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匡政:价值观缺失的年代 孔子成精神寄托-搜狐文化频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1:05:42
 搜狐文化:叶先生您好,您觉得目前中国产生“孔子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叶匡政:中国目前处于价值观缺失的年代。价值观来源于宗教和传统文化。但是自1949年后,我们民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就被切断了。其实儒家有关四书五经的教育,是传统的价值观的教育。当我们解决了温饱问题,当人一旦开始拥有财富和权利,就会重新思考其它支持。但是依我们现存的教育体系,对民众生活传递的价值观比较单一,所以作为适合入世哲学的孔子就成了依托。

  我的意思,不是说每个人没有自己的价值观,而是人们的价值观非常单一,对以上这些核心价值的认知,没有形成自己稳定而持久的看法,互相之间也没有构成一个可以支持的价值体系。同样,在社会层面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也未能对这些主要关系,形成一个相对主流的思想体系。很多人的价值观中,由于缺乏道德、历史、自然、社会、政治等多维度的认知与判断,使得他们容易将价值简单化、绝对化,衡量价值的标准最后只剩下了财富或权力,这也是社会中功利主义盛行的原因。

  价值观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国家的文化与传统,还有一个就是宗教。像伊斯兰国家,价值观来源比较单纯,多来自宗教。而在美国,民众的价值观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基督教,一个是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基督教主要通过家庭和社区来完成对个人价值观的培养,而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则主要来自学校教育。基督教安抚与教化的是人的心灵,而自由主义思想传统培养的则是人的社会与政治伦理,这两个价值体系在共同制衡社会。

  中国古代社会,价值观的主要来源是儒家思想。与有宗教传统的西方国家不同,中国人价值观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教育。读书人从小在私塾中诵读四书五经,而一般民众则通过家庭教育和村庄邻里的各种文化活动,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在20世纪前的中国,中国人的价值观一直非常稳定,它的哲学基础也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检验,表明是适合中国人的。我们说的文化与传统,其实就是一个国家经过历史的自然淘汰,留存下来的经典思想,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国家价值观的哲学基础。在中国,它就是以孔孟为主干的儒家思想,而在西方,这个传统则从苏格拉底、柏拉图、洛克一直到康德。

  我们考察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很少有像中国这样,完全断绝了社会价值观与宗教及文化传统的联系。在欧洲各国,虽然政体不尽相同,但都保留着宗教或传统与社会价值观的关系。即便在非常现代的日本,除了政治观变革外,其它层面民众遵循的多还是传统的价值观。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中国与这些国家不同,共和国前30年,社会价值观完全由政府接手管理。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革命观念,完全取代了中国社会原本来自传统文化和宗教的一切价值体系。国家意识形态成为社会价值观的唯一合法来源,这30年完全切断了民众与文化传统及宗教的一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