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黎光谈“音乐让电影飞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5 00:06:59
王黎光谈“音乐让电影飞翔”
字体大小:小中大              2009年10月28日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950

2009年10月22日14时,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王黎光做客新华网,畅谈“音乐让电影飞翔”的有关问题,欢迎广大网友提问!图为嘉宾回答网友提问。新华网 陈杰摄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您收看今天新华访谈。说起在本次金鸡百花颁奖晚会上获得多项奖项的电影《集结号》,我想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并且一定还有很多人都曾为这部电影表现出的那份浓浓的兄弟情谊感动的留下泪水。同时这部电影的配乐也双获金鸡奖和华表奖殊荣,荡气回肠的优美旋律使电影的主题更加深入人心。今天我们就邀请来《集结号》主题音乐的作者,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王黎光与大家畅谈音乐让电影飞翔的话题。欢迎您,王书记。
[王黎光]您好,很高兴到新华网来。
[主持人]首先要祝贺王老师为《集结号》的配乐同时获得华表奖和金鸡奖殊荣,这是您第一次获得金鸡百花奖的殊荣吗?之前有没有想到自己会获奖?
[王黎光]华表奖和金鸡奖是我第一次获得,也是第一次被提名,应该说除了创作以外,还有一份运气。当然这个《集结号》在上映的时候广大观众就给予很多的关注度了,这次获奖对我来说确实是感慨万分的,因为华表奖和金鸡奖区别于其他不同的奖项,一个是国家从政府角度鼓励电影创作创新的华表奖,另一个则是专家评委主持的非常具有学术意义的金鸡奖。同时能够获得这两个奖项应该说除了感到非常高兴以外,也确确实实觉得专家给予的这种肯定对我的鼓励是非常大的。
[王黎光]获得金鸡奖以后方方面面的信息都集中到我这里来,大家觉得我的获奖感言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些朋友,甚至是媒体也在问,你为什么有那样的感言,是不是在获奖前就做了准备等等这样的问题。其实在获奖之前我的心情是很复杂的,因为先获得的是华表奖,后来获得的是金鸡奖,我是抱着积极参与的态度去的。获得华表奖以后,是不是还能获得金鸡奖,我既是渴望,也有一种焦急和恐慌。如果没有思想上的浮动是不现实的,也做了一些准备渴望获奖,但是真正到了获奖的颁奖典礼的那一天,一直到开奖人在念到《集结号》名字的时候,对我来说非常的意外,也非常的激动。
[王黎光]这个感言准备也好,没有准备也好,其实是我一直创作以来的真正的感受。因为我创作了一些包括电视剧、电影的一些影视作品,包括《宰相刘罗锅》等,音乐是一个整体的呈现,这个呈现最大的特点就是时代的气息和时代的印记在这些作品里体现的是最充分的。
[王黎光] 1993年我的第一部影视作品就是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到了现在2009年的这些影视作品,我如果不谈感谢好象过不去,观众可能觉得很乏味。我当时拿到了金鸡奖的奖杯以后真的是感受不一样了,好象感谢是由衷的,同时我又说了我对金鸡奖甚至对华表奖的感受。
[王黎光]第一就是它是主流的时代精神,首先就是我们的文艺创作究竟是为谁服务的问题。这个好象不是我们刻意的去做八股文章,我觉得艺术最后来源于生活,最后回到生活,我们天天都在讲,每个人都在说,后来很多的艺术创作已经不知不觉脱离生活了,不知不觉已经走到了另类的氛围里面,所以它不成功,所以它不能被别人接受。到目前我已经有了40多部影视作品,但是能够让大家提起来都熟悉的也不是大部分,那么能够让大家记住的我去观察,我发现通常都是离我们的生活,离我们的人性最接近的那一部分。所以我们所说的主流是被大部分人所接受的那部分艺术创作,而不是我们所讲的刻意去强制的让别人接受的东西,应该是很自然的和大众相结合的那部分。
[王黎光]下面说说获奖的《集结号》,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文价值是什么,个人价值又怎么体现。我们不是咬文嚼字地去用什么样的名次来形容他,首先一点就是你不是这个时代的,你很难被这个时代接受,当你不被时代所接受的时候,你任何的个性化的东西都不可能很完美、很完全的展示在人们面前。有的时候这个时代精神对于一部分人是模糊的,对一部分人是清晰的,还有一部分人是左右彷徨的。于是我们就可以想,《集结号》所体现的时代精神,第一是人性化的,不是脸谱的。比如说主人公的这种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不是假大空了。所谓的时代精神,我们这个时代什么样的牺牲才能让大家接受“牺牲”这两个字呢。
[王黎光] 我现在在大学教书,过去我们说“义务劳动”,对于现代人讲就很陌生了,现在人都说“志愿者”。于是你看到的就是我们的话语体系的变化,实际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如果你不能烙印当代的印记,你的艺术作品很难让当代人去理解,所以时代精神就在这一点。《集结号》是一个主旋律的,而且这种主旋律是从人性的角度,从牺牲的角度,从奉献的角度对国家、对党的这种忠诚。我觉得各个方面都要从非常朴实,非常接近每一个牺牲者,甚至每一个指战员走到我们面前的方式。
[王黎光] 包括音乐写作也一样,我们有很多很多成功的电影,英雄人物的电影,但是我们往往会发现经常会碰到一种脚疼医脚的写作方式,英雄人物一出来就是主调式的进行曲。在《集结号》里面完全变化了,所以我们在《集结号》音乐设计的时候,有一个定位。就是为所有的英烈,为所有的牺牲者写上一部荡气回肠的安魂曲,这样就更人性化,更情感化了,让我们通过平和的、悠长的,甚至凄美的音乐表达对那个时代的感受。
[王黎光]另外,艺术的美学追求是我对这个奖项的第二个感受。这就解释了我刚才说的人们会把所谓的主旋律,主流误解成为我们过去经常会感受到的那种乏味的八股文章,其实艺术的美学追求,真正的艺术应该是被广大的受众所接受的,当然艺术有我们艺术的遗憾,就是有些东西你不得不承受它是艺术的,但是确确实实它是不能被更广泛的社会群体所接受的。这部分遗憾是小部分,更多的应该是艺术的美学追求。
[王黎光] 第三就是它也是大众的审美情趣。这种艺术在一个区域里面可以成为一种艺术,但是它不被时代接受,就很难融化到人们的心灵当中去,所以这种艺术就很遗憾的不能成为一种纯粹的艺术。所以它是主流的时代精神,是艺术的美学追求,同时也是大众的审美情趣。《集结号》的票房恰恰说明了这几点,《集结号》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创作,包括《集结号》影片所体现的人性的价值观。
[主持人]博客里面把您的文章所说,获奖与喝茶为什么会联系到一起呢?
[王黎光]因为那篇文章是我看到的,我只是通过不同的文章感受一下我对艺术创作和生活的感悟。有的时候是这样的,其实我所表达的那一篇博文的意思是珍惜,我们要珍惜我们现在所有的一切,包括我国的经济发展,包括我们和谐社会的构建。
[王黎光]其实我们的上一辈,比如我们的父辈就没有我们这么幸运,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很好的氛围,文化很难被受到重视,文化也很难得到发展。所以珍惜是我们这代人最应该放在嘴边,也是应该付之行动的两个字。我不知道你看没有看过钱钟书的一篇文章《通感》,漂亮是视觉,味道是味觉,一个事物或者一个物体放在那里,可能会感到柔软度,这就是触觉。我们经常说“闹新春”为什么要用“闹”呢,这就是听觉。钱钟书讲到,艺术会把不同的感受能够结合起来,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去感受某一种形式。我们可能会通过一种艺术形式,有一种感受。这可能是技术层面的,也可能是本身对艺术的理解。
[王黎光] 可能我们平常会说,你的歌唱得真有味道,你的这个旋律的线条很长,我觉得很有律动感。如果味觉、听觉、视觉各种不同的感受能够集中起来,去感知一个事物的时候,我们就会形成一种觉悟,这是需要艺术家去体现,借鉴其他东西表达的,这个艺术层面就比较高了。我的文章并不是说要把自己的获奖和另外的文章有联系,我觉得以茶交友的方式和我们艺术创作的一点一点地融入和那种慢慢的芳香感是有支撑的,另外也是有启发的。所以我觉得这个觉悟作为艺术工作的从事者来说应该有不同的感受。
[王黎光]我也担任过一些艺术比赛的评委,我经常向选手提出一些文化素质方面的建议,其实这个非常重要。有的时候我们讲文化,很多年轻的朋友不能接受。我们有时候讲不一定读四库全书就是文化,也不一定四大名著读完了就是文化。其实我们的视觉、听觉、感觉、触觉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帮助你对所有形式的理解。我们现在谈到的这种觉悟对艺术的感受,其实你的艺术感受对于你从事其他工作也有一定的借鉴。
[主持人]我们回顾一下您的艺术创作道路,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从事影视剧的音乐创作,还记得自己第一部参与创作的影视剧音乐吗?
[王黎光]我的第一部影视作品就是《年轮》,我在取得成绩的时候一直在用运气表达自己的创作历程。我的第一部电视连续剧就被大家关注了,那个时候有一首片尾曲叫做《天上有没有北大荒》,歌词里面“美丽的松花江”那段是用了一段童声加进去的,得到了传唱。当时播出以后的影响很大。我的第二部电视创作就是《宰相刘罗锅》,不知道是不是我对本片有感情还是什么,我现在再看《宰相刘罗锅》,我发现它的制作水准和拍摄的精准度到现在都不落伍,包括演员的表演。《宰相刘罗锅》受益最大的就是王刚,他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了,《天地之间有杆秤》也已经成为了大家喜闻乐见的作品。现在我几乎每年都有两到三部的影视剧出手,但是无论我怎么努力,人们都会想到《天地之间有杆秤》。在后面的创作当中,我也想改变自己的创作风格。
[ 主持人]《天地之间有杆秤》现在还在传唱。我们有的网友就提问说为影视剧创作音乐要经历一个怎样的过程吗,是不是要先把影视剧提前看一遍再根据剧情体会琢磨出适合的旋律?
[王黎光]影视音乐创作是一项非常烦琐和辛苦的工作。我们首先一定要先看剧本,看完剧本以后片子基本在拍摄过程当中,中间如果有条件好的剧组,可能我还要到剧组去探班,现场感受一下。很多我都是在片场看到演员的表演,才给了我这种音乐的启发。
[王黎光] 到了全部拍摄完毕,进行第一次粗剪的时候,我们要从头到尾把这个片子看完,坐下来和导演把音乐的风格、音乐的段落、影片音乐的气质交流一下,然后就进入后期制作过程,把音乐一段一段的铺放到每个段落上面,最后进行混录。确实是很漫长的过程。
[王黎光]电影的音乐就更加严谨了,要量尺码,尺码是电影技术的称谓。电影片长的一秒都不能差,定下来以后要根据画面所有的情绪进行写作,按道理说电视剧也应该有这样的要求,但是牵扯到了很多的问题。目前在技术层面上,电影音乐是在规定动作的空间里进行自由创作,进行发挥的。电视剧的音乐呢,是在故事情节情绪的规定下,而音乐无限自由的创作。
[王黎光]写电视剧的时候,可能两分钟的情节,音乐长度可以渐弱。那么电影就不能这样了,电影随着画面转场了,这个时候如果你的音乐不是跟着电影的尺码换的话,就很别扭了。从创作层面讲,体现你对电影的理解,作曲家有没有这样的才华。这个要求是一样的,那么技术层面大家都差不多。
[主持人]很多人看电影《集结号》都感动哭了,包括男性朋友也流下眼泪。不知道您这次为《集结号》配乐经历了怎样的一个情感过程?
[王黎光]《集结号》的第一段有一个角色是最早离开这部电影的,就是第一任指导员,第一次战斗的时候,指导员希望尽快的把敌人的守敌拿下,但是连长从战场的实际出发,既要完成任务又要保护士兵的安全,两个人有一段争执,后来敌人的迫击炮就来了。当时音乐就要突出基层连队那种不怕死,向前冲的精神,我们看样片的时候就止不住的热血往上涌,我不用很激昂的音乐,用了英国管的乐器娓娓道来。
[王黎光]还有一段就是谷子地为了找47名战士,他看到无名烈士墓想到的是47名战士的真实姓名。包括他睡在工棚里面去找的时候,人家都说他疯了,要挖那座煤山,其实这种精神有一点愚公移山。我们现在的生活已经很难去体验这样的一种生活环境了,我在小的时候从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来,那个时候还能感受到一段时间的艰苦岁月。所以我们看到了以后,给自己的冲击非常强烈,在看样片的时候没有对白,完全是同期很糙杂的声音,我们相信加上音乐以后,至少有六处让大家一定要掉眼泪的。
[王黎光]后来工作完成,我们第一次坐下欣赏完整作品的时候,不仅仅效果达到了,我们有很长一段时间就沉浸在那种环境里,非常复杂的一种心情,很长时间不能拔出来。我们创作者有了这种感受,相信也会带给观众这种感觉。我当初写《天下无贼》一个半月不到就全部写完,但是《集结号》我写了9个月,其中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在不断思考,整个影片当中将近1个多小时的音乐里面,只有3段是我们所碰到的非常常规的音乐描写,甚至包括在朝鲜战争的时间里面我运用了手风琴和口琴,大家感觉比较怀旧,整个影片不是用常规的战争题材的动感性的和宏大性的音乐去描述,而完全是用凄美的音乐。
[王黎光] 其中有一段音乐是谷子地和连长的戏,我把这段音乐写得非常委婉和抒情,导演也非常喜欢,就把这段音乐放到了片尾的部分。后来主演张涵予都能够哼唱出来。我们三次进棚录音,才完成了最后的写作,大家都是认为非常值得的。
[主持人]说起国外的电影配乐,大家想到的就是好莱坞的电影配乐,比如说《泰坦尼克号》。 确实影视音乐是影视作品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很多经典的电影常常会因为她的音乐而让世人铭记,电影音乐创作因此也更加倍受关注。那您对影视作曲现状都有哪些看法?
[王黎光]首先好莱坞的电影在音乐创作方面的的确确比我们好,尽管我们近几年电影音乐的发展也比较迅猛,好莱坞的后电影产业最大的收入就是电影的原声,所以任何一部好莱坞电影,比如说《泰坦尼克号》,中间的音乐,曲作者拿到的版税就上千万美金,我们衡量的不是价值收益,不是金钱的收益,这种获得你会感觉到全球的覆盖量有多大,我们现在可能再回去看《泰坦尼克号》已经不愿意看了,但是回去听音乐,依然能够感动,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王黎光]当把音乐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的时候,音乐投入就非常大,非常重视。好莱坞的所有的音乐,大制作都是有成就的作曲家,有成就的演奏员,而且资金非常充足和宽裕。很好的电影音乐不应该是作为电影旁白式东西,甚至是渲染情绪的手段,音乐应该是电影中的重要角色。比如我想描绘你,可能我会用长笛去表达,但是客观来说也有另外一个因素来表达,还有一种心理节奏是我们听众对你的一种感受。
[王黎光] 好莱坞电影在这几方面都做到了,《泰坦尼克号》、《与狼共舞》、《金色池塘》、《独立日》、《空军一号》等等,有时候如果音乐再强劲一点,甚至能够抢戏了。所以你听好莱坞音乐的时候,会有很强的冲击感,会有愤怒、高兴、激动的感觉,其实就是音乐起的作用。
[王黎光]国内现在一直在不断的变化,对电影音乐的投资方面还没有达到一个很高的标准,我所合作的导演里面冯小刚确实是对音乐理解非常到位的导演,一部电影的成功、一个导演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冯小刚对音乐的重视,完全不同于其他的导演,这给我无论是创作信心、还是创作热情,都给了非常不一般的支持和鼓励。
[王黎光] 我们现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距呢?我们很多已经有了一定成绩的导演,甚至在不断选择境外的曲作者给他作曲,一种是对国内的曲作者信任度不够,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国外的曲作者很有知名度。但是如果他不理解中国的文化,那个音乐一定是畸形的。因为我们很难把中国人塑造成美国人,无论是美术、造型、音乐还是服装,如果你把中方形象,强加于西方的设计,双方都不能接受。另外就是制作成本,以前有个说法叫做“故事不够,音乐凑”,后来觉得对付对付有个差不多的音乐就可以了,至于怎么描述也没有。
[王黎光]现在这种音乐意识已经开始了,但是在更多的影视作品当中没有得到体现,所以仅电影音乐的创作来说还需要一个在影视界朋友们对艺术价值的共识,能够更好的为电影服务。我非常感谢华表奖、金鸡奖设立了电影音乐奖,很多大奖里是没有这个奖项的。大家都比较重视大奖,就是导演奖、故事片奖、最佳男女主角,技术类的都是小奖,所有技术奖我们也能达到很高的标准。希望我们把大小的艺术标准拉平,艺术作用应该是同等看待的,如果我们有了这样的认识,我相信在国内的作曲家里面,我绝对不是最好的,比我优秀的有一个群体,他们一定会为我们的电影音乐创作掀起一个从来没有的高潮,也一定会使我们的电影业迎来一个非常好的未来。
[主持人]很多人都说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一定要有丰富的情感或者人生经历,还有对生活得敏锐观察力,才能促使他不断迸发新的艺术灵感,不知道您是不是也同意这样的看法?您自己的人生经历对您的创作有什么影响呢?
[王黎光] 就目前的创作来说,我想举一个例子,我到电影学院工作以后有了假期,有很多静下来梳理思考的空间,我经常带着学生到少数民族地区去采风。很多作家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就可以完成自己的文字,但是每个人也不同,我觉得这些年来自己不断到少数民族采风对我的创作启发是很大的。
[王黎光]我曾经给《贞观长歌》、《贞观之治》写音乐,当时为了区分音乐风格,我就去了新疆,把西域的元素和东亚的元素重新感觉下,这个借鉴和体现生活之后,对事物的重新认识,我看到了4个60岁以上的老人给我演奏刀郎,后来我们深入到了火焰山。吃饭、居住都在农民家里,他们的歌我们无法用舞台上的声音去衡量,他们的声音是非常糙的,但是他们音乐味道的朴实与真诚是我们无法见到的。艺术的空间有时候可能因为某一点的碰撞让你瞬间打开,胸怀的大门敞开以后,你会吸取无数的艺术元素,给你的创作带来了非常大的帮助。
[王黎光]我带着30多个学生到了新疆,这些学生都已经毕业了,这么多年和我保持了一种朋友关系,他们最难忘的就是和王老师去采风。我曾经带着同学们去新疆摘棉花,到马路边吃饭,还吃大蒜。在沙漠里没有厕所啊,大家可以分别在路边解决。他们回来以后,对生活的态度都发生了变化,他对艺术创作能够没有新的感悟吗?生活态度决定艺术作品的价值观。
[王黎光]后来我就到了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到了石林的彝族,11天之内我带着学生走了很多地方,看到了斗牛,看到了火把节,看到了石林搭建的村落。我们还到了阿诗玛的故乡,大家都非常的高兴,甚至把柴鸡蛋都拍摄下来,彝族15岁的男女就要离家,自己独立生活,然后对歌产生爱情。这些年来我也非常注重这方面的搜集,包括去河南的开封,我们在青海和山西对黄河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用视频拍摄下来给大家看的时候,那种扑面而来面的生活气息让你有说不出的冲动,没有影片的话,也想用纯音乐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主持人]我听着都非常的向往。您除了是一位优秀的作曲家,同时您还是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研究生导师,在您的教学过程中一定对电影教育有很深的体会,现在每年报考电影学院等艺术类院校的学生都非常多,对他们您有什么样的意见和建议?
[王黎光]其实在学校里教书,我带电影学院研究生,现在的孩子接受能力很强,起点是非常高的,现在学生们的知识结构远远超过我们当年。我感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当年对社会、对生活的认知度比他们要深刻一些。所以我更多的希望艺术教育,首先应该摸索艺术规律,以一种符合艺术规律的方式,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的常识和知识灌输给他们,通过味觉、视觉、触觉、感觉等等让他们和艺术产生化学反应,这样才能提高到一定层次。比如我们对话筒的表达,从正面看是椭圆形,但是从侧面看形状又不一样。
[王黎光] 如果我们这一辈子只在一个方向研究,显然描述是不客观的,现在的学生接受能力是非常强的,他们的心收藏了比我们更广泛的知识空间,只是他们不懂得如何梳理,不懂得如果升华,我觉得我们现在所谓的艺术教育技术层面的东西,在他们入学的时候已经掌握了。这四年的过程当中,有的同学可能对社会的认识来自于身边的朋友。
[王黎光]有一部分孩子可能是因为生活习惯的不健康慢慢会走入歧途。我觉得文化是我们艺术教育工作当中比技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告诉他们什么是历史,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如何梳理,如何梳理的过程就是如何学习的方法,很多的同学在这方面是欠缺的。现在人们一提到思想政治工作就觉得离艺术太远了,其实不是这样的。好莱坞的电影《金色池塘》是说的老年人,《阿甘正传》是道德的影片,好莱坞的影片都能把他们的文化牢牢印在自己的民族精神上,那么中国的影视作品为什么不能这么体现呢?
[王黎光]我们应该让在学校学习阶段的孩子们认识到这点,我们不可能要求十几岁的孩子思想就很成熟,但是如果想成名,如果想得利,就必须从主流开始,你是社会的主流,才是作品的主创。我们要让他们从利益关系,逐步思想变化,最后升华到成为一个优秀的艺术家。
[王黎光] 这个过程当中需要我们艺术教育在课堂上下功夫,现在学生们很崇拜明星。作为一个有成就的教员是很受学生爱戴的,过去站在讲台的人都有一种崇高感,现在的孩子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他希望你有个人魅力。这个个人魅力就是你在艺术上有见解,创作上有成就,胸怀不狭隘,思想不阴霾,在思想上能够帮助他们进行梳理。
[王黎光] 我深刻的感受到身边的事物太丰富了,很多都从我们手边漏掉了,一定要捡起来,总结好了往前走,那个目标就会非常明确。
[主持人]通过王老师的精彩访谈,让我们一直徜徉在艺术的长河里。非常感谢王书记和各位网友的参与,本次访谈到此结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