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茉楠:马岛之战警示中国海权觉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6:20:53
近年来,随着全球能源短缺日益严重和国际油价的日益高涨,世界各国对海洋的开发、争夺和控制的特点已初现端倪,其中的最重要的战略步骤就是向深海进军,“蓝海战略”的资源争夺将对未来全球经济政治格局、军事战略和国际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
  2月初,英国政府单方面允许石油公司在马岛周围海域勘探和开采石油,对此阿根廷表示强烈抗议,派军舰封锁了通往马岛的航道,在1982年英国和阿根廷爆发马岛战争28年后,战争阴云再次笼罩马岛。英阿为何又陷马岛主权之争?完全是石油能源博弈激化的结果。根据英国地理协会的评估,马岛附近海域的石油储量高达600亿桶,相当于英国北海油田的石油总储量。此外,马岛海域还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如果马岛海域的石油资源得到充分开发,英国政府将确保本国在未来25年拥有充足的能源供应。对于英国来讲,马岛不仅位于沟通南半球两大洋交通的必经之路,而且漫长曲折的海岸线组成的众多港湾,是开发南极资源的前进基地和大门,其地缘方面的战略价值可想而知。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目前,深水和超深水海域的油气资源,正成为美国、英国、挪威、巴西等国竞相开发的热点。几年来,世界诸强对海洋的开发、争夺和控制的特点已初现端倪,其中的重头戏就是向深海进军,“蓝海战略”的资源争夺将对未来全球经济政治格局、军事战略和国际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觊觎海洋战略资源,20世纪70年代,随着国际油价的猛涨,各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蓝色圈地运动”,许多沿海国家对海洋提出主权要求。1982年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沿海国均可要求最远达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对于区域内的资源享有主权权利。这样,全世界产生了约420处需要划定的海洋边界。
  英阿马岛之战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在各国展开“蓝海博弈”之时,中国该如何思考自己的海洋战略?中国与日本在东海,与东南亚国家在南海主权问题上的争议也日渐浮上表层,中国石油企业加快开发海洋油气资源已是迫在眉睫。
  2005年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联合组织的第三次石油资源评价初步结果显示,目前中国石油资源量为1070多亿吨,其中海洋石油资源量为246亿吨,占总量的22.9%;天然气资源量为54.54万亿立方米,其中海洋为15.79万亿立方米,占29.0%。这两个数字分别是2008年我国原油和天然气产量的126倍和184倍。随着海上油气勘探的推进,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陆上成熟油田产量的递减。可见我国海疆油气资源的价值。
  尽管中国海洋能源资源十分丰富,但其背后海疆开发的瓶颈越发明显。与之相比中国深海油气开采能力还很低,海洋探明率仅为12.3%,远远低于世界平均73%的探明率和美国75%的探明率。更为严峻的是,我国海洋油气权益正不断遭受周边各国的侵蚀。由于对领海划界标准和依据存在不同理解,不同国家对相关海域的划界常出现纠纷。我国海域因油气勘探与周围邻国出现的争执也由来已久。在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大领海中,除了渤海是大陆环抱的海湾没有与其它邻国存在争议外,其它海域都与周边国家存在不同程度的争议。其中形势最为严峻的是东海和南海,这两个海域的主权之争是中国海洋战略利益的关键。
  针对中日东海以及中国和东南亚诸国在南海问题上的争议,中国曾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倡议。但一段时间来的实际情况是:争议搁置了,共同开发却没有展开;更有甚者,各周边国家采取“先下手为强”策略,抢先攻占有争议海域和岛屿。我们认为,应该实行“海陆立国,开海固权,营疆造域,择优出击”新的海洋开发原则,替代“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传统原则。
  海上油田开采存在着吸管效应,即石油会在海底下流动,早开采早收益。目前中国海域的石油资源七、八成在中国的主权管辖海域内,投入战略性开发并没有争议,即使争议地区的石油资源也应该采取边协商边开发先下手为强的策略。与中国隔海为邻的10多个国家,大多与中国存在着海洋资源、海洋岛屿或海洋国土之争。根据《海洋法公约》有可能划归中国海域的300万平方公里,其中争议地区多达一半以上,至今中国与海洋邻国还没有完成海洋国界的划定。
  为此,我们认为对内极有必要实行“海陆立国,开海固权,营疆造域,择优出击”新的海洋开发原则;对外应以把握历史,共享资源的外交策略替代“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传统原则。当前在世界各国声势浩大 “蓝色圈地运动”的大背景下,要求中国应实行比“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更为积极的海洋石油开发策略在海洋石油勘探的战略、体制、政府政策上应实施重大变革,全方位推进中国海洋石油资源的大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