展史之一 - Welcome to China photography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1:38:52
摄影风格发展史之一
1970-01-01 08:00
--写实摄影
写实摄影是指那些拍摄现实情况和现实事件的照片;虽然,为了表达个人的观点,拍摄者可以进行构图,可以选择拍摄时机。这意味着,对于拍摄对象,他是有所研究、有所了解的,他懂得什么有意义,什么应当拍摄。
这里,我们想探索一下写实摄影的发生和成就以及它的一些问题。同时,选择一些重要写实摄影家的作品,加以探讨。
写实摄影的先驱者

图1 菲利普·德拉莫特于1853年拍摄的火棉胶记录片。这是英国水晶宫从海德公园搬到南伦敦重建的照片之一。

图2 罗杰·芬顿用火棉胶底片拍摄的克里米亚战争照片(1855年)。那时,还不可能拍摄动体照片,但象这幅巴拉克拉瓦海港景色,至少已足以证明,供应品已到达部分。
最早的写实摄影,可以从菲利普·德拉莫特的记录摄影中找到(图1)。也可从弗朗西丝·弗里思和其它一些摄影家的旅游照片中找到。人们对遥远地区、著名人物和重要事件的照片,是极感兴趣的。罗杰·芬顿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拍的战场景色和战场人物的照片,是权威性的战争史料(图2)。芬顿是在出版商托马斯·阿格纽的支持下,得到英国政府的同意,到克里米亚去的。他共拍了360幅营地景色,战场给养、官员人物和战场的照片。
芬顿是第一个战地写实摄影家,但不是拍摄得最多的战地写实摄影家。在1861-1865美国内战时期,美国纽约和华盛顿著名照相馆主人马瑟·布雷迪雇了许多火棉胶摄影家,组成几个摄影小组,派到战场上,拍摄战争的各个重要方面。他们拍摄的内容比芬顿要广得多,连牺牲者的尸体也没有放过。在芬顿的照片里,这是很少看到的。布雷迪的摄影小组共拍摄了约7000个底片,一律以“布雷迪照片”署名。他曾出版一套战时人物肖像,名为“杰出的美国人”。他认识到,拍摄战争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
现在,大部分布雷迪的照片都收藏在华盛顿国会图书馆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照片的重要性正日益增加。尽管由于制作上的局限性,那些最佳的作品还是比仅属记录性的照片略胜一筹,它们反映了美国人和美国人残酷斗争的情况。

图3 奥沙利文后来当了美国政府地质勘探队的官方摄影家,到不太了解的两个地区勘探。这是1873年拍摄的亚利桑那州瑟利峡谷的景色。在照片下部还可以看到勘探队的帐篷。
内战后不几年,曾给布雷迪工作过的摄影家蒂姆·奥妙利文,从事于另一个方面的新的写实摄影。那时.美国政府派遣勘察队到各地绘制地图,发现了内华达、落矾山脉、巴拿马、新墨西哥等不太了解的地区有关地质方面的情况。而摄影是把这些山脉、要隘、及其它风景奇迹记录下来,作为向华盛顿官员详细汇报的理想方法。试想想,拍摄些象(图3)那样的从未听说过的峡谷照片,会多么令人兴奋!
在19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另外有些摄影家随着驮马和探险队到西部去拍摄,其中最著名的是威廉·杰克逊。他是一个自由职业摄影家,在新完工的太平洋联合铁路沿线拍摄风景,后来参加怀俄明和黄石地区的勘察工作。杰克逊拍摄的关于黄石奇观的照片,曾在美国国会大厅展出,作为勘察队的新发现的证据。这些照片,对通过1872法案,把“黄石”建立为美国第一个国家公园,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这些新发现的自然风景中,有好几处是用勘察队成员的名字命名的,包括他们的摄影家在内。如杰克逊峡谷,杰克逊湖,海恩斯山,沃特金斯山等,都是为纪念写实摄影的先驱者而命名的。
社会写实摄影

图4 在19世纪70年代,“赤贫孩子之家”出售的小孩来到之“前”和之“后”的照片卡,为孩子的衣食筹措资金。
正如布雷迪的照片可以用来揭示战争的真实面目一样,写实摄影也逐渐被用来揭露贫穷的和下层社会的人们的生活。早在1870年,英国著名的“赤贫孩子之家”的创建者巴纳多博土就开始利用摄影了。当孩子们一到达,他就很机智地把他们拍摄成照片,当他们要离开的时候,又拍摄一次(图4)。每张照片都贴在一张卡片上,卡片的背面印有文字,说明赤贫孩子之家的工作。这些卡片是用来出售的,并为人们踊跃收购。它们在社会上起了很好的宣传作用,同时,也为孩子们的衣食  筹措了资金。

图5 约翰·汤姆森于1877年拍摄的伦敦街头生活照片之一。它反映出贫苦人民求救于“街头医生”(专卖药品小贩)的情景。
几年之后,社会改革家约翰·汤姆森和阿道夫·史密斯于1877年出版了一本名为“伦敦街头生活”的书。它描述了各种各样的伦敦贫民的典型生活,同时,刊载了汤姆森拍摄的36幅照片。这些照片是用来作为书中所描述的街道上各种行业和生活方式的真实例证。
约翰·汤姆森的火棉胶照片(火棉胶是当时用的感光材料——译者),大部分是在拍摄对象的正常环境中经过摆布而拍摄的,就象图5的“街头医生”一样。
美国内战结束之后,急于要发展工业。在有些地方,情况极为不好。比如,在纽约,小孩子工作一天挣三角美元,全家住在潮湿的地窖里。一位名叫雅各布·里斯的纽约新闻记者,非常关心这种情况。在19世纪90年代,他报导了那些贫民窟。他大声疾呼,要求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学习条件和工作条件。他发现,有30多万的贫民拥挤在纽约东边的一平方英里的地区里。这些贫民,大部分是从东欧和南欧迁移来的。
人们认为,里斯是把事实夸大了。于是,他就拿起相机来证明他的报导。他在晚上和其他光线不好的情况下,用闪光粉把赤贫的劳苦人民拍摄成照片(图6)。他把他的照片做成幻灯片,并用这些幻灯片作公开讲演。他还把这些照片原原本本地复制下来,作为他的9本书的插图,其中一本名为《另一半人民是怎样生活的》,这本书至今还很著名。
里斯的照片揭示了大部分人不敢相信会存在的事实和情况。他的努力最后导致了新的童工法的产生,学校设备的改善,一部分最坏的贫民窟的拆除,和新的住宅区与公共场所的建立。现在,纽约的雅各布·里斯公园,就是当时最坏地区之一的旧址。它是这位早期的写实摄影家兼记者的永久性的纪念物。
图6 雅布尔·里斯利用照片掀起了一个改善纽约贫民窟条件的运动。当时的人们,就是过着这样的生活1891年。
其他社会改革家也发现,摄影是一个有说服力的工具。刘易斯·海因原是一位劳工,曾在大学里学习,并取得社会学学位。他对美国政府把企业福利置于人民福利之上感到不满。1908年,他放弃了教书工作,做一名专职的写实摄影家。那时,他已懂得如何使用大型座机和闪光粉。
他开始拍摄的是一些来美国寻找乐土的成千上万的移民,他们无休止地在工厂做苦工,住在贫民窟里。不久,美国全国童工委员会聘请他作为调查员兼摄影家,周游美国。他把当时企业家正在用儿童作廉价劳动力的情况揭示了出来。那时,约有170万儿童在工厂里做苦力。他常把他的柯达单镜头反光手提相机装在饭盒里“混”进工厂,然后,找童工谈话,并为他们拍照。

图7 刘易斯·海因于1909年在卡罗来纳州一个棉纺厂里偷拍的一幅学龄童工的照片。
海因发现有这样的情况,6岁或7岁的孩子在棉纺厂里每天要工作12小时(图7)。他把孩子们的谈话,身高(通过他自己的衣扣来测定)和健康状况都记录下来,然后,在他们的窄小而危险的工作环境中,不动声色地把他们拍摄下来。所有这些收集到的情况,都通过全国童工委员会出版的小册子公布于世,小册子里附有用铜版印制的照片插图。
海因坚持他的摄影工作,直到3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禁止童工的法案最后得到通过为止。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我要揭露那些应加纠正的东西;同时,要反映那些应予表扬的东西。”
海因从许多方面开辟了一个社会写实摄影的传统,这从谢尔特的最近的作品和联合国的各个儿童组织,都可以看得出来。
1929年,美国纽约证券市场倒闭,这是持续了整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的开始。不久,银行紧缩信用,许多商店关门,数百万人失业,尤其重要的是,自1932-1936年的持续数年之久的大干旱,袭击了美国中部农业区,造成从得克萨斯州到北达科他州和南达科他州的严重饥荒。
使用拖拉机的机械化的结果,已经迫使小农户失去了土地,并减少了就业机会。现在,再加上新的灾难,人民就不得不往西向加利福尼亚州迁移。他们有佃农和破产的或被剥夺了土地的农民,都住在公路旁边的帐篷或贫民窟里(图8)。
美国政府设立了一个“迁居管理处”,去帮助这些不幸的人们。1935年,改名“农庄安全管理处。”为了使全国人民都能看到这些农村贫民窟的悲惨情况,“农庄安全管理处”先后雇了大约30名摄影家,把那里的难民营的生活,公路上的难民,受挫折、被遗忘和得不到援助的家庭等,都拍摄了下来,同时,还拍了一些有钱的美国人在迈阿密度假的情况,作为两种生活方式的鲜明的对比。
图8 从俄克拉何马州来的身无分文的移民宿营于公路之旁。这是1936年“家庄安全管理处”的摄影家拍摄的照片。当各报纸杂志把它刊登出来的时候,震动了整个美国。
这些照片,最初是用来作为说明情况的文章插图。但是,由于照片很有说服力,所以,不久,他们都拿来送到各报纸和杂志上去发表,同时,还送到首都华盛顿、纽约和其他城市展出。诗人詹姆斯·艾吉还用了“农庄安全管理处”摄影家沃克、埃文斯拍摄的照片,作为他的一本书《让我们来歌颂那些著名的人们》的插图。
公众的支持终于开花结果了。不久,政府对迁移计划的援助增加了,移民宿营地建立起来了,工作安排了,对移民的支援又重新开始了。这是一个摄影家小组成功地改变了局面的典范。
新闻摄影和摄影报导
在19世纪80-90年代,用油墨在印刷品上印刷照片的技术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加上当时儿童的10年强制教育已经开始。这就意味着,到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有阅读能力的成年人更多了。报纸出版者认识到,用照片来报导新闻,再加上简短易懂的文字说明,必能争取更多的读者。这就导致1904年英国的《每日镜报》成为世界上第一家用照片来报导新闻的报纸。

图9 飞机起飞。这幅动体新闻照片真正把1910年飞机飞行的成就记录下来了。
各报纸都雇有自己的摄影记者,同时,也从新闻摄影机构那儿购买照片。这些新闻摄影机构派出摄影人员拍摄大部分的重要新闻事件。在这里,速度比技术质量更为重要。初期的新闻照片,大部分是人像照片或景物照片。随着相机镜头和其他摄影器材的改进,更多的动体照片也拍摄出来了(图9)。到1907年,照片甚至可以通过电报线路从一个报馆向另一个报馆、从一个国家向另一个国家传真。
1920年摄影画报周刊开始出现以后,在刊物中使用照片的可能性就更大了。在这些画报中,摄影者拍摄的范围很广,他们可以用几页的篇幅来报导一个事件,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照片来说明一个问题。比如,一个画报可以深入报导“一个守门员一天的生活”,而不是刊载一幅守门员救球的独幅照片。
画报摄影家的工作方法,有点像摄影记者。但他们拍摄的是一些带故事性的、自始至终富有浓厚趣味感的成套照片(图10)。这种工作不久被称之为“摄影报导”。它和前面说的可直接用作文献资料的写实摄影的不同之处在于:摄影者或画报编辑常对他们所报导的事件加上文字说明。像文字报导一样,一组摄影报导照片可能存在个人的观点。不仅拍摄时如此,照片的选择和剪裁,说明文字的写法,以及版面的安排,都是如此。它都能增强或削弱最后表达的故事情节。
摄影画报是20世纪20年代中期最先出现于德国。那时,德国是世界印刷中心,也是世界上最高级的大口径镜头相机的基地。最早的摄影画报大概是1928年出版的《柏林画报》。
在20世纪30年代,这种新式的报导方式传播到整个欧洲和美国。1936年,美国《生活》杂志问世。次年,《展望》杂志起而与之竞争。1938年和1939年,英国《图片邮报》和《画报》前后创刊。1949年,法国《巴黎竞赛》画报出版。1935-1955是摄影画报的黄金时代。
图10 1940年英国《画报》的一个典型画面的安排。它是报导英国老百姓在防空洞里躲避纳粹德国空袭的6页照片中的一部分。

图11 萨洛蒙偷拍的政治家饭后谈话的照片,1931年于罗马。左边是墨索里尼。
《柏林画报》的最有才华的摄影家,是一位犹太医生埃里奇·萨洛蒙。20世纪30年代初期,欧洲是国际会议场所。外交家和政治家的会议都是秘密进行的。人民群众能够看到的唯一照片,是偶尔为记者摆布拍摄的正式集体像。萨洛蒙有一台极小巧的名叫“儿玛诺”的干板相机。这台相机的镜头口径是f/1.8、他穿着一身整洁的夜礼服,凭他能操七国语言的本领,顺利地进入了许多国际会议里。他小心翼翼地从著名的政治家当中走过,利用室内的现场光进行拍摄,相机是半藏在他的上衣里。他拍摄回来的是一些表达了当时的气氛和政治家们饭后自由谈论的照片(图11)。
对画报的读者来说,这种新的政治报导形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它不禁使人要问:他们在谈些什么,密谋些什么?
其他新闻摄影记者也学习萨洛蒙的方法,大部分都用较小的相机,如莱卡,以便于迅速地连续拍摄,并能获得较大的景深。不幸的是,萨洛蒙于1944年在一个灭绝人性的集中营里死于德国纳粹之手。
亨利·卡蒂埃一勤列松可能是所有“抓拍”报导摄影家中最著名、最早的一个。他原想当一个画家。30年代初期,他开始从事摄影,那时,他买了一台莱卡,他发现这是一个抓取日常事务中他所谓“决定性瞬间”的极好工具。就是说,他发现,在极短暂的几分之一秒的瞬间中,能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物加以概括,并用强有力的视觉构图表达出来。
卡蒂埃·勃列松主要是一个人物摄影家,而不是社会改革家或新闻记者。他是以事物的观察家的身份出现的。他常把一些热情而幽默的普通人物记录下来。他从不干预他的拍摄对象,只是把他们极有意义的瞬间表达出来。他常把自己背朝着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像游行、庆祝会等,而集中注意旁观者的各种反应(图12)。
无论在任何时候,他从不打扰人。他不用闪光灯,不用特种镜头。对于他所拍摄的每一张底片,印制时常不剪裁。他拍摄过大多数国家的人民,但拍摄得最多的是欧洲人。他的照片,在40多年中,曾刊登于大多数的重要杂志上。世界许多艺术馆都曾展出和收购。他的作品集已经出版,这些作品充分表达了他那独特的风格和手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卡蒂埃一勃列松和摄影家罗伯特·卡帕与戴维·西摩于1947年成立了一个照片代理机构,名叫“麦格南”。它是一个合作组织,为各摄影家自己所有。成员约25人,分布世界各国。它卖照片给各种出版社,是世界上同类组织中最著名的一个。
图12 卡蒂埃·勃列松擅长于拍摄普通老百姓
在1939-1945年的战争年月里,大多数的摄影记者都在一些战时机构如美国情报处或英国情报部工作,或在空军或陆军摄影单位服役。英国陆军电影摄影局曾拍摄了137,000幅以上的战时进攻写实照片。在德国,也有类似组织,叫PBK(德国宣传处)。
卡帕是一位著名的痛恨战争的摄影家,曾试图报导战争是无益的。正如许多其他战事摄影家一样,卡帕和“麦格南”的创始人之一戴维·西摩,都在执行任务时牺牲了——卡帕是在报导印度支那的战争中死去的,西摩则死于埃及。
摄影画报的兴衰
20世纪30—40年代,是摄影画报的兴旺时期。那时,各种摄影画报给人民群众打开了一个窥视世界的窗口。它们报导世界上各种重大事件,透露其内幕新闻及知名人士的日常生活。这些都比报纸上刊登的新闻照片要详细得多。它们还使读者进一步明了目前的生活水平和应有的水平之间有多大的差距。
当然,各摄影画报也常常刊载大量的纯消遣性的东西,如各种精美的动物照片,好莱坞的新电影剧照。以及最时髦的服装等。但它们也是人民群众对重大问题发表意见的强有力的组织者。它们多数都偶尔举办一些有关社会改革的问题讨论,如住房条件的问题、污染问题、残废人的援助问题等。它们并不是单纯地做中立的报导,而是有所侧重。这就使画报显得更加生动而有趣。不过,摄影者或艺术编辑常常不得不对一张照片进行艺术加工,但在整个故事中,它的重要性却被歪曲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尽管纸张短缺,摄影画报仍是兴旺的。几乎是印什么都能卖出去,而且,拥有很高的地位。比如,美国《生活》杂志的摄影记者,在任何的公共活动中,都常得到最优的记者待遇。但是,到了50年代,英国的《图片邮报》开始感到前途渺茫。即使增添了几页新颖的彩色副刊,也无补于事,它终于在1957年停刊了。接着《画报》于1958年停刊,《展望》于1971年停刊,《生活》苟延残喘至1972年。
歪曲与摆布
用写实摄影来表现出来的世界,常常会受到一定的歪曲。要做到彻底的客观与真实,几乎是不可能的。最初,人们认为,基于摄影的记实性,它必须是十分精确的。但是,随着器材与设备的改进,拍摄者在技术上就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在决定拍摄什么与何时拍摄的问题上,也有更大的自由。在照片可以用印刷品的形式来表现以后,摄影家更可以通过印刷哪一幅照片,说明文字如何写法,以及在版面上照片如何编排等手段,来加强对“决定性瞬间”的表现。
用铜版印刷照片的方法大大地扩大了写实摄影的市场。它的读者多了,影响也大了。不久,人们就企图对这一强有力的工具进行控制。其办法是:摄影家开始对他的拍摄对象进行摆布,并选择不同的拍摄点和拍摄时机;编辑则从摄影家拍摄的成果中进行挑选和安排。甚至拍摄对象也可以通过他在照相机前表演的姿态来控制其拍摄效果。
这种控制并不常常是坏事。如巴纳多博士的孩子到来“前”和“后”的照片,孩子们都穿上破旧的衣服,以表现“到来前”的情况。农业安全管理局有一位摄影家,为了把一头牛从几英尺远之外的一小块生长不良的草地上转移到被太阳晒裂了的旱地里而受到严厉的批评。实标上,总的来说,他并没有真正歪曲他所要表现的事实的真相,他只不过是用一种较强烈的方式来表现而且。
另一方面,在早期的新闻照片中,人们往往收集一些表现显赫人士的看来很自信、沮丧、野心勃勃、愚蠢等照片。这些照片,可能是在不同的时候,甚至是在同一讲演中的不同时刻拍摄下来的。当那位人士受宠或失意的时候,就把相应的照片取出来作为新闻人像使用,以适应当时的气氛。
正如大家所见到的,摄影者或编辑觉得某一场合愈热烈,就愈想用强有力的方式去表现。纯客观地记录,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样做,常常会使画面杂乱,使人看不清所要表现的是什么。但是,过多地考虑如何表现得更清楚,也会把事实歪曲。所以,在实践中,写实摄影必须介乎二者之间。
写实照片素以真实与准确闻名。它有力地揭示了事实,描绘了真像,说明了问题。摄影者虽然仍可考虑艺术质量、技术精良等,但作为达到某种目购的工具来讲,应强调的是他所要表现的内容。
中国网络摄影 - 摄影风格发展史之一 - Welcome to China photography 中国网络摄影 - 摄影、网络、传播 - Welcome to China photography 中国网络摄影 - 论摄影策划 - Welcome to China photography 中国网络摄影 - 摄影之父 - Welcome to China photography 中国网络摄影 - 艺术和摄影 - Welcome to China photography 中国网络摄影 - 台湾摄影记事 - Welcome to China photography 中国网络摄影 - 艺术和摄影 - Welcome to China photography. 中国网络摄影 - 发展,还是停滞 - Welcome to China photography 中国网络摄影 - 《我拍黄河》 - Welcome to China photography 中国网络摄影 - 专业的失落 - Welcome to China photography 中国网络摄影 - 广角镜头与闪光灯 - Welcome to China photography 中国网络摄影 - “解读”照片 - Welcome to China photography 中国网络摄影 - 闲谈“采风” - Welcome to China photography 中国网络摄影 - 身体语言在说话 - Welcome to China photography 中国网络摄影 - <<再说牛群>> - Welcome to China photography 中国网络摄影 - 构成主义的影响 - Welcome to China photography 中国网络摄影 - 中国摄影界有一种病叫“自恋” - Welcome to China photography 中国网络摄影 - 论新闻摄影的批判性 - Welcome to China photography 中国网络摄影 - 摄影作品的命名艺术 - Welcome to China photography 中国网络摄影 - 对《摄影之路当如何走》的商榷 - Welcome to China photography 中国网络摄影 - 呼唤摄影的实干精神 - Welcome to China photography 中国网络摄影 - 数码技术给摄影理论和技术上带来那些变化 - Welcome to China photography 中国网络摄影 - 呼唤摄影的探索精神 - Welcome to China photography 中国网络摄影 - 对几个摄影问题的看法 - Welcome to China photogra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