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非主流现象111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7:23:03

90后,这个拥有着:反叛、个性,甚至是“成熟”等座右铭的群体,早早就享受着与年龄不相称的“困扰”。他们将执拗的个性称做“非主流”。在很多人眼里,这种非主流就等于幼稚,但或许正是这种“幼稚”的叛逆,才能够显示出这些90后存在的价值。
剥开“非主流”的表征现象,我们可以分析一下90后性格的成因:除了他们身上特有的原因外,社会对他们的教育和引导存在着缺失。他们的叛逆行为,就让我们看到了90后之所以爱走极端,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受过这方面的教育,而影响他们的是网络和偶像剧。也许就像偶像剧那样纷扰的剧情和喜笑颜开的结局一样,让他们陷入了一场错位的“爱情”,也在指责着我们迷失的教育。
90后:奔跑在六七点钟的路上
 张天潘  2009-10-18
按:在新近出版的两期《社会学家茶座》(第31、32辑)上,连续有两篇关于90后研究的通俗学术文章,一篇是宋丰田的《亚文化视角下的“90后”群体》,另外一篇就是笔者的《将“脑残”进行到底——90后非主流行为分析》。前文从消费社会中的自我身份、文化诉求等进行文化角度进行论述,他们不是对政治话语的反叛和抗争,也不是对精英文化话语的抗争,而仅仅限于流行文化的话语权上。后文主要从“脑残”的由来、自拍行为、洛丽塔风格装束、性和暴力的模仿等行为角度,用符号互动的理论进行分析。
我们认为,由80后从学术角度看90后,相较于网络上80后与90后之间喧嚣一时,却情绪化浓烈的相互攻击不同,可以保证理性和价值中立这个前提。而且可以一定程度上摆脱文化代沟,有着经历和生活圈的共同背景,让误解能够得到最大的降低。在这两篇文章中,两位作者,结合“621事件”“东方神犬”“洛丽塔风格”“星火文”“非主流”等现实感强的文化现象和用辞,相信,依靠着这些在80后、90后间都熟悉的语境,更能引起共鸣与平和无偏见的及时互动。
我们认为,青年文化在一种亲历与在场,才有分析的可能的研究对象,而且还需要有开放式的思维,和敏锐的察觉力,而现成的各路繁杂理论,不一定就能够完全应付当前90后的分析和讨论,毕竟理论总是有滞后性的。这就需要发挥社会学想象力的有益尝试,虽然这些研究看上去还略显稚嫩,但这仍无碍于我们一直致力于这类吃力不一定讨好的研究,把坚涩的学术“好玩”化,而且乐在其中,或者就是我们对自己最好的奖赏吧。
90后:奔跑在六七点钟的路上
在8月初,《人民文学》在具有纪念意义的第600期,推出80后作者组成的新锐专号,这个不同寻常的举动,一阵哗然之后,并没有引起多大的争议,如同一圈水纹过后,就平静如死水了。这除了反映出人们对于80后话题的审美疲劳之外,还反映了80后已经完成了“翻身”,从当初在争议最大的文学领域,完成一次安静的退场,就这样极具戏剧性,从哪里开始从哪里结束,正式宣告了80后从争议的中心游到边缘。而随之而来的,是有关90后的新一轮唇枪舌战、唾沫横飞。
90后的研究,我和宋丰田都一致认为,目前是国内正经学者看不上的,但却有着很重要意义的文化文本,因为这研究不容易成为课题,太前沿了。学院派的“严肃”对于这种的活泼对象,是手足无措的,而且对于现实感知的滞后,也是国内很多学术研究的通病。同时,对于几大反复被指点的热点透支研究,让研究者自己本身和读者,都精疲力尽。玩转学术,把枯燥文字堆砌变形成生动的文字组合,做些不正经的事情,作为80后小毛孩的我和宋丰田,这是我们的一个新想法:其实学术真的可以是做得很好玩的,正如科学松鼠会把一直以来深奥艰涩的科学文章,玩得像小说像散文像诗歌。
我们在文中都分别对80后、90后之间的口水仗进行了分析,这个可谓当前一个热点的事件,在一些主流门后网站,都推出了相关的专题,为二者的纷争进行劝导和梳理。其实,这现象和当时80后在成长之路所遇见的问题基本相似,唯一不同的可能就是口水仗的平台和所用词汇,产生了变化,更具有“战场”的你来我往的“硝烟弥漫”。
不过,尽管两篇都是四五千长文,但由于版面的限制和行文的简练,我们在文章中都没对“90后”这个概念和特征属性进行说明,这是一件比较大的缺憾。今天趁第32辑新书出来,当作书评来进行补充吧。
90后,是这一两年热门词汇,风头完全盖过了80后,简单地说,就是指出生在1990年到2000之间的一代人,基本上是独生子女,生长在媒介发达,电脑、手机等成为生活必需品的环境中,而且由于信息时代的包围,他们面临着更加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同时,社会环境更加开放,社会经济给他们提供了较为良好的物质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与之前出生、成长的几代人比,90后是属于真正的“优生优育”的一代。
以出生年代为“断代”划分,最早是前卫作家陈卫在1996年提出的“七十年代以后”这个概念,而后简称“70后”得到广泛通用,但也仅限于文学领域。后来被复制和发扬光大到“80后”,此时已经超脱了范围的限制,成为了一个指向性宏大的代名词。到“”90后这里,虽然指向性更强了,但却逐渐被赋予了一些贬义,贴上了不谙世事、愤青、缺乏理性等标签,比如现在网络流行的鄙视词汇就如:真是90后、哎,又一个90后等。
我们认为,两代人之间或多代人之间,差异是绝对的,不管从行为举止还是思维方式,这是时代在每代人身上刻下的烙印,因此在本质上,这些代际间的对象,是不具备可比性的,正如不同的文明和文化不分优劣。“一代人又一代人的特征,然后构成其独特的阶段历史,如果一代代人过着一样的生活,一模一样的穿着打扮,一模一样的行为方式,一模一样的思维理念,那么历史从何进步呢?个个都是听话的好孩子,那么历史只是一篇又一篇的抄袭论文,那才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大的悲剧。”——这段话,或许是对于当前所有对待90后的偏见的一个劝说吧!
其实,我对80后、90后这样大而空的概括,也是很反感的,完全是处于商业策划的一个名词,却被赋予了一代人的空洞抽象名词。但是,也的确是找不到更好可以替代的词汇。这种大范围的概括,容易把观察对象进行了标签化和表象化,因为并游走人们视线中的毕竟是少数,而更多的出生的90年代那个年龄段的青少年,同样背负着祖祖辈辈的期望,艰难地奔波在去往前程的路上。而广大农村地区的青少年,社会的分化和差异,在他们身上发生了剪刀式的放大,代际累加的社会分化更加令人担忧,他们连撒娇和堕落的资本都没有,有的甚至连电脑、网络是为何物都不知,更何况其他丰富多彩的未曾接触生活方式。不同的起跑线,则很容易让他们成为失声的一群、新“沉默的大多数”,被显示器给“屏蔽”了,这无疑是灾难性的。
宋丰田在文中提到,90后“他们属于未来,不管未来是世界末日还是共产主义乌托邦”,而我点到“90后在舞台上慢慢浮起”。当初“垮掉的一代”,正逐渐在成长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所以如今“脑残的一代”,必将会用他们的聪慧,来宣告最初的误解。误解和争议,从另一个角度看,正是过来人对于新生力量的关注和期望,因此,对我们批评或被批评的多方,都应该心平气和,毕竟谁都没有恶性。
有争议,才有进步和成熟,有失望,才知道希望的美妙!记得毛主席曾对青年人说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我想,如果处于20到29岁的80后算是八九点钟的青年的话,那么处于10到19岁的90后就是六七点的太阳了——正奔跑在六七点钟路上的太阳!
将“脑残”进行到底:90后的非主流行为状态 / 张天潘
2009-08-12 21:16

90后,是这一两年热门词汇,风头完全盖过了80后,是指出生在1990年之后的一代人,他们擅长把所有的生活细节展示出来,比如穿着睡衣、自残进行时、亲热、暴力等各个时刻,很多不符合逻辑或者匪夷所思的行为都用自拍的方式,坦然地放在世人面前,在表现出了种种让人难以理解的行为之后,在被80后贬斥称为“脑残”之后,但他们很坦然地做了个顺水人情,就地取材打出了他们自己的口号:“脑残无罪,脑残光荣,脑残有理,脑残万岁!” 。总之自拍成为一种展示自我的方式,或者说,是自恋的手段。在一切皆可自拍的指导思想下,人人都成为一个自我迷恋的主角。
法兰克福学派主将马尔库塞曾借用希腊神话分析了自恋的理论,用那喀索斯(Narcissus)这个希腊神话中自恋其水中之影后憔悴而化为水仙花的少年,来象征着对自我之爱,那喀索斯就成为了自恋者的形象代言人。同时,他认为“自恋可能包含着一种不同的现实原则的种子,就是说,自我(一个人自己的身体)的力比多的贯注可能成为客观世界的一种新的力比多贯注的源泉,它使整个世界转变为一种新的存在方式” 他把这种自恋看做原始自恋,这种自恋的实质是自我与客观环境融为一体,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对抗关系得到溶解。
90后以自拍为标志的自恋表达,从现实层面考虑,其实并没有想象力中或者所看到的那么令人忍无可忍。恰好是这是一个出在有多元渠道表达的年代,所以左看右看都是那些图片,所以让人不禁火从心来,但是自恋几乎可以说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常态行为。不过,虽然如此,90后大量的自拍照片,不是一文不值的分析样本,恰恰相反,有可能是无限靠近90后内心世界的一个天然优良港湾。
一、齐刷刷向后看的返稚行为
90后是自拍最积极的践行者,首先是依赖充分的技术支持:手机摄像功能的完善与电脑摄像头的广泛使用,于是自拍无处不在,随时随地。
90后自拍在剥离了所谓“非主流”的外衣后,通过众多自拍照,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意味深长元素,而这些是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的一个最好渠道。
第一,45°仰视拍摄的心理暗喻。45°向上的仰视拍摄是频数最大的自拍模式,从照片上则是复试照片中人。这种普遍流行的拍摄模式,意味着什么呢?大家都想想,不是因为这个角度就一定找出最好看的照片,而是蕴藏着强烈的心理暗示。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在夕阳西下的晚饭后,一家三口散步在路上,爸爸妈妈分别牵着孩子的左右手,一家人慢慢地走在路上,爸爸妈妈在聊天,而孩子走在中间,用仰视向上的眼光,在爸爸和妈妈脸上不停地跳跃着——这是一种家庭幸福和睦下的唯美想象,不是天天都有,或者很快就会随着婚姻浮浮沉沉而消逝,不过小孩子的仰视向上的姿势,却定格在了孩子成长的记忆中。
其次,撅起的嘴唇——一个长不大的吸吮动作。在一个流行剖腹产的生育选择里,母乳喂养好,挂上了每一个妇产科医院的显眼位置,由此可以得知母乳喂养的不好处境。年轻妈妈在匆匆应付完孩子饥饿的吸吮之后,就把美丽的乳头回收到精美的时尚蕾丝边内衣里,而后塞进一个奶瓶塑料奶头,尽管这进口昂贵的奶粉耗费了年轻父母大量的积蓄,但不下垂的坚挺胸部才是妈妈们的真理。
撅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生存策略,从嗷嗷待哺的欲吸吮而撅得长长嘴唇,到小女孩撒娇时刻的大幅度一撅,都是他们在成人世界里最最有效的必杀器。
90后自拍充斥的大量撅嘴,把这个似愤怒似撒娇似开骂似接吻似不屑的多功能嘴唇,演绎得风情万种、淋漓尽致,显示了一种过剩的暧昧力量。撅嘴的随时随地,把这个与生俱来的吸吮动作,逮到了从婴儿、儿童、少年、直至青少年,生生不息永无止境。
这是一种向后看的返稚行为特征,不过从个体来看而且没有任何,但是,如果作为整体的行为规范,则说明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总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吗?
二、騑疰旒の坏籹吇——雷同的青春表情
(騑疰旒の坏籹吇是“非主流的坏女子”火星文)
青春,是每个人都经历过一场幼稚游戏,而这些游戏的可爱作用是,可以让人不断认识到自己的幼稚。80年过青春的人们,用摇滚和诗歌开非主流一把,90年代过青春的孩子们,如我,则用古惑仔和韩寒,狠狠地幼稚了一把。而在00年度过青春的90后们,无疑是痛苦的,因为他们的选择太多,多到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他们来个个大综合:把能带上的铁环都带上,把能够穿上的衣服,都一小块一小块的往身上拼凑。
在着装服饰方面,90后对于流行的嗅觉令人叹服。而且这种流动的吸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经过修改的,从90年代以来的染发,到00年代的烫发,中性化着装,都弥漫着以后总复制粘贴的雷同。90后的洋娃娃装,是一种的洛丽塔风格,极大地满足了很多成人的萝莉情节。
洛丽塔,源自小说《洛丽塔》。1954年,小说完稿后,“对几个上了年纪阅读能力差的人来说,是一部令人憎恶的小说”,于是先后遭到四家神经紧张的美国出版社的拒绝。此书在美国尽人皆知,是把它当做一本“黄书”来读的。从1955到1982年间,此书先后在英国、阿根廷、南非等国家遭禁。由一开始的LOLI是LOLITA的简称,指代可爱、吸引人的幼女(多指7~14岁),源于小说《洛丽塔》到后来文化的延伸,lolita=形容词,代表萝莉状、可爱的幼女,loli = 幼女,多用在电影以及日本GALGAME文化中。
最近,因为日本和英美的电影文化的影响,使萝莉风格的服装大行其道,LOLITA演变成代表了一种服侍风格,尤其是在日本,LOLITA成为了代表性强的服装品牌,并被越来越多少女推崇,从而渐渐取代了LOLITA指形容词,代表萝莉状、可爱的幼女的地位。
一、SweetLoveLolita———以粉红、粉蓝、白色等粉色系列为主,衣料选用大量蕾丝,务求缔造出洋娃娃般的可爱和烂漫,在广州是最多人选择的造型,走在大街上也不算太张扬。
二、ElegantGothicLolita———主色是黑和白,特征是想表达神秘恐怖和死亡的感觉。通常配以十字架银器等装饰,以及化较为浓烈的深色妆容,如黑色指甲、眼影、唇色,强调神秘色彩。
三、ClassicLolita———基本上与第一种相似,但以简约色调为主,着重剪裁以表达清雅的心思,颜色不出挑,如茶色和白色。蕾丝花边会相应减少,而荷叶褶是最大特色,整体风格比较平实,适合初玩者。(——来源自baidu百科——抱歉,偷懒了一把。)
还有他们的通行语句——火星文,这简直老一辈人,甚至是80后都难以接受的行为方式,不仅没有没感,而且关键是极度影响阅读速度,这是与时代主题背道而驰的自虐方式啊。同时,这个无理取闹般的行文方式,排斥了文字的本身价值,而变成单纯的壁画背景,当作贴纸,置放在了一个显眼的位置。或者说,构成了一张张外表雷同的青春表情。
三、性、暴力——羸弱的成人游戏模仿秀
对成人世界游戏的一种窥探式模仿,与对当初80后对港片古惑仔的模仿异曲同工。幼稚的人总是会用他的幼稚来证明其成熟,但最后肯定是以幼稚结束的,可以形象对称之为“早熟的青果”——不管这么有“成熟”举止表现,他本质上总是青果一颗。90后那些人,未必经历过生活的历练,从他们洁白光滑的手掌和手臂,可以看出来,几乎是没有吃过苦的人,没有怎么受过伤的羸弱一代人(无论身体上还是心灵上),特别是男孩的中性化趋势,那种病态软弱的李俊基之美,大行其道。这些或者还不是问题的关键,他们对性、暴力的推崇是最令家长和老师们揪心的,早熟过度的心理和生理,的确让很多长辈措手不及,而恰处青春期的性意识强烈勃起时间段,所以,由性引起的性冲动和通过暴力发泄的性压抑,都是性、暴力的根源。此外,由于人们对这二者的窥探心理,所以利用这两个主题的自拍照片,往往能赢得极高的点击率,这个外部刺激,更加使得这个模仿秀的游戏。
在成人世界里,一夜情、同性恋、色情AV、暴力,都是漂浮在繁华的外衣里的暗色游戏,90后则直接从这些暗色调的空气里,汲取了大量荷尔蒙激素,然后注射到自己中性化的美学理念里,变异出了形式单一的、情节夸张的非主流潮流。但是,由于这种性和暴力,没有过渡,没有高潮,只有一张张摆好的pose,最致命的是缺少作为基础的力量美,以及行为背后的价值取向,就变成纯粹的一场模仿秀了。好玩就行,有人关注就行,只要为了好玩和有人关注,这QQ空间菜市场里遍地都是的“非主流”,就成功地把他们自我YY(意淫)了一大把了。
四、“脑残”的命名由来——大孩子欺负小孩子的一次斗殴
80后在接近尾声之时,90后在舞台上慢慢浮起,在这交接班的时刻,纠葛是必然的。
80后,最大的已经28岁,到了为人父母的年龄了,最小的也已经19周岁,都是成人了。而90后,最大的才18岁,刚刚步入成年人的行列。在前者步入生活的漩涡后,心智成熟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当他们反观自己曾经走过的岁月,每一次都感觉是那么地幼稚可笑,就像一个小故事讲的,这也可能是中国社会的一种常态情境:在未上公交车前,车下的一个劲地往上挤,恨透车上那些说“满了满了”“下部车吧”的那些人的丑恶嘴脸,一旦自个上了车,第一句话是“满了,下部车吧,师傅关门吧”,就是这种类似指导下的媳妇熬成婆的心态,去指指点点。纵观网络上那些针锋相对的谩骂,并没有实质上的深刻批评,都是“看不惯你,让我不爽我就骂你”的低层次的争吵,除了把90后命名为脑残的一代人的“脑残”两个字,将被历史记住。而双方吵到“情深”之处,激烈开来,就变成大孩子欺负小孩子的一次斗殴了。然而不管怎么骂,都是没有技术含量的话。
青春无可指责!虽然你看不惯,但你没有扼杀的权力,你可以反对,但你不能禁止。其实,从来都是一代人骂一代人,当初朦胧诗出来,就遭到很多人的围攻,但后来,成为诗歌的主要形式。80后从被骂到如今成为各行各业的生力军,特别是在“512”抗震救灾中,更是赢得大量的好评,一改人们对80后的刻板印象和固有偏见。
我始终相信未来,相信更多的90后在为未来、为命运而默默地在奋斗,奋斗在初考(没有这玩意儿了)、中考、高考三条生命转折点上。而且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非主流,在这个意义上,还真是非主流,浮出水面的永远是少数的!我最反对和反感那些当初对80后就一句“自我中心”“垮掉的一代”的倚老卖老式的矫情指责。
一代人又一代人的特征,然后构成其独特的阶段历史,如果一代代人过着一样的生活,一模一样的穿着打扮,一模一样的行为方式,一模一样的思维理念,那么历史从何进步呢?个个都是听话的好孩子,那么历史只是一篇又一篇的抄袭论文,那才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大的悲剧。我始终心怀乐观,包括对自己的80后阵营,以及对90后,我们该高喊的是鲁迅的基调:救救孩子,不要让那些一切待定的孩子们死在你们的条条框框里。
发表于《社会学家茶座》总第32辑 2009年第3辑
亚文化视角下的“90后”群体 ——后物欲时代的文化
宋丰田
前言:本文的研究体例正像我的“嬉皮士文化的简要探讨”中的一样,采取的是亚文化视角下的文化社会学的寻根探源,力争做到价值中立,还原“90后非主流”一代的真实面貌。
“90后非主流”地出现是随着90后自身文化特质的不断展现,以及他们与80后的文化话语权的论争中而逐渐进入到了主流文化的视野。并且遭到80后甚至是更老几代人的批判,被定义为娇纵、冲动、不懂事、甚至是胆大妄为的形象。但是90后更深层次的文化探寻却没有人问津了。
90后的产生可以说是伴随着中国由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诞生的这一奇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可以说是一个共时段上的历史事件的契合。进入青春期的90后和中国的消费社会转型之间具有了韦伯意义上的“选择性亲和”。郑也夫先生说中国目前处于后物欲时代以区别于消费社会的提法。当然这种“范式”意义上的概念互换并不能掩盖其原有的本来意义,所以我还是坚持从消费社会的视角展开论述。
一、消费社会中的自我身份的确立
消费社会中,消费不仅成了最主要的活动,而且成了最主要的价值观,人们即使不能充分得到它,也心向往之,并服膺这一价值观。当然消费社会的产生,马克思早已有所预断,在其《手稿》中“异化”的论述为未来消费社会学家们打开了理论的天窗。我们把消费社会中的众多集体表象定义为对生产工作异化的规避,那么消费的作用就逐渐得到彰显了,成了保留自己原始个性的手段,个人为了摆脱工作的异化性而投入到了消费的循环怪圈中。消费成了当今社会的最主要的文化表征。这也是很多后现代学者所论述的消费与性取代了原有的传统权利侵入到了生活世界中。
那么消费社会与90后有什么关系呢?博得利亚在定义消费时提到“消费是一种对社会意义的欲望”,是“身份证明”。很明显这里消费已然成为了身份的承载体。在传统消费社会学家眼里,消费是区分社会阶层的主要表现,消费已不是消费产品的实用性而是消费其社会象征意义。但是90后的消费行为很明显与传统消费社会学理论不相符。90后的消费行为指向的是“非主流”,一种脱离社会的自我定义,不追求社会主流文化的认同,并且甚至是违背主流文化的价值标准。这是值得消费社会学家所重新审视的一点。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一点是,90后借助消费行为在定义自我群体,他们消费的PSP游戏机、百搭的时尚衣服、奇异的首饰、高像素的摄像机、百变的发型、化妆品等都成为了他们自我社会文化定义的载体。90后并不寻求主流文化的内部认同而是只寻求自我亚文化的内部认同,这也是身处消费社会中的90后一代的很明显的文化表征,这一文化表征是区别于主流文化的审美标准和价值标准的,但是90后却以此为荣,甚至提出了“将脑残进行到底”的口号,成为了他们与主流文化抗争所依凭的文化元素。
在消费社会中追求刺激和新奇是90后一代最推崇的,而当今社会,刺激和新奇成为了时尚的代言,90后也正是时尚的弄潮儿。我在这里选择了齐美尔的时尚社会学视角去分析90后追逐时尚的动机。齐美尔提出了人类的两重性即对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追求,导致了追求时尚的倾向。所谓对普遍性的追求也就是模仿和从众心理,对特殊性的追求则是希望个性的彰显。90后一代就在这种追求普遍性(是在本文化圈子中的普遍性)同时追求特殊性(相较于主流文化)的动机中追逐着时尚的气息。
齐美尔在论述女性追求时尚时提到“当女性表现自我、追求个性的满足在别的领域无法实现时,时尚好像是阀门,为女性找到了实现这种满足的出口。”如果我们把这里的女性替换成90后一代,那么他们追求时尚的动机也就更明显了。首先是社会出口太少,留给90后这一没有话语权的一代出口更少,他们找不到要表达自己个性的出口。而时尚这一很难受主流话语权控制的“地段”就成为了他们展示自我的“地盘”。这同嬉皮士文化中嬉皮士的奇装异服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后文还要分析嬉皮士文化与90后的深层关系。
二、文化渊源
点出了90后文化产生的时代背景,那么在接下来我希望能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中找到与90后相似的文化特质。我在此将唯美主义文艺运动、哥特文化、嬉皮士运动与90后现象做一个文化比较,以期得到90后文化特质的历史渊源。在此我只提文化表象而不提文化的哲学本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我认为90后的文化表象中借用了这些传统文化的元素,但在哲学本体论上却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首先是唯美主义运动,所谓"唯美主义",就是以艺术的形式美作为绝对美的一种艺术主张。这里所说的"美",是指脱离现实的技巧美。因此,有时也将唯美主义称为"耽美主义"或"美的至上主义"。发生在19世纪的英国,逐渐波及整个欧洲,代表人当然是大名鼎鼎的王尔德,还有戈蒂耶、罗塞蒂等。尤其是在日本当代漫画创作中引入了唯美主义的许多元素创立了“耽美派”之后,我们可以从中更容易发现90后的影子。世俗价值观在审美中的缺失是这几种文化中的共同体现,追求现实中没有的那种幻境美,摒弃任何说教因素,追求脱离现实的技巧美都是其中的文化因子。
90后继承了这些先贤们追求中性美和感官上的愉悦的审美情操,并将之不断发扬光大。借助日本耽美文化,90后沉醉在了这种脱离现实的愉悦之中。不关心世俗价值观也正是对世俗价值观的挑战,90后的文化偶像——李宇春、东方神起等也成了他们向主流文化圈起义的旗帜。这在后文也会展开分析。
但是正如我前文指出的,唯美主义运动是有极深的哲学内涵的,唯美主义运动是在美学发展史上的一次审美革命,早已去世的余虹老师说过:"唯美主义"是一种"致命的美"、"难以抵抗的美”,他告诉我们:生活模仿艺术,要按照美的理念活着。因此最终他选择了自杀实践自己的理念。“人的一生就是对自己的精心雕刻,而不是一无所知、浑浑噩噩,他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在长,越长越有味,按照他认为美的方式去长……他要对自己精雕细刻,成为一个独特的人。”这是余虹老师留给世人的遗言,同样也是王尔德、福柯等先贤们告诫世人的遗言。
当然90后的一代又怎能体悟到这种生命境界呢。
其次是哥特文化,所谓“哥特文化”在文化上的表征就是以黑暗、阴郁、野蛮、死亡为题材的文学、艺术现象,文学上电影上的吸血鬼、建筑上的哥特大教堂、音乐上的哥特金属都是哥特文化的体现。再具体形容就是黑暗的恐惧、死亡的悲伤、禁忌的爱、彻底的痛苦带来的美感,简而言之,人类精神世界中的黑暗面。
让我们再看下90后的许多文化元素:任何黑色的东西,或其它暗色,如海军蓝、深红。银饰,苍白的皮肤,这是服饰上。在行为上则有:自虐、自杀倾向,欣赏病态的美,以自虐、自杀为题材的唯美艺术照等等。当然至于这一部分,80后的一部分人也沉迷于其中,这与90后的文化表现有了一个重叠。很明显这些文化元素在哥特文化中都能找得到相对应之处,尤其是那种对死亡的依恋,以及将死亡表现化都深深印刻在90后的行为方式上,死亡在此时已不能带来恐惧,而带来的是一种贪婪的美。90后没有信仰,他们把信仰交给了自己,这好像是康德所谓的宗教信仰的转型,其实不然,90后将个体交给了自己的灵魂,在自我与灵魂的张度中体验生命,寻找生命与死亡的交叉点,并将自己托付于此。
但很可惜这只是很少一部分人所能达到的境界,也并不是90后非主流的主流。当然深谙于此的80后或许能在此层面上与90后展开对话,这是到目前为止,我在这两代人中找到的唯一一个共同点。
嬉皮士文化,关于嬉皮士文化,我已在“嬉皮士文化简要探讨”一文中具体交代过,在此不多赘述。同上文嬉皮士文化中的某些文化元素能在90后身上找得到,但是嬉皮士们当时都是知识精英,所谓知识精英也就是他们的理性能力已经成熟,他们所提出的政治诉求和社会诉求都是成熟的,有批判能力,有思考能力。但是90后一代不只是在身体上没有发育成熟,思维能力更是可以称其为幼稚,他们只是在寻找已逝的文化中能表达他们心声的文化因子,这些仅限于文化表象,他们也只能仅限于此,毕竟理性思考能力没有成熟。也就是没有达到康德所谓的“成熟的人”。没法思考文化表象背后的哲学终极依据。
最后在这一单元的总结就是:90后的文化仅仅是停留在对西方某些文化现象和成人世界中“被遮蔽的黑暗世界”的表象模仿,甚至是一种病态模仿,是一种没有自主性的任意行为而已,没有自主性也就没有自由意志的体现,没有自由意志他们就不可能生活在自我真实中,这很明显不像嬉皮士文化中嬉皮士的那种纯自由意志的行为。
所以90后文化现象的产生是有一定文化渊源的,并不是无端的冒出来的另类文化,远远没有大家所认为的独创性,其中这也是最值得批判的,当然也是大家所应该认识到的90后文化的本来面貌。
三、文化诉求的单纯
那么90后到底之于这个社会有什么企图呢?
先让我们分析下90后的前几代人的价值观。
60后70后是这个社会的政治文化精英,他们所依凭的价值观是符合主流价值观的。但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也就是他们是经历过89年学潮洗礼的,也是经过了90年代初期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泛滥的特殊时期。所以概括起来说的话,自由、民主、社会主义、民族主义甚至无政府主义都是他们曾经推崇过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他们是这个时代的政治文化话语权威持有者。
80后一代被称作“奋斗”的一代,也是在与自己的父辈60后相抗争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是改革开放后,被誉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栋梁的一代,被寄予了无限的期望。曾经摇滚精神,嬉皮士精神是80后一代所推崇的,但是随着这一代逐渐踏入社会和适应社会,原有的批判精神已接受了主导价值观的洗礼,在政治和文化上逐渐与主流思想合一。但是在时尚文化和流行文化方面他们依然是持有话语权者。
那么90后在与自己父辈作斗争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这一点与80后很不同)与自己最相近的一代人发生了对立。在此我先下一结论:90后在政治和精英文化层面并没有诉求(甚至是漠不关心),他们诉求的是流行文化的话语权。他们不是政治话语的反叛和抗争,也不是精英文化话语的抗争,而仅仅局限于流行文化的话语权上,这一点是与80后争锋相对的。这是非常特异的,因为80后是在与自己的父辈抗争中走过来的,当时小皇帝、小公主的称呼依然记忆犹新,也是改革开放之后独生子女问题频发的一代。但是这一点在90后那里表现并不明显,而明显的是抛开了自己的父辈,抗争对象选择了80后。
在流行文化话语权争夺战中,几个特殊的文化符号浮出水面:李宇春、东方神起。
李宇春和东方神起的共同特征就是他们完全不符合传统的审美观,而是具有了一种病态的中性美,被80后斥之为“人妖气质”。但是就是这些不符合传统审美观的偶像成为了90后向80后争夺流行文化话语权的旗帜。同时也成为了80后捍卫自己流行文化话语权的矛头指向。
一个是被网络上称之为“621事件”,另一个就是最近的“东方神犬”事件。具体内容在此不多赘述。谈一下这两个事件的共同点:首先都是80后以“圣战”名义向90后发起的网络攻势。其次是规模之大令人咋舌,例如李宇春事件中,李宇春吧被爆吧的速度接近每秒钟30贴,据不完全统计,李宇春吧当晚被刷屏1900多页,被爆近100000帖!百度贴吧史上最大规模的爆吧就此诞生!而东方神犬事件,东方神起吧有过之无不及。最后,在其中,80后为给自己行为正名,在用语和措辞方面都向传统和正式的话语倾斜,而摆脱了原有的网络用语的随意性。当然这其中,最被80后诟病的是90后的毫无民族感和历史传统观的缺失,比如,东方神起事件的升级就是因为一粉丝侮辱周恩来和向东方神起做了耻辱的道歉而起。
现在摘录80后一段公告:在事情结果没有出来以前,了解圣战起因和意义的群体都不应该停止自己的努力,有的事情,一旦妥协了,就等于认输。我们通过11.28事件想传达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所以,就算被封ID,被封IP我们也要坚持。退一万步来讲,就算要停止,也应该由个每个群体的组织者沟通以后,选个适当的时机大家一起停止爆吧。让所有人知道,我们的行为不是无意义、无目的的,我们是有组织,有纪律的,团结的,自发的一个联盟。
从这段公告中可以看出用语措辞方面的正式性而不同于以往80后混迹于网络世界的随意性,其目的很显然要证明他们行动的合理性同时更要证明行动的神圣性,用返归传统的语言叙述方式来论证行动合理性是中国传统社会中众多革命和社会运动的主要手段。在此80后亦选择了这种手段,这也说明了80后同样是深受历史传统影响的。在这场论证中90后明显处于弱势地位,他们没有合理的解释来证明自己行为的正当性,但是他们还是不断展开反击,这种反击并不是为了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而是要表达自己独特的立场,独特的文化观。
同上文已提到的,90后在论证中并没有表达出自己的任何政治诉求和精英文化诉求,而是不断的在自我暗示自己所推崇文化的合理性,和对80后主流流行文化的抗争性。
结语:
约翰·多恩在《紧急关头的祈祷中》提到:“如果现在已经是世界末日了,那我们又将会怎样呢?”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延伸出一种时间观,而这种时间观也正是后现代社会中所依存的,一种面向未来的时间观。这里的面向未来并不是“进化论”意义上的,而是风险社会中的时间观,未来的不确定性逼迫你不断调整自己的时间观,末日审判的情节促使着人们走上了享乐主义的路子,我们不可能从过去的时间段中找到对应于未来的真实,那种沉醉在温柔乡的过去的“乡愁”是不能帮我们解决未来时间段上的疑惑。
而如果时间脱离空间会怎样呢,是不是会出现一种“想象的时间”,这个时间可以向前,也可以向后,向前向后之间并没有多大的区别。但是并不存在这个脱离空间的而抽空的时间,只有往前延伸的未知的时间。
90后就是存在于这种位置之中,他们的时间观是向前延伸的,没有向后看的勇气同样也没有这个必要。他们属于未来,不管未来是世界末日还是共产主义乌托邦。而80后却不断的往后看,从回忆中寻找自己活着的依据,确定自己是在真实的活着,从童年的照片中、童年的影片中检索这份记忆,也是在检索自己的真实性。不断的确认自己的真实也让80后群体逐渐摆脱了生活的荒诞感。但是90后呢,他们还没上路呢!
将90后的讨论拉入到公共视野中
宋丰田
90后有自己的生存方式,或者更准确的说是一种网络生存,他们当然不同于我们现实中的生存方式,网络有其特有的价值观、世界观,但是这并不能成为他们不遵守现实社会价值规则的依据,但是我们又要自问,难道这就成了我们将90后生活方式一棒子打死的依据吗?在网络社会中美丑、善恶并没有一定的评价标准,或者说已经是对现实社会中的价值观做了彻底的颠覆,芙蓉姐姐、山东二哥等人物形象正是借助网络迅速窜红,这也影响了90后青少年群体的审美能力,网络上低下恶俗之风也是影响了他们的价值取向,这也直接导致了90后青少年群体的行为,在最近的“摸奶门”“性虐门”等新闻事件中让我们看到了90后的价值观已经严重突破了社会能够容忍的底线,他们习以为常的却是令我们成人社会大惊失色的,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所以写作这些文章,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将90后的讨论拉入到公共视野中,到底网络给了我们年轻人什么,年轻人尤其是90后将来的路将会走向何方,作为家长、老师、学校、社会是仅仅给予一味的批评和斥责还是冷静的分析和交流呢?
关于90后的生存方式,我们成年人难道就没有责任?在这个社会的道德底线频频被打破的年代里,在邓玉娇们的伸冤声中,在“70码”的可笑判决中,在那些未成年女孩子的凄惨血泪之中,90后的青少年能学到些什么?对比这些,我们还要苛责他们的各种“门”吗?说到底是我们成人社会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影响了90后的生存方式,所以我们成人社会难道不应该自我反思?
你怎么看90后非主流现象? 投票总 数:1543

选项名称 投票数 百分比 趋势
思想上过于标新立异,缺乏正确引导 724 46.92%

他们处于青少年成长中的叛逆期,有非主流现象很正常 362 23.46%

频繁制造雷人事件,简直让人无法接受 281 18.21%

年轻,很独立,有个性,没什么不对的 101 6.55%

我还有其他看法 75 4.86%


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90后非主流现象? 投票总 数:2850

选项名称 投票数 百分比 趋势
社会环境问题。朝个性化发展的社会,在90后身上打下了烙印 939 32.95%

家庭影响。90后绝大多数是独身子女,家长大多溺爱子女 698 24.49%

个人问题。每个人接受的知识、文化不同,并非所有90后都是非主流 579 20.32%

教育问题。目前学校缺乏对90后的正确引导 464 16.28%

还有其他原因造成非主流现象 170 5.96%


你认为对90后的评价公平吗? 投票总 数:1549

选项名称 投票数 百分比 趋势
略失偏颇。并非所有90后都无可取之处,不该一杆子打死 563 36.35%

不好说。90后的确有问题,但更应该帮忙找寻解决问题的办法 494 31.89%

公平。大部分90后的确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424 27.37%

不公平。不能理解非主流文化,就不该妄下评论或批评 68 4.39%


90后的非主流现象会成为社会主流吗? 投票总 数:1543

选项名称 投票数 百分比 趋势
不会。非主流文化有个性但缺乏内涵,生命力不强 750 48.61%

不好说。非主流有优有劣,社会的认可度也是喜忧参半 338 21.91%

很可能会。有个性的年轻人会越来越多,是趋势 310 20.09%

会。随着90后的成长,他们的文化会逐渐影响社会潮流 145 9.40%


你想对90后非主流说什么? 投票总 数:2526

选项名称 投票数 百分比 趋势
不是对你们有偏见,只是希望你们赶快成熟 810 32.07%

做事欠考虑,由着性子来,难怪说90后脑残 585 23.16%

问题太多,彰显个性不如多学点有用的知识 577 22.84%

你们的问题是有点多,不过我仍然看好你们 355 14.05%

我也是90后,谁在成长中会没有问题? 145 5.74%

我就是90后,有个性招惹谁了? 54 2.14%


你还知道哪些90后雷人事件? 投票总 数:4711

选项名称 投票数 百分比 趋势
用其他人看不懂的“火星文”交流 943 20.02%

网吧玩劲舞团不顾他人感受 929 19.72%

还有更多雷人事件 880 18.68%

穿露股装大街上行走 712 15.11%

公交上因小事狂骂中年妇女 694 14.73%

身穿印有“let's make love”的T恤上街 553 11.74%


“90后”大学生最崇拜自己 最不想当公务员
2008年11月27日07:24重庆晚报
90后最崇拜的偶像是谁?最向往的职业规划是什么?昨日,一份“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出炉,“自己”超过“周杰伦”、“成龙”等明星,成为90后最崇拜的偶像,而在职业规划中,大学生们最不想当公务员。
偶像:最崇拜的是自己
发起这次调查的是重庆邮电大学生物信息学院08级的十几名学生。调查问卷由数十个问题组成,涉及到90后在人际交往、恋爱观、职业规划等多个方面,共有500名大一新生参与了调查。
在“写下你最崇拜的偶像名字”这个问题上,答案五花八门:东方神起、耶稣、王力宏、马云、李白、甚至令狐冲……经过汇总统计,结果让人大跌眼镜:“自己”以多出近十个百分点的绝对优势,把周杰伦、成龙等明星远远甩在身后。
一个女生在填问卷时直言不讳:“这个问题真土!”她说她最喜欢的动漫女主角是“娜娜”,最喜欢的歌手是韩庚和周杰伦,不过,这仅仅是“喜欢”,谈不上崇拜;最近她正在研究马云的传记,“目前看来他是企业家里最牛的,但以后就说不定了。”最后,女生想了半天,在“偶像”一栏里写下了两个字:自己。“确实没什么人可崇拜,我就是自己最大的偶像!”
恋爱观:谈不谈无所谓
在关于“是否期待在大学里面谈恋爱”这个问题的看法时,超过4成的学生持“无所谓”态度,也出乎了调查者的预料。
“有合适的就谈,没合适的就不谈呗!”重邮动画专业的一名大一女生告诉记者,周围很多同学在读中学时就谈过恋爱,已没了初恋时那种新鲜感。因此进入大学后,谈不上有多期待。
她还引用网上流传的一个帖子,给记者解释起90后的恋爱观:70后结婚,一定要找处女;80后只要感情好,就会结婚;而90后则会问:“结婚需要感情吗?需要结婚吗?”
她表示,感情的事不能强求,两个人在一起高兴就好。“自己快乐最重要!”
职业规划:最不想当公务员
在“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一项中,选择“自由职业”的人票数最高,接近三成,其次是“企业家”和“白领”,“公务员”排在最后,仅占一成。
“当公务员有什么意思?”在大一男生陈景凡看来,公务员坐在办公室,做一些很无聊的琐事,谈不上创造性,还要受到诸多约束,如按时上下班、应付复杂的人际关系等,“心很累!”
陈景凡直言最羡慕的职业是那些“SOHO族”,如网络写手、插画家等,既不用打卡、也不用硬着头皮去应酬,“在家穿着睡衣就能养活自己,图的就是自由。”
重邮学生心理辅导中心的黄老师表示,把自己当偶像,反映出90后一代超强的自信心,但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高涨,也会让他们较少考虑他人的感受,在恋爱、工作时显得自私和霸道。她建议学校和社会多关注90后群体,在鼓励他们张扬个性的同时,正确加以引导。
90后非主流不再稚嫩 有了第一批大学生
“自我”、“叛逆”、“另类”……提起“90后”,许多人习惯于给他们贴上这样的标签。“90后”大学生有群体特征吗?该如何看待他们的思想心理共性?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应强认为,当前社会对“90后”大学生的评价的确存在着一定误读,往往是根据个别现象来评价整体,没有做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他认为,相比以往学生,“90后”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更多样化,自我意识更强,也更自信,喜欢尝试新事物。
“90后”非主流文化的特征
潘媛媛
现在的网络上,突然出现了这么一群人,你分不出他们的性别,看不懂他们文字,搞不懂他们的思想,而这类人在90后里迅速的扩大,大家为其安上了一个名字——90后的非主流文化。他们99%玩劲舞团,沉溺于QQ和QQ空间。听悲伤的音乐,写颓废的词汇。他们一派是玩深沉,扮忧郁,一派是玩叛逆。他们有如下特征——
特征一:文字
90后的非主流人群发明了一种文字,类似于繁体字,又融入字符、像形字,却又看不明白是什么,有人归结为火星文,随着“劲舞团”等低龄网游的流行,自创了适合简体中文发挥的输入方式,比如:“劳工”(老公),“男盆友”(男朋友),偶耐你(我爱你),偶稀饭你(我喜欢你),等网络语言,这类 “黑话”,更让人看得一头雾水。还有一类则是用字符+字母的,例如:の=的,↓4I(O)=吓死我,更绝的是“orz”这三个字母,很长时间没懂这是什么意思,好在有搜索引擎,一查才明白原来是一个象形的人在跪拜,这个便是一个成语——五体投地。
特征二:QQ空间
QQ空间是博客的一种,他们常有“以45度角仰视镜头,瞪大眼睛装无辜,嘟起嘴巴扮可爱”的自拍照,这已经成了90后自拍照的一致特写。眼睛被描的占了2/3的脸,脸蛋用图像处理软件弄的又小又白,脸颊还有粉嫩嫩的红,不是嘟嘴,就是嘴里鼓气,有网友笑骂——很傻很天真。还有一类则经常在QQ空间里贴出一些暴力、血腥、颓废的图片,旁边一般还配上一句话,如:失去你,我的世界就没有意义;爱你是我活下去的唯一理由等等。

特征三:打扮
他们崇尚中性;发式是前面很短耸立着,后面很长耷拉着;戴板材的眼镜框;宽大的衣裤是他们的最爱,从背后看去分不清男女,俨然一副“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的架势。
特征四:音乐
曾经,周杰伦、蔡依林、超女们是他们的偶像,他们为这些偶像欢呼、为这些偶像哭泣,周杰伦所唱的绕舌歌是他们MP3里必存的。而现在,他们常听一些悲伤的歌曲,像《黑色星期五》这样伤感的纯音乐,或是配上了忧郁歌词的蓝调歌曲。一说到他们曾经的偶像,鄙夷地说,谁还听他们的歌呀?可是电视上一放,他们还是不自觉的跟着哼,报纸上出现了这些偶像们的八卦消息,关注一样的热切。
手记:
网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任何人都有发言权的平台,网络上,对90后的非主流文化的批判风头正劲。其实他们很可怜,每天背着沉重的书包,面对着应试教育,童年的记忆不是弹琴、练字就是补课,他们的世界里少了一份与大自然的亲近。他们渴望一份自由,渴望有属于自己的天地,网络里他们轻松地找到了这份自由。这无非是“年少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一种表现形态,他们正在形成自己的思维和生活模式。我们曾经也从这个年龄走过来,应该客观地看待他们的非主流文化。青春萌动的年纪,应该有良好的导向,使他们所创造出的个性的东西更积极乐观,而不是在非主流的文化中逐渐堕落。当然,我们也应该从他们身上看到闪光点——他们所拥有的激情与创造力是值得肯定的。
如何看待90后非主流的现象
首先看一个问卷说明:
如今在大街上看到各式各样的非主流现象,被人称为脑残文化,起的网名十个字有九个不认识,叫什么所谓的火星文,我自惭愧白受了九年义务教育,如果中国的发展要靠这一代的话,真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
早些年大家避而不谈的隐晦话题,却随着信息的强大传播,流入了90后人群中,怎么会不发生异变?"36%的网友认为当今社会朝个性化发展的同时,也在90后身上打下了烙印。另外25%的网友认为,90后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长过多的溺爱造成的。网友们同时表示,学校教育问题则是另外的客观原因。
"难道靠个性就能吃饱饭,作为80后,看到你们非主流一族我很沉痛。"网友"彩虹星星"在给90后非主流的忠告这一项中如此说道。"真的对你们没有偏见,只希望你们赶快成熟,做事不要由着性子来,追求潮流也要继承前人的好传统呀!"在调查中,网友们对90后寄予希望,劝他们能多学知识,让自己成熟起来,别再出现非主流行为。
在"你认为对90后的评价公平吗?"的调查中,认为"略失偏颇"的网友有38.56%,他们认为,并非所有90后都无可取之处。认为"不好说"的有34.48%,认为"公平"的有23.37%。
一些90后学生认为追求自己喜欢的事物、遵循自己的想法生活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他们承认上一辈的不少思想和美德是他们应该继承的,但他们也认为上一辈人的有些思想实在过于"迂腐",他们普遍认为自己有能力管好自己,不希望受到别人的干涉、限制。部分90后的网友则认为"70""80"就是"老土",对露股装、避孕套耳环等"大惊小怪",实在是"过时"。

“90后非主流一族”被指逃避现实
发布时间:2008-12-30
荆楚网综合:媒体报道,非主流文化是一种青年体验型文化,强调原创、个性和独立。然而,如今的青少年却将“非主流文化”变了味,演变成一种“另类”和“颓废”。受关注度之高,不亚于主流文化,这帮被称为“90后非主流一族”的孩子,在网络上展开了“非主流”和“反非主流”之战,网民认为“非主流文化”已经成为年轻一代逃避现实,找寻心灵慰藉的工具,失去了它本来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和意义。
90后在成年人眼中是一个陌生的群体,他们在网上总结起来表现为喜欢PS图片,以为“颓废、鲜血、落寞”的样子就很美;打扮与众不同,如女穿男装,搭配“不伦不类”,染发采用蓝、白等颜色,造型夸张;喜欢劲爆、拉风的音乐;自创的“火星文”更是他们的代表。他们的“雷人之举”被社会斥为非主流或者脑残,各界专家学者对这群未来的主流群体的表现,忧心忡忡。网民“80后”留言说:“个性不能当饭吃,作为80后,看到你们非主流一族我很沉痛。”
有网民尖锐地指出,现在的“非主流”群体将“消极”形容为“颓废”“迷茫”;不说自己的有些图片很露(黄),而是说“另类伤感”。所谓“非主流”群体利用各种图像处理软件,以堕落和颓废为主题,再加上那些乱七八糟的“火星文”,完全把“非主流”扭曲了。
评论人士认为,非主流在中国已经成为了某一群人逃避现实,找寻心灵慰藉的工具。非主流失去了本来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和意义。成千上万的中国年轻人停留在那些隐晦的,颓废的文字中。在年轻的茫然中,非主流成为他们逃避社会责任,逃避自我责任的一种借口。
90后非主流生活,时尚还是颓废?
2008-03-26
戏说90后与众不同的六个特征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网络上开始流行这么个说法,说是80后是垮掉的一代,90后是非主流的一代,俨然就把这二十年来出生的青少年人给一刀切了,都成为了社会的另类人群。不过根据近期天涯啊,MOP啊等恶搞BT站点上呈现出的趋势,85后,88后大有向“非主流”靠拢的趋势。侬玩“火星文”,俺就是“脑残体”。咱先不说孰是孰非,也不管你是几零后,先做一下以下的测试题,测下你是否也有“非主流”倾向吧。在下列非主流群体特征,看看你中了几项:
1~ 热衷于QQ空间,QQ名字和QQ空间一定搞得非常花哨,日志的内容一定是颓废的,语气一定是安妮宝贝式的,字体一定是繁体和符号错综复杂的,诸如:卟能问,有尓;这样疼着皒,就够ㄋ;皒狠满足勒。亲艾旳!宥时候卜知道脑子哩菑想什麽。
2~ 喜欢戴黑瞳,用摄像头拍照,拍照的时候嘟嘴鼓脸,手做剪刀姿势,而且一定要是45度角度拍摄。这样才能把丑的一面完全遮掩住,个个都是可爱宝宝了。
3~ 照片要经过PS处理,眼睛要大,睫毛要长,脸色一定要白,两团腮红一定要粉粉的红红的,不然怎么能掩盖面部缺陷呢。羽化、高斯模糊是不能少的。这样的结果就是,不管你长得是像如花还是像贞子,最后的效果都是美女帅哥啊,然后再往网上一放,配上些“我的寂寞,与你无关”之类显示自己颓废的字样,那必定能吸引一堆眼球,就等着收到一大箩筐的赞美崇拜之词吧。
4~ 喜欢玩劲舞团,现金道具是不能少的,游戏形象也很重要,一定要装扮得花哨,否则谁还和你玩啊。坐那一阵噼里啪啦乱敲,要让别人看看,舞是这样跳的。
5~ 要会扮可爱,如果长得不可爱,那么就要会扮酷。男的头发要么是根根怒发冲冠,一米六也要弄成看起来像1米七。要么就是把头发夹得漂起来,走路的时候飘来飘去,彰显男性柔美的一面.女的呢,要穿得LOLI一点,衣服要么是很花哨的韩版,要么就是朋克装,张口闭口就是“哦吧~~~~~”“偶素……”。
6~ 和同性玩暧昧,大头贴里一定要和好友亲亲,LES、GAY话题是离不开的。
如果以上你有1-2点符合,表明你步入了非主流初级阶段,你的生活介于主流与非主流之间,既能跟上社会潮流趋势,又能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AzaAza Fight!!!
如果你符合了3-4点,则已经是中级阶段了,你热衷于非主流,却又害怕别人的眼光,在意别人的看法,很多时候会对此感到迷茫。
如果以上4-6点,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是骨灰级非主流了,你在自娱自乐的同时,也能接受无数人异样的眼光,不过别人咋看不重要,看不上咱的,那是思想落后了!


【图集】真正的90后美女自拍照
美丽的北京90后女孩朵朵网上晒PP
















讨论关于90后非主流
2009-8-30
我是一个90后的人,现在正在读初中,曾经跟过非主流,现在却觉得非主流很丑,回想当初跟非主流的时候觉得自己真的很无聊,但我可以说对非主流也不是太过反感,有人能玩非主流玩出真正的艺术,我反感的是那些很丑,又很喜欢扮可爱的所谓的非主流的无聊人,我个人认为不能因为那些人而一律否认了非主流这个名词,因为我也很讨厌那种丑陋的非主流,弄得像是森林里出来的野人一样...
我是一个广州人,我的同学每当提到非主流这名词的时候他们都会说【捞B非主流】(我同学素质低,语气重了点,别介意...),我在网上留意过非主流一段时间,发现的确跟非主流的都是外省人,而且在广州有时候也会见到一些外来工非主流打扮,外省真的就那么多非主流的人吗?(我不是挑衅,别误会,只是因为不了解,想问1下而已)
而且我很讨厌那些因为90后某些人或事而一律否认90后的那些人,我希望这种风气能消失...
以上是我作为90后的人的一些对90后事物的见解,欢迎大家来讨论~
问题补充:系呀系呀,不过丑陋也是艺术嘛,他们非主流的人喜欢这种艺术我们也无可奈何...
但是,非主流那些人有书不读,简直就是浪费青春,!
还有, 欧美非主流我也很喜欢~
90后谈中国青年“非主流”现象
来源: club.qingdaonews.com 青青岛社区 发表于:2009-02-17
想必非主流,已经成为中国众多90后一代乃至部分80后的热点追逐词汇。身为90后,今也谈谈个人对非主流的看法。
很难给所谓的非主流定义,这种风潮,已经渗透进每个“非主流族”的生活,往小了说,文字,游戏,服装,等都开始有不同与常人的变化;往大了说,审美,性格,文化,娱乐,人生观,理想都会在这股风潮中被渐渐改变。
文化风格这种东西,是很难定义黑白的,好比李宗吾先生的厚黑学,我就在其中受益良多。倘若非要给非主流这种东西定下性质,个人觉得这种风潮在中国的流行,存在着“宣泄”与“反映”这两种意义。对青少年还是弊大于利,但对于那些所谓的教育家,和矛头直面80末90后的所谓批评家,却反映了严重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在百度贴吧潜伏多年,谈谈我的看法.“非主流”在百度知道的总体定义,是从朋克,摇滚,哥特,融合流行因素,开始成为90年代末的一种时尚风格,表达一些忧郁,悲伤的主题。倘若要我说,如果是表达忧郁,悲伤的主题,就不应该叫非主流,而应该叫主流,同为90后出身的我则深有体会。长辈们总羡慕的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好时代,信息化的时代,有电脑,信息发达,社会开放等等等。但可能只有身为同龄人才能体会到,身处一个时代变更,知识碰撞,信息爆炸,潮流冲击,日新月异的年代,面对陈杂的课本,保守的长辈,娱乐的诱惑,精神的匮乏,独生子女的交流缺乏,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而且在不断加大的就业压力,离婚率增高,教育制度陈旧等等严峻社会问题面前,生活在一个表面衣食无忧内在十分特殊的时代,90后新生代的压力,痛苦,挣扎,也渐渐开始显露。
所谓美好的童年,灿烂的童年,在中国几千年文化传统中,作为主流成为赞颂向往的人生时代。但80后创作者郭敬明写过一句最让我感到贴合现代青年生活的话:青春,是一道明媚的伤! 在这里,明媚作为形容词,委婉而深刻的表达了青春期的“伤”。作为与“美好童年”相悖逆的表达忧郁,悲伤主题为主的文化方式,自然就成了“非主流”,总说无风不起浪,恰恰是因为这种文化所表达的思想切合新青年的心理需求,才会在青少年中流行。而那些已经告别了跟90后完全不同童年的人们,那些不忍中国文化史为童年所营造的美好画面的人,自然觉得宣扬灰色伤感的非主流文化犹如打破井中之月的魔爪,一时间,从非主流的突然兴起,继后风靡中国青少年,接之又立马成为批评家,社会学家,乃至众多网名家长批判的众矢之的。
当然之所以成为众矢之的,并不仅仅因为非主流表达了忧郁,悲伤的思想,严重不符部分人坚信沉溺的“美好童年梦”。更重要的,是众多思想不成熟,受到文化冲击后捏造了“畸形非主流”文化的形成。譬如随处可见的:所谓火星文,以偏旁部首,特殊符号,错别字组成的不伦不类的文字形式;以自残,色情,暴力,绝望颓废,无病呻吟,自甘堕落为主题的畸形黑色文字,图片传达的思想;以扭曲视觉,哥特,朋克,英伦,嘻哈等服装外形艺术形成的奇装异服,怪异打扮表现的畸形荒诞审美观;受韩日美台等盈利包装公司和国内诸多低俗娱乐选秀节目制造出的一夜成名的“少年明星”和荒诞的明星行为,毫无营养的歌曲,文学,电视节目等等影响,通过追星,哈日哈韩等方式沉溺在极度虚幻的精神世界,从而逃避严峻的现实。
但若深究每项“畸形非主流恶病”的根源:火星文,原本只是因为风靡一时的音乐游戏《劲舞团》中不支持智能ABC打字法,从而使得众多游戏玩家在文字交流中出现众多错别字等等,而之后却竟阴差阳错的演变成一种病态潮流;而那些正统日本视觉,哥特,朋克,英伦,嘻哈服饰外形在发源地仅仅作为舞台艺术,作为一种另类文化的美学享受,应该是仅仅用于欣赏和表达的。而当这种文化流入中国,在思想不够成熟的青少年中,不寻常理的服饰立刻迎合了叛逆的心理,从而被综合,扭曲,接之开始被商贩具体化,通过劣质化妆品,奇装异服的销售普及,才开始在中国青少年中形成一种“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反潮流反美学的荒诞鬼怪式视觉现象,例如曾跳梁一时拥有众多支持者的“杀犸特”“异端”等病态“民间”舞台艺术组织;至于哈韩哈日,盲目追星的情况,我觉得在这方面,中国广电总局,新闻总署,文化部的官员若能分出一点点删减国内外电影的所谓不良镜头,网络游戏的所谓暴力画面的劲头和精力,监管监管那些毫无营养的音乐影像,低俗做作的选秀节目,虚幻荒诞的包装明星及其个发表误导青少年思想,影响正确精神文明的明星言论行为上。我想当这些“美伦美奂”“一夜成名”“举止轻浮”“内容低俗”的虚幻主义实质产物得到有效的克制,青少年才不会盲目沉溺与追逐那些仅仅只能活跃在灯光下,舞台上的明星,艺术及文化,从而获得满足,并在遐想中逃避现实。
话说到这里,非主流风靡的原因,是因为它的形成,作为一种吸取视觉,朋克,哥特,摇滚,嘻哈等等国外新派艺术,博取大众,包罗万象,而又因为它表达了各国文化中或新潮,或复古,或狂野,或悲伤,或激情,或颓废的被放大了的精神文化,再结合90后青少年极度的精神世界匮乏,叛逆心理激化等需求,开始在中国风行。而这一风行,好比打开了变革的口袋,那些新潮艺术无论健康还是不健康,无论合适中国青年还是不合适中国青年都开始通通被吸纳进来,久而久之,这种无法被定义的文化开始让身处其中的青年人变得晕头转向。任何一种艺术文化都来源与生活并高于生活,但如今这些来源与不同生活的文化艺术被融合在一起又被搪塞进“中国生活”少年的脑袋,而搪塞的渠道,在网络,在视听,在周遭环境,更在每个青少年心中那扇饥渴而稚嫩的心门。明智的,选择一种切合自身需要的,在其中宣泄自我,填补空虚,获得满足,并无大碍,我们称之为“赶潮流”;但如果是意志不坚定的,思想不成熟的,盲目叛逆的,晕头转向的,就开始沉溺其中的一些极端文化,使用火星文,追求那些堕落色情暴力自残的病态思想,将那些或唯美或另类的舞台视觉艺术硬生生的搬到现实生活中来,导致原本清澈的非主流文化开始越来越多的被“畸形伪非主流现象”污染。致使如今成为众矢之的主要原因,正所谓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
既然已经很难定义非主流文化与畸形伪非主流现象的边界,而原本的非主流文化是否真的适合中国青年自己的精神需要也善待讨论。但非主流文化的盛行乃至变异,却是实实在在的,甚至血淋淋的反映着中国青年人严重的心理问题。青少年自己不能改变什么,批评家的嘴不能改变什么,社会的指责不能改变什么,对非主流文化的炮轰不能改变什么,就算将来非主流文化被绝对的扼杀,更只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真正的病根,在中国的教育制度上,在时代变革产生的代沟上,在中国个别部门的监管疏漏上,当然也在中国青年自己身上。但我想如果有一天大家不再相互指责,而是相互理解,共同检查自身的病根,共同改进;医生有很多,药也有很多,但不吃,不想吃,终究只是嘴上谈“病”。
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特殊国家,一个小问题,往往会演变成一个大问题。何况当一个关系中国青少年精神文明未来的大问题出现,可见其医治方法,不是仅仅一棒打死就可以解决的。在这之前,我想作为90后的一代,自身要坚定信念,不要将一些仅仅只供欣赏的艺术搬进现实,不要被一些堕落颓废的“酷”“另类”“潮流”蒙蔽双眼。中国,这样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泱泱大国,我们拥有那样辉煌灿烂的来自古人的精神文化,还愁没有适合中国青年人现代人的精神餐食吗?文化,不必强求,不必照葫芦画瓢,强扭的“文化”,有时候不但成不了不甜的瓜,更可能会成为害人的毒药。身体被毒害了,有药可医,但思想一旦被毒害,想挣脱,就有靠自己了。
作为一个也曾经追逐过非主流文化的90后青年,希望同龄的朋友今后能多看看诸如百家讲坛之类的将古代文明通译成现代文化的电视节目。而我也相信,如果像易中天老师那样能把刻板的历史,经典古籍生动演绎成符合现代人口味的影像节目能再多一些,我想中国青年的选择会更多一些,精神也将会不那么空虚罢。 至于一些评论家总说通俗诙谐的讲述方式会曲解历时,败坏经典。在这里我只想说,有些蔬菜生吃,的确营养价值丰富,但一看就有食欲的人实在太少。如果加上一些调料调味,既易于下咽,也不会破坏营养价值。至少喜欢吃有“调料的蔬菜”,总比天天去吃“肯德基”“麦当劳”好罢?!
中国就是这样一个国家罢,能从一样事中追寻出涉及多方面的问题。思考需要时间,改变需要时间,作为中国的孩子,别难过,别堕落,用知识武装大脑,为文化,为祖国奋斗,也向那些批评家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中国新青年,处在激流中的我们,是更强的一代!
最后写个小比喻:
马戏团的小丑,披红挂绿,行为夸张,举止滑稽,在舞台上,再如何放肆的表演,都不为过,因为我们知道那是被放大了的,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是艺术。但如果到了现实中,继续如此,即便有所收敛,那就是分不清虚幻与真实,理想与现实了。并且人各有所好,美国人有美国人的马戏,日本人有日本人的马戏,韩国人有韩国人的马戏,中国人有中国人的马戏或终有一天会有自己的马戏,但在那之前,不要不管自己的审美而强行观赏他人的需求,也不要为了迎合别人的马戏而努力将自己变的如同他人一般饥渴。
要知道,感冒糖丸好吃,退热冲剂好喝,如果对症下药,投其所好,恰到好处;但如果你感冒了,看高热的人喝了退热冲剂很舒服,你也去喝,即便味道不错,但肯定是对身体有弊;而如果你根本没感冒,却还要去喝感冒药和退热药,更是不可。这是一点小病,很可能会变成遗害终身的大问题。
90后的朋友们,的确,艺术不分国界,但是是在有分辨能力的基础上。思想,艺术,乍看虚幻,但用的得当,带给人的精神享受比物质更为充实;但如果出现扭曲,病端,其后果,乃是比你们所厌恶的家长的责骂,老师的教鞭更为深重的!
另外很多90后表示,自己并不玩非主流,但总是在被批评非主流的时候连累在90后群体中了。其实我在看别人批评非主流批评90后,甚至恶语中伤的时候,我从不感到生气。清者自清,浊者自浊。面对批评,虚心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面对中伤,豁达宽广,独善其身,是对那些盲目赶潮流的“批评家”“评论家”最好的还击!90后的朋友,09年加油!
冯仰妍爆“破处门”

冯仰妍,目前可是上了百度真人热榜,破处门的女主角,只因在视频网站上公布了自己的破处经历,因此一炮走红。冯仰妍,是一名自称90后的女孩,因为她所在的某某高中都比较崇尚非主流,而且认为CN没有资格当非主流。所以冯仰妍就自己花钱找了个男的把自己破了!还录下了整个过程,并将这段视频发到了某视频网站上。
2010年的艳照事件层出不穷:兽兽门、北影门、局长日记门、邓丽欣艳照门。近日,又有一名90后女孩加入了此场闹剧的行列,上演了一出令人瞠目结舌的“破处门”。
网友通过对冯仰妍视频的鉴定,认定冯仰妍应该是湖南长沙人。一些网友也对冯仰妍开展人肉搜索,认为她是长沙某所重点中学的学生,其中一些网友还将冯仰妍的生活照曝光。从公布出来的冯仰妍生活照来看,冯仰妍是一个非常清秀的女孩,根本无法让人与视频中的女主角联系。一些网友还将冯仰妍的日记公布,认定冯仰妍是一个文科女孩,因为她的文笔功底非常深厚。
作为一名90后, 90后虽然特立独行比前辈们更懂得个性与独特,展示自己的个性与特点本毫无争议,但向冯仰妍这般的哗众取宠之举,实在为脑残而非英勇。破处门事件一出,网上便炸开了锅,冯仰妍、冯仰妍视频、冯仰妍博客、冯仰妍视频下载、冯仰妍生活照,冯仰妍生活照等成了搜索引擎的热搜词,甚至还出现了冯仰妍bt、fengyangyan.rar、xun6、ed2k、纳米盘、冯仰妍种子等非常规词。
冯仰妍凭借性爱视频,名是出了。但人们大多对此持批判态度。不过,大部分人都集中在冯仰妍视频,却忽略了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青少年对成功的理解,乃至于自身的世界观、价值观。成功,或者成名,应当依靠坚持不懈的努力、百折不挠的精神,通过创造出一番事业和巨大价值,而非要凭借出位博取关注。毕竟,青史留名也有流芳百世与遗臭万年之分。
但也有网友感到担忧,一位如此有才华又清秀的女孩,竟然会做出这么匪夷所思的事情,这应该引起教育专家的重视。不要再将高考的重担压在学生身上,只会迫使他们的人格分裂。冯仰妍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虽然看上去非常文雅,但却做出了如此出格的事情。为了能够证明自己是非主流,竟然花钱请人破 处,还录制视频上传到网络上,这确实让很多人不敢想象。
冯仰妍事件:
冯仰妍,90后女孩,为了出名,花钱雇人和自己做 爱并拍摄视频,将视频上传至优酷网,冯仰妍的艳 照和性 爱视频在网友中再次引起轩然大波。自称非主流的冯仰妍遭到网友的叫骂。称其为中国90后的女优。这是继艳 照门,兽兽门,日记门,邓丽欣不雅视频后的又一次艳照门,又称冯仰妍破 处门。
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出名没有错。但是90后女孩冯仰妍下载利用“破 处门”视频下载让自己出名显得过于残忍,甚至突破了人们的道德底线,也触及了法律红线。我国刑法明文规定,传播淫 秽物品罪,是指不以牟利为目的,在社会上传播淫秽的书刊、影片、录像带、录音带、图片或者其他淫 秽物品,情节严重的行为。也许,“破 处门”中比较难以界定的是传播性 爱视频的冯仰妍是否从中“牟利”,以何种方式牟利,牟利多少,如何计算……这些将直接涉及到冯仰妍以及相关当事人的刑事责任问题。
毫无疑问,冯仰妍的举动遭到了网友的叫骂,更有网友称其为“新时代中国90后的AV女优”、“最脑残的90后”。
网友“来去利索”就这样评论道:“90后的教育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夸张,在我们80后看来都极其离谱的事情呢?”网友“纠结的人心”也说:“90后虽然特立独行,比前辈们更懂得个性与独特,但向冯仰妍这般的哗众取宠之举,实为脑残而非英勇。”
另一方面,又有网友提出:“艳照事件频出,人们已经不再避而不谈了,性在中国社会已经得到不小的“正名”,人们正面谈性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性教育任重而道远,性开放和性文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90后的“开放”尺度感到担忧,这两天,在众多论坛又爆出一个90后MM,自称为了出名,花钱雇人和自己做爱并拍摄视频传上网,遭来网友一阵谩骂。
论坛上看到,这个90后MM自称非主流叫冯仰妍。帖中表示自己是花钱雇人和自己做爱并拍摄视频。冯仰妍的艳照和性爱视频在网友中很快引起轩然大波,并遭到网友谩骂,称其为中国90后的AV女优。这是继艳照门,兽兽门,日记门,邓丽欣不雅视频后的又一次艳照门,网友将其又称之为“破处门”。
网友“inxing”认为,用性来为自己正名,本来就是有些不合适的,她采用的方式也许和现在90后对主流文化的意识层面或潜意识层面的某些冲动有关!虽然,最让公众感到惊异的是她性行为的目的和方式,以及她自己发布做爱照片以及视频的行为,我认为这不仅仅再是简单的性问题了,而是我们的性教育出了问题。
心理学会专家周小燕表示,从事件本身来看,部分90后的性观念都极端开放,这与60年代父母一代极端封闭形成鲜明对比。这与他们接受性启蒙的途径多样化分不开,才导致少部分90后性观念畸形早熟,这部分是极少数,绝非90后主流。在部分孩子眼里,性既不神秘也不神圣。当他们身体的成熟超越理智的成熟时,就会过早地追求幼稚而肤浅的体验。无论是“破处门”还是前段时间的“摸奶门”和“脱裤门”,事件的主角都是90后,这都表现出90后走向成熟的非主流探索方式,而且是一种不知轻重后果的探索。他们正处于高危青春期,用的是身体和尊严为代价,来试探社会对他们的包容。但是,这种方式只会让成年人感到心痛。在这些“门”事件中,除了90后需要反省,同时也要反思我们对90后的教育方式以及同他们的沟通方式,不能一味将指责的矛头对向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