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苏辙 苏洵 苏过 苏迈书法欣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0:24:45
苏辙(1039-1112)
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号颖滨遗老。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兄苏轼并称“三苏”。宋神宗年间曾任翰林学士、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为文注重养气,风格汪洋淡泊,也有秀杰深醇之气。
怀素自叙帖题跋 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苏辙的书法不多见,此跋也疑为后人所伪托,从此跋可以看得出受到其兄苏轼和黄鲁直的影响,下笔沉着,使转起伏,但较之苏轼,笔墨的功力、才力都要显得逊色。
苏辙《楷书超然台赋》 选页
苏辙《见访帖》1089年(元祐四年) 行书 25.2×24.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辙《晴暖帖》1089年(元祐四年) 行书 纸本,24.9×19.8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辙《晚来帖》约1089年(元祐四年) 行书 24.9x19.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辙《春寒帖》约1089年(元祐四年) 行书 纸本,25.2x24.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辙致定国承议使君尺牍《宴居帖》 行书释文:
辙启 雪甚可喜 宴居应有独酌之乐 区区书不能尽 辙顿首 定国承议使君 廿三日
苏洵(1009—1066)
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应试不举,经韩琦荐任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佑集》。工于书法,气韵有余。苏洵《道中帖》 尺牍 行草书 35.3x53.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洵顿首再拜 昨日道中草草上记 方以为惧 介使罪来 伏奉教翰 所以眷藉勤厚 见于累纸 感服情眷 愧怍益甚 晨兴薄凉 伏惟台候万福 洵以病暑加眩 意思极不佳 所以涉水迂涂 不敢人城府者 畏人事也 宠谕常安之行 仰戢爱与之重 深欲力疾 少承绪言 但闻台候不甚清快 冒暑远行非宜 兼水浸道涂 恐今晚亦未能至彼 虚烦大旆之出 曷若相忘于江湖 不过廿日后 便可承颜 或同涂为鄱阳之行如何 更几见察 幸甚 匆匆拜此 不宣 洵顿首再拜 提举监丞兄台坐苏洵《陈元实夜来帖》约1047(庆历七年)纸本,34.5x50.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迈(1059—?)
字伯达,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轼长子。驾部员外郎。善为文,工书,东坡帖乃迈所作,亦自可喜。苏氏诸子源同派异,种种皆有过人处。《宋史本传、姑溪集》苏迈《致主管学士》 尺牍 行草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释文:迈顿首再拜 主管学士坐下 辱书愈勤 感不胜道 即日庚暑 伏惟台候万福 拉承叙迁崇秩 想惟庆慰 未即瞻近 切几精意保理以前异渥 不宣 迈顿首再拜 主管学士坐下
苏过(1072—1123)
字叔党,号斜川居士,眉州眉山人。轼第三子。哲宗元佑六年,曾应礼部试,未第。绍圣元年,轼谪惠州,四年,复谪儋州,皆随行。元符三年,随父北归。轼卒后,依叔父辙居颍昌。营湖阴地数亩,名为小斜川。徽宗政和二年,监太原税。五年,知郾城。宣和五年,通判定州,卒。有《斜川集》20卷,已佚。事见《永乐大典》卷2401引《宋故通直郎眉山苏叔党墓志铭》,《宋史》卷338有传。 苏过行书《贻孙帖》 约1111-1117年(政和年间) 纸本,27.2X3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苏过《赠远夫诗帖》约1123年(宣和五年)纸本, 31.6cmX41.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