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中国史上最强地震 汶川地震有其历史渊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9:52:31
中国历史上的大地震
2730年间,111次7级以上地震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又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因此,我们的先人对于地震这种自然灾害早就予以密切的关注,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就蕴藏着大量的地震史料,其内容之丰富、时限之长远,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在地震的观察和研究中,我们的祖先也做出了许多有益的贡献,东汉伟大的科学家张衡早在公元132年就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指示地震方向的地震仪器——候风地动仪,开创了人类用仪器观察地震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的1975年,我国也曾经成功地预报过当年的海城地震,避免了惨重的人员损失,这被称为20世纪地球科学史和世界科技史上的奇迹。因为引发地震的机制十分复杂,地震短期预报特别是临震预报至今仍是世界难题。
中国历史上的地震,根据破坏烈度评定,震级在4.7级以上的,总称为破坏性地震;其中震级在6级(含6级)以上的,属于强震;震级在7级(含7级)以上的,则属于大地震;8级(含8级)以上的地震,称为特大地震。各类破坏性地震除导致房屋大量倒塌,直接造成人员重大伤亡之外,其所引起山崩地裂、山川易位、河道堰塞等等地貌形态的改观,由此造成的人员伤亡甚至更为惨烈。
根据1988年汇编的《中国地震简目》,中国历史上从周幽王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的2730年间,在可评定参数的地震记载中,共发生2289次破坏性地震。其中,属于大地震和特大地震级别的就有111次(其中19次在台湾)之多。在元、明、清、民国四个时段(公元1271-1949年)共计678年间,集中了有史记载和仪器纪录以来的中国历史上所有的16次特大地震。其中,15次特大地震发生在中国大陆上,另一次发生在台湾以东海中,即1920年6月5日台湾大港口以东海中的8级地震。
中国的三大地震带
中国记录的2000多次破坏性地震,基本上都是属于浅源构造地震,除台湾地区之外,主要集中分布在大陆的三个地区:
首先是中国中部的南北大地震带,北起宁夏经甘肃东部、陕西中南部、四川西部直至云南。南北大地震带是中国大陆地震密度最高、强度最大、破坏性最强的地震带。历史上,中国大陆共发生77次大地震(不含特大地震),其中就有32次集中在这条地震带上;大陆发生的15次特大地震(另外一次是1920年6月5日在台湾大港口东),更有7次集中在这条地震带上。这7次特大地震,依次分别是:1556年1月23日陕西华县、1654年7月21日甘肃天水南、1739年1月3日宁夏银川平罗间、1833年9月6日云南嵩明扬林、1879年7月1日甘肃文县、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1927年5月23日甘肃古浪。如果加上这次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中国大陆所发生的所有特大地震,就有一半以上集中在这条南北大地震带上。
而且,1949年前中国历史上仅发生过的两次8.5级的超特大地震,就有一次在这条地震带上,这就是1920年的宁夏海原地震。这条南北地震带,不但地震密度高、强度大,其破坏性更是惊人。宁夏海原地震便造成24.6万人死亡,而1556年陕西华县8级地震的死亡人数,更是令人胆战心惊,单是奏报有姓有名的死者,就有83万余人,其不知姓名或未经奏报的更是不计其数。
其次是中国的华北地震带,包括山西、河北、山东、北京、天津和渤海海域,主要由汾河地堑、太行山、燕山和郯庐等地震带构成。这一片在历史上共发生11次大地震,占大陆大地震的1/7。另外还有3次特大地震。其中, 1303年9月17日山西赵城8级地震发生在汾河地堑地震带上,是有史记载的最早的一次特大地震,造成20余万人死亡(一说47.58万人)。1668年7月25日山东郯城莒县间8.5级地震,是中国东部有史以来最强大的一次地震,发生在贯穿中国东部2000多公里长的郯庐断裂带上。1679年9月2日河北三河平谷间8级地震,波及北京的烈度达到8度,导致北京1.2万多间房屋倒塌,1.8万多间损坏,故宫养心殿、永寿宫、慈宁宫等等建筑物多有损坏,多处寺庙倾圮,德胜门下地裂成沟,天坛旁地裂涌黑水。这次地震震中虽然不在北京,但它却是北京历史上遭遇到的最大的一次地震。与之相比,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北京烈度仅为6度。
第三是中国西部地震带,包括喜马拉雅山山脉地震带和天山山脉地震带两部分。历史上共发生大地震和特大地震21次。其中的4次特大地震,分别是1812年3月8日新疆尼勒克地震、1833年8月26日西藏聂拉木地震、1902年8月22日新疆阿图什地震、1931年8月11日新疆富蕴地震。新疆阿图什地震死亡千余人。其余3次地震因震中地区人烟稀少,伤亡人数相对较少。
此外,在淮河以南的中国东南部大陆上,历史上虽然也有不少地震发生,但震级和烈度通常都较小,尤其是东南大陆内部从来没有出现过7级以上的大地震。中国东南地区历史上仅发生的3次大地震和1次特大地震,全部集中在东南沿海或近海地区,它们先后是:1600年9月29日广东南澳7级地震,1604年12月29日福建泉州近海8级地震,1605年7月13日海南琼山7.5级地震,1918年2月13日广东南澳7.3级地震。
汶川特大地震,既不空前也不绝后
此次汶川地震,看似突然,实际上有其历史渊源。从大处看,汶川地震发生在中国中部南北地震密集带上,中国大陆所发生的特大地震,有一半以上出现在这一地震带上。从局部看,汶川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上,从青川向西南经北川至都江堰,长300公里、宽60公里,是为断裂震中区,而极震区则在北川县。过去数百年间,龙门山断裂带就发生多次强震、大震和特大地震。这次汶川地震,无非是龙门山断裂带应力长期积蓄,在超过地壳岩石强度临界点的瞬间,再一次大爆发的结果。可以这样说,中国中部地震带包括龙门山地震带上发生汶川这样的大地震,既不是空前的,也不会是绝后的。
此次汶川特大地震,虽然是龙门山断裂带地应力积蓄的一次大爆发、大释放,但近数十年来,南北断裂带中段的龙门山附近,地震的表现却是异常的活跃,值得关注。从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这里就发生过两次大地震,分别是1933年8月25日茂县叠溪7.5级地震和1976年8月16日平武、松潘间7.2级地震,加上这次汶川地震,则每隔40年左右,就有一次大地震发生。而且1976年的平武、松潘地震,在地震类型上还是一次属于双震型的地震,即在1976年8月16日爆发第一次7.2级大地震之后,经过6天8次破坏性余震之后,再次爆发同样的7.2级大地震。在不到80年时间内,连续发生4次大地震,充分说明龙门山附近的断裂带地应力相当富集、地震异常活跃。经过这次汶川地震,龙门山断裂带富集的地应力应当得到极大的释放,但是否已经得到全部释放,仍是值得关注和警惕的问题。因此,这条断裂带上的设防烈度标准,应充分考虑这一历史发震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