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看你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7:21:18

IMF,看你了。

默认分类 2010-06-20 20:52:02 阅读811 评论0 字号:大中

对于世界经济来说,最大的金融噩梦莫过于某家大型跨国银行的破产。只要爆发主权违约,又或是由于过度自信的会计规则而积累了大量的亏损,一家大型跨国银行(尤其是欧洲银行)出现资不抵债的状况是完全有可能的。而即便这一可能性非常微小,但2008年的经济危机已经告诉我们:再微小的可能也不是没可能的。

而这一比2008年雷曼倒闭更糟的经济噩梦之所以成为可能,就是因为人们担心许多主权国家已经耗尽了所有的资源,因此无力再采取介入行动。我们看到南欧地区各主要银行的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s ,CDS)交易价格都比其所属国家的CDS价格还要稍低一点,意味着市场预期政府将无法对银行予以支撑。

但不幸的是,在雷曼破产近两年后,在应对这些风险方面的措施依然很少。美国国会即将起草完成一项法案,计划新组建一个涵盖整个金融系统的委员会,并授权其处理和美国各大财政机构有关的解救方案。然而触发这一介入行动的程序如此复杂,而救助资金来源又如此模糊不清,以致这项法案不但无法消除大型银行破产(即便是美国国内的金融机构)所产生的间接破坏效应,更遑论那些涉及各国合作,且各国分支机构的偿付能力都不尽相同的跨国银行了。

因此,为了尽量降低连锁崩溃所产生的风险,有必要去制定一个有权管辖所有大型国际金融机构的国际性救助机制。推行此举的目的不是要拯救银行及其债权人,而是要将一个失去控制的违约所造成的破坏降到最低。

该机构应该是美国破产法第十一章的国际版本。但当第十一章立足于保存破产公司的现有价值之时,国际救助机制的目标则恰恰相反,是保存那些破产金融机构的相对方的现有价值。

而要实施这一机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应该授权给谁。答案很明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作为一个二战后成立的组织,世界货币基金组织最初的作用是在一个固定汇率系统中资助各成员国之间的暂时不平衡,而自从1971年美元固定汇率系统终止之后,该组织也一直在找寻自身存在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在拯救过许多主权国家的过程中,世界货币基金组织在债务重组方面变得更加专业,同时也积攒了手段强硬,不偏不倚的好名声。

世界货币基金组织另一个独特的优势就是它是国际储备的唯一托管人。在国际权威财政机构缺失的情况下,世界货币基金组织就是与其性质最相近的组织。

当一个大型金融机构陷入资不抵债的时候,世界货币基金组织应该接管该机构,保证履行其短期义务,并在该机构偿还了其他债权人(包括世界货币基金组织自身)之后才处理股东和长期债权人的问题。有些人会惊呼这等同于国有化,但要说国有化的话,没有任何行为能比美国破产法第十一章更加彻底。

而相对于一个国内解决方案来说,被一个国际组织接管至少有三个好处:首先,可以确保整个救援成本(如果亏损超出了权益加上长期债务的总量的话)由整个国际社会而不仅仅是机构所在国承担,因此在主权国家无能为力之时,介入行为将变得更加可靠。

其二,通过将决策权从金融机构所在国剥离出来,可以避免银行当事人游说本国议会所造成的潜在的扭曲效应。你相信希腊政府在接管一间希腊银行后能杜绝腐败吗?在这方面,世界货币基金组织就能做得更好。

最后,有了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的介入,即便是那些不怎么发达的国家都有机会借助国际智囊来解决问题。如果一场发生在海地的重大原油泄漏事故正在威胁墨西哥湾,我们难道不希望有最尖端的科技(而不仅仅是海地当地的技术)来尝试阻止泄漏?为什么不能在金融市场上使用类似的手段呢?

最后要解决的问题则是介入行动的触发机制问题。在美国拯救金融机构的案例中,这是一个非常有争议性的问题。人们担心那些权势巨大的银行将滥用本国政府的救助,过早地要求政府介入。

在国际语境下,有两重保护来避免这个问题。首先,银行家最害怕的就是损害股东和长期债权人利益的严格管制政策。第二,由于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的介入将减少国内利益集团的影响力,因此这些集团都不欢迎过早的国际介入。真正的触发点应该是当地政府本身,因为对于所有面临着大型银行崩溃的政府来说,在这些事件中拒绝国际救助无异于政治自杀。

其实政府介入在某些领域还是有用的:比如减少银行挤提所造成的灾难性影响。但只有一个在管治权威和偿付能力方面足够强大的政府才能做到这一点。不幸的是,世界上还几乎没有能满足这两点的国家。因此授权世界货币基金组织去接管陷入困境的跨国银行可以满足这些条件——并且令这场最糟糕的噩梦离我们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