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住呼吸 禪思之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23:44:07
禪思之始
現在我來解說如何進行修習集中心意。在開始之前,跪下來,雙手合十舉在前額之上虔誠地敬禮三寶,口誦如下:
敬禮世尊(頂禮)
敬禮正法(頂禮)
敬禮聲聞僧伽(頂禮)
然後以身、口、意來表達你對佛陀的敬意:
敬禮世尊、阿羅漢、等正覺,
敬禮世尊、阿羅漢、等正覺,
敬禮世尊、阿羅漢、等正覺。
並皈依三寶:我皈依佛,我皈依法,我皈依僧。
第二遍我皈依佛,第二遍我皈依法,第二遍我皈依僧。
第三遍我皈依佛,第三遍我皈依法,第三遍我皈依僧。
接著下定決心,我皈依佛陀——純淨者,完全解脫煩惱者;我皈依他的法——戒律、修習和果証;我皈依僧伽——四雙(八士)的聖弟子,從現在一直到我命終。
我盡形壽皈依佛陀,
我盡形壽皈依正法,
我盡形壽皈依僧伽。
接著作意(明確地)說明自己持守5戒、8戒、10戒或227戒——依據你平常所能持守的戒律項目而定,用單一的誓詞來表達:
我持守五戒。(三遍,此為持守五戒者)
我持守八戒。(三遍,此為持守八戒者)
我持守十戒。(三遍,此為持守十戒者)
尊者,我是清淨的;佛法僧憶持,我是清淨的。(三遍,此為持守227戒者)
現在,你已經宣說自己對佛、法、僧三寶的純淨意念、言語和行為,頂禮三次,坐下,雙手合十放在胸前,穩定你的思緒,開發四梵住:慈、悲、喜、捨,沒有例外地散佈這些心意給一切眾生,就叫做無量梵住之心。對那些有著困擾記憶的人們,有簡短的巴利用語如下:
Metta(慈愛,願你自己和一切眾生都幸福)
Karuna(悲憫你自己和別人)
Mudita(隨喜,欣悅你自己和別人的善行)
Upekkha(泰然捨棄那些應當放下的事物)
第一個方法
單盤半蓮花坐,右腿在左腿上,手掌向上交疊於大腿之間,右手在左手之上,保持身體正直,心意就緒,合掌於胸前致敬,憶念佛法僧的功德:「佛陀是我皈依處,正法是我皈依處,僧伽是我皈依處。」
然後心裡默念佛陀、佛陀,達摩、達摩,僧伽、僧伽。雙手放回腿上,並在心裡默念「佛陀」三次。
然後憶念呼吸,成雙地計數呼吸,首先吸氣時憶念「佛」,呼氣時憶念「陀」,十次。然後再開始,吸氣時憶念「佛」,呼氣時憶念「陀」,七次。然後再開始,呼吸一次,憶念佛陀一次,共五次。然後再開始,呼吸一次,憶念佛陀一次,共三次。依此三次法憶念呼吸。
現在你可以停止計數呼吸了,只要吸氣時憶念「佛」,呼氣時憶念「陀」,讓呼吸輕鬆而自然,保持心意完全靜止,專注於呼吸在鼻孔的出入。當呼出時,不要讓心意隨之而出去;當吸入時,不要讓心意隨之而進入。讓你的覺知開闊而寬廣,不要太過逼迫心意。放鬆,就像你呼出於開闊的空中。保持心意靜止,就像海邊的柱子,當水漲時柱子不隨之而漲,當水退時柱子不隨之沈沒。
當你已經達到這個靜止的程度時,你就可以停止憶念佛陀了,只要覺知呼吸的感受就好了。
然後慢慢地把你的注意力帶進來,專注於呼吸的各層面,可以產生各種直覺能力的重要層面: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知道人、畜死後轉生處,以及各種元素或潛力的相關知識,能夠運用於身體上的。
這些元素是來自於呼吸的據點。第一個據點,集中心意在鼻尖,然後慢慢移動到前額中央,就是第二個據點,保持你的覺知寬廣,讓心意在前額休息一會兒,然後再把它帶回到鼻尖。繼續在鼻子和前額之間來回移動,就像一個人上、下爬山一樣,七次,然後讓它安頓在額頭,不要讓它再回到鼻子上。
從這兒,讓它移動到第三個據然,頭頂的正中央,並讓它在那兒安頓一會兒,保持你的覺知寬廣,吸入呼吸到達那一點,讓它瞬間遍佈整個頭顱。然後讓心意回到前額的中央,在前額和頭頂之間來回移動七次,最後讓它停留在頭頂上。
接著把它帶到第四個據點,腦中央。讓它停留一會兒,然後再帶它回到頭頂,在這兩點之間持續來回移動,最後讓它安頓於腦中央,保持你的覺知寬廣,讓腦部微細的呼吸遍及身體的下方。
當你到達這點時,你可能會發現呼吸開始產生各種禪相,例如看到或覺得熱冷,頭部的刺痛感,你可能會看到一團蒼白、模糊的蒸氣,或是你自己的頭顱。即使如此,也不要讓你自己受到任何禪相的影響,如果你不想要讓禪相出現,就做深呼吸,直入心裡,它就會立即消失。
當你看到禪相已經出現時,仔細地將你的覺知專注於其上,但是每次只能專注於一個禪相,選擇一個最舒適的就好。一旦你已經掌握住它,就擴充它,讓它跟頭部一樣大。明亮白色的禪相對於身心是有益的,它是清淨的呼吸,可以清潔體內的血液,降低或消除疼痛的感覺。
當你有了這個大如頭部的白光時,把它帶到第五個據點,胸部的中央,一旦它穩固地安頓了,就讓它遍滿胸部,讓這呼吸儘可能地深白、明亮,然後讓呼吸和光明都遍及全身,出於每一毛孔,直到身體的不同部位自行顯相為止。如果你不要顯相,做二、三次深呼吸,它們就消失了。保持你的覺知靜止而開闊,不要讓它拴住或被任何禪相影響了,它的發生當可轉為呼吸的光明。小心守護心意,保持一心,讓它作意於單一的專注,微細的呼吸,讓這微細的呼吸充滿全身。
當你已經到達這點時,知識就會漸漸地開始展開,身體將會輕安,就像絨毛。心意將會得到甦息——柔順、穩固、自足,那將是一種非常殊勝的感受,身體快樂而心理安寧。
如果你想要獲得知識和善巧,就修習這個步驟,直到你熟練於進入,離開和停留在本處為止。當你已經精通於它們時,你就能生起呼吸的禪相——明亮的白球或光團——隨時應你所需。當你需要知識時,只要讓心意靜止並放下所有的主觀偏見,只留下光明,憶念一遍或二遍任何你想要知道的事情,內在的或外在的,關於自己的或別人的,知識就會生起,或者心靈圖相就會出現。若要完全精通,你必須,如果可能的話,直接地向修習並善於此道的人學習,因為這類知識只能從集中心意的修習產生。
從集中心意產生的知識可分成兩類;世間和超越世間的。在世間的知識,你執著於自己的知識而看到一面,然而所顯現生起的知識則是另一面。你的知識和你的神通力所給你的知識,是真假混淆在一起所組成的,但是這裡的「真」只是就心理形成的層次上而言,而任何事情的形成都有著變遷,不穩定和無常的本性。
所以當你想要前往超越世間的層次時,彙集所有你知道、看到的事情成為單一的一點——心意專精於一(一心)——看到它們都有著相同的本性,把你所有的知識和覺知,彙集到同一點,直到你能清楚地看到真相:這一切事物的本性都只是生起和消逝而已。不要執著地認為你所知道的事情,也就是你的成見乃是你的,不要執著地認為從你內在所產生的知識乃是你自己的,讓這些事情聽其自然而去。如果你執著於自己的成見,你正是執著於痛苦。如果你執著於自己的知識,它就會變成痛苦的原由。
所以,心意集中而靜止理當生起知識,這知識即是正道,一切你所經歷的事都是在讓你瞭解苦。不要讓心意被知識綁住了,不要讓它被顯現於你的成見綁住了,讓它聽其自然而去。讓心意安寧,不綁住心意,或臆測它是如此那樣的。只要你臆測自己,你就正受著無明之苦,當你真的知道了,超越就會從你的內在生起——最高的利益,人類最殊勝的幸福。
摘錄基本的修習步驟如下:
1.消除心意裡一切不良的成見。
2.讓心意安住於善良的信念中。
3.彙集所有善良的信念,合而為一——禪思專注(禪那)的一心。
4.思惟這一個信念,直到你見到它是如何地無常、苦、無我——空虛。
5.讓一切好的和壞的成見順其自然,因為好的和壞的住在一塊,(無常的)本性是一樣的。讓心意隨順它的本性,讓覺知隨順其本性。覺知不生起,也不消逝,這是念住法——安詳的實質。它知道善良,但覺知不是善良,善良也不是覺知;它知道邪惡,但覺知不是邪惡,邪惡也不是覺知。換言之,覺知是不執著於知識或已知的事物。它的本性是真正地自然——完美無瑕而清淨的,就像荷葉上的水珠仔,因此稱之為不形成的屬性,真正的元素。
當你能夠追隨這五個步驟時,你將會發現奇蹟出現在你的心裡。修習寧靜和內明禪思的成果,已經說過,分為二類:世間的可以提供自己身體的安寧和世人的安寧;超越世間的,提供自己心意的安寧,帶來平靜、清涼、神采奕奕的幸福,一路通向解脫涅槃——免於生老病死。這是就呼吸禪思的主要原則做簡要的解說。如果你有任何問題,或是在應用這些原則於修習時,遇到任何困難,而你也希望直接地向教授此法的人學習的話,我將會盡最大的能力來幫助你,好讓我們都能達到佛教的安詳與寧靜。
大部份的人們都會覺得下一章的第二個方法,比上述的第一個方法容易而且輕鬆。
第二個方法
有七個步驟:
步驟1
開始作三或七個長呼吸,入息時憶念「佛」,出息時憶念「陀」,保持禪思與呼吸的節奏一樣長。
步驟2
清楚地覺知每一入、出息。
步驟3
當入、出息時觀察呼吸,注意呼吸是否舒適,寬闊或狹窄,窒礙或流暢,快速或緩慢,溫暖或清涼。如果呼吸不覺得舒適,就變換呼吸的方式直到舒適為止。例如長入息和長出息不舒適的話,就嘗試短入息和短出息。一旦發現你的呼吸覺得很舒適,就將這舒適的呼吸感受分佈到身體的各部位。開始將這呼吸的感受引入頭顱內,並讓它一路沿著脊椎流佈下去。接著,如果你是男性的話,讓它流下右腿到你的腳底,通往趾尖而後出去,進入空氣中。再度將這呼吸的感受引入頭顱內,並讓它沿著脊椎流佈下去,流下左腿一直到你的趾尖而出去,入於空氣中。(如果妳是女性,那就由左邊開始,因為男性和女性的神經系統是不同的)。接著讓這呼吸的感受從頭顱向下流入兩肩,經過你的手肘和腕部,到達你的指尖而後出去,進入空氣中。讓呼吸在喉嚨的地方,向下流佈到前身的中樞神經,經過肺和肝,一路下到膀胱和尿道。把呼吸引入胸部的正中央,讓它一路下到你的腸道。讓所有這些呼吸的感受散佈,好讓它們聯結起來一起暢流,你將會感受到一種大有增進的安寧感。
步驟4
學習四種調整呼吸的方法
a.長入息和長出息
b.短入息和短出息
c短入息和長出息
d長入息和短出息?帠拑徆A的方式呼吸,或者,更好的是,學習舒適地以四種方式呼吸,因為你的生理機能和你的呼吸一直變化著。
步驟5
熟悉心意的據點或焦點——呼吸棲息的地方——並集中覺知在你認為最舒適的地方。有些據點如下:
a.鼻尖
b.頭部的中間
c.上顎
d.喉嚨
e.胸(肋骨尖端)
f.腹部(或上面的某一點)
如果你經常頭痛或有神經上的毛病,就不要專注於喉嚨上方的部位,同時不要強迫呼吸或讓它陷入失神(無知覺)狀態。自然流暢地呼吸,讓心意與呼吸安閒恬適,但不要讓它溜掉了。
步驟6
擴展你的覺知——對覺受的認知——遍及全身。
步驟7
結合全身的呼吸感受,讓它們一塊兒舒適地暢流。儘可能地保持寬廣的覺知,一旦你完全地覺知了呼吸的各層面,你就已經認識了身體的內在,你也將會瞭解其它各方面。呼吸的本質有許多層面:呼吸的感受流入神經,流散在神經週遭,從神經遍及每一空隙,有益的和有害的呼吸感受,隨其本質而混合在一起。
摘要:
(a)為了改善已經存在你身體各部位的能量,以便你能夠與疾病和痛苦等相抗衡。
(b)為了澄清已經存在內心的知見,以便能夠成為一個善巧的基礎去解脫和淨化心意,你心裡必須永遠記住這七個步驟,因為它們絕對是各層次呼吸禪思的基礎。當你已經精通於此道時,你就會開闢出一條主要的道路來,至於路邊小徑——呼吸禪思的突發事件——它們雖然多彩多姿,但並不重要。如果你堅持這七個步驟並盡力去修習,你將會完全安然無恙。
一旦你已經學會讓呼吸就緒,那就像是你已經把屋內的每一個人都安置妥當。呼吸禪思的偶發事件就像屋外的人們一樣,也就是客人,一旦你屋內的人們都循規蹈舉,你的客人也必須一致看齊。
這裡的客人就是幻相和遊盪的呼吸,他們在你調適呼吸的領域內將會經過:從呼吸生起各種幻相並會出現形像——亮光、人物、動物、你自己,別人;或聲音——人聲,有些是你認識的,有些則否。有時幻相會以氣味出現——芬芳的,或如屍體般的惡臭。有時入息會讓你覺得遍滿全身,使你沒有飢渴的感覺。有時呼吸會在身上傳遞暖、熱、冷或刺痛的感覺。有時它會引起一些你從未發生過的事情,瞬間泉湧於心。
所有這些事情都歸類為客人,在你去接待客人之前,你必須把你的呼吸和心意安排就緒,讓它們安穩。接待這些客人,你首先必須要在你的控制之下來帶領他們。如果你不能控制他們,就不要跟他們打交道,他們可能會引導你走入歧途。但是,如果你有操控他們的能力,他們未來將可為你所用。
操控他們的能力,意即透過思想的力量,以意願來改變他們(亦即似相)——讓他們變小,變大,送到遠方去,帶到近處來,讓他們出現或消失,送他們出去,帶他們進來,那時你才能運用他們來訓練心意。
一旦你已經調伏了這些幻相,它們就會促使感官的能力提升;不必睜開眼就看得到的能力;聽到或聞到遠處聲音或香氣的能力;品嚐存在空氣中各種元素的能力,且能應用於身體上來克服飢餓和渴愛的感覺;用意願來生起特定感覺的能力——當你想要感覺涼爽的時候就感到涼爽;要熱即熱;要暖即暖;要體力即強壯——因為世間各種有益於身體上的元素都會來到並出現在你的身上。
心意一樣地也會提升,將會有能力去開發直觀(神通):回憶前生的能力,知道眾生死後再生於何處的能力,消除心意中滲漏煩惱的能力。如果你夠機警的話,就可以接待這些客人,並安排他們在家裡工作。
這些是呼吸禪思的若幹偶發事件,修習時如果你遇到它們,就徹底地檢查它們,不要因它們出現而高興,也不要不高興而想要否定它們的出現。保持心意平正、中立,要縝密周詳,仔細地思考所出現的一切,看看它是否可信,否則它可能會引導你做出錯誤的假設。善和惡,是和非,高和低,都取決於你的心意是敏銳或遲鈍,還有你是否夠機智。如果你冥頑不靈,即使高的也會變成低的,善的也會變成惡的。
一旦你認識了呼吸的各方面和它的偶發事件,你就能獲得四聖諦的知識。此外,當身體生起痛楚的時候,還可以消除身體上的疼痛。念住是藥物中活躍的成份,呼吸則是溶劑。念住可以清潔和淨化呼吸,純淨的呼吸可以清潔全身的血液,而當血液被清理乾淨時,就會消除許多身體上的疾病和疼痛。例如,你被神經失調所苦,它們會完全消失,進而你將能夠強化身體,讓你覺得有很大的健康和福利的感受。
當身體覺得安適的時候,心意就能安頓下來並得到歇息,一旦心意得以歇息,你就會得到力量,有能力解除靜坐禪思時所有的苦受,所以你就能夠持續靜坐幾個小時。當身體免於疼痛,心意就免除了障礙,身體和心意都很強壯,這就叫做定力。
當你的定力如此強壯時,它就能夠生起辨識力;有能力去知見苦、集、滅、道,在呼吸中一切都了了分明。我們可以這麼解釋:吸入和呼出是苦——吸入,生起的痛苦;呼出,消失的痛苦;當呼吸出入時未予覺察,就不知道呼吸的特性乃是痛苦的原因。吸入時了了分明,呼出時了了分明,清清楚楚地知道它的特性?]就是保持你的知見與呼吸的真相一致——就是正見,正道的一部份。知道那些呼吸的方式是不舒服的,知道如何去改變呼吸;知道「那個呼吸的方式是不舒服的,我必須要這樣呼吸才會感到安適」這就是正志(正確的心態)。思考並正確地評估所有呼吸狀態的心理因素,就是正語。知道各種改善呼吸的方式,例如:長入息和長出息,短入息和短出息,短入息和長出息,長入息和短出息,直到你找到最舒適的呼吸方式,這就是正業。知道怎樣運用呼吸去淨化血液,怎樣讓這淨化的血液來滋養心肌,怎樣調整呼吸好讓它來安樂身體並安定心意,怎樣呼吸好讓你身心充沛而甦爽,這就是正命。試著去調整呼吸直到它使身心安寧為止,只要是尚未完全安適,就持續嘗試著,這就是正勤。始終注意著呼吸的出入,知道各種呼吸的狀態——氣流上呼吸,氣流下呼吸,胃的呼吸,腸的呼吸,流經肌肉而從每一毛孔出去的呼吸,持續追蹤每一呼吸出入的這些情況,這就是正念。一顆只專注於呼吸,不攀緣任何其它事物來加以幹擾的心意,直到呼吸微細,生起穩固的定境,然後是解脫的內明,這就是正定。
憶念呼吸被稱為Vitakka(覺、尋),引導思想的意思。調整呼吸並讓它流佈,稱為Vicara(觀、伺),評量的意思。當一切呼吸自在地流遍身體,你覺得身心充沛而甦爽,這就是piti,喜。當身心都得到休息,你就會覺得安詳和寧靜,這就是Sukha,樂。一旦你覺得樂,心意就一定會牢牢地抓緊,全神貫注專一,不再飄蕩於其它任何事物之上,這就是ekaggatarammana,專精於一。這就是初禪正定的五個要素(中譯註:五禪支)。
當內心具足並精通這一切正道的戒、定、慧時,你就得到了深入一切呼吸狀態的內明,知道「這樣呼吸生起良好的心理狀態,那樣呼吸生起不良的心理狀態。」你就不會被各種呼吸的狀態所追逼——那些形成身體、言語、心意的因素,不論是善的或是惡的,你都讓它們順其本性而去,這就是痛苦的解除。
另外,也可用較簡要的方法來闡示四聖諦如下:吸入和呼出是苦聖諦。不了了分明於吸入,不了了分明於呼出,這就是苦集一無明,愚癡。很清楚地透視呼吸的一切形態,你就能夠不執著的放下它們,這就是苦滅。持續地念住呼吸的各種形態就是苦滅道跡聖諦。
當你能做到這樣,就可以說你是正確地遵循著呼吸禪思之道。你的意識不是無明的,你具有清楚地了知四聖諦的善巧,你能証得解脫。解脫就是心意不執著於低級的因和低級的果——那也就是苦和苦集;也不執著於高級的因和高級的果——苦滅和苦滅道跡。那是一種不執著於所知事物的心意,當你能夠脫離這些事物,你就已經精通於解脫的善巧了——也就是說,當你知道何者形成開始,何者形成結束,何者介於兩者之間,讓它們順其本然,正如偈語所說:一切法(現象)無我。
執著於我們所緣知的事物——四大元素,五蘊,感官和它們的對象——稱之為感官的執著,當我們這樣執著的時候,我們一定會被形成此身、語、意的因素所愚弄,這一切都從無明生起。
佛陀在因和果上都是完全的專家,既不執著於低級的因和果,也不執著於高級的因和果。他是超越因果的,苦樂都在他的受用之下,但他卻都不執著於它們,他完全地知道善和惡,完全地了知我和無我,但卻不執著於任何事情,【他深諳可作為果証因緣的對象(業處)——也一樣地任其受用:】(【】內英譯漏字,係由中譯者推測而譯之)他知道如何顯現「不知」或「知」,如何在他的佈教工作中運用「不知」和「知」。至於痛苦的解除,也在他的受用之下,但並不執著於它,因此我們真的可以說他是完全的貫通。
在佛陀能夠如是放下這些事情之前,他首先要全力用功來增長它們,然後才能放下它們。他從富足放下,不像一般人「放下」是出於貧窮的無奈,即使他放下這些事物,它們仍在他的受用之下,他從未摒除在他成就正覺之前所努力的戒、定、慧。他持續運用戒、定、慧的各方面,一直到他般涅槃,即使在他將要涅槃的時刻,仍然全力運用禪定——也就是說,他的般涅槃是發生在有色禪那和無色禪那的定境之間。
所以我們不應該放棄戒、定、慧。有些人不想遵守戒律,因為他們擔心被束縛住了。有些人不想修習禪定,因為他們擔心變成白癡或瘋子。事實的真相是,通常我們就已經是既癡又狂了,而修習心意的專注,正是用來終結我們的無知和瘋狂。一旦我們適當地訓練自己,我們就會長養純淨的智慧,就像一顆彫琢的寶石,自然能夠發出光芒,這才是名符其實的真智慧。它個別地為我們生起,稱之為:即身觀察,緣自覺知。
我們大都誤解了智慧的本質,我們把虛偽的智慧,混合著種種觀念,並用它來掩飾真正的事物,就像一個人把玻璃塗上水銀,好讓他能夠看到自己和別人的映像,認為他已經找到一個觀察真理的巧妙方法。實際上,他不過像是一隻猴子在照鏡子:一隻變成二隻,持續玩著映像的把戲,直到水銀被磨掉為止。那時就變得垂頭喪氣,不知道映像最初是從什麼地方來的。所以當我們獲得虛偽的智慧時,不經意地,用推想和臆測來調和我們認為已經理解的事物;當面臨死亡的時候,我們就得朝著悲哀走去了。
自然智慧的決定性因素唯有來自心意的訓練,就像鑽石閃閃發光——不論在黑暗或光亮的地方都光輝燦爛,而鏡子只適用於明亮的地方,如果把它拿到黑暗的地方,你就完全看不到影像了。但是一顆經過雕琢的寶石,閃爍著自己的光輝,到那裡都是燦爛的,這就是佛陀的教導。世界上沒有封閉或隱密而智慧不能洞悉的地方,這智慧的寶石讓我們能夠摧毀渴愛、執著和無明的意識,而達到最卓越的成就---解脫---從痛苦、死亡和覆滅中解脫——自然地存活於不死的真實中。
一般來說,我們似乎只對智慧和解脫感興趣;立刻,我們就想從苦、無常和無我的教導開始——如此一來,我們就會到不了任何地方。在佛陀教導「世事無常」之前,他曾經(試著)去瞭解它們所謂的「常」;在教導「世事皆苦」之前,他曾經(試著)去轉變「痛苦」成為「快樂」;而在他教導『世事無我』之前,他曾經(試著)去轉變「無我」成為「我」;因此才能夠看到什麼才是恆久而真實的,以及隱藏在無常、苦、無我之內的虛假(中譯註:常、樂、我)。他彙集這一切的特性為一,他彙集一切的無常、苦、無我成為一件相同的事---世間諸行---全世界到處都是一樣的;至於常、樂、我則是另一類。依法而行,然後他放下兩者,不執著於常或無常,苦或安樂,我或無我,因此我們才能說他已証得解脫,純淨和自在,因為他一點也不需要執取諸行——不論是世間或法義。
這是佛陀修習的特性,至於我們自己的修習,大部份的行為都好像胸有成竹一般,好像還沒有開始就已經成功了。換句話說,我們只想要放下並且達到安詳、解脫,但是如果我們沒有打好足夠昀基礎,我們的「放下」一定會成為「欠缺」;我們的「安詳」一定會成為「支離破碎」的,我們的解脫也一定是錯誤的。我們這些真誠地求好而只想要求善的人,應該問自己,是否已經打好適當的基礎了?如果我們沒有為解脫和放下打好適當的基礎,我們如何能夠自在呢?
佛陀的教導,戒德可以克服普通的煩惱,也就是由言語和行為所造成的錯誤;禪定可以克服中度的煩惱,諸如貪欲、瞋恚、昏沈、悼舉、猶疑;而智慧則可克服微細的煩惱,諸如渴愛、執著和無明。雖然有些人的智慧很敏銳,他能夠清楚地解釋教義的微妙之處,似乎卻無法擺脫戒德所能克服的普通煩惱,這顯示他們的戒德、禪定和智慧一定有某些缺陷。他們的戒德很可能都是表面的,他們的禪定是有瑕疪的,他們的智慧則是粉飾的光滑——就像玻璃塗上水銀(的鏡子)——因此他們無法達成目標,他們的行為正如古諺所說的:「刀不入鞘」,也就是光說不練,有口無心;又如「巢外下蛋」,一味向外尋求好,卻不訓練心意的專注;又如「沙上築基」,試著尋找不具體的保障。這一切一定會帶來失望,這樣的人們仍未找到值得皈依之處。
所以我們必須打好基礎,安排良好的修行因緣次第,因為我們所期望的一切果証,都從因緣而湧現。
奮起吧!訓練你自己的心意!
開始評量你自己,
吸入、呼出。
禪那
現在我們要以禪那的標題來摘錄呼吸禪思的方法。
禪那意即當我們處理呼吸時,專注或集中焦點於一個單一的對象或事物。
1.初禪有五個要素(五禪支):
覺想(覺、尋)---憶念呼吸,直到你能清楚地覺察它而不再散亂。
一心(專精於一)---心念呼吸,不讓它遊盪到別的對象去,注意你的念頭,讓它們只處理呼吸,使呼吸達到舒適之境。
評量(觀、伺)——知道怎樣讓這舒適的呼吸覺受遍佈全身,並與體內其它的呼吸覺受協調一致。一旦身體被呼吸所安撫,痛苦的感覺將趨於平靜,身體將充滿好的呼吸能量(心意專注於有關呼吸的問題)。
為了初禪的生起,這三項特質必須在同一個呼吸之流上一起具備。這呼吸之流,於是能夠一路帶著你到達第四禪。覺想(憶念)、一心和評量是因緣,當因緣完全成熟時,結果將會顯現:
歡喜——一種難以抑制的,身心洋溢和心曠神怡的感覺,超然物外,直趨心意。
安樂——從身體的平靜和鎮定所生起的肉體上的舒適;從心意的自得其樂、寧靜、安詳和泰然所生起的心理上的滿足。
喜和樂是結果,初禪的五個要素因此只分為兩種,因緣和結果。
當喜和樂愈強,呼吸就愈微妙;你專注的時間愈長,結果就愈強壯有力,這使你不再注意覺想和評量這些清明的初基,而完全地依靠著一個單獨的因素——一心,你進入了第二禪(道心)。
2.第二禪有三個因素:歡喜、安樂和一心(道心)。這指的就是曾經體驗過來自初禪結果的心意狀態。一旦你已經進入第二禪,歡喜和安樂就愈強壯,因為它們依靠在一個單一的因緣——一心之上。從此由它來照料功課,專注於呼吸,好讓它愈來愈微細,保持穩定和靜止,身心都有著安樂和舒泰的覺受,心意比以前更穩定和熱心。當你繼續專注著,歡喜和安樂就愈強壯,而且開始膨脹和收縮。繼續專注於呼吸,推動心意深入一個更微妙的境界,以擺脫歡喜和安樂的活動,而你就進入了第三禪。
3.第三禪有二個因素:安樂和一心。身體是安靜、不動和寂靜的,沒有痛苦的感覺生起來打擾它;心意是寂靜和靜止的,呼吸是微細、流暢和寬廣的。一種白如棉花(原棉)似的閃爍之光遍及全身,靜止了所有身心不適的感覺。不管其它的,持續只照料著寬廣、微細的呼吸。心意是自在的,沒有過去或未來的思慮打擾它,心意由它自己支撐著。四大性質——地、水、火、風——和諧地遍佈全身,你幾乎可以說它們是純粹地遍布全身,因為呼吸有力量控制和善加照料其它的(四大)性質,讓它們和諧一致。念住伴隨著一心,如是運作著,呼吸充滿身體,念住遍及全身。
繼續專注,心意是光明而強壯的,身體則是輕安的,安樂的感覺靜止了。你對身體的覺受是穩定和均勻的,你的覺識裡沒有任何間隙,所以你能放下安樂的覺受,安樂的顯現靜止了,因為四(大)性質是平衡而不再活動。一心、因緣,有力量更深沈地專注,帶著你進入第四禪。
4.第四禪有二個因素:捨(泰然捨棄)和一心,或念住。在第四禪裡的捨和一心是強而有力地專注著——堅固、安穩而明確,呼吸的元素是絕對的靜止,不起任何漣漪和間隙。心意,中立而靜止,放下所有過去和未來的主觀偏見。呼吸,成為當下,是靜止的,就像不起任何波瀾或風浪的海洋或天空。你可以知道遠方的景相和聲音,因為呼吸是均勻而不起微波的,因此作用猶如銀幕一般,對於投射於上面的任何東西,都會給予清楚的反射。知見從心意生起,你知道,但保持中立和靜止;過去、現在和未來全都是中立而靜止的,這是真正的一心,專注於呼吸的安寧和靜止。身體裡所有的呼吸部份都連結著,所以你可以透過每一個毛孔來呼吸,你不必透過鼻孔呼吸。因身體裡的呼吸,吸入、呼出和其它方面都形成了一個單獨而統一的整體。呼吸能量的各方面都是均勻而充滿的,四(大)性質都有著相同的特徵,心意是完全地靜止。
專注是強壯的;透著泛紅的光輝。
當知這就是大念處。
心意放射著光輝而明亮——
如日之光,
不為煙雲或薄霧所遮蔽,
用它的光線照亮著地球。
心意向十方放射著光輝,呼吸是明亮的,心意則是光輝燦爛的,因為專注於念住。
專注是強壯的;透著泛紅的光輝。
心意具有能力和權威,所有的四念處聚合成一個,再也沒有「這是身體…這是感受…這是心意…這是心法」的分別,它們不再是四個,這就是所謂的「大念處」,因為四個念處中再也沒有一個是可以分開的。
心意是穩固地貫注著
集中而真實
此乃專注的力量所致
念住和自我意識合而為一:這就是所謂一道(ekayana-magga)的意思——(四大)性質和(四)念處之間的和詣,四合一,產生了偉大的能量和警醒,淨化的內在之火能夠完全地排除所有隱藏著的黑暗。
當你愈強烈地專注於心意的光明,從放下一切主觀偏見所產生的力量,就能夠讓心意所向無敵。你就像一個爬到山頂上的人,有權利觀察各個方位。心意的住處——呼吸,支持著心意的解脫——是在一個增上的境界裡。因此,心意能夠以法義的觀點,清楚地看到所有事物的形成(諸行),也就是元素、蘊、根。就像一個人拿著相機到飛機上去,他可以實地拍攝下面的每一件東西,所以一個到達這個境界(世間解)的人,可以如實地看到這個世間和法義。
此外,在心意的領域裡也出現另一種覺知,叫做解脫的內明(解脫知見)或是解脫的善巧。元素或(四大)性質獲得潛力,心意則得活潑的能力。當你需要世間或法義知識的時候,深沈而有力地貫注心意於呼吸,就在心意的專注力量觸及純粹元素的當下,直覺的知識就會從那個元素中泉源而出。就像唱機上的唱針,當它觸及唱片的當下,就會產生各種聲音。一旦你的念住專注於一個純粹的對象上,然後如果你想要形象,形象就會出現;如果想要聲音,聲音就會出現;不論是近或遠,不論是世間或法義,不論是關於自己或別人,現在或未來,任何你想知道的。當你專注下去,想到你想要知道的,它就會出現,這就是內明之智——直覺的敏銳性,能夠知道過去、現在和未來,一個很重要的意識層次,只有你自己才能知道的(中譯註:即身觀察緣自覺知)。元素群就像收音機的電波穿越空中,如果你的心意和念住是強壯的,你的技巧已經高度開發了,你就可以運用那些元素來跟整個世間接觸,好讓那些知識能夠從你的內在生起。
當你已經精通第四禪時,它就能夠作為八種善巧的基礎:
1.毘婆舍那智——清明、直覺的內明,在心裡或身體的現相生起、停留和消失時,得以深入其中。這是一種特別的內明,只能從心意的訓練而來,它能以兩個方式發生:
(a)對於事件未經思考而知道
(b)對於事件加以思考而知道——但並不是像一般知識那樣,要經過長久的深思之後才知道。瞬間的思考,立刻就明白,像是一團棉花浸泡著汽油,當你點著火柴靠近它,立刻就著火了。這裡的直覺和內明就是這麼快速,它和一般的辨識智(分別智)有所不同。
2意成神變:運用心意去影響事物的能力
3.神通變化:展現超能力,例如:創造特定的形象,讓特定的群眾都能看見。
4.天耳:聽到遠處聲音的能力。
5.他心智:知道別人心意的層次?蔗帤c,高或低——的能力。
6.宿命智:記憶宿生的能力。(如果你証得這個善巧,你就不會再懷疑,到底死亡之後是滅絕還是再生。)
7.天眼:看到粗陋和微妙形象的能力,不論遠和近。
8漏盡智:減少和消除內心煩惱滲漏(中譯註:諸漏)的能力。
這八種善巧唯獨從心意的專注而來,因此寫下這個濃縮的綱要,基於心意持續念住呼吸的技術來達到禪定和禪那。如果你熱愛這些事情所產生的好處,你就必須轉移你的注意力去訓練你自己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