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的雨披 作者:毕淑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08:31:27
书的雨披
毕淑敏
一日,为某单位签书,共计2000本。想想吧,将自己的名字反复书写2000遍,多么单调无聊!好不容易签完了,我捋着酸楚的手腕说,这一刻,最痛恨的汉字,便是“毕淑敏”三字了。
猛低头,仿佛置身粼粼的水中,到处起伏着晶莹的闪光和玻璃般的碎片。揉揉眼,才发觉脚下都是撕开的塑料膜。
所签的每一本书,都被菲薄透明的塑料袋紧紧包裹,好像披着雨衣的襁褓。因要在扉页上签字,几位同志马不停蹄地撕剪着封塑膜,尚来不及收拾,于是有了遍地的狼藉。
我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他们说,不用谢。常常做这件事呢。
2000本书的雨披,聚成了一座小小的垃圾山。不一会儿,清洁工人将它们拾掇着拉走了,身边恢复了洁净。可是,我的心不再安宁。我知道这2000本书的雨衣,并没有真正消失,它们只是躲藏在了另外的地方,潜伏下来。它们会对环境造成持续的影响。尘风刮起的时候,它们化为肮脏的白旗,挂上树梢。铺排在泥土里,它们顽强抵抗,100年无法融化。壅塞住河道,在水中随波逐流,祸害船只和鱼类。漫天飞舞,藏污纳垢,污染视觉。不幸被动物吸食,就会伤及生命。就算随后极其缓慢开始降解,也会释放出多种有害物质,将水源和大气染浊……
拾起一小片书籍雨衣的残片,在拇指和食指的捻动中,我确认它毫无疑问是属于被严禁的超薄塑料袋,比农贸市场常用的最薄的一次性塑料袋还要薄如蝉翼。想来也是,再轻薄的塑料袋也需负载物品,就算是装一块豆腐,也要有一定的承担力。书本的雨披,只起隔绝的作用,为成本计,自然是用料俭省为宜。
一件小雨衣需要多少钱?我问。
塑料膜加上封塑的手工费,大约要1角钱。工作人员答复我。
为什么不省却这笔开支呢?还有利于环保。我纳闷。
工作人员说,密封起来,减少损耗。
我又问,以前的书,“赤裸裸”的居多,很少穿小雨披。不是也从印厂抵达了书店,如今为何这般如临大敌?
工作人员略微停顿了一下,悄声说,我们防的是那些白看书的蹭书族。他们把书店当成了阅览室,甚至带着干粮到书店来一坐一天。书店为了方便顾客阅读,多半有空调,夏天更成了孩子们避暑纳凉的好地方。有的父母干脆把书店当成了“托儿所”,让孩子整天泡在书店里,又安全又舒适,还能让孩子长知识。到了下班的时间,再到书店门口接孩子,一箭数雕啊。苦了书店,来的都是客,就是不买书,也不能轰人家走啊。蹭书一族中不检点的人,趁人不注意,还会把喜欢的插页或是小赠品顺走……饿了,就吃东西,书弄脏了,他们就换一本再看……卖书的模式是赊销,出版社先把书发到书店,过上几个月才能回款。书店为了招徕读者,也不敢大肆劝阻蹭书的人。一旦书破损了,就退回出版社,自己并无损失。面对着越来越多的残书,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出版者也想出了对策,这就是给书穿雨衣。书架上只摆一两本裸书,豁出去让你看。绝大多数的书都躲在塑料膜里,叫他没法撕开来。这样做,表面看起来增加了成本,但比让蹭书族看残了一大批书,只能化成纸浆来说,还是节约的。
明白了“雨衣”的由来。我对声音越压越低的工作人员说,你干吗这么小声?好像做贼一般?
工作人员说,咱中国是崇尚读书的国家,甚至“窃书都不算偷”啊。书店不让人读书,那会激起众怒。可损失是实实在在的,谁来扛呢?只有想出这一招。大家都心知肚明,只是不说。你没见市场上穿雨衣的书籍越来越多?我估计啊,用不了多长时间,所有的书都会穿上雨衣。
查资料,2006年全国动销的书籍是80万种,2007和2008几乎呈10%的增长势态。如此算来,动销的书籍就将近100万种了。如果每种书按照1 万册计算,大致有100亿本书在流通(我的估算法很不专业,祈谅。)。如果100亿本书都穿上雨衣,天啊,那将是怎样惊天动地的塑料大潮啊!
惶恐。
出书的人,看书的人,卖书的人,都有自己的理由和利益,三只手合谋,共同扼住环境脆弱的咽喉。蹭书的人,是其中的始作俑者,如同负主要责任的大拇指。无偿的阅读,不付出而源源不断地获取,逼得商家奋起回击,以毁坏环境为代价,捂紧自己的钱包。
想不出对策。只有对自己说,毕淑敏你以后一定要万分谨慎地写作,不到骨鲠在喉,不得不吐的时候,你万不要下笔。不然,你就对不起书,对不起造书的纸,也对不起书籍不得不披上的雨衣。
国家图书馆,需要更多的经费,更快地购进图书,丰富藏书,简化借阅手段,让爱好读书的人们,可以在那里光明正大无所顾忌地读书,才是惟一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