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的物理化学分析 - 一博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9:10:26

爱情的物理化学分析

青港:情感 2009-09-11 16:56:41 阅读85 评论5 字号:大中

神经科学家桑德拉-阿莫特看来,爱情是一种在激素调节下的本能。换句话说,求爱的男友疯狂的行为很可能是不由自主的。

如果向他展示MM的照片,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仪下就可以看到,这个沉溺在爱河中的男人大脑的一些部位被“点亮”了。这些闪闪发亮的区域包括腹侧被盖区(VTA)、伏隔核和尾状核等。让人备感甜蜜而羞涩的恋爱感受,就是在这条“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

首先是VTA开始分泌大量的多巴胺。无论是一见钟情还是日久生情,我们感受到爱情萌动的那一瞬间,其实源于这种神经传导物质。多巴胺浓度的提高会加快传递兴奋和开心的信息,让人有种充满幸福的感觉,于是我们开始觉得:啊,我好像喜欢上那个人了……

但幸福感还不足以维系长久的关系,就连未成年的表妹都会告诉你“喜欢和爱是有差距的”。接下来,大脑的伏隔核还会针对这些愉悦的信息,用多巴胺、血清素和催产素进行调节。与多巴胺浓度提升带来的幸福感不同,血清素能够让人感觉平静,被科学家描述成“一种不存在任何错误的感觉”。

至于催产素,则有更神奇的功能。在一项研究中,被试者根据对他人的信任程度来决定是否将钱委托给别人。结果发现,鼻腔被喷入催产素的被试者,把钱交给别人的意愿高出了一倍。是的,在催产素的刺激下,人们会更相信别人,甚至是陌生人。所以不少恋爱中的情侣会相信对方不合逻辑的海誓山盟,而十八妹的那位甚至把自己的工资卡连同闪闪发亮的大钻戒都交给了MM。

至此,我们积攒了幸福的多巴胺,平静的血清素,承诺的催产素,爱情似乎水到渠成了……如果没有刻骨铭心的记忆,这生产出来的充其量只是陈世美式见异思迁,大脑流水线当然不会犯这样的错。事实上,当伏隔核运用三种激素进行调节的时候,它同时还把这期间的记忆都写入了尾状核。这个区域的记忆感受一旦写入就很难消除,这样,一段爱情就牢牢地“烙”在你的大脑中了。

到这里,爱情这个产品就可以下线了。不过,有两点要事先提醒。首先,一旦购买,想退货可不太容易。当爱情消失时,大脑的神经活动和激素分泌并不会立即随之消失,而尾状核的记忆更是会持续保留。这也是失恋者痛苦的根源。他们唯一能做的,恐怕只有等待相关区域的活跃度慢慢降低,通俗点说就是“用时间冲淡一切”。

另一方面,爱情产品是有保质期的。尽管随着恋情的深入发展,即使恋人不在身边,光是看到对方的照片和笔迹就会促使激素分泌,从而引发心跳、脸红等行为,但这种被称为“鸡尾酒”的激素组合并不会永远那么有效。过上两年左右的时间,当神经细胞一次又一次地被刺激之后,它就会“失去耐心”,不再传递信号推动激素分泌,爱情的“蜜月期”也就到此结束了。

这听起来有些令人丧气。尽管更多的人还是做到了把爱情转化为亲情,甚至还有一些夫妻,在结婚数十年后,仍然像新婚一样维系着热烈的感情,但“没感觉了”这样的说辞,从2000年前的司马相如,到现在周围的朋友,古往今来总不缺乏这样的故事。

更新的消息是,爱情也许真的可以“生产”了。据说科学家们正在致力于开发一种药物,可以通过调节大脑激素分泌来帮助那些婚姻陷入困境的人。只是不知道这种“人造爱情”是否还能像“原装”的那样动人心魄,至少,恋爱中的MM带着幸福的微笑表示,即使真的有这样的药物,她也宁可选择“爱情变亲情”。

是啊,如果她未婚夫的义无反顾居然是人造的“虚情假意”,那我还是情愿相信领导的推断:他当时真的只是喝高了。

 

科学家用多巴胺来解释爱情。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不仅能左右人们的行为,还参与情爱过程,激发人对异性情感的产生。大脑中心———丘脑是人的情爱中心,其间贮藏着丘比特之箭———多种神经递质,也称为恋爱兴奋剂,包括多巴胺,肾上腺素等。当一对男女一见钟情或经过多次了解产生爱慕之情时,丘脑中的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就源源不断地分泌,给我们爱的感觉。

多巴胺带来的激情,会给人一种错觉,以为爱可以永久狂热。不幸的是,我们的身体无法一直承受这种剧烈的刺激,因为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处于心跳过速的巅峰状态。所以,大脑只好取消这种念头,让那些带给人激情的化学成分自然新陈代谢。通常,这样的过程会持续一年半到三年,它足以让人类完成从相爱到生儿育女的过程。

随着多巴胺的减少和消失,激情也从此消失。从生理角度而言,寄希望于爱情永远浓烈,不太现实。婚姻的食之无味,不仅在于激情的消散,更在于习以为常。婚姻中的两个人,都不再尽心尽力为对方做些什么,他们将自己的需求当作对方的需求,不再愿意做出调整和改变。

其实,婚姻的产生,最初和爱情并无关联。当婚姻成为绝大多数人必须面对的一种生活方式,并且为它注入越来越多的情感因素之时,爱与婚姻才成为一个整体。

激情会消散,但你却可以让生活不至于黯然。如果你希望爱情长久保鲜,那你就得具备将婚姻变成“电冰箱”的能力;如果你不希望婚姻只是一个“空壳”,你就得为它填充实质内容。

在一个由规则构建起的社会里,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循游戏规则。作为两个人的舞蹈,婚姻中的有些规则听起来很老套,比如相互尊重与关爱,包容与理解,体谅与妥协;比如男女关系中的情商高低、相处技巧以及对爱的呵护与经营,等等。

你得到了什么样的爱和婚姻,取决于你为之付出了什么和你究竟想要多少。最为关键的是,作为共舞游戏的合作者之一,彼此都必须为对方改变。

我们无法让多巴胺永不消失。但我们有选择的自由———爱或者不爱,坚守婚姻或者放弃。

 

科学家用多巴胺来解释爱情。这就像经济学家用交易成本、配偶专有资本,咨询师用经营、技巧这些冰冷的专业词汇来击碎我们对爱的顶礼膜拜一样,让人感觉失望。 

多巴胺是什么?它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不仅能左右人们的行为,还参与情爱过程,激发人对异性情感的产生。

大脑中心——丘脑是人的情爱中心,其间贮藏着丘比特之箭——多种神经递质,也称为恋爱兴奋剂,包括多巴胺,肾上腺素等。当一对男女一见钟情或经过多次了解产生爱慕之情时,丘脑中的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就源源不断地分泌,势不可挡地汹涌而出。于是,我们就有了爱的感觉。

在多巴胺的作用下,我们感觉爱的幸福。人们品尝巧克力时或瘾君子们在“腾云驾雾”时,所体验到的那种满足感,都是同样的机制在发生作用。幸好,我们的大脑能够区别彼此之间的不同。多巴胺好像一把能打开许多锁的万能钥匙,根据所处情景不同,在体内产生不同的反应。巧克力的气味、口味告诉大脑,我们正在吃东西;情侣的体味和香味提醒大脑,我们正在身陷爱中。

多巴胺带来的“激情”,会给人一种错觉,以为爱可以永久狂热。不幸的是,我们的身体无法一直承受这种像古柯碱的成分刺激,也就是说,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处于心跳过速的颠峰状态。所以大脑只好取消这种念头,让那些化学成分在自己的控制下自然地新陈代谢。这样一个过程,通常会持续一年半到3年。随着多巴胺的减少和消失,激情也由此变为平静。

也许,科学家从理论上给爱无法长久找到了理由。可人毕竟是一种情感复杂的动物——他不同于其他动物的本质在于他的社会化过程,遵守规则、法律,承担责任、义务,成为文明社会的一员,尽可能地去掉动物原有的本性。

这些,都决定了在多巴胺消失之后,爱情存在的理由。

 

在西递绣楼的民俗表演中,男人让女人穿上大红的新娘装,

重温用花轿迎娶爱妻的甜美记忆。这一幕,让周遭的年轻情侣垂涎三尺,让年老的情侣唏嘘不已。当男人掀开女人的红盖头,在女人脸上留下雨后初霁般的一吻时,在场的中外游客都动情地鼓掌叫好。慧芳看到了理想中的样板爱情,忍不住问主人永葆浪漫的秘诀。女人说:心里装着对方,分享他的快乐,分担他的忧愁,我就感到浪漫和幸福。

男人似乎看透了慧芳的心思,意味深长地说:爱会随着时间而改变,如果想继续保持热恋时的那种渴望和兴奋,就得和爱人一同付出努力来滋养爱情,不妨和爱人一起做些新奇有趣的事,这样可以提高大脑里多巴胺的含量,多巴胺是一种化学物质,也是浪漫爱情的动力源泉,有时还会是拯救爱情的灵丹妙药呢。慧芳蓦然意识到自己有了倦意的爱情,是因为缺少多巴胺的缘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