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睦邻战略急需调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7:00:42

  鉴于国家间的利益关系常常是合作与冲突并存,一个国家有敌人并不奇怪,一般也无需过度紧张。但如果周边国家都是敌人,或至少是不把自己当盟友,那么这个国家就比较危险。在当代国际关系中,古代的“远交近攻”战略已失去其意义。这是由于冲突与战争常常会给国内发展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远距离战争与近距离战争对一国通常有着极其不同的影响。冷战之后,一场车臣战争就能让俄罗斯伤筋动骨,美国却能接连不断地打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部分原因也就与这种距离因素有关。

  中国目前就处于这种邻国困境:没有真正的朋友,却不乏潜在的敌人。尽管中国近些年来的经济增长也为周边国家带来了实惠,中国也有意通过自贸区建设等方式让邻居们分享自己的“崛起红利”,但显然没有真正赢得人心。在东南亚,东盟决定把美俄纳入,其潜在目的之一就是平衡中国。在东北亚,朝鲜是唯一与中国有条约关系的盟友,但事实上除了向中国要援助外,几乎极少考虑中国的利益。至于韩国,与中国关系还算不错,但却是美国的坚定盟友。特别是近来的天安舰事件和黄海演习事件,无疑会让韩国的外交天平更加倾向美国一边。

  邻居们之所以恐惧中国,远非国际关系中的均势理论所能解释。根据均势理论,周边国家实力多小于中国,故会与地区外国家结盟加以遏制。但小国对周边大国采取追随而非遏制或平衡者的例子亦不少,如墨西哥、加拿大就没有想过要同中国或欧洲结盟去平衡美国。所以,我们不能对这种脆弱的周边关系有“势必如此”的简单化想法,从而以“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简单化想法来应对之,而必须深入探究其中症结。

  以笔者之见,其中原因无非如下:一是现实的利益争端,如南海问题;二是地区权力争夺,如中日关系;三是历史阴影,包括被纳入一种新式朝贡体系的担心以及战争的遗留影响(如中印关系、中越关系);最后是中国快速崛起导致的不确定性,由于不知道未来中国的国际角色及其在内政上如何演变,一些国家宁愿把远在太平洋那边的美国拉过来以作保障。美国是霸权主义不错,但它几招几式大家都已看得清楚,无非是推广民主加干涉内政,不可能有什么领土野心。如此一来,除了朝鲜、缅甸等少数国家之外,那些已主动或被动民主化的国家便自然不会对美国太过担心。这正是中国的不理解之处:为何内敛的中国反而不如霸权的美国受欢迎?其中的部分奥妙就在于邻国们更加看重的是对远景的判断而不仅是现状的估量。

  这种认识上的错位也妨碍中国奉行一种有效的睦邻战略。中国推行了睦邻友好战略已有许多年,但至今成果有限,已急需调整认识、改弦更张。归纳起来,中国传统的睦邻战略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宣扬平等,意在减少小国对大国常有的警惕之心;二是搁置争议,以图避免关系激化之效;三是通过贸易、援助等手段输出利益,希望能够以实利收买人心。但在实际效果上,口头的平等宣示显然不能让邻国们感到有所保障,利益争端也由于受许多客观事件所左右而难以真正搁置,邻国们对送来的实利是欢迎的,但与更加重要的安全关切相关,仍然被置于相对次要的位置。由于未能对症下药,周边国家中的“中国恐惧症”自然也不会药到病除。

  中国与邻国关系中的深层次问题,如领土争端、权力争夺、历史阴影等也确实不是用什么“药”一下子就能“治”好的。但是,有一个途径却能在减少中国崛起所导致的不确定性的同时,给这些问题一个稳定和缓冲的空间,那就是地区关系,特别是安全关系的制度化。中国与周边一些国家经济关系的一体化通过自贸区而有所增进,现在的问题表明,要把这种经济一体化关系以及整体关系推向深入,就少不了一种安全关系上的制度化。这种制度化只能是渐次进行的,可以像中美战略对话那样开始,最终在双边或者是多边间建立一种固定的安全对话甚至问题解决渠道。这种制度化也不必非以排斥地区外大国影响为代价,让仍然心存恐惧的邻国们选择非此即彼式的“站队”很不现实。如果一定要它们选择的话,它们很可能选择美国而不是中国。

  概而言之,对于周边国家,中国应该有于对本国利益的合理坚守,和对他者心态的充分理解与包容。我们以前做的恰恰相反,固守自己的心态,但有时又不惜出让利益又彰显大度,结果两边不讨好:其他国家和国内民众都不买帐。

  古人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之句,中国在周边经营多年,环顾众多比邻而居的国家,却有“咫尺天涯”之感。这其中固然有客观的原因,却推脱不掉主观的缺失。现在是该好好反思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