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出身代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3:31:30
摘要:
1984年,在中国标准化综合研究所工作的张爱,参与起草了《家庭出身代码》国家标准。直到2004年,“因为基本上没有单位用了”,《家庭出身代码》国家标准才被废止。
《家庭出身代码》-《家庭出身代码》表

(生态宇宙注:表中代码2的“社员”特指当年被GD贴上标签的“地主、富农分子或者地、富子女”在79年修改为一个比较“好听”的“帽子”,仍然还是帽子,不过谁都知道你还是“地主、富农分子或者地、富子女”被转换而来。
1979年1月29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地主、富农分子摘帽问题和地、富子女成份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除极少数坚持反动立场至今还没有改造好的以外,地、富、反、坏分子一律摘掉帽子,给予社员待遇。地、富家庭出身的社员,享受与其他社员一样待遇。不仅仅是农村,在城市,随着一系列的平反,阶级身份体系也逐渐开始消失。)
这个标准号为GB4765-84的国家标准,规定了家庭出身的代码,适用于人事档案管理、社会调查、公安户籍管理等工作。它产生于1984年。当时,随着人事管理从手工向计算机过渡,急需形成资源共享网络。而“家庭出身”,是人事管理信息系统指标里的重要一项。
制定目的
“简单地讲,不同地方、不同级别、同一级的不同单位,各有各的填法,后来搞信息化管理,为了方便信息交换,我们制定了这个标准。”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研究员、该标准的起草者之一张爱说。
《家庭出身代码》表
此表显示,从01开始顺序编码,中间缺省若干数字,最后一个是99,总共45个代码。张爱解释,中间缺省部分是故意留的,为了方便使用单位在此基础上增加——标准化术语叫“延拖”。
换言之,这45个代码所指代的45类“家庭出身”,只是最基本的划分;或者说,它们是全国范围内各式各样“家庭出身”名称的“交集”。
“应该没有全国性的正式文件,来规定‘家庭出身’到底该怎么划分。”张爱回忆,“当初起草的时候,中组部给了我们一些资料做参考,我们只是将历史积累的、约定俗成的叫法进行归纳分类。”
标准解释
该标准解释,“家庭出身”,系指本人取得独立经济地位前或参加革命工作时的家庭阶级成分(即指在本人取得独立经济地位前供给本人经济来源的父母或其他人的社会地位或社会职业)。通俗的理解就是,父辈的“阶级成分”,即是你的“家庭出身”。
很显然,“家庭出身”与“阶级”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在一系列著作里提出,划分“阶级”,要看人们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所依赖的条件,最主要的参考因素,是占有生产资料的情况。这个外来词语进入中国之后,它不仅仅是分析方法,不仅仅是一个政治概念,而且成了社会动员和社会分层的工具和标准,至少在1949年到1980年底初,它占据着几乎所有中国人生活的重心。
《家庭出身代码》-分层

家庭出身
1927年,国共分裂,中共被国民党疯狂镇压,而此时,大批知识分子党员退党。党内领导层认为,知识分子在危难关头容易动摇,究其根源,即是他们所受的敌对阶级的思想影响,以及他们与旧阶级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与此同时,农民出身的党员,普遍具有“朴素的阶级感情”,忠诚度高,革命彻底性强。
即便有此认识,但中共并没有对其它阶级关闭大门。在根据地,一方面坚持工农优先的政策,另一方面,对投奔革命而来的剥削家庭出身的人进行思想改造;并采取“减租减息”等政策,联合地主富农抗日。而在国统区内,则以“争民权,反独裁”为号召,尽量争取资产阶级等社会各阶层的支持。
1949年,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明确工人阶级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工农联盟是国家的政治基础;民族资产阶级既是革命的盟友,也是革命的对象;知识分子则是一个中间阶层,既可为新社会和革命服务,也是资产阶级思想的载体;而国民党残余力量、地主和反革命分子则是新社会的敌人。
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范围内的土改已基本完成,农村的阶级也相应划分完毕。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结束,城市人口也被定为各种不同的阶级成分。至此,全国所有的人,开始拥有一个至关重要的身份标签:阶级成分。
尽管如此,在解放初的几年里,家庭出身不好的年轻一代,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