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业不是夕阳产业——访钢铁专家董贻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40:58
2005-08-05 13:00更新 来源:全景网
随着今年以来国际钢价的波动和近期我国《钢铁产业发展政策》的出台,钢铁行业再度成为市场关注和争论的焦点之一。日前,记者就业内关注的问题采访了钢铁业专家、原冶金部政策法规司司长董贻正先生。
并非夕阳产业
记者:很多人认为钢铁业是一个夕阳产业,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董贻正:前些年,国际上确实有这种说法,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国家对钢铁行业进行限产,国内持这种看法的人也多了起来。但事实证明这种说法是没有 根据的。进入新世纪后,国际钢铁界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钢铁限产问题。最后一次是在2002年2月,最终就未来10年钢铁限产问题达成了共识:在2010年前,世界钢产量降到7亿多吨。但是,早在2002年的时候,钢产量就增长到了9.02亿吨,2004年更是突破了10亿吨。这样的快速增长,能够说是“夕阳产业”吗?
记者:目前国内钢铁业的发展现状如何?
董贻正:我国从1996年钢产量突破1亿吨后,连续9年钢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已经是举世公认的钢铁大国。从2001年以来的4年中,我国钢产量年增长率达到20.7%,2004年达到了破天荒的2.72亿吨。当年的钢产量比名列世界第二、第三和第四的美国、日本、俄罗斯三国钢产量的总和仅少了200多万吨,而当年增加的钢产量比名列世界第五的韩国还多200多万吨。
寻求可持续发展记者:2004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钢材的市场供求、价格以及钢铁产品结构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您认为今年的行业运行态势如何?
董贻正:国家对钢铁工业实施宏观调控,并不是意味着当前要控制钢产量。就今年的情况看,GDP的增速不会低于8.5%,国民经济对钢材的需求量还会维持在3亿吨以上。宏观调控的关键是要控制包括钢铁业在内的一些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无序增长。应该说,宏观调控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当前我国作为钢铁大国,之所以还没能成为钢铁强国,问题也恰恰出在品种结构和产品质量的提升上。近几年以宝钢为代表的龙头企业的发展之路值得借鉴。宝钢并非一味求大,而是大中求强。
整个宝钢集团2004年的钢产量是1987万吨,销售额却达到1204亿元人民币,去掉非钢产业的收入,宝钢钢铁产品的售价远远超过行业的平均售价,这主要得益于宝钢这些年致力于提升产品档次,提高产品质量,大力增加市场急需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端钢铁产品。
记者:近年来民营资本大举进入钢铁业,对行业发展有何影响?
董贻正:民营钢铁企业的大规模兴起,是一件大好事。我曾走访过一批民营钢铁企业,对它们灵活的机制,精干的 机构,高速的效率,以及一些经营者的执着精神,也深为钦佩。
但是,相当一批民营企业却还是简单地追求规模的扩张,不少民营企业投入10多亿元就要形成100万吨钢的综合生产能力,这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导致了近期内某些品种产能的增长大大超过实际需求,导致市场的无序竞争。对于宝钢这类立足高端产品的钢铁企业来说,目前这种民营企业对其威胁程度并不大。
应对全球化竞争
记者:世界钢铁业重组集中的趋势比较明显,这意味着什么?
董贻正:面对原燃料价格的高涨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世界钢铁行业内通过强强联合、兼并重组、股权合作等形式扩大钢铁企业生产规模,产能进一步集中。据国际上一些权威机构的预测,2010年前世界钢铁产能将进一步集中,会形成几家产能在数千万吨的巨型国际钢铁集团。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集中使得这些集团的产品质量和档次不断提升,对于中国钢铁业来说,这一动向值得关注。
记者:继米塔尔参股华菱管线之后,今年有消息指米塔尔实质性接触国内排名第29位的昆钢、阿塞洛与国内排名第26位的青钢谈判,您认为这对中国钢铁竞争格局有何影响?
董贻正:一方面,中国钢材的广阔市场,导致世界钢铁巨头把目光集中在中国内地身上;另一方面,世界主要钢铁企业的国内并购已基本实现,产业集中度较低的中国钢铁企业就成为跨国企业并购的目标。还有一些跨国钢铁企业也积极进入中国市场。从这一动向看,中国钢铁工业也应加快自身联合重组的步伐,这也是新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指出的方向。(中国证券报)
文章来源:全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