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字碼頭:天字第一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1:54:42
在北京南路與珠江的交界處,矗立著廣州最古老的碼頭——天字碼頭。
“天”字,在我國,自古便具有不同凡響的意味。這個碼頭的特殊,不僅由於它悠久的歷史,更由於它所擁有的顯赫歲月:這裏,曾是清代的“官碼頭”,數不清的軍政要員、達官貴人,在這裏下船,接受隆重的歡迎儀式;離開時,也在這裏“恭請聖安”,上船起航。
天字碼頭,還曾見證了中國歷史上令人震撼的一幕幕場景:烈士曾在此英勇就義,鮮血染紅了這片土地;能仁志士,在這裏下船上岸,懷著救國的夢想……於是,這裏曾留下了一串令人難以忘記的名字:林則徐、孫中山、周恩來、魯迅、林覺民……
凡此種種,構成了這個碼頭的深沉記憶,也是這座城市令人難以忘卻的歷史印記。
鬥轉星移,數百年彈指即逝。那段關乎“天”字的歲月,已漸漸湮沒在歷史的塵煙中。根據政府的規劃,天字碼頭將於2010年前進行搬遷改造……
也許有一天,這個碼頭自古以來的交通功能,將不復存在,然而重溫它的過去,縱然歲月滄桑,仍能震撼我們的心靈……
●官用碼頭,冠蓋雲集
明代始建 歷史悠久
據《廣東通志》記載,天字碼頭的興建,可追溯至500多年前的明代:“明代省垣未有碼頭,時有埔(大埔)人李壽相操船業,廣行善事,獨主築碼頭,現永漢南路(今北京路)天字碼頭即其遺址。”
《大埔文史》更加詳細地記載了這個碼頭的來龍去脈。據說,在明代成化(1465-1488)初年,大埔縣三河壩水上人家李壽相與妻子雙雙逃荒來到廣州,投靠在梁家船上當船工。有一次,李壽相正在船頭撐篙,猛然看到江上漂來一位溺水者,善良的李壽相,毅然跳入水中,憑著良好的水性,幾經周折,將溺水者救起,並送往蓬寮家中取暖。第二天,他才知道,這名溺水者,原來是富商陳家之子,因游江賞月,失足落水。為報救命之恩,陳公子送給李壽相1200兩銀子。
李壽相有了銀子,便自購船隻,在各個碼頭間奔波經營。數年後,憑著出色的才幹,他的船隊已擁有船隻20多艘。在往來運輸的過程中,他覺得珠江岸邊沒有一個專供裝卸的大碼頭,很不方便,於是獨自出資,在永漢南路建了一個碼頭。
已無法考究,興建之初,天字碼頭是什麼樣的狀況了。但廣州歷來是全國舉足輕重的對外通商口岸,水面寬闊,內河航運發達,人員、貨物往來十分活躍,作為珠江邊較早出現的碼頭,天字碼頭無疑為這種交流提供了便利。並且,明初,廣州合宋代三城為一城,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擴建,興建了直通江邊的道路。出身貧寒的李壽相,由此實現了他的水陸聯運,生意興隆,富甲一方。
▲官方專用 聲名顯赫
老廣州,是一個河網交織的美麗水鄉,大大小小的碼頭,遍佈城鄉各個地方,並多以地名來命名,為何獨這個碼頭以“天”字來命名?
“天字”,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具有特殊意義。我國古代編排號數,多以童蒙之書《千字文》來排序,《千字文》開篇便是“天地玄黃”,“天”是排在首位的字。以“天”字來命名碼頭,含有“第一號碼頭”的意味。天字碼頭何以敢稱 “第一號碼頭”?
這要從清代雍正年間一個名叫王士俊的大官講起。王士俊是清康熙年間進士,為官清正廉明,當時與田文鏡、李衛等齊名。1725年,他得到廣東巡撫楊文乾賞識,赴廣東任事,三年後,擢升廣東布政使,成為主宰一方的地方官。1729年,他在天字碼頭附近,修建了“日近亭”,供接官之用,因此,“日近亭”又被稱為“接官亭”。從此,天字碼頭成為官家專用碼頭,民船不得在此停泊。
已無從考究王士俊此舉的初衷。以政府之力,鄭重其事地設一個接官碼頭,不僅可以達到便利的目的,也許,還可以表達對朝廷的敬意。此後,由清廷任命的官員,從這裏登陸,便意味著他正式開始執行中央對地方的管治。這使得這個昔日普通的民用碼頭,籠罩上了一層莊嚴而神秘的面紗,承載著清政府對廣東統治的印記。
那時,但凡軍政要員、達官貴人,必要乘船南下,由水路進入珠江,在天字碼頭上岸。而一眾在此守候的廣東官員,快步出來相迎,鼓樂齊鳴,禮炮奏響,碼頭一時間羅傘如林,冠蓋如雲,好不熱鬧。
在清代,天字碼頭位於廣州城外,而布政使司、廣州府等眾多官署,位於現在北京路北端。官員從這裏下船後,在官兵的簇擁下,沿著花崗岩鋪砌的道路,向北行,通過永清門、正南門,進入繁華的雙門底大街,即現在的北京路。如此浩蕩的隊伍,隆重的儀式,沿途吸引不少老百姓駐足觀看。
除接官之外,官員卸任,離開廣州,也要在接官亭“恭請聖安”,然後才上船起航趕路。八旗軍官入粵,在此上岸後,如果不去官衙,便暫住天字碼頭附近的八旗會館,或者直接進入清軍兵營。
廣東著名文物專家黎顯衡認為,之所以選擇天字碼頭作為官方碼頭,與它的獨特地理位置不無關係。它與千年古道北京路一樣,位於老廣州城的中軸線上,並在此處與珠江水會合,官員們在此上岸較為便利。
▲修路築堤 河運中心
不知從何時開始,天字碼頭的政治色彩開始漸漸淡化。清末同治年間的《廣州府志》記載:“香港渡五,在天字馬頭。”可以看出,那時天字碼頭已不再是官家專用,普通百姓也可以使用。
清末五口通商後,已有火輪行駛,碼頭日益重要。當時,廣州沿江形成四個主要碼頭區:沙面至西濠口的長堤區、以貨運為主的黃沙區、在八旗會館西側的東堤區和天字碼頭。其中,天字碼頭屢加擴建,長達120米,是珠江邊最大和最主要的碼頭,是廣州船舶的中心地點及各地航運的總站。當時,由天字碼頭開出的渡船有:往新安香港、東莞太平、新安長洲大澳等。來往廣州的貨船、躉船也都可以使用這個碼頭,官方色彩日漸式微。
近代以來,歐風美雨的影響下,廣州開始築長堤開馬路的進程,位置獨特的天字碼頭,走在這個進程的前列,與這個城市的聯繫越來越緊密。
據《廣州市志》記載,1905年,張之洞主持修築廣州近代城市的第一條馬路:天字碼頭岸堤馬路,由現在的海珠橋處至天字碼頭,約有400米。此後,天字碼頭改作民用。
到了本世紀初,廣州開始了大規模的毀牆築路運動,當時的財政廳長楊永泰在廣州開闢的第一條馬路,就是永漢路,即現在的北京路,這條馬路從天字碼頭一直延伸到財政廳前。從此,天字碼頭與廣州城區結合更緊密。
●烽火亂世 碼頭風雲
天字碼頭,在清代是廣東省糧道水上寄運暫貯之地,正南倉、中南倉正位於此處。同時,這裏又是一個令人流連忘返的地方。天字碼頭以北,便是風景如畫的太平沙。名人雅士會聚,一座座別致的亭臺樓閣比肩而立,天字碼頭一帶,曾是一片風雅之地。
然而,清末以來,列強入侵,神州大地風雨飄搖,侵略與抵抗,恥辱與不屈,天字碼頭見證了一幕幕血與火的鬥爭。
這裏,曾是滿清政府處決犯人的法場,不少革命黨人在此就義。吳研人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中有這樣一段描寫:“忽然一個茶房走來說道:‘何先生,去天字碼頭看殺人不去?賬房李先生已經去了。’……”史料記載,興中會成員史堅如,暗殺廣東巡撫德壽失敗後被捕,堅貞不屈,1900年在天字碼頭從容就義,年僅21歲。1911年,愛國志士林覺民,廣州起義失敗後,留下了那封感人的《與妻書》,血染天字碼頭,當時,他也僅有24歲。
這裏,曾是革命者與晚清統治者的戰場。辛亥年間,八旗將軍孚琦被刺殺,清政府為遏止廣州愈演愈烈的革命浪潮,特派“鐵腕”將軍鳳山前來接替。1911年上任當天,鳳山從天字碼頭上岸,經過接官亭去將軍府上任,在經過倉前街時,被革命黨人暗殺,當場被炸死。這件事在市民中引起巨大震動,有酒樓把菜式“炸蛋”更名為“鳳山進城”。
這裏,曾見證中國近代史上黑暗的一幕。1859年,被俘的兩廣總督葉名琛,被英軍押上小船,從天字碼頭出發,輾轉押往印度的加爾各答。泱泱大國的封疆大吏,被洋人套上清朝的官服,罩在玻璃罩裏,當作稀罕動物公開展覽。這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民族屈辱史。
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廣州政府的右派,也大肆搜捕共產黨人。據1927年北京《晨報》報道,被反動當局關押在南關影院的共產黨人,“除釋放者,尚有四五百人。遂於25日深夜,用兵輪三艘,將該院人犯悉數押往(南石頭)懲戒場收監。當起解時,內中有八十餘人,系屬情節較重者,均加上腳鐐。其餘則用繩縛其手臂,由天字碼頭下輪。”這次從廣州各處運到南石頭關押後而被殺害的,有著名的共產黨人肖楚女。
此外,在這裏曾留下足跡的革命者、愛國志士數不勝數:林則徐、周恩來、孫中山、魯迅……另據史料記載,1919年5月29日,約3萬名廣州各校學生舉行愛國示威遊行,他們就是從天字碼頭集合出發的。
●不老的記憶
▲接官亭巷和炮放巷
從熙熙攘攘的北京路一直往南走,快到珠江邊,便可以看到天字碼頭。與一般的碼頭相比,它顯得氣勢不凡:樓高兩層,佈局對稱,屋頂用黃色琉璃瓦鑲邊;十多根紅色大柱,間隔分佈,具有中國古典建築的特色。大門兩側的牆上,分別鑲著孫中山、林則徐的浮雕,他們曾在天字碼頭多次留下足跡。
碼頭外面,是珠江寬闊的水面,幾艘豪華遊輪停泊在那裏。每隔一段時間,隨著轟鳴的馬達聲,一艘艘渡輪徐徐靠岸,又徐徐駛向遠處,人們在這裏上船、下船,編織著各自不同的人生夢。
沒有了“天”字號人物,如今,碼頭已悄然回歸普通百姓的生活中。
碼頭對面,馬路一側,建起了一個小小的街心公園。只見綠樹掩映間,立著一塊方形石碑,上面是關於天字碼頭的介紹,似乎在提醒著人們,這個碼頭曾經有過的不平凡歲月。
從街心公園往北走,不久便可以看到南關戲院,向右拐,赫然可以看到一個路牌,上面寫著“接官亭”。這是一條約三四米寬的小巷,兩側佈滿普通的民居,這是當年“接官亭”的所在地麼?
住在這裏的一位老伯告訴我們,他數十年前搬到這裏來時,已經看不到接官亭的任何遺跡了,但聽老人家說,天字碼頭是官家碼頭,平民百姓只能到附近的碼頭坐船,官府確實曾在這裏建了個“接官亭”,並舉行隆重的儀式。他領我們來到一條小巷,只見巷口灰白的牆壁上,寫著“炮房巷”三個大字。“老一輩的人說,以前清朝的官兵,就是在這裏鳴放禮炮,歡迎大官,場面很熱鬧。”他說。
▲從輪渡到珠江遊
廣州客輪公司退管會黨支部書記黃炳輝,從1980年開始,就在天字碼頭工作,直到1995年碼頭改建前才離開。“我出生在海珠區新滘,雖然當時那裏還只是農村,但我從小就已聽說天字碼頭了。大人們說,以前大官都是從那裏上岸的,這讓我很好奇。”他說。
十多歲時,黃炳輝有機會進城了。逛北京路的時候,他終於看到傳說中的天字碼頭。那時的天字碼頭,已與“天”字無關,簡陋的水泥平臺,竹水排、木走橋。當時珠江上的大橋少,輪渡成為人們出行的一個重要工具,因此乘坐的人並不少。
黃炳輝在天字碼頭工作的時候,是市民使用輪渡的一個高峰期,經常出現“排長龍”的火爆場面。當時珠江南岸的農民,推著單車,滿載大批瓜果蔬菜,用渡輪運往北岸。增城新塘的農民,由於陸路交通不方便,在香蕉成熟季節,從水路坐一兩個小時的船,把一擔擔的香蕉運到天字碼頭,再分銷到各個地方。
隨著城市陸路交通網絡的飛速發展,坐輪渡的人數大幅下滑。天字碼頭開始拓展旅遊功能,珠江日夜遊逐步成為主要項目。但黃炳輝認為,從城市管理來看,天字碼頭是幾條航線的重要中轉站,其公共交通功能,在發生某些突發性事件時能發揮應急作用,因此還是有必要保留。改革開放之初,久違的沙灣飄色開進廣州,引發萬人空巷的觀看熱潮。當時,所有的大橋都塞車了,輪渡分散了大量人流,緩解了城市陸路交通的壓力。
根據規劃,天字碼頭將在2010年前搬遷至新建的大沙頭港灣廣場,搬遷後,這裏將不再停靠遊船,而是改建為濱水景觀廣場,成為市民觀光休閒的親水平台。對此,黃炳輝感到有點失落:“天字碼頭是廣州市歷史最悠久、知名度最高的碼頭,很多名人都在這裏留下足跡。以前,不少電影、電視節目的製片人與我們聯繫,在這裏實地取景拍攝。”1998年,珠江電影製片廠曾以天字碼頭為背景,拍了一部以它來命名的影片:《天字碼頭》。(來源: 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