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匈奴” 斯基提亚人如何让波斯帝国胆寒(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23:44:08
斯基提亚人如期执行了他们的计划,他们利用广袤的战略纵深,自身强大的机动能力,无尽无休领着波斯人在其国土及其邻国的国土上做集体武装大游行。他们并不缺乏补给,因为他们以牲畜为食,而牲畜是可以很容易的跟随他们行动的;他们并不担心什么要地被攻克,并不需要保护任何地方,因为他们是游牧民族,因此,无论在兵力还是物质方面,他们基本无法遭到什么损失;反观他们的对手,波斯大军70万之众在南俄草原上找不到可以攻击的目标,却在做着不间歇的行军,他们的补给日益缺乏,因为斯基提亚采取了焦土政策,他们不能从当地获取多少补给,这让他们越来越疲弱;他们的士气日益降低,因为他们总是遭到对方不间断的袭击,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而波斯人对这种袭击也无可奈何。因为对方拥有优越的战术机动能力,一旦波斯人集结好步兵准备好反击的时候,斯基提亚人已经跑远了。总之,长期对峙下来,斯基提亚人未见有什么损失,波斯人则显得疲乏不堪,其中波斯人补给的缺乏则是最致命的。
当斯基提亚人觉得时机成熟的时候,他们派军队到守卫伊斯特河上的桥梁伊奥尼亚人那里去,希望他们背叛大流士而把桥梁毁掉,出于幸运,伊奥尼亚人没有背叛大流士。同时,斯基提亚便把步兵和骑兵拉出来和波斯人对阵了,当大流士认识到斯基提亚人如此强大而且如此不把他们自己放在眼里的时候,他认为当前如何能安全的返回自己的国土乃是第一要务,于是他把那些困难之极的和即使被杀死对他也无大妨碍的士兵留在营地,自己则率领在长期的行军与袭击中仍然精锐那一部分士兵弃营南逃,出于侥幸,大流士逃出了斯基提亚,但是在这次军事行动中,斯基提亚人没有受到什么损失,而波斯人则在对方不间断的袭击中受到了损失,在长期行军与后勤补给缺乏中形成了不少非战斗减员,在逃跑时丢弃了大量士兵。
要对以上战例作出合理的分析,则首先必先了解古代的后勤制度。也许有些读者认为了解这些与本文主题相去甚远,但是实际上,若要对第三次远征做出透彻的分析,则非了解古代的后勤制度不可,因为历来后勤都是远距离作战的第一要务。对于古典战争时代的后勤描写,本人见过的描写的最详细与透彻的莫过美国当代军事历史学家阿彻·琼斯的巨著《西方战争艺术》,现将专门描写后勤的一章摘录整理如下:
无论是民兵军队还是职业军队,只要集中起来,就会带来食物供给的问题。一支集中起来进行一次战役的军队,就相当于一个城市:人口密集,又不生产自己所用的粮食。但是,军队又不同于城市,既没有原已存在的运输网,也没有任何已有的在当地供给各种需要的模式。
一支军队在特定地区获得食物供给的能力,部分地依赖于一年中的季节。如果一个地区在食物上能够自给自足,可以通过购买或强迫的方法从当地储存的食物中获得供给。收获刚结束,军队就拥有当年收成的使用权;如果处在即将收获之前,军队就会发现粮仓都是空的;而在冬季,处于两次收获之间,粮仓内将只有6个月的供给。
军队规模与其集中地域人口的比例也影响对军队的供养能力。假定士兵剥夺居民的所有东西,如果士兵与居民的比例是1:1,那么士兵能够生存一个居民能生存的时间。如果士兵与居民的比例达到10:1,那么士兵们的生存时间只能是居民生存时间的1/10。例如,如果军队在收获之前180天到达一个地区,而其数量是当地居民的10倍,假定它找到了所有的食物,并且一点不给当地居民,在其离开之后让当地居民毫无生存的依赖,那么它也只能在当地驻扎18天就必须离开。当然,军队可以在一个较大的地域展开,从而有效地降低士兵与居民的比例,这样它就能在当地驻扎较长的时间。
一支强大的军队要在一地驻扎较长的时间,就必须拥有水路运输通道。在罗马帝国时代,航船通常很小,船的长度达到180英尺就是非常不一般了;其宽度是全长的1/4到1/3;较大的船上设有覆盖着甲板的深船舱。由于这些船采取短粗设计,并且只用单个桅杆,所以航速非常慢。原始的帆具使其不能顶风航行,而导航用具的缺少,则意味着水手更喜欢在能看到岸边的水域航行,而且晚上还要在岸边找一个掩蔽之所过夜。同时,哪怕是一只小船,也能运载60000磅食物,是20000人一天的消耗量。水路运输的替代办法是陆路运输,这就意味着要么使用平均每小时只能走2英里的速度缓慢的牛车,要么使用只能驮载100磅的毛驴。缺乏合适道路也限制了牛车的使用,甚至在经过修整的交通干线上,最好的陆路运输工具的费用也至少是水路运输的30倍。
因此,军队发现,要从其直接集中地将补给品拉来,无论距离远近,都是一个巨大的困难。一支强大的军队要在一地停留较长的时间,通常必须有水路运输通道。一支与驻地居民和资源之比很大的军队,除非拥有方便的水上运输,并有可供船运的丰富补给,否则只能经常向新的地区机动。这种因后勤需求而实施的机动,可能正好适应抵抗或进攻敌人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