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涛:编织“梦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8:44:45

  2009年12月23日,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刘海涛获得年度创新奖。刘海涛把一个鲜艳的中国结带到了现场。他说——

  “中国结上那些交织在一起的结,很像传感网,而要保住中国目前在传感网产业上的领先地位,需要大家像中国结一样团结在一起。”

  编者按

  民族资本家——乡镇企业家——科技创业家;民族工商业发源地——乡镇工业发祥地——创新型经济领军城市,时势造就英雄,英雄引领时代。无锡,太湖之滨这座美丽的城市,创新因子的激荡,使它在每一个时代都能开风气之先,领时代潮流。刷新零零年代,我们更是看到了一个个人才、城市、产业精彩互动的故事,“施正荣现象”、“尚德神话”已不简单的是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故事,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一大批创新创业的英雄人物正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挥写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本报从今天起将陆续推出2000-2010年间无锡创新创业人物的故事,敬请广大读者关注和支持。请把您身边的创新创业人物推荐给我们,我们不仅关注成功,也关注成功的足迹和背后的故事,关注正在创新创业之路上的跋涉者。请将您推荐的人物发送到wxpinglun@163.com,本报年底将和社会各界一起共同评选出“十大创新创业人物”,并对热心参与的读者给予相应的奖励。

  1999年冬天,上海正沉浸在迎接新世纪曙光的兴奋和期待中。一天晚上,在长宁区中山公园附近一个香樟成荫的研究所里,刚刚工作一年多的刘海涛辗转反侧。冥冥中好像有股力量,牵制着他的思维飞速运转,一个庞大科技产业的未来在他头脑海洋中掀起了巨浪。

  他就像着了魔似的,想啊想啊,直到凌晨三点还没有睡着。最后,他在心里给那个“东西”起了个名字——“微系统信息网”。

  同样是在这一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提出,“传感网是下一个世纪人类面临的又一个发展机遇”;而当时还不为人所知的是,美国国防部已在1998年设立了一个项目,把传感器和通信器组成网络,并应用于军事研究。

  在新的时代启幕之际,在这一次科技革命面前,很幸运,中国没有落后。用刘海涛的话说,“一开始就选择了一条正确的路”,从而在这场翻天覆地的变革中掌握了制胜的先机。

  起步

  刘海涛并不是一开始就走上传感网研究这条道路的。

  1998年,春节前的一个下雪天,刘海涛带着女友,还有10份简历,从位于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到上海应聘。在人才招聘会上,投完了9份,还剩了1份,发现没有和自己对口的单位了。最后,女朋友看到一家冶金研究所,说算了,就投给他们吧。刘海涛问:你们要不要学计算机的?那边说:要要要!结果,简历给了人家,人最后也到了这家单位。

  这个冶金研究所,就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的前身。

  当时,微系统所正在全力以赴攻克一个重大创新项目:国内第一颗小卫星的研制。刘海涛面对微系统所抛出的橄榄枝,最终放弃了一家大企业开出的高薪,成为了小卫星计算机的主任设计师。

  工作一年多的刘海涛,很快就晋升为副研究员,但他渐渐感到,自己对航天不是特别感兴趣,虽然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似乎“志不在此”。那,在什么地方寻求突破呢?

  “如果把单一的传感器连成体系,肯定比单个的厉害呀!”从这个最原始的念头出发,仿佛是从遥远地方射来的一束火花,刘海涛头脑中最敏感的那盏灯被点亮了,他看到了一个巨无霸产业发展的未来。

  带着“微系统信息网”的设想,刘海涛找到了微系统所的领导。所领导十分重视,本来决定20万的创新经费,后来“加码”到40万。现在看来,这40万元可以说是我们国家第一个传感网项目的主要经费。

  2001年,由已经完成小卫星工程任务的刘海涛担纲,中国第一个无线传感网络的课题研究组成立了。

  但随之而来,刘海涛遇到了一个大问题:怎么向人们说明这个“传感网”的概念呢?他们当时想尽各种办法,甚至与中兴通讯合作,把人家的通信仪器改成一套堪称“原始”的传感网演示模型——现在,这台老古董还放在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的大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