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极较量引发战争阴霾 大国着手布局世界大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3:56:51
文/不谈国事
在大环境中,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流。在世界倡导和平与发展的今天,谈及世界大战未免有点危言耸听。如果任何势力不足以形成发动世界级的战争的潜在力量,那么这脱离不了潜在的战争势力在以和平为借口的掩饰下制造阴谋的企图,意在错误的引导维护世界和平的大国的军事战略布局,进而难以拥有潜在的力量抵消或左右战争的发生。
世界大战,其定义在于,是对立的国家集团之间进行的全球性战争,是帝国主义的产物。它是进入帝国主义时代以来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而战争,之所以能够发生,在于国家之间或者利益集团相互制约的军事力量的失衡,以及战争狂热者企图通过战争达到政治目的的一种冒险行为。
——百年历史,隐性的世界大战的战争周期。
关键词:第一次世界大战
时间:1914年—1918年
从德国在1879年与奥匈帝国形成反对俄国、法国的军事同盟开始,以及到1882年意大利加入这个军事同盟为止,最终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军事政治集团——同盟国。
而在此期间,俄国和法国也不甘于被威慑的阴影所笼罩,于1891年开始,两国逐渐走上的军事联盟的道路,随着英国的最后加入,最终形成了对抗同盟国的协约国。
以潜在的较量,两大军事集团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而展开激烈的较量与斗争,加强军备竞赛,最终,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成为两大军事集团斗争白热化的导火索,进而引发了有史以来世界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
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
虽是同盟国,但是后来却加入到了协约国与同盟国作战。原来战争中也有背叛的国家。
关键词:第二次世界大战
时间:1939年-1945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并不甘心于承受战败国的惩罚与限制,而意大利也没有得到背叛的好处而耿耿于怀,同时,日本也对华盛顿条约的对其限制充满怨恨,在亚太与美国角逐,并准备侵略中国。1937年,志同道合的德、意、日三国法西斯政权形成政治军事同盟——轴心国。
尽管轴心国的意图明朗,也面临经济和政治的危机,意识形态的不同以及英、法、美对德国采取的态度不同,促使英国和法国采取绥靖政策,随着战争的逐步升级,英国、法国、美国以及随后加入的中国等反法西斯国家最终形成对抗轴心国的军事同盟国。
对内实行非常统治,对外实行侵略扩张、争霸世界的政治姿态促使轴心国不断加强军备,在重新燃气瓜分世界的野心之后,最终,日本于1931年9月18日在中国制造的“九•一八”事变为开始,延续到德国于1939年9月1日在波兰制造的“闪电战”为止,超越第一次世界大战,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球性大战终于爆发。
此次大战,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其空前的广度、深度和烈度,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一次大革命,给予军事战略和战争观以巨大影响。回首二战,那一幅幅残酷而血腥、雄伟而悲壮的历史画面,永远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令人难以忘怀。
关键词:冷战 或 第三次世界大战
时间:1949年-1991年
因为意识形态的不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为了围堵,遏制强大的苏联的战略,于1949年4月,与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共12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宣布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苏联对此不甘示弱,以吸引当时的联邦德国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为由,联合捷克和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匈牙利、民主德国、波兰、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8国,于1955年5月14日在华沙签订了《友好互助合作条约》, 确立了军事政治同盟——华沙条约组织,形成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简单来说,冷战就是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员和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的成员之间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对抗。尽管学术界认为以美国的政策为依据,冷战的时间还要早,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1945年,但本人并不认同,本篇文章定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确立的时间,1949年,而冷战的结束时间为苏联的解体时间,1991年4月1日。
冷战期间,尽管发生诸多的战争和危机,如1950年—1953年的朝鲜战争、1961年—1975年的越南战争、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和中印战争、1969年的珍宝岛战争、以及1989年美国入侵巴拿马和苏联入侵阿富汗以及其它战争,尤为古巴导弹危机最为惊心动魄。该危机让冷战白热化,让把人类推向了战争全面爆发的边缘——美苏核大战——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核战争。
尽管在过去的冷战日子里,人类笼罩在核战争的威胁当中,值得庆幸的是,在“核恐怖均衡”下,确保相互摧毁的核战略,是任何一方不敢轻易的发动世界大战,世界也并没有爆发大规模的全球性的战争,而只是局部战争和区域性战争,同样,局部战争和区域性战争也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争霸的根源——这是应该记得的历史的沉痛教训。
关键词: 反恐 或 第四次世界大战
时间:2001年6月15日-
尽管冷战并没有导致全世界性的大规模战争,对抗强度不亚于发生一次世界性的战争。有人认为,冷战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笔者比较认同。
冷战后,世界在经过短暂的大环境和平之后的十几年的时间里,区域性的小规模战争频频发生,潜在的军事力量威胁着大国的安全——北约组织并没有随着华约组织的解散而失去存在的价值,相反,不断表现出强硬的姿态,进一步扩大,蚕食着俄罗斯的战略空间。虚弱的俄罗斯在经过休克疗法之后为了平衡并且抵消北约组织咄咄逼人的攻势,不得不借重中国的力量,与北约展开新一轮的较量。
同时,美国在亚洲地区对中国的有效制约与骚扰也频频发生,甚至,北约有在亚洲设立分支或形成以美国为首的亚洲版的北约的苗头。同病相怜和战略布局的认同促使中国同前苏联解体的国家走到一起,形成战略同盟以对以美国为首的战略同盟形成东西制约和战略牵制。
2001年6月15日,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吉尔吉斯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塔吉克斯坦共和国、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于在中国上海宣布成立的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一个总面积是3018.93万平方公里,占欧亚大陆面积的五分之三;人口14.55亿,占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一的超大规模的国际组织骤然诞生。
一个以签署“边境协议”的上海五国演变而来的上合组织,其宗旨是:加强各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鼓励成员国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旅游、环保及其它领域的有效合作;共同致力于维护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推动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北约已经今非昔比,昔日的北约12国通过不断扩大,已经发展成为拥有26国成员的军事联盟,其成员有美国、加拿大、比利时、法国、卢森堡、荷兰、英国、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和意大利。希腊和土耳其于1952年、联邦德国和西班牙分别于1955年和1982年和波兰、捷克和匈牙利于1997年加入北约。2002年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加入北约。
尽管2001年9月11日发生了9.11事件,美国的矛头有所转变,但并不能够认定美国压制上合组织的初衷有所改变。在本人看来,那不过是发生在美国本土,等同于海湾战争、科索沃、阿富汗战争,以及第二次海湾战争,索马里战争等这些个局部战争,好比是冷战期间发生的那些战争一样。没有了大国对美国的力量制约和战略牵制,冷战结束不过十几年,世界又回到战争不断的年代——如今,伊朗面临战争的威胁,朝鲜和台海又将面临战争的考验。
回顾百年历史,从欧洲形成同盟国和协约国那一刻起,人类一直处在战争周期当中,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以及到1962年世界冲突不断和冷战的白热化,再到上一次90年代的世界巨变,每隔25年左右就有世界性大规模的冲突发生,人类终究躲避不了战争轮回的命运。
纵观历史,利益集团相互制约和战略牵制的力量失衡将导致战争。上合组织雏形的基本形成,有待于向军事集团方向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孕育,其宗旨附加军事领域里的合作与共同防御,上合与北约潜在对抗的姿态基本形成,同样,战争发生的基本条件已经形成——世界霸权力量与反霸权力量较量层面的升级,不可避免的发生正面碰撞,等待的,唯有一个起因。
下一次世界大战,难道是2015年左右么?
——纵观全局,北约与上合台前幕后的角逐。
北约组织之所以没有因为华约组织的解体而失去其生存的价值,关键在于,北约组织的主导力量——美国,其国家的战略走向并没有因为苏联的解体,华约的溃散而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对意识形态认同的差异并不是当年美国着手组建北约组织的理由,其终极目的在于蚕食大国的战略空间,维系美国的霸权地位。以昔日的“全方位战略防守”转变为“全方位战略进攻”,意在进一步瓦解俄罗斯的大国根基和崛起信心。
1991年的第一次海湾战争以一场“沙漠风暴”赋予了美国及欧盟极大的想象力,是冷战之后世界格局转换过程中第一场表现美国以一个超级大国姿态主导世界新格局的局部战争,在这场战争中,美国确认,与其或北约深层对抗的华约主导力量之一的苏联,乃至于随后的俄罗斯已经失去了其原来对世界重大事情的影响力,而美国或北约则展现了主导冷战后世界新格局的姿态。
随后,美国逐步暴露出其“全方位战略进攻”的苗头:“扩展战略”取代“遏制战略”,并试图于1995年到1996年挑战中国的核心利益。而中国对不速之客的到访做了充分准备,促使美国意识到,在“扩展战略”的运用过程中,避免与大国正面冲突符合美国霸权的利益,根基在于全方位的战略部署和对大国的生存空间进行有效排挤与侧面打压。同时,有必要对能够引起全球性战争的区域性冲突采取遏制战略,符合美国主导世界的政治格局。
中国的战争姿态让美国吃了闭门羹,同时也过于“被历史上与中国正面冲突所烙下的战争阴影和心理障碍”所笼罩,促使美国暂时放下了在东亚地区与中国进行正面较量的姿态转而从侧面对中国进行试探。
整合欧洲给美国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南联盟随着苏联的解体难以维继,迅速瓦解。前苏联这个历史巨人的猝然崩溃促使东欧骤然聚变,在短短的五、六年的时间里演义了世界格局的转变和历史的变迁,使北约难以在仓促之间通过地缘战略的影响而对东欧有所管制,进而出现了力量的真空,区域性冲突不断。
第一次海湾战争中,苏联或俄罗斯的不作为让美国信心倍增,随着战略的调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作为调停人的角色,试探性的把地缘政治膨胀到前华约组织的势力范围,在俄罗斯和中国难以凭借自身的有效力量反对并抵消美国和北约的强大影响力与战争攻势的情况下,美国以及北约发动了科索沃战争,一举打通了欧洲通向黑海和东地中海的战略通道,俄罗斯的生存与战略空间备受压缩与排斥。
同时,美国以及北约又在科索沃战争中,在连续性的打破“世界纪录”之后,又以非常手法袭击了中国驻南大使馆,创造了这一“历史纪录”,以严重地侵犯中国的主权和国家尊严的卑鄙手段打击中国抗议的勇气和中国战争的决心。
力量的薄弱影射出中国抗议的苍白,促使中国铭记沉痛的历史教训,并以此为鉴,忍辱负重,不断提升中国的国防力量的同时,加强周边的睦邻友好,区域性防御,着手于战略布局,随后一个区域性的防御组织——上合组织骤然诞生。
力量薄弱的中国和体力虚弱的俄罗斯走到一起,为了避免刺激美国和北约的神经,采取迂回战略,让上合组织以非军事联盟的模棱两可的手法出现,在称赞东方思维高明的同时,难以掩饰其中的不和谐:国家战略取向的不同与背后的猜疑,中国与俄罗斯的综合力量不足以形成军事联盟与北约组织进行有效对抗。
尽管在整合东欧的过程中,美国以及北约满载而归,一个强大的,可以与北约对抗的潜在区域性,乃至于全球性的组织的出现让美国以及北约始料不及,凭借9.11的契机,美国调整全球战略,以战略进攻的方式,以反恐为名义,通过强大的经济诱惑和战争威胁,顺利地发动了阿富汗战争,成功的在中亚地区夺取了一个战略支点,意在动摇上合组织成员的向心力,从根本上瓦解上合组织的倾向。
阿富汗战争的意义在于,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同时,美国结束了“后冷战时代”战略迷茫的局面,寻觅到了新的、潜在的对抗力量的目标,为美国的国家战略进攻策略找到了一个理想的政治借口——美国单方面退出了“反弹道导弹条约”标志着“雅尔塔体系”或“战略平衡格局”的终结,世界在超级大国主导国际事务中展现不对称战略的世界格局。
如果说,第一次海湾战争是冷战结束之后美国试探着做超级大国的一种途径的尝试的话,那么伊拉克战争绝对是美国在成为超级大国之后一种战略上的炫耀——单边主义盛行难以掩饰美国先发制人的战略,我行我素的美国开创了“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意志为转移”的先例——摈弃了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作用,是架空联合国,“美国就是联合国”的一种战略尝试。
尽管美国有点深陷伊拉克战争泥潭,霸权主义倾向促使美国又把战争的苗头转向了伊朗和东亚,意在对真正意义上向世界强权的道路做出最后的努力和挑战——挑战俄罗斯的战争倾向和战争信心,主导欧洲的战略走向;挑战上合组织的核心力量之一中国,甚至不惜触动中国的核心利益——唯一的目的,意在维系其霸权地位。
纵观全局,力量的失衡促使战争频频发生。在苏联解体,欧洲聚变之后,相互制约和相互牵制的力量的失衡,导致局部战争此起彼伏,先有1991年的海湾战争,到1995年的台海危机,到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到2001年的9.11和阿富汗战争,到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在到今天的索马里战争,和对伊朗的战争威胁,对朝鲜的威胁,“台海问题”的白热化,几乎每隔不到4-5年的时间里就有一次区域性战争发生,看来,与美国的选举年和战争力量幕后的操纵有莫大的关联。
制衡力量的薄弱促使美国凭其霸道的军事力量不断的以美国的战略利益和战略布局为中心,开动其战争机器,维系其独霸天下的世界格局。其独断专行的做法甚至引起了在北约处于次主导地位的德国、法国甚至英国的不满,实在有“失道”于天下的姿态。那么,制衡美国的力量何时能够出现呢?
制约力量的先锋随着历史的曙光绽露转而消亡。“卡扎菲”将成为历史的同时,不得不遗憾于上合成员地缘战略的力量难以触及地中海沿岸而成为永远的遗憾。历史往往不是以搞笑而载入史册的,与单边主义抗衡的幕后力量终于把“内贾德”推上了前台,同时又附带“金正日”作为配合力量,展现大国争雄的对抗姿态。
遵循历史的教训和经验,“幕后操纵”越来越成为上合成员有效制约美国单边行径的一种尝试。在朝鲜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战争中受到重创,实在是中国和苏联“幕后操纵”所为;在越南战争中,尽管苏联和美国遵循“幕后操纵”的战略手法,怎奈轻视了中国的战争意志和战争决心;在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中,同样上演了美国和中国幕后操纵的剧目。
而在最近十几年所发生的战争中,实在是上合成员力量的薄弱,难以有效上演“幕后操纵”的游戏规则,让美国误认为,上合成员难以有效打击美国的战争意志的战争决心,在取得了多次战争成果之后,美国膨胀了进一步试探上合成员底线的野心,形成“战略泡沫”。
历史上的战争纪录预言了在继伊拉克战争之后的4-5年内再一次发生战争的可能,美国军事打击伊朗将可能成为现实,又或在台海地区,或朝鲜,再或是东海地区,这应该将是一场局部战争而不是全球性的世界大战——关键在于,美国并没有足够的战争信心针对上合成员发动一场全球性的战争——美国军事战略处于部署阶段。
——遵循历史,大国着手军事布局全球战争。
尽管大国对玩火几乎没有兴趣,同时,美国和欧洲,俄罗斯和中国也是制约全球性战争的因素,可是世界多极化趋向在深层次的较量难以维继,战争将是解决大国分歧的唯一途径。霸权与反霸权、围堵与反围堵、遏制与反遏制的深层次较量成为冷战之后的今天的国际政治格局。当生存的空间面临被严重剥夺,战争将不可避免——区域性的,或者是全球性的。
通过上述的历史分析,应该可以判断出,战争的发生具有预知性,趋向性。从历史上的三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前夜来看,具备了最起码的战争条件:形成集团性的军事对抗——同盟国VS协约国、轴心国VS同盟国、北约组织VS华约组织,如今,继华约组织解散之后,在欧亚大陆上被迫形成的强大的区域性组织——上合组织,将成为北约组的潜在对抗组织。
上合组织真正意义上形成军事同盟,有待于时间的推移,外部力量的排挤,生存空间的丧失——美国凭借9.11这一区域性战争和阿富汗战争,骤然退出了“反弹道导弹条约”,继而启动“星球大战”计划,部署导弹防御系统,这一历史性的动作赋予了上合组织向军事联盟方向发展的新的趋向的同时,把美国“战略进攻”的策略推向极端化,意在传递“全球性军事战略部署”的世界大战的姿态。
美国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的部署,对俄罗斯和中国是一个巨大的伤害。在冷战年代,尽管苏联和美国大力发展核武器,寄希望于以核武器数量上的绝对优势而压制对方,却意外的促成了“核恐怖平衡”的敌对姿态,没有任何一方敢于在核威慑的情况下,基于确保相互摧毁的事实,发动大规模的战争以毁灭对方。这种战略平衡的姿态一直持续到冷战结束的今天。
随着美国在冷战后超级霸权的力量的形成,有潜力,敢于发动大规模的战争的倾向越来越明显。鉴于忌讳“核恐怖平衡”,美国凭借起强大的经济力量为后盾,绕过俄罗斯和中国一直牵制美国的核威慑和核平衡的战略战术,从自身避免核打击入手,全力打造核盾牌做起,组建国家导弹防御体系,构筑美国心理安全防线。
随着美国防御体系的不断完善,以潜在的战争对手俄罗斯和中国来看,美国全力打造心理防线,具备了攻击性的战略威慑的同时,也具备了战略性的防御威慑。这将进一步加大美国发动局部战争的可能性的同时,也助长了美国挑衅并恫吓俄罗斯和中国的嚣张气焰。
可以说,在美国“战略迷茫”时代,军事部署基于对俄罗斯和中国战略膨胀的遏制,那么随着美国战略的调整,美国新的战略政策基于在未来的大国正面冲突战争中给予俄罗斯和中国的综合军事力量以沉重的打击和重创,并且基于俄罗斯和中国的二次、三次反击力量对美国并不构成有效威胁为目标。
美国在欧洲部署而目前没有急于在东亚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在于美国忌讳于俄罗斯活动于欧洲层面的强大的核武器威慑,以及淡化对中国核武器的威慑力度——中国只有21枚导弹可以攻击美国本土,而俄罗斯不少于毁灭美国以及欧洲多少次,美国和欧洲有足够的理由优先在欧洲部署防御体系以抵消眼下俄罗斯对欧洲和美国的战略威慑。
美国以及北约现有的综合的强大军事力量足以震慑俄罗斯,同时,强大的战争威慑力量足以淡化和抵消俄罗斯面对北约在家门口部署防御体系所采取的抗议姿态的同时,也有绝对的信心平衡并抵消俄罗斯遵循美国全球战略部署的方式发挥潜在的军事力量与美国对抗。基于防御系统的耗资巨大,美国不惜发动其战略盟友共同研制。美国之所以如此看重防御系统,在于其强大的威慑防御功能:
冷战时代,在美国和苏联大力发展核武力量致使双方形成了“相互确保摧毁”的战略均势之后,导弹的防御成为双方共同发展的重点,意在突破战略均势的姿态,而基于其巨大的耗资,促使双方难以维继,于是共同做出妥协,于1972年达成“反弹道导弹条约”,试图通过限制导弹防御系统使双方核战略平衡态势稳定下来。即便以后又有启动或关闭防御系统的计划,最终因为国力过于无法承受起耗资,同时也以为在后期苏联的解体,最终该计划搁浅。
时过境迁,如今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国力,在政治上产生“战略泡沫”之后,美国重新燃起打破“核武战略均势”,获取战略优势的野心,进一步继承“在冷战中以消耗国力的方式促使苏联解体”这一传统战略,耗费俄罗斯的国力的同时,开创军事技术的创新,谋求于战略优势的立体战争,布局于全球军事战略部署,对应未来全球性战争的爆发。
能够对美国霸权天下构成挑战的,具备潜在能力和资格的,莫过于欧洲的俄罗斯和亚洲的中国。在美国历届政府的国家战略中,俄罗斯和中国都躲避不了美国战略研究者的慧眼对其潜在的窥视,基于地缘战略的靠量,美国以本土为中心,东西两翼,即欧洲和亚太地区,尽管在技术上有欠成熟,但美国依然着手开始了耗资巨大,规模庞大的导弹防御系统的部署,甚至采取导弹升空的初始阶段、中间飞行阶段和最后阶段地点等多层次防御的方式,意在对俄罗斯和中国威慑的同时,增加在国际事务中与大国深层较量的砝码。
面对咄咄逼人的美国在拓展地缘战略上的动作,先后吸收了前苏联的势力范围加入北约,甚至到最后竟然扩展到了独联体的地缘领域,直逼俄罗斯的家门口,对此俄罗斯实在是忍气吞声,无可奈何:国力的虚弱平衡和抵消抗拒强权的侵蚀——弱国无外交被俄罗斯上演得淋漓尽致。
随着俄罗斯体力的不断恢复,加强在军事领域里的投入,逐渐把半死不活的俄罗斯军工体系恢复到生产状态之后,俄罗斯坚定了重振大国雄威的信心,加强军备,不断在常规军事领域创新的同时,在美国变本加厉的压力下,在战略领域里也表现出与美国及其主导的北约相对立的强硬的姿态,同时,俄罗斯也改变了自苏联解体后“战略防御”的策略,进而形成“战略进攻”——俄罗斯也即将退出“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
这个条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西方之间达成的第一个常规裁军协议,是世界裁军领域一次突破性进展。条约规定对北约和华约的常规军备进行大幅度削减,减少了双方在欧洲发动突然袭击的可能性,对缓和中欧紧张对峙局势、推动新的欧洲安全结构的形成及世界裁军进程,产生了积极影响。
没有了该“条约”和“反弹道导弹条约”的限制,俄罗斯也同美国一样,发挥在常规军事部署的力量的同时,在战略部署领域的威慑来去自如,如鱼得水。这一战略性动作,增加了俄罗斯和北约在欧洲增加冲突性的可能,实在是一直以委曲求全的战术得以保全的俄罗斯反击美国及北约对其战略排挤,剥夺生存空间的一种强硬的战略反弹的姿态。
为了军事应对美国即将在欧洲部署防御系统策略,俄罗斯不惜把仅有储备资金耗费在核武威慑上,高调下水了战略核潜艇,意在加强二次、三次的核打击能力。俄罗斯也进一步完善技术缺陷,加强第五代防御系统的落实的同时,即将部署“上帝利剑”——能够刺穿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白杨—M”导弹,意在加强对抗姿态,提升战略性的攻击能力,确保战略均衡的姿态。
欧洲上演如此吸引眼球的剧目,迫于美国的强大战略攻势,中国的举措也惊心动魄。一直以来,中国遵循“短期内不可能有大规模的战争爆发”的基本原则,大力发展经济建设,提升中国的综合国力,而国防建设也基于战略防御,发展有效的军事力量。而对于本国的国民来说,如果国家不准备暴光的话,中国的军事力量属于高度的机密,作为一个常人来讲,难以想象中国的军事力量究竟如此。
神秘的中国军事工业体系,我们又能够了解多少呢?
本人不敢乱说,但可以根据事实情况发挥想象力。文化理念和社会制度的不同,决定了东方与西方在政策取向上的不同。西方文化在国家主导某一军事政策上趋向透明,属于开放型的,而东方文化在国家军事规划中趋向含蓄,属于保守型的。这就决定了在国家防护上,特别是军事发展上的取向处于优势和劣势。
比如,美国或俄罗斯在决定某一个军事计划前,进行预算,或者到底干些什么,具有比较细致的微观方面的规划,这无疑不是在向潜在的战略对手传递深层次的信息——我们将做什么样的准备,以什么样的时间和方式做出什么样的成果和动作,同时,明确无误的告诉对手,到底有怎样的实力。
当然,根据预算和军事规划,本人不能够具体判断其有怎样一个结果和实力,可是并不等于会有专门研究这方面的潜在的强大的人力资源不去专门研究,进而做出相应的决策和部署。对于中国来说,这无不是一个取得战略上主动权的莫大良机。而中国在进行某项大的国家规划的时候,通常都是以某种规划的形式出现,最为关注的是,通常都属于“民用优先,经济优先”的策略。
应该说,中国凭借自身的实力,要是不把导弹防御系统放在眼力,实在过于夸大中国的实力。而出于东方文明行为处事的方式来判断,中国的动作具有预知性是不可否定的了。尽管应对美国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做出稍微的抗议,看来那不过是中国的一种象征性的姿态,深层次在于,中国高调做出了不对称战略示威的姿态——用导弹打卫星。
这一技术,并不是很新鲜的技术,有很多国家都能够做到。而对于中国这样的常规动作之所以能够引起大国的战略反弹,关键在于其不对称性——如果在战争时候发挥防御系统的功能,或凭借起强大的防御威慑在国际较量中获得主动权,那么大国之间发生的战争将不可避免的回归到冷战的战略均势年代——基于天基系统的导弹防御成为笑柄。
同时,在回应“美国敢于在非常时刻攻击欧洲的伽利略系统”之际,中国做出如此动作在于向美国表明,请慎重考虑,不要攻击中国的“北斗系统”,一损俱损。也不要凭借天基的优势对大国进行威慑,导弹防御系统并不是构筑美国本土安全的屏障。基于中国对大国天基力量的扫荡的能力,充分认证了中国的北斗系统在获得了保障的情况下,中国凭借航天工程一举带动了卫星产业,进而形成井喷之式。有消息表明,中国在未来的几年之内发生70颗以上的卫星。
出于对防御系统的防范,增加威慑力量和打击力度,中国又提升了战略导弹的性能,以暴光并试验的方式高调亮剑。在此期间甚至有小道消息暗示,中国的远程核力量不仅仅局限一个比较“认同”的数字,二次,乃至于三次的核反击力量不仅仅处于比较“认同”的力度——为此,有人来中国进一步确认,尽管中国的综合国力有所提升,可是中国的远程核力量在20多年以来并没有变化,还是处于比较“认同”的阶段。
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加强,传统的国防计划“基于防御观”已经不能够满足于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发展的需要,在转变国家战略政策的同时,中国的国防力量的发展进一步趋向于“打赢一场入侵本土战争或近海战争”转变为“打赢一场蓝水战争”甚至“全球性战争”的军事布局。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正从以往的“战略贫困”转向“战略发展”阶段,在短时间里,一个健康,崛起的大国就此迈着坚定、踏实的步伐走向辉煌之路。
中国的落后,将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悲哀,是亚洲人民的悲哀,甚至是世界人民的悲哀。健康的而强大的中国将是世界上维护正义和和平的一只重要和不可忽视的力量。同时,世界人民赋予中国维护和平确保世界和谐的使命拖延甚至抵消局部战争,甚至全球性战争的爆发将成为可能。回首历史隐性的世界大战的战争周期、上合与北约的幕后角逐、大国军事布局全球性战争的趋向,留给中国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中国需要发展、再发展,中国需要强大、再强大,世界才会有一个美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