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朋园谈晚清民国的民主困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0:57:52

张朋园谈晚清民国的民主困境

2009-05-17 10:03:00 来源: 东方早报(上海)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中国在1949年之前,曾经先后四次尝试建立民主议会,分别是1909年至1910年清政府的咨议局及资政院议员选举、1913年的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选举、1918年的第二届国会选举和1948年的国民大会选举。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些尝试都不算成功。台湾“中央研究院”研究员张朋园先生对这四次民主尝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分析民主政治在晚清民国所处的困境,其研究著述在大陆已出版有《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梁启超与清季革命》、《立宪派与辛亥革命》等。在张朋园看来,这类民主政治之所以走不上去,最重要的因素一个是跟着西方的思潮走。

  黄晓峰

  关于晚清民初民主政治的运作,当时的知识分子有没有争论?

  张朋园:这是一个中国人喜不喜欢民主政治的问题。知识分子、精英层次分两类,一类比较激进,希望把帝国的传统推翻,建立共和,以实现民主;一类希望不要大动干戈,帝国的形式还可以保持,运用英国或日本的君主立宪的方式,也可以实现民主。不管哪一部分的人,他们对民主都喜欢,认为民主是一个好东西。这已经成为一个共识。

  当时清政府实行的预备立宪有诚意吗?

  张朋园:在史学界目前至少有一半的人还认为预备立宪是假的。但是我们现在回过头去观察,预备立宪是相当得体而有方法的,不能不称道其有现代性。清末设立了宪政编查馆那么大的机构,现在翻印出来的《政治官报》的所有那些档案,做得整整齐齐,中规中矩。设立咨议局及资政院作为练习议政的场所;进行西方式的人口普查;开展普及教育以提高识字率;为了解国力而清理财政……怎么能说是假的呢?有人认为皇帝和摄政王是没有诚心的,但是不能肯定,你没有证据啊。所有的文献都在那里,怎么不是真的?咨议局是每个省都花了钱去盖房子,把议场盖起来了。选票确实是不多,但是确实有那么回事啊。

  早期的民主政治参与率很低的,这样的民主制度还能有效吗?

  张朋园:在这几次民主政治运作中,真正能够参与到里面的微乎其微,百分之九十的人都不知道有这么回事。第一次咨议局资政院议员的选举,投票率只有百分之零点几,民国建立后的第一次国会选举,投票率才到百分之十以上。绝大多数老百姓都不知道民主是什么东西。只有精英分子、知识界、新闻界等极少数人参与,算起来有百分之五、百分之十了不起了。在制度安排上,民国第一次国会和安福国会,对选举资格都有限制,比如收入、教育水平等,在西方也是如此,妇女是没有选举权的。到1920年代以后,渐渐实行男女平等,在制度上已经没有问题了。1948年选举最大的突破就是男女都有投票权,对于选举权的限制很小了。

  民主制度就是半吊子总比没吊子好。像清朝末年的资政院,就是民选占一半有一百人,清政府指定(钦选)一半也有一百人,钦选还要加上议长有一百零一人。但是坐在议院里辩论的时候,决议投票,赞成民选意见的票数多出来了,钦选的反而失势了。这就是民主政治,不管你说清政府是不是假的,假的也会做成真的。

  如果没有辛亥革命,清政府实行的君主立宪是否能够取得一定的成就呢?

  张朋园:历史当然是不能假设的,但是我们要了解的是,辛亥革命之后连续几十年,激进者总是说,我把老房子拆了之后,重新盖个新房子,但是他们拆了之后从来没有盖过新房子。

  您认为造成晚清民国时期民主政治困境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张朋园:中国的民主政治进程是中国现代化的问题,包括政治、经济、社会这几方面的建设。当时大家共同的想法,就是模仿西方的道路,所以西方怎么变,我们就怎么照着做。当西方民主政治勇往直前的时候,我们也跟着民主的潮流走,希望建立一个民主的制度。但是到了西方政治潮流改变的时候,我们也跟着变。比如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的独裁政治、威权政治起来的时候(我们假定以法西斯主义为例),我们中国就觉得它好,所以大家就转到威权主义上来。不必简单地用“法西斯”三个字,但是用“威权主义”涵盖就比较合理。当西方人觉得威权主义比较好,民主主义可以搁在一边的话,当然威权主义更是来势凶猛。但是中国当时为什么一定要实行威权主义呢?因为大家认为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很低、国家很穷、人民的智识水准很差,如果把国家大事交给他们,要他们做出抉择,中国应该怎样应付对外或对内的社会问题,让人民来做决定,那怎么可能呢?人民根本不可能做决定,做决定的还是精英政治。在人民还没有富裕之前,在人民的智识水平还没有提高之前,根本不必谈这个问题。所以威权主义就是这么厉害。

  我认为当时中国的民主政治之所以走不上去,最重要的因素一个是跟着西方的思潮走,另一个就是当时知识分子本身觉得中国的条件还不够。

  知识分子对威权主义的认可,更多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还是西方思潮的影响?

  张朋园:中国传统实行了一千两百多年的科举考试制度,科举就是选拔精英。知识精英感觉国家的权力就在他们手里。中国传统的绅士阶级或者有科举功名的人,就觉得国家其实就是由他们来治理的,民主政治可以暂时搁在一边。话又说回来,民主政治也可以说就是一个精英政治。这个可以分两个层次看,一方面,民主选出来的是精英分子,精英阶层进入决策层,国家的大事由他们决定;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基层民主的选票,人民投票的问题,关键是如何运作人民投票。我们看清末民初的绅士阶级,在他们的心目中,国家的责任就是在他们自己的肩上。民主制度与传统的精英分子、绅士阶级是可以契合的。只要有选票,有民主制度,选出来的还是他们那个阶层。而且他们有传统的儒家思想的支持,腐化的倾向就比较小,没有传统儒家思想的支撑,就会差很多了。关键是能够建立基层选票的制度,让人民可以自主地选择。我在《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一书里面提到,在晚清民国的四次民主选举中,精英阶层从绅士阶级演变到留学生,他们的交替转型,前者逐渐老化,后者是新起来的。如果作个比较,传统的精英分子是不是就不如新的精英分子?不然。在我看来,传统的绅士阶级,由于有儒家思想的支撑,他们有所为也有所不为。比如说腐化问题,在1948年国民党时期的精英分子,多半都是西洋回来的留学生。比起晚清民初那些咨议局、第一、第二届的国会议员,前者不一定比后者强。我觉得他们腐化得更厉害。

  是不是由于传统断裂,腐化反而更厉害了?

  张朋园:传统的科举制度并不是一个顶坏的东西。传统绅士不会比受纯粹西洋文化熏陶的知识精英更差。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不少资源是能够与民主制度相通的。虽然民主是西洋人传来的,但是中国人未必就做不好。问题是我们要讨论中国是不是到了可以实行民主的时代,这其实是一个社会经济的问题。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有个叫李普塞特(SeymourM.Lipset)的学者观察欧洲、美洲、日本这些实行民主的国家,他的判断是,这些实行民主政治的国家较为富裕,人民的教育水准必然也跟着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实行民主政治的时候就比较合理,比较容易,能够走上轨道,按照预期运作。

  这个理论到今天很多人还在引用,而且认为他说的很对。比如台湾,它的确现在实行民主制度,你看它混乱,但是乱中有序。台湾的思想极其开放自由,我觉得西方有些民主国家的开放程度还不如台湾。台湾舆论界的力量之大,政府都拿他们无可奈何,无法禁止。政府现在想用威权主义去压制这批人,到了不可能的地步。每天晚上七八点到十一点这三个小时里,电视台、舆论界不断地在批评时政,口若悬河,蔚为奇观。

  民国时期的猪仔议员选曹锟做总统,这样的贿选还能容忍吗?

  张朋园:这当然是一个大的丑闻,在中国民主政治的历程中是一个污点。但是不能因为有这个丑闻就说民主政治不好。英国、美国现在也有贿选,但是程度很轻了。台湾早期也有贿选,但是现在已经好多了。大家熟悉民主政治的运作之后,贿选的程度自然会下降,有一个理性清理的过程。我在台湾行使投票权已经几十年了,也没有人来买我的票啊。你拿钱给我我照收,但不一定投你啊。随着人民的智识水平提高,花钱也没有用,贿选也会慢慢消失。即使不消失,危害也很轻。但是不能拿刀拿枪打架,可以容忍一定程度的贿选,但是不能容忍暴力。

  那么有没有一个相对确定的能实行民主制度的社会发展标准呢?

  张朋园:这当然没有一个严格的标准,说人均多少美元才能实行。李普塞特在比较的时候有个看法,就是人均年收入五百美元到三千美元之间,那时这个标准已经是生活相当不错了。只要人民的生活改善,温饱解决,人民识字,我觉得就可以了。我们可以看反面的情况,晚清民初时的中国,那时不能温饱的是多少人,文盲是80%左右,绝大多数人都不识字,这样实行民主起来,缺点必然很多。

  但是现在大陆、台湾都早已摆脱了吃不饱、穿不暖的时代,识字率达到95%左右。这个社会发展水平已经不成为实行民主的障碍了。

  我刚刚去南通参加张謇的讨论会,他真是民主政治的先行者,地方自治做的真是漂亮,调查人口、丈量土地、办教育、办慈善、改革监狱、办工厂。他做的这些东西,都是民主政治的基础,他办实业就是为了让社会富有。他不知道民主政治的这个理论,但是他的做法就非常符合民主政治的要求。

  但是民国当年的舆论也认为,一个国家太大的话,民主很难操作,一乱就不得了。

  张朋园:当然不是马上让国民党就进行全面的民主投票,选举领导人。但是起码可以选定几个点来试行民主投票,如果一个省太大,可以选一个市,一个市不行,一个县也可以。全国各找几个点来试行,让他们试试选选。民主政治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就是要有选票。没有选票,就没有民主政治。可以先试起来。

  基层民主会发生很多弊病,我们看到台湾的基层选举,贿选、暴力情况经常发生,如果区域都会这样,放大了怎么办?

  张朋园:关于暴力、贿选的问题,政治学家的看法是可以容忍贿选,但不能有暴力。选举的时候发生一点点暴力没什么关系,怕的是两大阵营打起来。要打架的话,到议会里打没关系,但是不能到大街上打。孙中山有那么好的理想,国民党就没有按照他的民主政治原意来操作。1927年之后是个要紧的关键,北伐胜利以后,国民党基本统一中国了,但是却要独霸,不能容忍共产党,蒋介石说:我非打死他(共产党)不可,否则国家富强不起来。

  国民党北伐打到哪里,就取消那里自清末以来产生的咨议局、省议会成员。比如国民党北伐打到杭州,就解散省议会,把议会场所当作省党部。退化得太厉害了。实际上,在北洋政府时期,知识分子享受的自由比国民党时期还要大。

  民主政治一定要妥协,不能什么事情都是一个人独霸。民主政治只是利害的权衡,两害相权取其轻,至于怎么取可以在议会里谈啊。

  链接

  晚清至民国四次宪政尝试概况

  一、1908年8月27日,在朝野内外压力之下,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宣布预备立宪,以九年为限计划,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宪政时间表。但预备期的过于漫长乃至“皇族内阁”的成立令清廷人心尽丧,和平演变的时机其后被暴力革命切断。

  二、民国成立后,1913年初选举了第一届国会,国民党在选举中获得了压倒多数席位,宋教仁希望以多数党的地位,成立责任内阁,约束袁世凯专权。宋教仁的遇刺又一次改变了中国民主政治进程,二次革命随之爆发。

  三、1918年,民国举行了第二次国会选举,但由于选举被皖系背景的安福俱乐部所控制,这一届国会也被冠上了一个戏谑性的称呼——“安福国会”。1920年直皖战争直系取胜后安福国会被解散。

  四、1948年,国民党政府不顾中国共产党和民盟的反对,在南京强行召开第一届国民大会,即“行宪国大”。蒋介石当选总统,李宗仁当选副总统。蒋介石上任后操纵国大通过“修宪”和《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解除了立法院对总统权力的约束。

  封面张朋园像:李媛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