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公务员考试题及答案(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22:39:32
 

09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题材主是通过粮食危机引申农村改革和加强粮食生产,同时还涉及工业转型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给定资料11组,题目有四个。
材料1:胡锦涛,自主品牌,农业农村发展
材料2:广州东莞,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优化
材料3:鞋店老板,自主创新;
材料4:另一个老板,产业转移
材料5:东莞产业结构单一,自主创新不足;有一个区域发展内容
材料6:日本人自主创新
材料7:粮油市场,市场竞争,被外企占领
材料8:粮食危机
材料9:我国粮食现状,要加大投入;
材料10:美国利用转基因产品,农产品投机;
材料11:一个农业发展建议。

09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的特点:
第一,紧跟国家改革。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农村改革意见,指出,粮食生产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
第二,关注社会热点。世界粮食危机是08年全世界关注的热点,中国人口众多,吃粮问题是头等任务。
第三,题型是历年考试出现的。第一题概括问题,多次考试过;第二题和第三题是观点分析的对策有效性分析,这种题型在05、06、07、08年相继考试过。第四题是话题作文。07、08年相继考试过

今年的申论主要围绕转变经济发展和农业问题两个热点展开的。就经济发展问题而言,主要是通过沿海经济发展所遇到的问题来谈的,主要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优化产业结构来;农业问题主要涉及到农业政策的扶持,粮食增产稳定确保安全来谈的,主要是指加大农业投入,确保粮食安全。所以从今年的给定资料看,不再是单一的社会热点,而是涉及到几个社会问题,这与万学金路在考前所强调的将由一个但以社会热点相几个热点转移是比较吻合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回答的难度。

这个给定资料是十一段,十一页,总字数超过一万五千字。从总体上给定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段是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主要谈的就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内容。然后材料介绍了广东东莞产业加工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突出了在吸引外资方面没有自己的品牌,经济发展遇到瓶颈;后几段谈论是国际粮食危机,包括中国稳定粮价所做的有效工作。最后是胡锦涛在安徽河南视察时的主要讲话,主要谈论的是加大农业投入,确保粮食稳定,促进农民增收。

作答要求共有四个题:

一,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从给定资料来看,主要是材料中所涉及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解决三农问,确保粮食安全,保障土地总量不变,解决城乡统筹,实现对农业的反哺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二、
(一)根据材料三某企业家的一段话,说明他所反映的问题本质是什么。(地市级以下职位)

(二)材料11主要谈到了沿海外向型加工企业不愿把企业迁往内地,请对这一现象提出对策。 (副省级以上职位)

三、

(一)根据材料五中"某些省市欢迎沿海企业转移"分析这一句话存在的何错误。(地市级以下职位)

(二)十七届三中全会结束后,围绕粮食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四点意见,请分析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副省级以上职位)

四、

(一)针对胡锦涛同志在安徽、河南考察时的讲话,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自拟标题,写一篇1000字至1200字的文章。(副省级以上职位)

(二)根据胡锦涛同志的讲话,就某一方面的问题,自拟标题,写一篇1000字至1200字的文章。

  09年国考申论部分于今天下午结束,从所提供的材料看,今年申论的主题是粮食安全,个别题也涉及其它主题。从题型设置上依然采用的概括材料,提出对策,文章论证的基本考察题型,以及文章题。

  第一道题为概括类试题,主要是定向概括,也就是会选择集中一部分内容、一部分要点来让考生进行概括,今年选择的还是相对比较传统的主要问题概括,其中一部分问题就是概括我国在改革开放30年来在经济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果考生在平时能对这一类题型有一个比较好的把握的话,难度并不大。

  第二道题的第一问为分析类试题。这类问题是近两年申论考试的重点,分析是一种深度的概括,考生要紧密结合材料,今年申论考的是林老板对问题有自己的观点,让考生去揭示本质问题是什么,这类的问题就是要大家紧密结合材料,进行深入讲解。

  第二问为对策类试题。对策题一定是这次考试的重点,因为申论最终考的是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今年的对策题与往年相比要灵活得多,没有让考生直接去提出对策,而是题目中提出了一些思路让大家进行分析评价,比如说题中就就提出“价格是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关键”这一观点,让谈谈见解。说到提高粮食价格确实是解决方法之一,确保粮食安全、提高农民种食的积极性等也是解决粮食问题的途径,但是在提高粮食积极性的时候要做到统筹兼顾,要兼顾到粮食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提高粮食价格时,种粮农民会得到相应的收益,但作为粮食的消费者,尤其是城乡当中的低收入群体,他们的生活成本尤其是饮食成本会相应提高,反而会伤害他们的利益,所以粮食价格一定要定在合理的水平之上,做到统筹兼顾,用科学发展观的精神来分析考试当中的某些问题,这就是利用科学发展观中的基本方法——统筹兼顾来看待粮食问题。

  第三大题有两个小问,一问是对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的问题,提出质疑后分析,这同样也是分析性试题,这和粮食问题这个主题结合得并不是那么紧密,所以考生面对这道题时主要还是要把握材料。

  第二小问还是一个对策性的试题,这道题和08年答复类的试题有相似之处,答复题实际就是一种对策的评价,今年仍然一样,题中提到就粮食问题召开研讨会,并提出了四点对策,让考生评价其中的一条对策有什么问题。从四点对策的思路上看基本是对的,但从细节来讲却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建议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只要坚持这种投入,我国的粮食产量完全就可以解决,甚至可以出口,那么这实际上和中央的精神有一定的差别,确保粮食安全确实要加大投入、提高农业的基本生产能力、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所以加大投入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需要综合的措施加以解决,我国的粮食安全需要国家的政策保证国家粮食供需仅平衡,粮食的产量不足,会威胁到粮食的安全。如果粮食的产量高于需求的话,那又会出现一种伤农的状态。我国要扩大粮食的产量,但实际上也不能无限制地扩大,甚至出口;那么第二个建议就是关于实行建议科学地分配全球有限的粮食,随着全球油价上涨,有部分国家利用这种粮食去加工成生活燃料,比如说燃料乙醇;又有一部分国家存在人们难以解决温饱的状况,基于这两个问题,就提出了要科学地分配全球有限的粮食资源,应该说这样的思路也是可取的,但是具体的操作措施有一定问题,并不是通过全球分配就能解决这个问题,每个国家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情况,我们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但是这种合作如何能真正解决粮食安全问题还要很多具体的细节需要去把握。第三个建议就是倡导粮食节约,确保粮食安全的确需要例行节约,这与我国现在提出的建设节约性社会也是密切相关的,但是解决一个问题的对策考生应该是写一些真正如何解决粮食安全的策略而不只是提出思路,真正倡导解决粮食,然后通过这种节约的方式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这是它存在的问题;那么第四条建议就是加强国际合作。世界银行,国际货币组织等国际组织对发展中国家提供粮食的援助,这样当然是解决的办法,但是作为发展中国家应该立足于本国,那么就拿我国来说,中央也提出从思想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的基本自足,如果把我国13亿人吃粮的问题寄托于国际援助,这个既不可行,也不安全,其他发展国家也是一样的,所以最根本的还是要实现粮食的自足。

  最后一题是写一篇文章,文章没有限定具体题目,但有具体要求。对于报考副省级以上的考生要求就材料中反映的问题写一篇文章,并且要求视野开阔,见解深刻,考生要注意的是要围绕给出材料中反映的问题,要求考生更深入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对于行政执法、地市以下的考生要求结合材料中反映的一个问题写一篇见解比较深刻的文章,可以说材料中的问题比较多,那么这类考生就有多种选择,可以选择其中一个问题来作答,相比之下这类考生相对容易作答。写这类文章没有过多要求,与以往考试的回答思路是相通的,大家只要围绕解决问题这个思路去写就可以了。

  就粮食安全这个问题,实际上可以多角度去作答,最终就是要解决粮食安全,考生可以选择不同角度去写,比如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我国耕地保护制度方面、选择性投入等方面,大家可以选择的角度是很多的,只要选择一个适合的角度进行深刻地阐述,再结合材料以及日常积累的知识就能写出一篇比较好的文章。

1、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于9月8日至10日来到河南省考察工作,当问到“乡亲们对国家惠农政策还有什么要求?”一位村民回答“希望粮食价格提一点,政府补助多一点,农资价格稳一点。”“好,我一定把这些意见带回去。”总书记说。在考察中,胡锦涛对乡亲们说:“粮食问题关系国计民生,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我们一定要把粮食生产抓得紧而又紧。发展粮食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技。要把党和政府制定的一系列鼓励、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落到实处,调动广大农民和种粮地区的积极性;要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耕作技术,提高粮食单产水平,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9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到安徽农村考察。金秋时节,江淮大地稻黄豆熟、瓜果飘香。9月30日,胡锦涛在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和省长王三运等陪同下,深入田间地头、龙头企业、农户家中,同干部群众共商农村改革发展大计。在谈到乡亲们希望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能够保持长期不变时,胡锦涛说,我要明确告诉乡亲们,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不仅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还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就乡亲们提出的希望党和政府能够强化强农惠农政策,总书记表示,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财力增加,中央将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农民、农村的投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2、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缔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
在东莞高歌猛进了近20年的“打工经济”已经疲态毕现,2007年GDP增速首次下降,“民工荒”、“电荒”、“企业外迁”等更成为媒体近几年报道东莞时最常用的字眼,此时的东莞呈现给人们的,更多是一幅左右为难、进退维谷的图景:谁都知道原有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但如何转型,转型能否成功,谁的心里也没底。如果旧的产业转了,新的又没有来,东莞将何去何从?
改革开放和香港产业转移对广东其他地方也同样具备,而这些地方当然也准备“大干快上”。深圳知名民间区域经济观察者金心异就认为,东莞的成功,除了表明了体制优势的不可替代外,又一次证明了地缘优势的一本万利。生存于三座国际性大都市的夹缝中,是东莞城市发展的巨大压力,却是东莞经济成长的难得条件,是其他同类竞争主体无法企及的独特优势。这就不难理解,在广东省内,同样面向香港、接续深圳,在九龙、罗湖到东莞市区、惠州市区直线距离几乎相等的情况下,仅因与广州距离的相对疏远,惠州与东莞虽比邻而居,甚至还曾一度是东莞直接的行政上级的所在地,却永远谱写不出东莞那样的辉煌。
而广东省在改革开放初期,采取了充分的简政放权的措施,大部分吸引外资的审查政策下放给了各个地级市,使得各个地级市可以因地制宜求发展。而东莞在自己的辖区也克隆了这种模式,把招商引资权全面下放到村镇,村、镇自建工业区和厂房,自行招商引资,产生了“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景象。
自1978年9月15日,全国第一家对外来料加工厂——由原来的虎门太平竹器社改办而成的东莞太平手袋厂正式开工以来至今,东莞在20年间创造了一个奇迹。凭借着地缘优势、全国各地的廉价劳动力和外资提供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东莞从一个无足轻重的农业县变身为闻名国际的世界工厂,实现了脱胎换骨式的巨变。有一个形象的说法令东莞人欣慰与自得:“不管在世界上什么地方下订单,都在东莞制造。”
2007年,东莞的GDP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3151亿元,占广东全省的1/10。而从1000亿元到2000亿元东莞仅用了3年,从2000亿元到3000亿元仅用了2年。东莞的经济奇迹,是中国近30年经济奇迹最显著和最典型的代表。
东莞经济不仅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为人所津津乐道的 “东莞模式”。
但到了2004年以后,东莞模式开始面临巨大的危机,以致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先是突如其来的“民工荒”。其后,人民币的不断升值、新《劳动合同法》的施行,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银行保证金台账实转的推行等一系列因素,加剧了相当一部分出口加工企业经营上的困难。另外,由于以村为阵,东莞土地的利用效率越来越低,但是却无法加以整合,是典型的“马路经济”。同时,电力和水资源也很紧张。在这一系列因素的推动下,东莞自去年开始出现了让人担忧的企业迁厂或倒闭现象。今天,种种迹象表明东莞的模式已到了不得不改的程度。但对于如何实现这种转型,目前显然还没有明确的路径。更现实的问题是,如何面对这一过程中GDP增速的减缓和产业空心化?旧产业、低水平的劳动力离开东莞,新产业、高层次的劳动力从何而来?
在东莞,由于中小企业普遍缺乏升级的能力,外资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的技术水平比较高,所以人们会想当然地认为他们会成为转型的推动者。但丁力认为,外资企业是典型的“松脚型”经济,是逐利而动的,哪里有利可图就到那里去,不大可能会费心费力地参与自主创新。封小云也认为,外资是没有忠诚可言的。台湾韩国经济转型成功的经验是,必须培养一批扎根本土的当地企业,他们的属地性决定了他们更有可能和本国经济同甘共苦。外资一般都有自己的研发体系,大多都不在中国,港资企业没有转型的历史,只会搬迁或倒闭;台资企业的设计、研发也都在台湾,在大陆只是制造部门而已。
就在东莞模式已陷入困境,东莞为了经济转型不断探索和试错但仍不得其门而入时,全国其他地方的“东莞化”模式却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珠江三角洲走向成功的初期,就有不少专家学者对其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以顺德、中山、南海、东莞为代表的“广东四小虎”,开创了独具特色的新工业化之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将其称为“珠江模式”。时至今日,“珠江模式”的其他几个都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只有东莞一枝独秀。
而在长三角,苏州原有的工业化努力被台资IT制造业所打断,被人津津乐道的“昆山模式”其实和东莞模式并无本质差别,只是引进的制造业相对环保、高端而已,而这也只是因为昆山比东莞起步晚而已。在全国其他地方,包括武汉、长株潭、成都、重庆、天津这样的新特区,也正急切克隆着“东莞化”这一看起来很美的经济发展模式,而放弃了自主工业化的路径。

3、
2008年3月27日,全球第一大大米出口国?泰国宣布,其B级大米出口报价从每吨580美元涨到每吨760美元,创20多年来新高,作为国际米价标杆的泰国,仅用了一天的时间就让米价暴涨了30%,但这仅仅是个开始,4月17日,泰国大米再次爆出1000美元/吨的天价,比3月同期的米价整整翻了一倍。世行的数据也显示,仅过去两个月中,国际大米价格猛涨了75%,米价飞涨,让很多国家不约而同的展开了一次“禁米运动”。3月26日,柬埔寨首相洪森首先公布了大米出口大户的大米出口禁令;3月28日,全球第二大大米出口国越南宣布,将今年的大米出口量减少四分之一;与此同时,埃及也宣布暂停大米出口。
国际粮食市场的这一巨变,让很多大米进口国的处境变得艰难,在菲律宾马尼拉的400家粮店门口,每天都是一大早就排起了等候的长队,由于供应不足,国营粮店经常无米可卖,每周最多营业3天,粮店规定,每个菲律宾人每天限购3公斤粮食,饭店也将每份饭量减少了一半,这一全球最大稻米进口国所遭遇的粮荒触动着世界政治的神经,无独有偶,也是由于在促进粮食生产上的工作不利,海地总理雅克?爱德华在饥饿国民的一片指责声中轰然倒台。
4月9日,世界银行发表报告说,截至今年2月底,过去3年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上涨了181%,食品价格整体上涨了83%,联合国粮农组织指出,迄今国外已经有37个国家爆发粮食危机。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向全世界发出警告,国际粮价上涨将使贫穷国家的1亿人口更加贫困,而就在粮价节节上升的同时,全球粮食储备已悄悄的降低到了198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国际公认的安全储量是至少满足全球70天的需求,而如今的,全球粮食最多还能维持53天。
“次贷危机后,下一场危机将是农产品危机。”尽管世界各地农民全力增产,谷物供应依然紧张。小麦在过去半年涨了一倍,玉米行情走俏,大麦、葵花子、油菜籽及黄豆等谷类价格都剧烈上扬。粮价飙涨已演变成最急迫的经济问题。全球飙升的食品价格,导致布基纳法索、喀麦隆、埃及、印度尼西亚、象牙海岸、毛里塔尼亚、莫桑比克和塞内加尔都先后发生骚动或暴乱。
绝对成本提高:石油和能源价格的快速上涨增加了化肥、机械操作、收割、粮食存储和运送的成本 。以化肥为例,近5年来,随着国际油价不断攀升,国际化肥价格已经上涨了近两倍,这直接导致了农业生产成本的增加。燃油费的增加直接导致运输费用的上涨。
相对成本提高:最近几十年,欧美等发达国家农业资本化程度不断加深,逐渐形成强大且集中的粮食集团和联合体。一方面,这些集团垄断全球粮食生产投入环节,使种子、化肥、农药、机械等生产性投入逐步集中,如德许特所言,美国孟山都公司和陶氏公司等大企业掌握着全球使用最广泛的种子、化肥和除草剂等产品的专利权,却让发展中国家的小规模生产者买不起生产资料,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另一方面,这些集团致力于推动农产品贸易自由化,使得多数在资金和技术上不占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被迫让出国内农产品市场,导致当地的农业生产停滞不前。
粮食需求增加一方面是由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和食品结构升级,另一方面则是一些国家将大量粮食投入生物燃料生产。近两年来,国际原油价格大幅飙升。作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美国2007年底通过的新能源法案鼓励大幅增加生物燃料的使用量,预定到2022年增至360亿加仑。美国农业部预计,今后几年美国玉米产量的1/3将用于乙醇生产。汽车与人争吃粮食的现象正愈演愈烈。美国一直倡导以玉米为原料生产乙醇汽油,导致粮食种植面积大量下降。美国农业部预计,未来十年内美国玉米产量的三分之一将被用于乙醇燃料的生产。美国对玉米的大量需求推动玉米价格不断走高,带动大米出现暴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过去三年来,美国玉米酒精生产至少要占全球玉米需求量上升的一半。据统计,目前有大约1亿吨粮食用于生产生物燃料,使得这个行业成为大豆主要的需求来源。在2007年-2008年种植季节中,预计美国会用至少8100万吨玉米生产乙醇,增幅超过三成。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目前粮食价格飙升,源于粮食需求剧增,而接近一半的需求增加源自发达国家对生物能源的追求。
从粮食作物种植转移到生物燃料作物种植,不仅减少了粮食供应,而且导致市场投机,价格上涨。
美联储为应对次贷危机连续降息,释放出大量“热钱”,由于美国股市低迷和美元疲软,投机资金对大宗商品的炒作吸引更多逐利资金流入。根据花旗银行4月初的一份研究报告,今年一季度有700亿美元新增资金流入包括石油、金属和农产品在内的大宗商品市场。农产品期货价格出现飙涨和剧烈波动。今年以来,涵盖26种农矿产品的大宗商品指数上涨了20%,而包括了500家成分股的标准普尔指数下跌了7%,可以看出大宗商品市场具有明显的“高收益率”。
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主导的全球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就是全球粮价的晴雨表。而在这一轮资源性产品的大牛市中,农产品不过是继石油之后,被大型投机资本操纵的另一个“玩偶”。那些真正的市场“先知”们,巴菲特、罗杰斯等,及其背后数量庞大的“热钱”,在两年前甚至更早就在这里布局。到去年,美国“次贷”风波爆发后,从房贷市场逃逸出来的资金也纷纷涌入,从而制造了这波历史上少见的粮价暴涨。
美国政府的“生物能源计划”提供了“炒作”由头。玉米换石油,绝妙的乙醇汽油替代方案,它的低效能比和环保问题已经被人质疑。而这方案本身,就是在制造世界范围内的粮食短缺。
一切都配合默契。玉米拿去炼油了,预期供应不足,价格暴涨。随后带动小麦、大豆等农产品价格狂涨。投机资本兴风作浪,简称“ABCD”的四大跨国粮商,就是垄断了世界粮食交易量80%的“中间商”们,则赚得盆满钵满。与此同时,一般国家老百姓为食品价格上涨所困,完全依靠国际市场吃饭的穷国则爆发饥荒。(若说生物燃料是这次粮食危机看得见的黑手,那么投机行为就是这次危机的幕后黑手了。)
粮食不同于其他产品,其生产和消费具有相当显明的季节性,因而不能像工业产品流通一样做到完全的效率导向的零库存周转。必须确保一定数量的库存和必要的粮食自给率,以备不时之需。从全球粮食库存急剧下降带来的全球抢粮的恐慌局面中认清一点:粮食储备制度尽管存在诸多问题,但我们却不能因噎废食。国家储备粮库是政府为在非常时期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人民有饭吃而建立的一种调控粮食的手段。当全球粮价持续爆涨时,国家储备粮库的作用就可以充分体现出来——它可以平抑高企的粮价,使低收入者也有饭可吃。当然,粮食储备制度要发挥这一作用,前提是有足够多的储备粮可供使用。世界粮仓闹饥荒必然带来市场对粮食预期的恐慌,势必推高粮食价格,因此确保一定比例的粮食储备是稳定粮食价格的基础。
发达国家长期实行的农业补贴政策导致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严重扭曲。发达国家每年的农业补贴总额高达3000多亿美元,因此尽管发达国家产业化的农业生产并未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却能承受更低的边际利润,使其农产品可以在国际市场上以大大低于成本的价格进行倾销,极大冲击了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市场,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全球粮食库存造成持续的负面影响。
在全球粮食减产的时候,中国非常幸运地实现了粮食连续四年丰收,供需基本平衡。但是,我国粮价同样经历了一个快速上涨的过程。国家统计局对全国200个农产品主产县集贸市场农产品价格的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1-2月份粮食价格继续维持上涨态势,其中大豆、玉米和小麦价格同比涨幅较大,分别为41.6%、14.4%和8.8%。
耕地,民生之本,发展之基,粮食之母。我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中央强调必须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18亿亩耕地是条必须坚守的红线,但是,“红线”位置在哪?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贠小苏今日(4日)表示,通过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将查清每一块耕地和基本农田的面积、位置和保护等情况,明确耕地和基本农田“红线”位置。
“种田越来越难!去年种水稻还有200元/亩的利润,今年眼看只能赔了!”冯锐安说。
冯的妻子张大姐算了下账说:“今年来,种水稻的原材料价格提升了很多。比如‘拉多美’复合肥料从150元/100斤涨到260元/100斤,农家肥涨到了1.6元/斤,磷肥从22元/100斤涨到42元/100斤,农药提升了30%。”
“这么一算,1亩水稻一熟种植要花600多元的成本,而产出一般为600-800斤/亩。今年雨水多,去年有700斤的亩产,今年只有600斤,然而,稻谷收购价并没涨多少。去年是每斤1元,今年每斤涨了1角,我还是没钱赚。”冯锐安说。
冯锐安有几个孩子上学,每年学费1万多元。“去年种瓜菜赚了2万,今年可能要亏了。”
叫苦的不仅是种粮散户,种粮大户也同样难熬。
“光是化肥这一项,每亩成本就从去年的110元上升到今年的200元;而由于近些年虫害加剧,以前一亩田一季用60元农药,现在要100元出头。”广东省种粮状元,汕头市潮阳区和平镇塘围村的马镇顺说。
不仅农资产品价格上涨,抽水机、犁田机、收割机、货车需要消耗大量的柴油,柴油价格的上涨也加大了种田的成本,平均一亩多出将近14元。
“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也无形中加大了种田的压力。”马镇顺表示,他闲时雇用30多名固定农民帮忙管理农田,包吃住每人每月从1000元涨到1600元。而临时农民的工价也从去年的50元一个工(干一天)涨到现在的80元一个工。
尽管大米价格也在上涨,但远远抵消不了种田成本的狂飙,“100斤稻谷的收购价只从93元上升到100元左右。”

4、
粮食生产上的这些漏洞会不会冲击我们的粮食安全?中国的粮食够不够养活中国人?我们离粮食危机有多远?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的记者也采访了国家粮食局副局长曾丽瑛。
记者:“曾局长,您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目前我们国家的粮食库存的情况?”
国家粮食局副局长曾丽瑛:“粮食库存是一个动态的数量,每年随着收购和销售的展开在变化,库存消费比国际公认的是百份之十七到十八,实际上我们现在国家的库存远远高过这个库存数,这几年供求,从粮食供求是基本平衡的,库存连续几年因为大丰收,所以到年末库存是相对稳定的,从国有粮食的销售量,现在今年不算收购的话,这些粮食,也可以销售一年多。”
记者:“现在有一种声音认为我们的粮库库存有假,您怎么看待这个声音的?听了这种消息之后,您是否还是对粮食安全充满自信?”
曾丽瑛:“我对中国能够做到粮食安全还是很自信的,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我们这么几年的抽查的办法,包括我们现在当前掌握的情况,库存帐实是相符的,所以我觉得我们的粮食库存还是真实可靠的,大家应该能放心。”
记者:“人均的耕地面积在减少,那么耕地对于粮食安全来说,应该是一个隐患,那么对于这种隐患的担忧,您怎么来看待?”
曾丽瑛:“耕地是在减少,但是从党和国家对这个事情非常重视,18亿这个耕地的红线是不能破(越过)的,这一条确实我们保证我们的产量,粮食安全的一个最根本的保证。”
记者:“这个十八亿亩的红线耕地,对于我们的十三亿人口的口粮来说意味着什么?”
曾丽瑛:“18亿亩耕地,至少就是说我们肯定能够保证粮食产量在一万亿斤以上,从我们现在消费水平,我们每年大体上也是一万亿的消费,就是说保证这18亿亩的耕地,它所生产出来的产量,才能够让我们供求基本平衡。”
曾局长说,中国目前粮食库存充足,库存消费比远远高出国际公认的17%-18%的安全线,并预计,2008年中国粮食播种面积稳中有升,总产量可能保持在一万亿斤左右,其中小麦更有望连续五年增产,在曾丽瑛看来,中国的粮食安全毋庸置疑,而林毅夫教授则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记者:“在目前看来,全球出现了粮食问题,并没有太多地太明显地影响到中国的粮食安全?”
林毅夫:“对。”
记者:“在未来五年之内,中国的粮食安全应该是有保证的?”
林毅夫:“对,我想长期还是会有保证的,因为从来就不会放弃对粮食的重视。”
记者:“中国的粮食是不是就意味这可以高枕无忧?”
林毅夫:“当然不是高枕无忧,所以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有利的措施,对粮食的生产不重视,对耕地不保护,觉得如果这些情况蔓延下去,当然就会对某些地区的粮食的供给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在全国,到时说,各个地方出现粮食问题的时候,也可能出现一些地级保护主义,粮食调动或者出售到缺粮省的话,那可能会造成缺粮省的恐慌,其实这次国际上就出现这样的问题,因为国际粮食价格上涨,那么粮食的主要生产国,为了稳定国内的粮食的价格,那就限制粮食出口,这样就更造成缺粮国的对粮食的短缺,那么造成它更紧张的情况。”
记者:“如果我们不能高枕无忧的话,那么哪些方面的问题是我们必须要考虑?”
林毅夫:“我想一方面我们可以同样地会继续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会继续支持对这个农业科技的这种投资的支持,加快农业科技的创新,同时对保护工地的政策会继续,锁住18亿亩的红线,同时也会增加对农民的这种直接的和间接的各种生产的补贴,当然,要增加中国粮食的生产,同时提高农民的收入,那么粮食价格适度地上调也是必要的。”
记者:“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在一些省份,很多农民,他们的种粮积极性依然不是很高。”
林毅夫:“必须有适当的粮食价格上涨,他才会有种粮的积极性,相对来讲,他种粮的效益还是比较低的,各个地方还是应该加强对农业的投入的支持,很重要的就是对城市,以及甚至包括农村里面,这种缺粮的农民,或是城市里面低收入的人群,应该给一定的生活上的帮助,包括补贴,包括调整最低生活保障的这种标准等等。”
记者:“这可能比提高粮价来得更现实一些?”
林毅夫:“应该允许粮价适度上涨,同时增加对低收入人群的保障,要双管齐下。”
如何才能提高农民种粮收入,消除粮食安全隐患?
林毅夫教授刚才说,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就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今年,中央政府在预算中安排了5625亿元的支农投入,近期又追加了252.5亿元,并且还两次调高小麦以及稻谷最低收购价格,同时还临时存储进口小麦和临时储备玉米、豆油。为了保证粮食安全,维持粮价稳定,国家花了不少钱,但毕竟农业生产用的柴油、化肥,都在涨价,农民种粮承受的成本压力在不断加大。怎么才能提高农民种粮的收入,消除粮食安全隐患呢?再来听听国家粮食局副局长曾丽瑛的看法。
记者:“今年大家对粮价的问题都非常关心,因为包括农资的价格,化肥各方面的价格在上涨,粮价也存在一定的上涨空间,您觉得粮价什么时候会见底,大概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价格水平?”
国家粮食局副局长曾丽瑛:“供求肯定是基本平衡,今年供求基本平衡,主要粮食品种,小麦,稻谷,玉米,还是供大于求,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它粮价是很难涨得很高的,如果说出现了粮价涨得很高的话,国家也一样是有能力来采取措施来平抑的,那么,就是我们有足够的库存,你国家可以抛售储备粮,可以使价格保持在基本的稳定,不大涨也不大落,这个可以做到的。”
记者:“粮食价格不会暴涨?”
曾丽瑛:“对,因为供求是基本平稳的,又有充足的库存,所以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让市场粮价维持在合理的水平上,不让它大涨,也不让它大跌,我觉得我们是能做得到的。”
记者:“您看中国的老百姓对粮食的价格存在一定担忧,您在这上面有什么话要告诉他们?”
曾丽瑛:“老百姓看到物价的飞涨,所以对中国粮价很担心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今年的供求是基本平衡的,再加上库存充裕,我们今年的粮价应该能够保持基本稳定,国家也有能力保证市场供应,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我对此,我们很有信心,应该说,也请大家放心。”

一些对申论题目很有启发的资料

林先生的观点,反映了什么问题: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朱卫平表示,目前广东省的产业转移工业园发展情况确实非常不理想:企业实际进入的数量不是很多,已经进入园区的企业在经营发展上也不太顺利。原因之一正如曾祥所说,产业链没有形成,企业需要到其他地方配套,配套成本提高了,而远离珠三角,运输成本也提高了。
再加上政府打造环保工业园之初的设想是,企业转移到周边地区后,劳动力成本会降低,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个因素基本是不存在的。劳动者在就业时,除了工资水平外,还会考虑很多其他因素,包括对城市生活的向往。是以山区劳动力如果有技能的,都宁愿到珠三角就业,即使薪酬水平一样,也不愿意留在当地。而愿意留在山区就业的,要么劳动力素质很低,要么则需要以比珠三角更高的待遇来吸引他们。因此,到山区去节约劳动力成本根本不现实。
而今年年初,民进广东省委在呈交省政协的《23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中的问题与建议》集体提案中也指出,产业转移工业园缺乏宏观规划:一方面区位布局不合理,没有充分考虑土地资源、招商资源等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在同一区域几乎同时批准的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数量太多,既造成土地资源紧缺和园区规模受到限制,又使地方政府无法给予更多的财力支持,并且加剧了招商引资的竞争。另一方面是产业定位不明确,多数园区产业混杂,既形成不了集群,又缺少主导产业。
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往往不愿意前往产业转移工业园,宁愿转到其他省份甚至越南去。

点评提高粮价的观点是否错误题:
新华网北京10月20日电 (记者江国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日宣布,根据10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为确保农民增产增收,促进粮食和农业生产,国家将继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其中包括全力组织开展主要农产品收购,较大幅度提高2009年生产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格,较大幅度增加对种粮农民的补贴。
据发展改革委介绍,当前,在东北地区,按照粳稻每市斤0.92元、玉米每市斤0.75元的价格实行国家临时收储;按照每市斤1.85元的价格挂牌收购中央储备大豆。加强“北粮南运”的运输协调,继续实行粳稻(大米)入关运费补贴政策,鼓励销区企业积极到东北产区采购稻米。
中国明年将统筹考虑化肥等农资价格和粮食价格的变动情况,进一步增加农资综合直补。提高良种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补贴范围涵盖小麦、水稻、玉米和东北大豆。扩大农机具补贴范围和种类,提高补贴标准。
此外,中国将进一步完善化肥市场调控机制,适当扩大化肥淡季商业储备规模,保证化肥供应和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建立化肥等农资价格上涨与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联动机制,加强化肥市场监管,加大对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化肥行为的打击力度。
中国还将大幅度增加农业投资,着力加强农田水利、农村能源、农村交通、农村人畜饮水、动植物防疫、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实施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快建设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加快东北地区大豆、长江流域油菜、新疆优质棉生产生产基地建设;加强生猪和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建设。
此间专家认为,上述举措不但有利于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稳定粮食和农业生产,还将有利于提高农民的购买力,刺激农村消费,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农业(粮食)文章的参考材料:
一、保障科学发展:构建耕地保护新机制.
保护耕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当务之急,是需要构建保障科学发展的促进耕地保护的一系列新机制。
构建宏观调控机制。综合研究国土资源政策参与调控的目标、政策工具、传导机制和配套办法,在继续使用规划、计划、审批手段的同时,更多运用土地、矿产价格及租、税、费等经济手段,注重国土资源政策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增强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汨罗市委书记周金龙介绍,该市抓住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的机遇,以工业园区为平台,壮大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健全服务机制,使再生资源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需要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扶持。
构建共同责任机制。要改变土地资源“一家管、大家用”的局面,使它变成“大家管、大家用”。要落实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面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执行情况的共同责任。在监管方面,探索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紧密衔接、覆盖“批、供、管、用”全程、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的监督管理制度。
构建激励保护耕地、惩处违法用地的干部考核机制。目前,更多地依据GDP和财政收入等数量指标考核基层干部,但没有把资源、土地的消耗纳入干部考核体系。一些县委书记认为,干部考核机制,在重视发展速度的同时,不能忽视发展质量,从而为干部在耕地保护等方面起到一种引导作用。
构建土地监督执法长效机制。我省严格落实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措施,全省共清理闲置土地4.5万亩,盘活存量土地5035.37公顷,存量土地供应占全省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的48.4%。5年来,我省土地执法一直保持高压态势,共立案查处土地违法案件2.4万起,结案2.2万起;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288人,提出党纪政纪处分建议167人。特别是去年开展的土地执法百日行动,加大对“以租代征”、“未批先用”和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扩大工业用地规模等3类违法违规行为处理力度,清理出违法用地10万亩。我省还选取长沙县、衡阳县、常德市鼎城区和临湘市开展耕地保护长效机制试点。
二、中国粮食问题求解
1、耕地的问题
我国政府一直强调中国要保18亿亩耕地红线。但是,受建筑占用耕地以及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经济用地将农业用地挤压到了边缘地带。保护耕地和粮食生产同样不能受到轻视,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农业用地为代价。
对策[:无论是机器吃粮、动物吃粮、还是人吃粮,全球对粮食的需求越来越大,除了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外,在耕地总面积比较严峻的情况下,只有提高单产才能确保供求跟得上需求增长的步伐,才是解决粮食危机的根本之道。
近期热议的中国农企赴海外种粮有利于提高当地农作物生产效率,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短期内有助于缓解国际粮食供应紧张局面。但耕地作为相对希缺性资源,海外寻地仍不是长久之策。
2、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近年来,农民种粮效益实际下降,农民种粮的机会成本也在加大,外出务工收入增长较快。不少地方出现双季稻田改种单季稻或者改种其他非粮食经济作物的现象,甚至出现了耕地撂荒的情况。
对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市场化经济改变了农民自给自足的传统观念,他们也开始要实现“利润最大化”。
·国家应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增加农民收入,加大补贴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地方政府应制定相应措施应对耕地撂荒现象,如由村组找人代耕或撂荒时间过长的,由集体收回、重新发包等;政府应鼓励个人或企业规模化、机械化种地,提高劳动生产力,从而根本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
3、农业产业化的问题
目前中国的农业生产在生产经营方式上,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在农产品销售方面,基本上是分散经营;在质量品牌上,由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难以推行统一的标准和品牌,科技含量低,加工增值能力不强,农业综合效益不高。
对策:如上文提到的,政府应鼓励个人或企业规模化、机械化种地;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相应政策、技术、信息平台,优化资源配置。
4、农业产业链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粮食加工企业大多只是运作农产品的加工,市场风险大,农产品原料和成品价格稍有变动就经营困难。
对策:应借鉴国际上的食品集团的经营模式,通过纵向联合,渗入到农产品生产性投入(种子、化肥、农药、机械等)、生产、储存、加工和销售的每一个环节,使之一步步走向集中,使之形成产业链,这也是农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

三、格林期货给出的几点建议:
1、农业的发展方向应该是,由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建立新型农村合作社。
2、农业企业应尽量在农村建生产车间,一是加工原料就地取得,节省部分运输费用;二是可以解决当地部分务工劳力,使他们不必进入城市打工也能获得可观收入。
3、政府的过度干预不利于粮食市场的长期稳定,应该让粮价逐步市场化。由于粮食价格会呈现逐步上升趋势,这会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从而解决粮食供给问题。
4、抑制农业耕地转为工业用地或住宅用地等其他用途,颁布更加细化的相关土地政策并加强监管力度,一定要力保中国耕地底线。
5、同时要调动地方政府的种粮积极性,对于粮食主产区应以粮食生产为主,而不要过分强调工业经济。
6、当然,高粮价会使城市低收入人群产生危机,政府可加大低保力度,适当补贴非农低收入家庭。

范文:加大力度,毫不动摇地抓好粮食生产
 
当前国际粮食安全形势警示我们,养活我国13亿人口只能靠我们自己;如果粮食和农业出了问题,谁也帮不了我们;保障粮食安全必须立足国内,任何时候都要做到“手中有粮”;长期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我们一定要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粮食和农业生产的各项政策和部署,认真实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农业的首要任务和农业部门的首要职责,围绕制约粮食稳定发展的主要问题和突出矛盾,从政策、科技、投入、资源保障等多方面入手,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市场、调控、行政等多种方式推动粮食生产,构建支持促进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
  第一,提升资源保障能力,构建耕地保护和有效利用的长效机制。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要加快推进实施粮食战略工程,巩固粮食主产区,建设一批核心产区,开发一批后备产区,建设农垦等大型粮食生产基地;加大对耕地质量建设的投入,加快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沃土工程等实施步伐,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规模,努力促进粮食平衡增产、高产稳产,提高单位土地产出效率。
  第二,提升物质装备能力,构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投入的长效机制。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实现低产田向中产田、中产田向高产田转变。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积极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第三,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的长效机制。加大农业科研投入,促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应用能力。大力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全面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突出农技推广的公益性地位。加强农业生产、科研、推广的协作,形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强大合力,力争农业科技贡献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
  第四,提升抗御风险能力,构建抵御自然风险和规避市场风险的长效机制。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的思想,不断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推进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制定完善应急预案,加强监测预警,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努力将重大病虫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积极推进大宗农作物政策性保险试点,探索政府引导、农民投保、企业参与、合作保险、市场运作的新机制。
  第四,提升政策支持能力,构建激励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积极性的长效机制。继续落实中央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促进调整优化国民收入分配 结构,重点向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倾斜。不断强化农业补贴制度,继续扩大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增支综合补贴。增加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大对粮油主产区的扶持力度,完善粮油大县奖励政策。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完善农业政策性贷款制度。
  经过长期的发展积累,我国农业现代生产要素大量引入,科技成果不断应用,经营方式不断创新,劳动力素质逐步提高,促进粮食稳定发展的内在基础不断增强。我们坚信,有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有各地区、各部门的大力支持,有各级农业部门和亿万农民的辛勤劳作,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长期主要立足国内生产,保障粮食基本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