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盛:关于我国科普事业宏观战略问题的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5 02:15:21
阵地之变:实用技能到素质
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的这一大趋势,也反映在科普主阵地的转移方面。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在城市的全面普及,以及正规教育体制在农村以及老少边穷地区的逐步完善,以普及初等科学技术知识为目的的实用技能科普将逐步退出历史的舞台。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业技术推广、农村适用技术开发、化肥种子农机站等原本属于实用技能科普的工作,慢慢由专门的企业以市场化、社会化方式运作,基层科协系统逐步融入各级政府的经济建设主战场中,扮演各级政府脱贫致富工程的科技顾问的角色。“科普”的色彩越来越淡,脱贫致富的现实功利目的越来越强。与之相应的是,企业为了提高自己的劳动生产率,也介入了对职工的技术培训。事实上,市场化将会使专门的“实用技能科普阵地”慢慢消失。
另一方面,提高全体公民的现代科学素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如果说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为目的的“实用技能科普”只是解决当下的、暂时的问题的话,那么,公众科学素质的提高则有着更广泛和更深远的意义。它首先也关系到农民改变自己的命运的问题。十多年来,农民进城打工已渐成潮流,在本乡本地脱贫致富甚至不再是青年农民中的主体,相反,大多数青年农民背井离乡,来到他们完全陌生的城市打工。但由于缺乏现代科学文化素养,这些农民工的命运并没有很大的改变。他们找不到除出卖劳力之外的工作,他们的行为举止得不到城里人的尊重,他们的个人权利经常得不到维护。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养,是改变他们不幸命运的重要途径。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加速,无论是农民还是工人,是农村居民还是城市居民,都需要考虑如何适应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生活的节奏和规范,而在这些节奏和规范之中高度渗透着现代科学技术。一个人的现代科学素质既决定了他是否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劳动者,从而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也决定了他是否能够适应现代生活的范式,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积极建设者而非消极毁灭者。中国政府已经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科普的主阵地正在从传统的实用技能科普向科学素质科普转变。
近些年来,对科学素质的理解已经由过去单纯的科学知识素养,过渡到包括掌握科学知识、懂得并能熟练运用科学方法、理解科学对社会的影响从而具有参与国家科技决策的意识和能力在内的综合的科学素质。对于以提高综合的科学素质为目的的科普工作来说,必须更新和扩展科普观念,把科学和民主两大启蒙要素同时贯穿在新时期的科普工作之中。新科普的目标是,不但要使人(因为有科学知识而)“聪明”起来,还要使人(因为有参与科学决策的意识而)变得“有尊严”起来。
科普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不够,科普专业人才缺乏,是目前制约我们科普事业取得最大成效的直接原因。
主力之变:业余到职业
在传统的科普看来,科普就是专业科学知识的通俗化,因此科学家常常被看成是科普的主力军。其直接的理由是科学家最懂得科学知识、最内行,对科学最有发言权。近几年又增添了新的理由,说科学家所从事的研究工作花的是纳税人的钱,科学家有义务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与这个理由相关的,出现了一些意见,比如,要求有关部门制定政策,强制性地要求科学家在做完学术研究之后同时要对自己的科研工作做一个科普版本;要求有关部门制定政策,强制性地规定做科普工作也算科研成果,也可以评职称等等。
实际上,科学家的主业应该是科学研究,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推进科学前沿上,科普无论如何是他们的副业。科普是与科研完全不同性质的一类工作,科研搞得好的科学家不见得搞科普也在行。所以,他们虽然对科学最内行,最有发言权,但是搞科普不是他们的正业。至于说科学家花的是纳税人的钱,他们有义务搞科普,那是从科学共同体整体上说的,也就是说,整个科学共同体有必要支持科普事业,而不是要求每位科学家都直接从事科普工作。
事实上,科学共同体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支持科普事业,让科学家直接从事科普工作只是其中的一种。实际情况也是,热情参与科普工作的通常只是一些“退伍”的科学家。
应该肯定,科学家在传统科普事业中一直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几十年来,中国的科学家群体以科普讲座、科普报告和科普写作的方式,为中国的科普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很显然,一个没有职业化队伍的社会事业不可能取得广泛而深入的成效。当前科普工作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是过分把注意力放在动员科学家参与(虽然这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上,而忽视了真正的科普主力军即科普专业队伍的培养、引导和管理。
由于大众传媒(包括新闻出版、电视、电台等)成了信息传递的主要渠道,它们面对最广泛的人群,今日科普的主力军应当是大众传媒中的科技传媒。前面提到的《2003年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已经显示,科技传媒在中国科普事业中发挥着最大的作用,全民科技素质的提高与科技传媒的工作直接相关。因此,所谓专业科普队伍主要指的是专业化的科技传媒队伍工作者,包括报社、杂志社、电台、电视台、出版社的科技记者、科技编辑、科技编导,当然也包括科普场馆的科普辅导员、讲解员、教具设计和制作者以及职业科学作家。
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科技传媒对于自身所肩负的科普工作的使命缺乏足够的自觉,政府用于支持科普事业的各种资源(财政支持和政策倾斜等)没有真正有效地用于科技传媒,科技传媒工作者的职业化专业化程度太低。
在这些问题中,科普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不够,科普专业人才缺乏,是目前制约我们科普事业取得最大成效的直接原因。
职业化不足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中国的传媒体制正处在转型时期,尚未成熟和稳定,传媒人员的职业流动性太大,许多科技传媒工作者本来并不是干这一行的,也没有打算一辈子干这一行。
第二个就是缺乏职业化的科技传媒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尽管近十几年开办了越来越多的新闻传播学院,但是科技传播专业十分缺乏,只有中国科技大学设有一个科技传播系,招收本科生。“由于缺乏科学传播的专业教学体系,成千上万从事科技影视、科技报道和科技出版的编导、编辑与记者,很少受过正规科学传播学的训练。缺乏一支专业化的训练有素的科学传播队伍,大众传媒就难以开展高水平的科学传播工作。”人才问题已成为中国科普传播的瓶颈,在高校建设科学传播专业是大势所趋。
政府在科普事业中扮演的角色发生重大转变:政府要改变大包大揽、直接开展科普活动的传统做法,转而推进科普的社会化、产业化、民间化。
职能之变:直接管理到引导
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变相关联的最大的趋势是,政府在科普事业中扮演的角色发生重大转变:政府要改变大包大揽、直接开展科普活动的传统做法,转而推进科普的社会化、产业化、民间化;政府不再直接从事科普工作,而主要执行资源分配和管理监督的职能。
受多年计划体制的影响,中国科普的民间化、市场化程度极低,这是制约中国科普工作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应该放弃过去那种政府包办科普的思路,大力鼓励民间化、市场化。目前官方直接组织的科普工作较多形式化,以造声势见长,实效不大。按照市场核算的眼光看,投入与收效不成比例。
因此,我们提出三点建议:第一,政府目前要在制定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科普政策上下功夫,改变目前以政府直接参与、计划味道很浓的科普政策体系。第二,政府要考虑多种方式的加大投入,而改变过去“直接拨款、拨到部门”的传统思路。要考虑建立一个独立的国家科普基金会,以基金会的管理方式统筹管理国家科普经费的发放和监督使用。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支持,也可以采用基金会的方式进行,改变计划体制下监督管理不力的问题。第三,要考虑通过税收优惠的方式,推进科普事业的产业化、市场化,引导民间资本向科普事业注入。
· 人物介绍
吴国盛,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教授、北大科学传播中心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北京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著作有《反思科学》、《让科学回归人文》、《自由的科学》、《追思自然》、《科学的历程》、《希腊空间概念的发展》等。
来源:科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