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彦 / 不丹气质不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2:58:53
不丹气质不凡
□   任   彦(《人民日报》驻印度首席记者)
怎么开放,需要智慧
从新德里到不丹,短短4小时的航程,就置身于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新德里机场嘈杂,混乱,让人烦躁不安;帕罗机场则安静,有序,让人神清气爽。这种不同固然和人的多少有着密切关系,但人文素质也有重要影响。对这一点,我在以后几天的不丹之行中感受愈发强烈。每次从新德里机场大厅出来,门外栏杆两边张牙舞爪的出租车司机的嗓门能把我的胆叫破,但从帕罗机场大厅出来,没有听到这种喧嚣,我一下子竟有点不知所措,呆呆地站在台阶上张目四望。
不丹之行的导游叫沙•普罗巴,一个面色红润、中等身材的男子,穿着一件红格子传统长袍,挽着雪白整齐的袖口,下着齐膝裙和长筒袜。英语讲得非常好,一点南亚口音都没有。为了保持民族特色,不丹国王要求所有国民在正式场合都穿“国服”。国服是专门设计的,有着统一的款式。男子的国服称为“果”,肥大的衣袖可兼作口袋,袖子里装不下的东西还可以放在怀里,很多不丹男人的怀里都是鼓鼓囊囊的,像是妇女怀了孩子。导游笑着说:“我们不丹人的胸怀本来就很开阔,穿着这样的衣服就更开阔了。”女子的国服称为“奇拉”,上身宽松,下身紧凑,走起路来婀娜多姿。
印度生产的一辆面包车载着我们,行驶在不怎么平坦的两车道柏油公路上。一路上普罗巴对不丹作了概要式介绍:“不丹”在当地语言中是“雷龙之国”,雷龙是不丹的象征,不丹的国旗和国徽上都有雷龙的图案;不丹是“高山王国”——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南坡,大部分地区海拔在4千米以上;不丹是“袖珍小国”——夹在中印两国之间,面积不到5万平方公里,人口只有75万左右。西部不丹语言“宗卡”和英语为官方用语,实行世袭君主制,藏传佛教为国教。
车窗开着,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我怀疑自己从来没有呼吸过这么纯净的空气,特别是在新德里工作以来。窗外农田阡陌纵横,两层楼房的农舍整齐排列,树木郁郁葱葱,恢宏庙宇的白墙红瓦点缀其间,皑皑雪山与蓝蓝天空相互映衬。这是天上,还是人间?
不丹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向世界开放其旅游市场,而且是有限度开放,每年只接待不足1万名外国游客,且规定游客每天最少消费240美元。不要以为这很容易做到,不丹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生态资源,本来可以尽情开发,大赚外汇,但不丹没有这样做,这需要抵制金钱诱惑的勇气和决心。1961年,不丹三世国王吉格梅•多吉•旺楚克决定打破与世隔绝的局面,带领不丹走现代化道路。但怎么走,需要智慧。是重复其他许多国家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增长,让一小部分人的富裕建立在大多数人的贫穷之上、收入越来越高但心情越来越糟,还是另辟蹊径?充分研究当时各国经济发展的成败得失后,不丹明确提出“国民幸福总值(GNH)”的发展理念,以取代被很多国家奉为圭臬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该理念有四大“支柱”,即发展社会经济、保护自然环境、坚持传统文化和实行民主政治。
在弄明白“要什么不要什么”这个根本问题之后,一条具有不丹特色的现代化之路也就自然而然地铺在了不丹人的面前。这条道路带有很强的计划性,主要特点为限制性发展和渐进式开放。
不丹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但并没有为发展经济而过度砍伐,而是适度开发。山民开采林木需要特别许可,建设所需林木更要经过严格审批。不丹政府每年还组织国民种树,现在超过70%的国土被森林覆盖,森林覆盖率世界第一。联合国将首届“地球卫士奖”授予不丹。
汽车在不丹的路上行驶,我印象最深刻的,除了几乎没有遭到污染的青山绿水,便是交通文明了。蜿蜒曲折的山路上行驶的都是清一色的印度车,但和印度道路的景致完全不同。在印度,不管是平原还是山路,不管是高速路还是正在修,路上的车都像发了疯似的你追我赶,互不相让,喇叭齐鸣;在不丹,车开得很平稳,很从容,后面的车想超车,轻轻按一声喇叭示意,前面的车便自觉向一边靠,等到两车平行的时候,两车的司机微笑着点一点头。在如此礼让的道路上饱览如画的风光,真是享受啊!
幸福感与欲望成反比
不丹在经济发展中没有“纵欲”,而是始终保持着克制和理性。事实证明,这是一条可持续的、和谐的发展之路。
时任不丹内政与文化大臣吉格梅•廷里在接受我们专访时说,“不丹长期以来实行‘闭关锁国’和‘自给自足’政策。直到1960年,不丹还没有一条公路,也没有一辆汽车;没有医院,没有邮政,也没有电力;只有11所学校,不到500名学生;95%的国民是农民,生活方式和1000多年前没什么两样;没有货币,交换方式是物物交换;人均寿命维持在38岁左右”。不丹今天已取得了历史性进步,具备了现代化国家雏形。据介绍,不丹现在不仅有2000多公里现代公路,上万辆汽车,还有一个国际机场,与外部世界保持着密切联系;300多所学校遍布全国各地,两万多名学生接受教育;全国有100多家医院,可以保证2/3的国民进行定期体检,人均寿命达到66岁左右。一套与世界接轨的货币体系也建立了起来。旅游业和水电出口是两大支柱产业。上一财年GDP增长率为10%,人均收入800美元。
不丹把教育当成国家现代化的最主要手段,政府在教育上的投入是财政支出中最大的一项。政府官员告诉我,“不丹实行12年免费义务教育,小学入学率为97%,而且城乡差别不大”。“让国民接受良好的教育,让每一个人都有平等发展的机会,是我们的国家目标。”我在不丹接触到的大部分官员都能讲流利的英语,具有现代思维和全球化视野。在帕罗县城的小饭馆,我与老板17岁读高三的女儿聊天,她的英语讲得很好。据她介绍,她所在的学校是全英文教学,使用的教材也是英文的,从小学到现在没交过学费,如果高考时能进入全国前十名,政府还将公费送她到国外进修。
在帕罗县城,我们参观了小饭馆主人的家:两房一厅,每间屋子都很小,不足10平方米,家具陈设简陋。两个女儿共用的一个卧室贴着很多画,大部分是新任国王视察民情的画像,还有一些印度及美国电影明星的画像。这家人生活并不富足,但我发现他们始终洋溢着微笑。我向他们道别的时候,发现门楣一张四方形白纸上用红笔写着一个汉字“心”。“这是谁写的?”我问。“是新加坡一位云游僧留下的,他说不丹是心灵的家园。”我也感觉到自己的不丹之行是从“心”开始的。
之后几天,我们深入城镇乡村,尽可能接触社会各界人士。随着了解的加深,我越来越对这个国家刮目相看。这个国家虽小,但不是“小国寡民”,而有着一种超凡脱俗的大智慧。这种智慧表现在许多方面,最让我折服的一个方面是不丹的现代化之路。世界上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都不可避免地陷入这样一个恶性循环:经济高速发展——人口急剧增加——贫富差距拉大——道德水平下降——环境日益恶化——经济被迫减速。但不丹似乎跳出了这个恶性循环,成功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协调发展之路。最起码到目前为止,这条路走得比较成功。
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在帕罗县城附近的农舍,我们看到一个五六岁样子非常可爱的小女孩,便举起相机为她拍照。拍完照,同事给小女孩糖吃,小女孩不要,但同事非要她收下不可,她最后不好意思地拿上了。离开小女孩之后,导游普罗巴提醒我们,以后千万不要给不丹孩子东西,“我们不丹人教育孩子一定不能随便接受别人的东西,一定要依靠自己的诚实劳动来谋生”。我在不丹几天只发现了一个乞丐,无论到哪里,请谁帮忙,都没有遇到向我索要东西的人。这和印度的经历大不相同。
在融入世界的同时保持自己的本色,在制定国家发展目标时首先考虑国民幸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保护环境,这就是不丹。不丹的这种发展模式正被很多国家效仿。我认为,这种发展模式的伟大之处,是以人为本,不急功近利。更重要的是,不丹在取得经济成就的同时,在其他方面也为人称道,如犯罪率很低,失业率很低,实行全民免费教育和医疗,特别是快乐指数很高。2006年,英国一份报告称,人均国民收入只有740美元的不丹在“全球快乐排行榜中”位居第八,仅次于北欧国家瑞典,比美国高出9个位次,比日本高出80个位次。我看到的不丹人,无论是官员、学者,还是普通市民和贫苦农民,都是笑呵呵的。
谈及到底什么是幸福时,一名不丹人的话我至今难忘,他说:“幸福感是不能分享的,因为它是一种体验,一种感觉。幸福感与物质财富不成正比,但和欲望成反比。当你明白了要什么,不要什么的时候,你就有了一种幸福的感觉。”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0年第7期,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