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元帅排名(附照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8:27:23
中国十大元帅排名(附照片)第一名:朱德元帅

朱德(1886-1976) 朱德,字玉阶,1886年生于四川仪陇县一个农家。少年下田劳作并读过私塾,20岁时到成都考取了高等师范,毕业后回县城当了体育教员。看到社会黑暗和时局动荡,他徒步跋涉三个月到昆明,考入由留学日本成为“士官三杰”之一的蔡锷所主办的云南讲武堂。在讲武堂中,朱德参加了反清革命的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 朱德毕业后,在滇军中由少尉排长干起,在讨袁和军阀混战中一直升至少将旅长,名震川滇。当时他与别的将领不同,对黩武争权深感厌倦,喜好音乐,在家中广泛接纳青年军官及学生,并读过《新青年》等杂志。1921年,朱德主动离开月收入大洋数以千计的军界,外出学习。翌年,朱德到上海见到孙中山,提出革命不能靠与军阀结盟。他又见到陈独秀,提出加入中国Communistparty。一个旧军队的将军想入party,这使当时的C.P中央领导人大感惊讶,尽管鼓励朱德追求进步,却未同意。 1922年秋,朱德乘船赴欧,到德国学习战术,并研究社会主义理论。在那里,他见到了周彪为接班人时,他不表赞成,1975年又率先揭发江青,可见心底如明镜。 1976年7月,朱德以90岁高龄去世Mao.ZD曾称他是“红司令”,并说,“朱毛,朱毛,我是你身上的毛啊!” 革命硝烟中的浪漫--朱德总司令的婚姻生活:  在朱德总司令四十岁以前,社会几乎没有什么记录,他本人也绝口不谈自己的私生活。他一生的五次婚姻中,不为人知的隐密随处可见。 谜一样的初婚:谁是朱德的第一位妻子?读过朱德传记的人大概都会想到萧菊芬。朱德传记的作者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一书中就把萧菊芬当作朱德的第一位妻子。 事实上,早在1905年,十九岁的朱德就已在老家仪陇与刘姓农家姑娘结婚。其间的来龙去脉和详情细节早已消失在漫长的时间隧道之中了,这是一场封建式的包办婚姻,还是两小无猜式的自由结合,除了年谱上的孤零零记载以外,我们已经不可能知道得更多;朱德本人似乎也从来没有提起过此事,也难怪出现了史沫特莱的“误会”。这可以说是一桩迷一样的初婚,永远埋藏在历史的尘封之下…… 注重现实的结合: 1912年秋天,二十六岁的朱德在昆明和萧菊芬结了婚。当时,朱德在云南讲武堂任区队长,萧菊芬是师范学校的学生,十八岁,出身于积极参加维新运动和革命的知识分子家庭,是个诚实又相当进步的姑娘,也没有缠足。她的哥哥在部队里和朱德是朋友,他从中撮合并为他们筹办了婚事。 这是一桩自由结合的婚姻,因为两个人在结婚前,曾经在菊芬家见过面,谈过话。婚后,萧菊芳还继续在师范学校念书,住在学校宿舍里,朱德住在讲武堂。讲武堂的军纪非常严格,有家眷的人,也只有星期三、星期六可以请假回家,这段安宁的生活只持续了11个月。1916年9月间,萧菊芬生下一个男孩,取名保柱,1917年得了类似赤痢的热痛,不幸去世。朱德后来谈到这桩婚事时,从未说过他是否喜爱这位姑娘,提到俩人关系时,最多说到他和他的妻子是朋友,遇到一处总有话可说,而且谈到他当时已经二十六岁了,照平常人说来,已经到了结婚的年龄,所以自己也希望有个妻子,正所谓“我想有个家”!其中务实的成分是可以想见的。 曼蒂克的初端 由于朱德不能把时间和日子记得很准确,加上没有信件、书籍、文件和日记等可供参考,所以关于萧菊芬的卒年,有的书上说是1916年,有的书上说是1919年,我们根据史沫特莱《伟大的道路》一书的记载判定为1917年。萧菊芬过世以后,朱德最大的个人问题就是那个幼年丧母的婴儿。他既不能永远把他托给朋友;也不愿望把他送回老家,因为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封建环境中长大,他自己盘算着,这孩子应该在新环境里上新式学校,一个国民party老同志劝他再婚,以解决家庭问题。 朱德记不清第二个妻子的卒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对她的感情,由此也就造成了这一问题的扑朔迷离;但无论如何,就是萧菊芬去世这一年,还不到年终,朱德迫于现实的压力,就同意续弦了。由他部队里的一位朋友作媒,把自己的妹妹介绍给朱德。该女子名陈玉贞,受过教育,天足,参加过辛亥革命;那位朋友向朱德夸自己的妹妹聪明过人,也很“任性”,家里多次提出婚事,她都不嫁。二人当年在南溪成婚,虽然当时朱德结婚的主要动机是需要给孩子找个母亲,给他的家庭找个主妇,然而这种出发点和动机并不妨碍两个人的一见钟情,后来,朱德回忆说,这个妇女并不漂亮,也不难看,可是她有一种无法形容的夺人的风度,“最吸引我的地方,大概是她的端庄、沉着和自信,此外,还因为她曾作为地下工作者参加过辛亥和1916年革命。她出身于一个小康读书人家,很早就和革命运动有了接触。我们在谈话之中,发现彼此都读过很多书,都爱好音乐。此外,还有许多共同的地方现在一时说不上来了。从那以后不久,我们就结了婚。她把家庭布置得简朴、新颖,而且非常干净,里里外外都是鲜花。我们非常喜欢养花,她修整出了很漂亮的花圃。她爱我的孩子,就象自己所生一样;我想,孩子也不知道自己的生母已经去世。孩子蹒跚学步的时候,我从外面回来,经常看到她们母子俩在院内花丛捉迷藏。她没有生小孩,所以我只这一个孩子。”《伟大的道路》在朱德的记忆里,玉贞弹琴,他自己吹箫、拉胡琴,在穷兵默武的动乱年代里,这个家不啻为一个安全港,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天地…… 战地浪漫曲: 1928年在来阳古城,通过县委书记邓宗海介绍朱德和伍若兰结婚,婚后两个都沉浸在幸福、甜密的爱海里……三四个月之后,伍若兰跟随朱德苦练枪法,成为军营里有名的“双枪女将”。1929年,伍若兰为掩护朱德,被敌人抓去,砍头示众。她死于忠贞的爱情,这也是一种超乎个人之上的最崇高的革命炽情。谁说朱德莽莽生涯中没有发生过痛苦的悲剧,不过,他是一个善于将悲痛化为力量的人,阶级仇,民族恨,还有失去心爱之人的切肤之痛,都能够深深地埋藏在心底,这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同志·战友·伴侣1929年3月,朱德在长汀和康克清结婚。当时朱德四十三岁,康克清十七岁,任农民游击队队长,她是贫农的女儿,小时候被双亲卖作童养媳,曾在地主家做过下地的长工,后来朱德的队伍转战农村,她才和农民们一起战斗。由于小时候起就忍饥挨饿,在很恶劣的环境中长大,她身体强壮,二十五岁时就凭自己的努力获得了红军“女司令”的称号。除了在三胡北牺牲的贺龙的妹妹以外,真正指挥过红军的妇女只有她一个人。朱德既喜欢康克清,又为她骄傲,认为她是一个“在部队的教育下成长起来姑娘——红军的标准产物。” 1937年,朱德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说:“至于我的私生活,我在参加Communist主义革命以前结过两次婚。我的第一位妻子早已去世了,第二位还活着”。使我们感到蹊跷的是,朱德闭口不谈十九岁时娶的那位刘姓姑娘,或许这是一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式的包办婚姻,朱德对此并没有任何快乐和随愿可言,相反倒是有一些难言的隐痛,所以才不愿意重新提起。纵观朱德的婚姻生活,他所看中的大多是农民出身的妇女,而且是革命军中“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女中豪杰,这充分显示了朱德作为伟大的革命家和军事家,已经将个人的命运与民族命运结合在一起,他的戎马姻缘本身就表明了他的情感偏爱和价值取向。一个革命者用手中的枪来挥写着自己的奇迹,也在通过选择自己的爱人和伴侣来创造着个人的历史,朱德正是这样一个伟大的革命者。


第二名:彭德怀元帅

彭德怀(1898-1974) 原名彭得华,号石穿。1898年 10月 24日生于湖南湘潭石潭乡乌石寨。一九一六年入湘军。一九二二年改名德怀,考入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毕业后在湘军任营长、团长。参加了北伐战争。一九二八年加入中国Communistparty,同年参加领导平江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任军长兼第13师师长,红三军团总指挥及军团前委书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东方军司令员,陕甘支队司令员,红一方面军司令员,C.P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司令员,西方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总指挥。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C.P中央军委委员,八路军副总指挥(后改称第十八集团军,任副总司令员),C.P北方局书记,C.P第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总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后为第一野战军)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C.P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西北军区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go-vern-ment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和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C.P第六、七、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第三名:林彪元帅

林彪(1906-1971) 原名林育蓉。三胡北省黄冈县人。一九二三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九二五年考入黄埔军校,同年加入中国Communistparty。一九二七年在国民革命军叶挺独立团任排长、连长。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营长、团长,第一纵队司令员,红四军军长,红一军团军团长,红军大学校长。参加了红军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指挥了辽沈、平津等重大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司令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C.P中央军委副主席。 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Communistparty第七届中央委员,第七、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副主席,第九届中央副主席。 “文化大革命”中与陈伯达、黄永胜、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等结成反革命集团,同江青反革命集团互相勾结,有预谋地诬陷迫害party和国家领导人,阴谋夺取party和国家的最高权力。阴谋败露后,于一九七一年九月十三日乘飞机外逃,在蒙古温都尔汗地区坠机身亡。 一九七三年C.P中央决定开除其party籍。一九八一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确认为反革命集团案主犯。


第四名:刘伯承元帅

1892年12月4日诞生于四川省开县,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一九一二年考入重庆军go-vern-ment将校学堂。一九一四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party。在护国、护法战争中,任连长、旅参谋长、团长。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Communistparty。北伐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四川各路总指挥、暂编第十五军军长。一九二七年参加领导南昌起义,任C.P前敌委员会参谋长。后留学苏联。一九三0年回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C.P中央长江局军委书记,红军学校校长兼 政治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兼中央纵队司令员,中央红军先遣队司令,中革军委总参谋长,红军大学副校长,中央援西 军司令员。 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中原军区司令员,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南京市市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C.P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军委训练总监部部长,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治 委员,C.P中央军委副主席。 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是第一、 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二、三、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 员会副委员长,C.P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九、十、十一届中央 政治局委员。


第五名:贺龙元帅

贺龙(1896-1969) 原名贺文常,字云卿。湖南省桑植县人。一九一四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party。一九一六年起义参加护国战争,曾任县讨袁护国民军总指挥,湘西护国军营长,靖国军团长,四川警备旅旅长,混成旅旅长,建国川军师长。 一九二六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九军一师师长,第二十军军长。一九二七年参加领导南昌起义,任起义军总指挥,同年加入中国Communistparty。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C.P湘鄂西前敌委员会书记,红二军团总指挥兼红二军军长,红三军军长,红二、六军团总指挥兼红二军军长,红三军军长,红二、六军团总指挥兼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主席和湘鄂川黔军区司令员,红二方面军总指挥。率部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0师师长,冀中军政委员会书记,晋西北军区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司令员兼晋绥野战军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西北军区司令员,C.P中央西北局第二书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司令员,领导并完成了对国民party九十万起义、投诚部队的改造。还与刘伯承、Dengxp共同领导了西南地区的剿匪任务。指挥部队解放昌都,促进了西藏的和平解放。后任C.P中央西南局第三书记,中央人民go-vern-ment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中央军委副主席,C.P中央军委国防工业委员会主任。 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第一、二、三届国 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Communistparty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第六名:罗荣桓元帅

罗荣桓(1902-1963) 湖南省衡山(今衡东)县人。一九二七年加入中国Communistparty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Communistparty。参加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军一师一团特务连party代表,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十一师三十一团营party代表,第二纵队party代表,红四军政 治委员,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江西军区政治部主任,红军总政治部巡视员、动员部部长,红八军团政治部主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副主任,红军大学一科政治委员,中国工农红军后方政治部主任。 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一一五师代师长兼政治委员,C.P中央山东分局书记。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政治委员,东北军区副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第一政治委员,C.P中央华中局第二书记,华中军区、中南军区第一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go-vern-ment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兼总干部管理部部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是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一、二届全国人大常务会副委员长,C.P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第七名:聂荣臻元帅

聂荣臻(1899-1992) 四川省江津县人。一九一九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一九二二年加入旅欧中国少年Communistparty(后改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次年转入中国Communistparty。一九二四年赴苏联学习。一九二五年回国后,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C.P广东区委军委成员、军委特派员,C.P三胡北省委军委书记。一九二七年任C.P前敌军委书记,南昌起义军第十一军party代表,同年参与领导广州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C.P广东省委军委书记,C.P顺直省委组织部部长,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红一军团政治委员,中央红军先遣队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曾率部参加直罗镇和东征、西征战役,参与指挥山城堡战役。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副师长、政治委员,参与指挥平型关战斗,取得全国抗战开始后的第一个大胜利。后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在晋察冀三省边界地区创建了敌后第一个抗日根据地,任C.P中央晋察冀分局书记。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军区司令员,C.P中央华北局第二书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平津卫戍区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市市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代总参谋长,国务院副总理兼中央科学小组组长,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国防科委主任,C.P中央军委副主席。 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会副委员长,中国Communistparty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九、十 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他的部分骨灰安放在大西北导弹试验基地的烈士陵园中新中国成立之初,聂荣臻任代总参谋长,为抗美援朝事务日夜繁忙,一次竟累昏倒地,被迫休养。1956年10月,当时的总书记Dengxp来到聂荣臻家中,征求意见说:“中央设想了三个方案,一是中央已决定调陈毅专搞外交,他分管的科学技术工作由你来抓;二是接替彭真任北京市市长,因为你以前当过北京市市长,现在算是官复原职;三是继续主管军工生产和装备工作。三个方案由你选择。”聂荣臻马上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对科学技术工作我倒很有兴趣。” 经报中央批准,聂荣臻上任后首先主持制定了十二年科学规划。1959年7月,中央决定用八年的时间制造出原子弹,接着又提出国防工业应以抓尖端为主,“两弹为主,导弹第一”。Mao.ZD当时戏称,造原子弹是造一个“大炮仗”。在苏联撤走专家,国内又遇经济上的天灾人祸时,原子弹研制工作是“上马”还是“下马”也出现了争执。聂荣臻坚决主张“两弹”也继续搞下去。他操劳过度住院,陈毅来看望他时说:“我这个外交部长,现在腰杆子还不硬,你们把导弹、原子弹搞出来了,我的腰杆子就硬了。” 此后,根据中央的决心,聂荣臻统一组织全国大协作,于1964年10月16日终于成功爆炸了第一枚原子弹; 1966年10月成功实现了导弹与原子弹的结合;1967年6月又成功爆炸第一枚氢弹。而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七年多,苏联用了四年,法国用了八年多,中国只用了两年八个月——尖端武器的研制速度让世界惊叹不已。聂荣臻在其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聂荣臻元帅逝世后,根据他的遗愿和家属的意见,他的部分骨灰安放在大西北导弹试验基地的烈士陵园中,以陪伴那些在戈壁中为研制“两弹”而献出毕生精力乃至生命的科研人员以及参与此项工作的广大指战员。

第八名:叶剑英元帅

叶剑英(1897-1986) 原名叶宜伟,字沧白。广东省梅县人。一九一七年入云南讲武堂。参与筹建黄埔军校,任教授部副主任。 一九二六年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二师师长,后任四军参谋长。一九二七年加入中国Communistparty。参加领导广州起义。 一九二八年赴莫斯科学习。一九三0年回国,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兼总参谋部部长和红军学校校长、瑞金卫戍司令员,红一方面军参谋长,福建军区司令员,军委四局局长,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红一方面军和军委参谋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参谋长,后在南京、三又口、长沙、桂林、重庆等地做统一战线工作。一九四一年任中央军委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C.P代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C.P中央后方委员会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参谋长,北平市市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广东省人民go-vern-ment主席兼广州市市长,广东军区司令员,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南军区代司令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部长,训练总监部代部长,军事科学院院长,C.P中内军委副主席兼秘书长,国防部部长。 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C.P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十一届C.P中央副主席,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

第九名:陈毅元帅

陈毅(1901-1972) 字仲弘。四川省乐至县人。一九一九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一九二一年回国。一九二三年加入中国Communistparty。 一九二七年在南昌起义部队任第十一军二十五师七十三团政治指导员。参加领导湘南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party代表,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十二师party代表、师长,红四军军委书记、军政治部主任,红六军、红三军政治委员,C.P赣西南特委书记,红二十二军军长,江西军区总指挥,西方军总指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go-vern-ment办事处主任。领导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江南指挥部、苏北指挥部指挥,新四军代军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华东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兼上海市市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C.P中央军委副主席。 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Communistparty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九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第十名:徐向前元帅

徐向前(1901-1990) 原名徐象谦,字子敬。山西省五台县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曾在国民军第二军第六混成旅任教导营教官、参谋、团副。一九二七年在武三又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任队长,同年加入中国Communistparty。广州起义中任工人赤卫队第十六联队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师第十团party代表、师参谋长、师长,中 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一师副师长,红一军副军长兼第一师师长,红四军参谋长、 军长,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红军右路军总指挥、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副师长,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代校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一兵团(后改为第十八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C.P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 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C.P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 治局委员,第九、十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不顶不算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