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世博园(四)日本馆之“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9:22:58



            游世博园(四)   

                   日本馆之“新”

对日本馆原本无多大兴趣,但听说馆内有许多新科技;其馆体也新颖,像是一个生命体,能“呼吸”,有“循环系统”,还能自制“营养品”。这引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看一看到底是怎样的“新”?

日本馆在世博园的A区,与越南、韩国、哈萨克斯坦馆相邻。馆体大约有十层楼那么高,造型相当独特,远远望去像是一个蜷伏的巨型紫蚕,所以人们叫它“紫蚕岛”。馆体外观为红藤色,据说是大自然太阳的红与海水的蓝融合而成。馆内空间由一个大穹顶覆盖,其外壁会随着日光及夜晚的灯光而变换着各种“表情”,使人感到一种动感。

走进馆门,众多银装“红冠”(后来才知道是仿朱鹮的造型)的美貌少女,彬彬有礼地迎接着:不停地说着同一句话:“欢迎光临!”“欢迎光临!”

进入展区,两壁空间蜿蜒起伏的带状屏幕鲜艳夺目,内容主要是日本古代生活方式和民族特色的艺术品,宛如活动画卷,优美而又生动。其中有唐代日本派往中国留学僧侣的画面,有鉴真和尚多次东渡的画面……通过这些,展现的是自汉、唐以来日本与中国的文化交流,说明从中国流传至日本的文化如何经历变化、传承、发展至今;通过对中国文化的摄取,对日本民族的精神、思想等方面的影响,在日中之间呼唤着“和”与“信”的回音。我想,这也会给日本右翼分子明确警示:反华是忘记了祖宗。

讲解员特别说明,所展示的这些鲜活的日本名作;是日本最新研制的保护文化遗产的“精密复制” 技术。该技术所使用的独特软件能够忠实再现原物色彩,并且能够一次性完成原本相当耗时的作业。在这项技术的帮助下人们能够长时间、近距离地鉴赏文化遗产。馆内的许多展品就是使用了这项技术:

进入第二展区,首先进入眼睑的是象征日本之春的满树樱花。在盛开的樱花树下,专门设置了一间日本传统茶室,表现出珍视自然与四季风情的日式生活,使观众能够感受到日本人的审美意识,和人与自然共生的和谐。

这里也叫瞭望空间,介绍日本现实生活中已普及的一系列最新尖端技术,有解决全球性水资源短缺和环境保护的关键技术,这种设备能够将下水道污水净化为饮用水;也有能将海水处理为淡水的反浸透膜设备;还有为克服全球变暖问题所采用的环境技术和举措。这里展示的有:一、环保车(电力驱动车)。一辆被解剖的小轿车,胸腹裸露,我这大外行也看出来,它的动力连接的不是油管,而是一块太阳能电极板;二、发电地板。游客在那里踏上几脚,也可蹦跳几次,前方的电子屏幕上即显示出发电数值;三、家用燃料电池,利用氢气和氧气提供家庭用电和温水;四、发电窗。贴有透明薄型太阳能电池的窗玻璃,也是发电机;五、低能灯。照明发光所消耗的能源少于萤光灯;六、氢气制铁过程的革新技术。通过活用氢气实现制铁过程中二氧化碳的削减: 七、二氧化碳分离回收储藏技术。即回收工厂以及发电厂产生的二氧化碳,埋入地底,储藏起来……其它还有许多新技术,容不得我再仔细追询下去,便随人群匆匆离去。

进入第三展区,举目了望,在高清析的影幕上,一双白羽红冠的飞鸟,一会飞向天空,一会落入巢穴,非常美丽,非常可爱。通过字幕和解说我才知道这是珍稀禽类朱鹮。这里介绍的是中日科学家合作保护朱鹮的故事。朱鹮原生于东北亚各国,由于环境恶化,俄、朝、日、韩各国的朱鹮都已灭绝,只有中国还有少量生存。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赠送日本一对朱鹮,日本已成功繁殖。这是中日合作改善生态环境的胜利。

接下来是人类未来生活的展示,讲述到2020年人类居家、出行、信息沟通等生活模式。你看,一个小女孩握住一架相机正在拍照,这是一架超高清及超望远功能的“万能相机”,它能够在拍摄视频的同时,识别笑容后自动进行摘拍。在全球范围内是最顶尖的新技术。场内高6米、宽27米的巨幅山村美景片,就是使用“超写实巨幅照”功能拍摄的,。每一个部分远景和近景都精确聚焦,营造出灵动写实的立体空间。

山村巨照闪过,出现的是一面“生活墙”。 即家庭的客厅整个墙面像是一个超大触摸式屏幕,融电视、电话、音响和各种美景于一体。用手点击墙上的电视机图标,就能看高清电视;点击墙上的电话图标,就能打视频电话;你还能让墙上出现各种风景照片,打造最宜人的家居环境。

这里展出的还有各种功能的最新的机器人。有的机器人在给老人端水送饭,有的给病人定时按摩、取药。这类机器人叫“伙伴机器人”, 双腿能够直立行走,双手及双腕的关节灵活,细致,不亚于人类。

一具机器人手握小提琴走上场,它娴熟地揉弦、拉弓,演奏了一首中国名曲《茉莉花》,抑扬顿挫,非常优美动听,无异于高级琴师。随着乐曲的尾声,响起了一片响亮的掌声。

屏幕上还出现了一款立柜式交通车,三面封闭,前脸敞开,一位慈祥的老者面带微笑,稳坐其上;进、退、转活动自如,自然、轻巧、流畅。据说这是人类未来的交通工具;乘坐它出行,能够帮助人们感受阳光和轻风,使得人们的出行变得更为丰富多彩、妙趣横生。

以下展出的还有中国的“昆剧”和日本的“能剧”的合作表演,我已无意欣赏;因为我有一个问题要急于寻求答案:展馆本身会“呼吸”、能“循环”究竟是怎么回事?我紧紧追问着讲解员。经问答数次反复,我才得到一知半解:原来日本馆在设计上采用了环境控制技术,使得光、水、空气等自然资源被最大限度利用。展馆外部覆盖一层利用太阳能发电的超轻“膜结构”;膜的表面上有三个凹进去的“鼻孔”和三个向外延伸的“触角” 这些“触角”和“鼻孔”具有真正的呼吸功能,,它们利用阳光、空气和雨水,可以将雨水引入到馆下层的储水空间,通过水的蒸发,不仅可以促进空气流通,还可以降低馆内的温度。“鼻孔”(凹槽)是馆的换气系统和制冷系统的中枢结构。而且,不用像空调一样排放二氧化碳。同时,馆的下层还有办公室,从上空伸下的凹槽为办公室提供了光源。而凹槽本身也成为支撑房顶的支柱……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在发电的同时也能透亮。当空气炎热时,管内会喷雾来制造清凉的环境,就像人热的时候会出汗一样。

    从日本馆走出,感慨万端,我久久思索着一句话“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科技发展方面,日本的确走在我们前面。这时我更加体会到党中央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