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与人力——哲学与生活漫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4:00:58
天道与人力
——哲学与生活漫谈
邱崇丙
一,道与力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其实不仅自然界存在着力,人类社会也存在着某种力。这种力,无形、无色、无声、无味。老子的所谓“道”,说得“玄之又玄”,如果要说得稍微明确些,稍微具体些,给出一个趋近性的解释,主要的就是“力”,是眼睛看不到的力。或者说,力是可以明显感受到的道。万物都在发展变化,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力。这种力支配着一切运动,一旦有了大量的积聚或衰减,自然和社会就可能发生重大的变化。
力是无形的,也趋近于老子“无”的概念。这种力将引起的重大变化,一般人不容易察觉到,只有大智大勇者,才能预见到。唐山地震、四川地震,不是没有应力的预兆,但没有人敢于作出肯定的判断,发生之后,我们才触目惊心。而八十多年前,毛泽东主席看到中国社会到处是革命的火种,看到了社会的力,人民的力,产生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预见,并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这就是大智大勇。
社会的力是由人力构成的,人力就是人的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我们习惯上称之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体力在静止时,也看不到,发挥出来才能感觉到。行走奔跑,腿在用力;使用工具,手在用力。或者说,力使得人奔跑和使用工具。我们看到了动,并没有看到力。“力”附着于身体,本身还是无形的。体力的积极使用,能创造成果;体力的消极使用,能够造成破坏。创造和破坏,世界上正时刻不断地在发生,从未停止过。
智力装在脑袋里,比较隐蔽,不光静止时看不到,活动时也看不到,它本身也是无形的,说出来或付之行动,有了结果,才会明显的感觉到。体力和智力往往是结合起来发挥作用,形成人的能力。人的能力汇总起来,就是社会的力。它可以体现在一座静态的建筑中,也可以体现在一次动态的战争中,它本身却是无形的,无色的,无声的,无味的。
二,能力的源泉
人的体力来自生理的成长,智力来自知识经验的积累。在正常情况下,人的能力是通过教育(德育、智育、体育)来完成的。而能力的提高和完善,又是与人的需求欲望相联系的。
首先是“生存”的欲望,要生存就要有饭吃有衣穿,就要有能力生产和获得物质财富,就要培养和提高这种能力。这偏重于物质方面。其次是“发展”的欲望,发展就是要生活得更好一些,争强好胜,帮助他人,提高道德和荣誉水平。这偏重于精神方面。人的能力的发挥,目的就是要获得物质财富和提高品德荣誉。获得物质财富,可以概括为利欲,提高道德荣誉,可以概括为名欲,合起来就是追求名利。
利欲和名欲驱使人去提高和发挥自己的能力,这样一来,利欲和名欲就成了人性的原动力。从客观方面来说,利益和荣誉对人有吸引力、驱动力;从主观方面来说,人需要利益和名誉,利以养生,名以荣身。名利对人有好处,能够美化人生,成了人们终生追求的目标。
说“人性的原动力就是追求名利”,这话听起来很刺耳。这在提倡无私奉献的时候,是要遭到批判的,被认为是“名利思想”,也就是自私自利。这是因为国家和集体的名利,显得崇高,个人的名利显得渺小,因而要求放弃小的名利,而成全大的名利。所谓无私奉献,实际上也就是放弃个人利益,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得到表彰而获得荣誉,物质转化为精神,利转化为名。
人们在实际交往中,往往讳言名利,因为名利二字带有贬义(这后文再谈)。实际情况是:人明显的分成三六九等,物质利益和地位荣誉差别十分明显。有的人嘴上不谈名利,显得清高,或者要别人不计名利,而自己却决不放弃名利。一旦触动个人利益,立刻就会翻脸,所谓“提起钱,便无缘”,斤斤计较,一点不能吃亏。古语说: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其实争名不限于政府机关,争利也不限于市场,到处都在争名争利。
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是赤裸裸的语言,撕破脸的语言,也是真实的语言(真话)。如果能够像如来佛那样,从空中俯视,就会对这些在大地上忙忙碌碌的芸芸众生,产生悲悯的情怀。尽管释迦牟尼追求不生不死的涅槃境界,但一般信徒仍然要穿衣吃饭,向凡人化缘。“出家人不贪财,多多益善。”利欲是不可避免的,人要生存,首先需要衣食财富。不忙碌,天上不会掉下馅饼来。可以这样说:人首先必须学会生存的能力,利欲,利益的吸引力、驱动力,是人的能力发展的原动力,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提高生产力),从古到今,都是如此。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比赛,竞赛,都是比赛能力。如:工作成绩评比、评奖金,职业技能竞赛,歌唱比赛,选美竞赛,以及政治竞选,等等,其实都是在争名争利。特别是体育运动会,冠军的争夺,何等激烈,这不是争名争利是什么?“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这是一句哲学的语言,智慧的语言,不争名次,而赢得友谊,舍小取大,小不争而大争。
孟子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主张不讲利益,光讲仁义(道德荣誉)。他的实际用意是说:有了仁义,也就有了利益。这也是一句智慧的语言。利转化为名,名又转化为利。
管子说得干脆:“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首先要得到物质利益,有衣有食,能够活着;有了这一基础,就会被道德荣誉所驱动,追求优秀和高尚。这两种力,其实是分不开的,得利就可能有名,有名也就可能得利。在这种情况下,名利的驱动力是合力,它引导人性趋向完美:人既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又有高尚的精神情操,这就是美的境界,也是人生的理想境界。
三,名利是好事
由此可见,名利是好事。
利欲偏重于物质,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因为人首先需要生存。用自己的本领,获得财富、利益,这是生存所必需的。许多下岗职工,重新创业,发财致富,这是一种成功,一种骄傲,一种美。劳动模范、劳动英雄的称号,就是其价值的体现。俗话说,人敬富的,狗咬破的。富足被人仰慕,贫穷可能让人怜悯,不会被人尊敬。远古打猎的能手,获得很多的食物,让众人分享(不是独占),受到人们称赞,他就是英雄。当代人白手起家,创业致富,《福布斯》杂志也称之为“财富英雄”。
名欲偏重于精神,人能够创造巨大的业绩,出人头地,显得体面高尚,才会有地位荣誉,这是在成功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社会影响,社会心理,这是道德的积淀和升华。
婴儿赤身裸体,来到世界上,都知道要吸奶,这是生存的本能,靠父母的亲情喂养呵护,得以成长。这种亲情被诗人衷心的赞美,这难道不是无私伟大的爱吗?但父母子女之间,也有互相遗弃的,或成为仇人的,甚至相残流血的。毛泽东主席早就说过,“世上决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爱和恨的缘故是什么?是利益,是荣誉。人类的这种亲情,在高等动物中也存在,所谓舐犊情深。这里面有一种利欲的动力,那就是生命的繁衍。动物也许只有利欲,但对于人性来说,就不仅是希望传宗接代,还可能有望子成龙,出人头地,荣宗耀祖,为国争光的用意。利益和荣誉是联系在一起的,这里既有利欲,又有名欲。青年求学,考入名校,进入先锋的专业,获得学位,有令人羡慕的职业、丰厚的薪金,能对家庭、社会、国家作出贡献,这里也是利欲和名欲在起作用。这时候,利欲和名欲形成合力。奥运会的冠军获得者,在登台领奖的时候,无不万分激动,甚至涕泪横流,披着国旗绕场一圈,名利双收,人的价值得到了最佳的体现。
用自己的能力,获得名利,名利双收,是好事,不是坏事。但好事也可能变成坏事,名利也可能异化。
四,名利的极限
能力有高有低,作用范围有大有小。或为个人,或为家庭,或为团体,或为部门,或为地区,或为国家民族。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存在着利欲和名欲,存在着利益和名誉的驱动力。他们无不为了各自的利益和名誉,而英勇奋斗。
为国家民族的利益荣誉而英勇奋斗,是崇高的利欲和名欲,所谓“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为个人的名利而孜孜以求,比较起来显得渺小,但也不应该否定,只要它仍然是利益和名誉的合力,没有侵犯他人,没有损害名誉,没有丧失道德,就仍然有益于社会。
人们谈起名利,常常被认为是不光彩的。但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领导人,都理直气壮地宣布,他的国家利益是高于一切的。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不惜诉诸武力。这一国际现象表明,利欲不仅是基础,而且利欲大于名欲。俗话说,无利不早起。说到底,利益是根本。这时候,利欲和名欲可能是合力,也可能不再是合力,利欲可能否定了名欲,做出不名誉的事情。这就要看利欲是在保卫自己还是侵犯他人,是否越出了道德的范围。
金钱、利益很重要,但利欲不能膨胀,不能不要名誉,利欲不能否定名欲。贫穷而高尚,也值得肯定,因为利欲还没有破坏名誉,高尚将会防止他陷入不义。富足而公正,也不会受到谴责,因为利欲没有毁掉名誉,公正可以防止利欲膨胀。这里有一条安全底线,就是道德和法律。在追求名利的时候,不要丧失道德和触犯法律。这是人们个体的安全底线,也是社会的安全底线。
五,名利的异化
“名利”一词通常是贬义词,名利场,名利之徒,名缰利锁,这些词语都带有贬义。因为人人都在追求名利,就会发生碰撞,矛盾,斗争,容易陷入误区。所以人们说它是身外之物,要看破一点。
我们知道,领袖人物都具有一种素质,就是“仗义疏财”,也就是为了荣誉,可以牺牲个人利益,这是高尚的,值得尊敬的。反过来,如果为了利益,不顾名誉,那就是“见利忘义”,是要遭到耻笑的。人需要物质利益,还需要精神高尚。只有前者,与动物无异,有了后者,才称得上是人。
利欲和名欲有可能异化,相互背道而驰,因利而毁名,假名而图利,或者名利之欲两者同时膨胀,于是能力所起的作用就会越出安全的底线,冲破极限,有害于社会。
利欲的合理发展,可以变为富足,利欲的膨胀,则可能导致犯罪,使名誉扫地。有的人产生了贪欲,盗窃、诈骗别人的财富,或者用各种名义和理论,霸占别人的土地资源,把别人的东西攫为己有。他们厚颜无耻,道德沦丧,只顾追求利益,毁掉了名誉。这种利欲的膨胀,必然引起抵制和反抗,引起舆论的谴责,法律的制裁,甚至发生流血冲突,名誉也将扫地以尽。个人如此,地区和国家也莫不如此。强盗入狱,贪官落马被绳之以法,侵略者终于灭亡,就是活生生的例证。
名欲的正常发展,为集体为国家谋福利,甚至牺牲个人利益,可能出现英雄圣人。名欲膨胀,也会异化,同样使人堕落或犯罪,使名利俱丧。如高官以势压人,有恃无恐,滥用权力,以权谋私,以身试法。高考舞弊,教授甚至院士抄袭他人论文,一旦暴露,则名利尽丧。东北有位小业主,作过一些捐献,自以为在地方上有了一点名誉地位,竟敢故意开车撞人致死,结果自己也被判死刑。
利欲和名欲也可能同时膨胀,那就更糟。一位在美国留学的福建学生,名利之欲膨胀,开枪射杀自己的同学和老师,物我双亡,令人唏嘘。“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就是因为利欲膨胀,突破了安全底线。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极限的,利益和名誉也不例外。老子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利欲名欲的无限膨胀,越出安全底线,则物极必反矣。
六,名利的转化
《论语》中的阳虎说,“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他认为:要想成为富人,就成不了仁人;要想成为仁人,就成不了富人。这话说得很深刻,有太多的事例可以证实。看来,利欲和名欲并不总是平行的,在实际行动中往往倒是背道而驰。为了财富而不讲道德,凭借权势而贪腐索贿,报纸上不断爆出,我们也并不感到意外。
这句话应该这样来理解。
为富不仁:求利而丧失道德,最后是名利双亡,值得警戒。
为仁不富:为了道德荣誉,要舍得散财。仗义疏财,是大智慧。
也就是说,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要回报社会,把利欲转化为名欲,把财富升华为道德荣誉。
人的能力不一样,客观主观条件不同,对利益名誉的追求,也就会有差异,社会必然会出现贫富之别,贵贱之分。有高官厚禄,有百万富翁,有中产阶级,有弱势群体,也会有不幸的人群。这时候需要对社会利益加以调控。所谓调控,就是政府和人民运用权力,以国家最高利益和荣誉为准则,防止贫富差距悬殊和继续扩大。保持适当的差距,可以激励人们发挥能力,创造财富,向荣誉看齐;而差距太大,利欲和名欲就会异化而突破安全底线,产生嫉妒和仇恨,社会秩序就将受到冲击、破坏,引起危机。利欲膨胀和异化,小则偷盗抢劫,敲诈勒索,大则杀人越货,无恶不作。名欲膨胀和异化,小则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大则称王称霸,无法无天,不顾百姓死活。而这两种欲望还可能同时膨胀,后果就更为严重。不仅社会阶层之间的财富需要调控,国家和人民之间的财富,也需要调控。国富民穷,必然产生贪官和盗贼;国穷民富,政权就会受制于豪强:都需要引起警惕。
历史上出现过侠客的“劫富济贫”,那是民间自发的暴力调控。历代的农民起义,则是流血的彻底的调控。现代社会用道德法律来调控,还可以用名利转化来调控。
老子曰:“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追求名利越出极限,富者要贫者白白干活,拖欠甚至拒付工资,贫者要向富者送礼、资助,这就是“损不足以奉有馀”,这就是人之道违反了天之道。如果能够鼓励“损有馀而补不足”,采取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表彰慈善义举,让仗义疏财转化为荣誉,法制辅以德治,将会更有力的促进和谐。
七,法治与德治
江泽民同志在谈法治时,曾经提出过“德治”,值得重视。
经济发展,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社会上逐渐出现了一种倾向,人们一切向钱看。官商勾结,以权谋私,贪污索贿,偷税漏税,敲诈欺骗,层出不穷。经济犯罪,接连不断。报纸上宣扬“商场如战场”,这句话还起了火上浇油的作用,利欲名欲正在膨胀,已经相当严重。
近几年,随着富豪榜的出现,中国财富的“集中度”也就逐渐曝光。政协委员蔡继明说:“我国在社会财富增长加速的同时,出现了财富向少数人手中集中的倾向。中国权威部门的一份报告显示…,财富集中度高于美国。这种大部分社会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的格局,导致了我国消费的不足,甚至产生了畸形的消费。根据调查显示,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上奢侈品最大的市场。”一方面消费不足,一方面挥霍浪费,这是收入差距太大造成的。美国人的收入,比我们高得多,而贫富差距低于我们,值得借鉴。
善于获得,是聪明;善于放弃,是智慧。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积累了三千亿美元的财富,他决定捐出其中的一千亿美元,用于慈善事业和基金,这是大智慧。中国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标,十年间向慈善事业捐献4.75亿元。汶川发生地震,他将一批重型机械车队开进灾区,亲自到四川地震灾区去送钱送物,这也是大智慧,当即受到温家宝总理的赞扬。2008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全国抗震救灾英雄模范称号。12月5日,获得2008年度中华慈善事业特别贡献奖。还有许多普通百姓乐善助人事迹,都是大智慧。
但这种智慧不是人人都能具有的。有一些企业家发了财,钱放在国内还不放心,千方百计转到国外去,结果被骗得血本无归。他们辜负了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还害了自己,经过他们的手,白白把财富送给了外国骗子。把钱藏到国外去,可能失去,而为自己的祖国多做贡献,倒可能获得更大的名利。中国的企业家,需要提高自己的素质。去听《周易》的演讲,恐怕学不到“大智慧”。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这才是大智慧。
但人能不能有大智慧,是自觉的,不可能强迫,但是可以鼓励,最好是明文规定的鼓励。我们要依靠法律道德的调控,也要有对于“大智慧”的表彰。需要法律的干预,道德的教育,媒体的引导;需要有严肃有力的反贪腐措施;需要有健全的慈善事业,和相应的社会救济,以及各类应急计划。还需要有法定的全面的表彰机制,把捐献的财物转化为高尚的荣誉。例如,为国家建设、文化教育事业,或为特殊灾难捐献者,要像献血者一样,不仅发给荣誉证书,在他们日后遇到意外的不幸和灾难时,还可以得到国家法律和经济的援助。这是更高意义上的社会保险。
八,天之道,人之力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可以说,这一目的已经达到。我们已经提出了共同富裕的理想,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还有待于努力。改革开放,“执政为民”的理念,是政治家的大智大勇,现在要运用“力”,用强大的政治、法律、道德和文化的能力,来促其尽早实现。用人民之“力”尽天之“道”,让发展的成果最大限度地为人民所共享,国家才算是真正的富足,人民的精神素质才会相应地提高和完善,才算得上是“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