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不是广播体操 摘自 新周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03:07:09

文化不是广播体操


 

文化不是广播体操,不能要求整齐划一。
禁播方言、简化繁体字、忽略书法、抹掉教材中的鲁迅、拆掉古建筑古街道、赶走外地人、驱除流动摊贩都很容易。然后,中国文化就会因此进化吗?



  文化很软,但不好对付。我见到文化如流沙,被人紧紧攥在手里,指里隙间,却流失不止。

  当初为了扫清文盲而简化汉字是好的。1956年出台《汉字简化方案》后,文盲占全国人口80%的新中国人加速脱盲认字。但繁体字也渐渐边缘化。繁体汉字造型精美,寓义于形,到今天成了多数受过教育的国人不认识的“外语”。

  当初提倡“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是好的。今天,两成国人拥有自己的电脑,中国网民人数超过了美国和日本的总和,每日所有上网时间超过10亿小时,是美国的两倍。同时,书法这项中国传统国粹式微,它在日本书道中发扬光大了。“年度世态汉字”也由日本汉字能力鉴定协会连续15年全国征集,以书法写了公告天下。

  打击盗版、尊重知识产权是好的。但多年来对盗版和其他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打击不力,以及版税之低,导致包括唱片业、出版业、商业设计在内的多种创意工业失去原创的动力,西方文化产品更势如破竹地占领人心。

  中国城市化进程和宜居目标是好的。但当城市形象偏执地强求新、大、高、奇时,古建筑古街道陆续消失了,藏于市井之间的民俗和生活方式毁于拆迁,我们只好去古画、博物馆和纪录片里重温传说中的历史文化名城。

  为文化建舞台是好的。但各城市千金一掷的对象是歌剧院。包括粤剧和莲花落在内,地方戏曲继续陷入贫穷和沉默,没有舞台。一家歌剧院一年的电费就超过了地方剧团的全年拨款。

  让街道干净漂亮是好的。但以清除流动摊贩、关闭街头门店为手段的“城市净化运动”,令民生失去惨淡经营的空间和生活的便利。广场上的草坪都比他们养家糊口的生计重要,样板路上的一盏街灯也贵过他们的年收入,骑警胯下的马要比他们的命值钱。

  旨在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农村运动是好的。但为了新农村显得整齐划一,很多地方规定农民建房必须购买当地规划局设计的图纸,否则就剥夺自建房的权利。这种规定,省掉了与农民逐户商量的麻烦,简单粗暴,既轻视民智,又炫耀政绩,还一图多卖,一举三得,把新农村变成了穿统一制服的土别墅集中营。

  让市民安居乐业是好的。但深圳市公安局提出的治安解决方案是,使用立法权,以法律形式规定“对三个月以上,无正当职业的人,不租房子给他,请他回原籍。”对这个依靠移民才建起新城市和新文化的“全国文明城市”来说,政府居然将无业者默认为犯罪嫌疑人,声称“无业人员不清除出去,深圳没有太平”。

  推广普通话是应该的。但让广州电视台把粤语播音改为普通话的政协建议是谄媚的。它忽略了粤语与粤地生活密不可分的事实,也会让本已凋零的广东传统文化丧失重要的公共空间。须知方言既是一个地方最具标识性的文化符号,也是一个人地域身份认同的文化名片,是母语。包括粤语闽南语四川话客家话等上百种方言土语的当代活力和创造力同样值得期待,并能为汉语文化提供多元的作品和营养。

  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当口,我们一度担心全球化会削弱和侵蚀中国本土文化。现在看来,更值得担心的是,定时定量定指标定任务来强行“打造”文化的方式,以先进、通俗、低俗的区分法来定义文化的思维,基于部门利益和部门权威来管制文化的方式,才是中国文化内在的阻碍。

  文化不是广播体操,一声令下,所有人整齐划一,按第一套做、按第二套做……按第九套做。留得下的文化,多是从自选动作和自创动作中产生。文化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你不能命令所有的花同时开放,或发出同一种香气,然后说:好和谐啊!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想有文化,需要时间,也需要空间。在开放土壤中放任个性表达,假以时日,文化就有了。在衣食住行中允许创意,潜移默化,文化就生成了。善待传统遗产,鼓励当代人才,只须一代人,文化就蔚为大观了。

  那低俗文化大行其道怎么办?不用担心,文化的基因由全体受教育、有教养的人和社会组织组成,文化自身有新陈代谢的功能,糟粕会扬弃,精华会流传,要相信中国人有过三千年文明的底子。而政府的监管需要依法行事,不能靠指指点点。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的话。在此,总书记所指的“文化”和“中华文化”,应该是开放的、包容的、自信、鼓励创新的文化。

  我们期待这样的文化和这样的文化土壤。
 
(执笔/何树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