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一种享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1:47:49

写作是一种享受

写作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大半壁江山,每逢上语文课,学生们普遍认为写作文太难,总是表现出极度的痛苦和厌倦,面对作文题目望洋兴叹。身为教师的我,只有苦口婆心、百问不烦地向学生们讲解,耐心点拨,表现得很热情,也很负责任。每次面对学生们的询问,总是恨不得一股脑地将自己肚子里的“货”全都倒出来,喂给学生,让学生们去品尝。学生们确不领情,也不去理会,更不用说去品尝。老师的真情实意学生们根本不接受,弄的老师无可奈何,怨天怨地,曰:“学生们真不知道学习,不知道用功,老师为了谁?白花了心血,一点收获也没有。”我有些迷茫,不知所措,有些穷途末路了。是写作难还是难教写作?,是什么原因呢?我反思自己,中文系毕业,论资历教初中学生还算可以,自己虽然不爱动笔,没有写作经验,论写作基础,理论水平蛮过得去呀!我失眠了,难怪当年有人向鲁迅先生请教写作时,先生很严肃地回答,“不知道。”现在我才有些醒悟,并非先生难于求教,是这位大文豪饱尝了写作甘苦之后的精要之谈。

  我想了很久,也想了很多,闷在肚子里的话,憋了很久很久,很想和同行们就写作问题交流一番,谁知激情虽有,写起来实在太难了,累的头晕脑胀,耳鸣目眩,不知从何而写。我不由自主的想起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秀才,好长时间做不出文章来,愁的抓耳挠腮,茶饭不香,很痛苦。一旁的秀才妻子挖苦到,:“你们男人做文章比我们女人生孩子还难?”秀才气恼的说:“你一个妇道人家哪里知道,女人生孩子是肚子里有,我们男人做文章是肚子里没有哇。”这个故事听起来真让人捧腹大笑,细细想来确实也有一定的道理。肚子里没有信息,素材库缺乏,没有东西可用,源头活水枯竭,文思之渠怎么能不干涸呢?

   我身为一名老师,居然对写作也有如此痛苦之感,这还能怨学生吗?今天提笔思来想去,有所醒悟。

  1、有人写文章洋洋洒洒,左右逢源,大题可小做,小题可大作,真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司马迁写《史记》,从皇帝到判官、从文官到武官、从天文到地理、从商人到医生,三教九流,诸子百家,无不涉及,这源于何?是天才,是本人的素质决定的吗?错,主要还是源于他知识的广博。这些广博的知识完全赖于他平时重视知识的积累。回想自己提笔写作,总是觉得没什么可写,无什么话可说,事实上就是因为自己动笔太少,缺乏对生活的积累和捕捉。作家赵本夫说过:“原始素材和文艺创作的关系,很有点像数字组合,如果你手里只有数字1,那么,翻来覆去只是1,如果有1还有2,那就可以组成12和21,如还有3,就会组成123,132,213,231,321,312六个数字。如此类推,基数越多,组合也就越多。写作素材呢?平时积累的多,他们之间的组合型就大,机会也就多。写作时,只要从学过的大量内容中去比较,筛选最理想的材料不就行了吗。”

   2、在写文章时,总觉得运笔很难,难以成文,不是写起来词不搭意,就是词汇贫乏,说了上句没有了下句。究其根源是自己懒于动笔,平时运用语言的能力不够。写作本身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是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并用自己的形象思维语言表达出来。写的多,发现改正问题的机会就多,写一次就能发现一次,就能提高一次,毛病就少一次,文章就会写好。所以说写作时间是一个由生到熟的过程,是逐渐克服毛病的过程。有学生把写作水平的提高寄希望于老师讲写作知识上,这可就错了,这也是一种误解,要学会写作,必须通过自己的反复实践,才能领悟,才能化生为熟。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前后经过了“到”“过”“入”“满”最后才确定为“绿”。“绿既有色彩,又有意境。既写出了江南的基本意思,又给人以春的感受和想象。又如太平天国时期,曾国藩率湘军镇压农民义军,连连失败,只好向朝廷求援军,在起草奏折时他不得不承认湘军屡战屡败,但又觉得这个词不好,一旦这样写上去,皇上不但不会派援军,反而还会掉自己的脑袋,所以他再三斟酌,修改,最后将“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这一改,意思就不一样了,前者如实反映了湘军失败的景象,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情绪,而改后虽没有改变打败仗这一事实,却给人一个印象,仿佛湘军顽强战斗,虽败不馁。从内容上看,这虽是一个反面事例,但从语言运用上完全可以说明勤写对于提高人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

   3、自己醒悟了,不等于学生明白,理解。记的毛泽东主席说过:“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必须要亲口尝一尝”,学生的知识主要靠读书、听课、自己钻研思考领悟老师所传授知识道理而明白的。写文章正是自己所学知识的一项实践检验活动,这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是在正确的方法指导下进行的亲身实践。我恍然大悟,记起了鲁迅先生说过的几句话:“从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传授什么《马世文通》、《文章作法》之流,一天到晚只是要学生读、作、读作,作的不好,又读又作。他却不说坏处在那里,全凭自己去摸索,走的通否,凭天由命”。这种教学法是否为最优教学法呢?我不想多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先生让学生在反复不断的又读又作中自己领悟写作规律的做法是可取的。既然如此,写作难,为何一定强人所难,硬是逼着学生写,老师苦口婆心的去讲呢?美国大诗人惠特曼说:“最好的东西永非言词能述说。”写作技能最好的东西,只有靠从长期的写作实践,由自己去领悟。

  4、我终于明白了,写作是痛苦的,难怪学生大多数都惧怕上作文课,手中一支笔,桌上一叠纸,苦思冥想一定要写出作文来,真是没有尝试的人是不会理解的。真是难,太难了。面对学生对作文表现的痛苦,我有些发呆,为什么体育课学生那么爱上?表现十分活跃?与学生同去田野中观察大自然,学生们很开心、快乐?这大概是学生们体会到了生活的乐趣,这种快乐是自发的,是出自内心的,是一种极度的脑累过渡的释放,这种快乐是一种极大的享受。然而在写作中也能体现出这种快乐,享受,自己想要写什么心中要有底,这个底就是自己亲生经历过的,天天坚持写,有空就记一下每天的事或自己的感受,写作就不会那么痛苦了,大家不妨可以试一试。

   综上所述,我们如果都做到了,写作就不是一种痛苦了,而是变成了一种享受。伟大的诗人屈原因不堪忍受封建社会的黑暗,长期压抑在心头内的能量散发出来而著《离骚》。陶渊明厌恶官场黑暗,甘愿田园生活,写了大量的田园诗,这是快乐。而我们为什么就体会不到呢?写作本身是痛苦的,其痛苦正是快乐的享受,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当我们在工作或学习中遇到困难或是受到挫折,有许多言语难以启齿,心中的苦闷难以诉说,提笔抒发一下自己的情感,卸卸自己的心里话,真感到痛快之际,这实际上不就是享受吗?大家都知道,没有寒冬就不知道春天的温暖,没有黑夜就不知道黎明前的期盼,只要我们刻苦的坚持下去,做到勤看勤练勤观察思考就不会感到写作的痛苦。当代著名诗人叶延滨在一次写作问答中说:“在写作过程的痛苦各式各样,粗话讲起来只有两种,一是创作性劳动的痛苦,一是创作过程的痛苦——

  创作性劳动的痛苦是孕育的痛苦,是看似的痛苦,是快乐前的痛苦,一个优秀的作家是一个生活快乐的好作家,(生活的好,这里不是世俗的吃喝玩乐,而是内心健康精神充实,有人生理想的追求,其实质高尚、诚实、自信、快乐。)因为他们有高尚的目标,推动着他们从事写作,有艺术的追求鼓舞着他们去探索,所以写作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快乐的事,他们实现了创作的欲望,得到了成功的满足,体会到了人生的价值,这怎么能不快了呢?当然,在他们的创作中也有痛苦,这是孕育的痛苦,是充满希望的痛苦,而不是绝望的痛苦,这种痛苦是临产的痛苦,是创作生命的痛苦,而不是死亡的痛苦。我终于明白,人们说的作家像牛,吃的是草,挤的是奶的真正含义了。当奶牛幽谷鼓涨的乳房中射出洁白的乳汁时,奶牛感到很快乐,很安宁,绝不是暴跳痛苦,(当然,这是牛的奉献的天性)如果是每一次挤奶都给牛带来巨大的痛苦,那么世上的人还会有牛奶喝吗。所以写作归纳起来,就像奶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的一种奉献境界,当你把奉献视作人生最大的快乐时,你本身就是一篇好作品。

                           鸣钟 -方中草书

                           2008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