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捆小棒的妙用--水墨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5:10:49

一捆小棒的妙用

纵观有余数的除法教案,探究余数比除数小的过程,几乎都是以一个例题来完成的,都停留在一个除数的纵向研究上得出结论。我们设计时感觉一个除数的探究有些单薄,能否把探究往横向发展,从纵横两条维度来实现认知的突破,我们用一捆小棒实现了两个维度的跨越。

第一步纵向探究:从8根小棒(有明确数量的小棒)切入教学复习相关竖式中各部分的意义和书写格式,马上增加1根变成9根小棒,探究算理的形成过程,交流反馈完善得到横式的表达方式和竖式的书写格式,总结算法程序,形成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初步完整印象。继续增加1根变成10根,借此复习巩固竖式的书写方法,人人到位掌握,并再次明确8的由来。继续增加1根变成11根,关注余数的变化已经接近4根了,再增加1根就又能搭成一个正方形了,于是顺势再增加1根,变成12根,学生欣喜地看到又能完整地搭出3个正方形了,没有余数了。这是第一个纵向周期,让学生明确余数产生的过程和意义,以及形式上的表达方式相关读法等。接着第二个周期着眼点在余数上了,直接想象小棒摆正方形的情况,老师补上小棒继续形成表象,直观看到余数1、2、3后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正方形。接着第三个周期老师加快速度,学生在快速口答中上升到思维高潮,感悟总是在1、2、3之间变化,不会等于4,这时出示一捆小棒(增加许多不知道根数了),让学生猜搭正方形,余数可能是几,学生有了规律性的理解,答案呼之欲出了,但是对于余数要比除数小的理解还是不能上升到语言描述的境界。

第二步横向探究:如果用一捆小棒搭三角形,余数可能是几呢?反馈学生的猜想再次用表象验证事实,得到结论如果搭三角形,余数可能是1、2,不可能是3,3根又能搭一个三角形了,对于余数产生的情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继续追问如果搭五边形呢?有了前面的两个步骤学生的理解已经水到渠成了,余数只能是1、2、3、4,不可能是5。为什么三角形时不能是3,正方形时不能是4,五边形时不能是5,原因是什么?余数不能超过除数顺理成章理解到位了。

用一捆知道数量的小棒搭正方形纵向探究余数的规律,到不知道具体数量的三次猜测,横向探究余数与除数的关系,这样两个维度的探究,探究规律厚实而不再显得单薄,三个例子的探究更有效充分证明了此规律的存在,一捆小棒就妙在此处,使学习过程层层递进,每一步都充满了疑惑,在拨开疑惑的同时慢慢地进入状态,思维上升到高潮,知识逐渐明朗。可以清晰地看到学生的学习感悟过程,自然顺畅,没有丝毫的勉强。证明过程图和计算相互沟通,结论明白,真谓眼到手到口到心到也。

阅读全文(311)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