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见外白渡 它并不仅仅属于上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8:25:25
2009年3月3日 15:11
来源:上海壹周 作者:周逸 马建平 选稿:实习生 王丽琳

2月26日,承载着上海人无数回忆的外白渡桥成功复位。连续两天,本报记者在见证这座“外婆桥”回归的同时,也感受着一座百年老桥对一个城市的深远意义。这一刻,百年老桥外白渡连接着历史和现实,充盈着希望和梦想,它已经不再是一座单纯的桥,而是一件文物,一串故事,一种文化,一张蓝图

回忆桥 狂热老年粉丝团
2月26日,当承载着外白渡桥的“上船方驳5号”驳船沿着黄浦江顺利进入苏州河口的时候,沿江所有可以驻足观看的地方早已被人流挤得水泄不通。
73岁的李汉生将伞丢在一边,穿着雨鞋爬上高高的铁围栏,目不转睛地看着驳船上的桥身。跟他素不相识的莫文泰原本趴在湿漉漉的地上,正透过围栏缝隙拍照。见到李汉生颤巍巍的模样,56岁的莫文泰着急了:“摔下来不合算的!你快下来,快下来!”
谁知道,好不容易劝下了李汉生,莫文泰却又一个跨步爬上铁围栏,一边爬还一边说:“嘿嘿,我年纪轻,没事体的。”
在黄浦公园,72岁的施汉华摘下帽子,沿着历史纪念碑广场的圆弧跑了半圈,边跑边高喊着:“回家了,回家了!”雨水打湿了老人的头发和衣服,可他手中紧攥着的那张老照片却被保护得很好。老人说,这是1961年时他在外白渡桥上的留念,今天过来看桥,便特地从日记本里找出了这张老照片。“我要比对一下,是不是真的像新闻里说的那样,跟原来的外白渡桥一模一样。”
比对了半天,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嗯,真的完全一样!倒是后边的上海大厦略微改变了外貌,原来它的顶上还有根天线的,现在没了。”
60岁的沙老太背着她的尼康相机也来了。她是厦门路一小的退休教师,对她来说,这座桥的过去就是“每个中国人过桥的时候都要鞠躬、给钱,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记录下一段耻辱。”而现在则是“我们自己修的桥,还能再用50年,标志着国富民强。”因此她不在乎自己的摄影技术究竟怎样,能拍摄下这段历史就心满意足。
78岁的向老伯凌晨1点坐着朋友的运货车从南京一路赶来,兜里只装了一个苹果。“我来见证历史,体会改革开放的大好成果。”向老伯的两个儿子在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饿死了,另外两个现在都在美国。
这些白发苍苍的老人俨然外白渡桥最忠实的粉丝模样。并不是因为他们退休了,有这闲工夫在工作日守候外白渡桥“回家”,外白渡桥对他们来说,是年少时乘兴撒欢的记忆;是青年时第一次牵手和拥抱的温存;也是现在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份感怀。
就好像59岁的电子工程师刘先生所说:“这座桥能够勾起的回忆,全上海还有几个地方能找到?”所以尽管在军工企业任职,他依然特地从南京赶回上海,早上9点刚过就赶到了外滩。

生意桥 不再“turn left and turn left again”
沿江的各类商贩正抓紧这难得的两天时间做生意,平时只卖5元钱一把的小雨伞,涨价到了10元,生意依然很火爆。
海鸥滨江景观餐厅的老板特别安排了两个伙计守在通道口,做午餐生意。因为这里是看外白渡桥复位的好位置,所以每人最低消费30元。伙计抱怨说:“还不是因为外白渡桥,平时我们很空,可现在,来的人拦都拦不住。”
离开外白渡桥的复位点,从外滩茂悦大酒店的顶层酒吧里俯身看去,万国建筑群尽收眼底,而景色的终点正是那座铁桥。酒店的公关主任曹妮介绍说,外滩茂悦中的住客多是来上海办公的外籍人士,酒吧的地理位置更吸引着不少讲究情调的酒客。在外滩的制高点上一边享受美酒,一边欣赏美景,历史的厚重感和酒香确是绝配,而标志性的外白渡桥始终是外国酒客们的最爱。因此去年2月,当酒吧得知外白渡桥将被移走的消息时,曹妮的心头一震。“毕竟是母亲桥,每天都能看见的,少了它,对酒店而言肯定有影响。”很多客人都会问曹妮外白渡桥究竟去了哪里,得知暂时看不到这座桥的时候,往往露出失望的神色。
眼见着这座桥的回归,曹妮和同事们都很高兴,他们用摄像机记录下了外白渡桥回归的全过程,打算制作成短片,在酒吧里反复播放。“我们要告诉客人,他们想看的外白渡桥回来了。”
离外白渡桥更近的海鸥饭店也因为外白渡桥的回归而兴奋着。这家被《纽约时报》评为“上海最佳观景酒店”的四星酒店在外白渡桥拆迁之后,客源流失了将近50%。
做酒店就怕修路拆桥,前厅部副经理胡文佳介绍说,外白渡桥的拆迁直接影响了酒店的便捷性,周边的施工更让交通状况变得很糟糕。一年来,胡文佳已经背熟了这句从酒店去万国建筑群的指南:“When yousee the bridge,turn left.Then you see the streetcorner,turn left again.”这句连上海人都不一定能理解的指南,让很多老外都一头雾水。
为了庆祝外白渡桥的复位,酒店专门把以前住在外白渡桥附近的老居民请回来,居高临下欣赏复位的过程。胡文佳也不再需要制作指路小卡片了,现在她的工作重心转为向年轻的新人推荐外白渡桥这个“新卖点”。“在我们这里办酒席,结束之后还能手牵手去外白渡桥上走一走,那种感觉很美妙的。”1983年出生的胡文佳自己就很喜欢在桥上“虚度光阴”的感觉。

生命桥 盼拆迁又舍不得
走出酒店,记者一路往东,寻访外白渡桥附近的老居民。由于这一片被纳入了外滩改造计划,外白渡桥周边的居民大多已经动迁。距离这座百年老桥最近的居民区是位于武昌路上的南忻康里。这条容纳了160户人家的里弄有很多居民从小就生长在外白渡桥边。55岁的钱阿姨就是其中之一。
看着桥上的有轨电车、从浦东往浦西运菜的农民和谈恋爱的情侣长大,钱阿姨对外白渡桥的过去如数家珍。她的小外孙从前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让外婆带着去外白渡桥上溜旱冰。她的老母亲唯一的娱乐活动,也是去外白渡桥上散散步。
钱阿姨曾经开过夜排档,一晚上能挣出一两千元钱。她也卖过盒饭,一天能用掉200斤米。可自从外白渡桥拆掉之后,这些生意都一落千丈,钱阿姨勉强撑了几个月,还是放弃了。“这座桥就像我们的生命桥,对我们来说,不光有夏天一家老小睡在桥上乘凉的回忆。桥拆了,我们的活计也没有了。”受到拆桥影响的不仅仅是钱阿姨的排档,隔壁的馄饨店也受了不小的冲击。
现在老桥回来了,钱阿姨却不想重新开张,她打起了另一个算盘:“现在就是在等着拆迁,你说周围都已经拆掉了,就剩我们这里破破烂烂,不像话吧?”钱阿姨现在和老母亲两人住在一间不足15平方米的沿街房子里,通宵的施工让她严重睡眠不足,还破坏了她家的地基。
不过她从心底里还是舍不得离开这座桥。“拆的前一天晚上我特地跑去想走走这座桥,可人太多了,挤都挤不进去。现在回来了,我也一直守在电视机前看复位的进展。毕竟想想小时候,能记起的就是跟伙伴们在外白渡桥上一直走,一直走……”
爱情桥 见证爱情热门地
外白渡桥还没有正式通车,但拥有30年婚纱摄影经验的胡余庆已经嗅到了这座老桥对新人们的吸引力。“外白渡桥拆走之前,上海的年轻人就特别喜欢到这儿来拍婚纱照,留下一生中最有意义的照片。”
胡余庆是特级摄影师,两年前在王开照相馆任职的时候,就同时为几十对新人在外白渡桥上做过一次大型的拍摄。他最喜欢的角度是让新人站在桥头,背倚着栏杆,背景中是同样古旧的上海大厦。用侧光或者逆光拍摄,色调偏暗,桥的钢铁质感和厚重感能够让新人一下子仿佛置身老上海氛围中,那种感觉对于唯美派的摄影师胡余庆而言是绝对的经典。
“我预言新的外白渡桥将成为婚纱摄影的又一个热门地点,不过最好的拍摄时间不是现在,要让桥经历一些风吹雨淋,显得再旧一些。”话虽如此,胡余庆已经准备在网站上推出外白渡桥拍摄的新服务,因为这座桥的历史本身就是一个卖点,如果自己不抢,生意肯定会被别人抢去。
安佳和刘洪的行动证明了胡余庆的想法。这对新人在去年年底结婚,他们为自己的婚纱照策划的基调就是老上海。安佳穿着洁白的婚纱走过万国建筑群,等候着20路有轨电车,最后驻足在九江路上,甚至跑到了车敦影视基地去找老上海的感觉,一组照片拍得韵味十足。唯一的遗憾就是没能在真正的外白渡桥上留下自己的身影。妈妈看过照片之后也说:“如果有一张外白渡桥上的照片就完美了。”冲着妈妈的这句话,安佳决定,一定要在外白渡桥通车之后回去补拍一张,“不为别的,就因为它最有老上海的味道。”

文化桥 外白渡桥的力与美
2月25日。坐在上海大厦二楼的西餐厅里往外望去,外白渡桥的北跨还在缓缓落位中,一阵嘹亮的童音从耳边传来:“摇啊摇,摇到外白渡桥……”回头看去,一个十几岁的女孩正坐在木马上,一边摇荡着木马,一边朗诵着装置艺术家肖可霄创作的新童谣《摇啊摇,摇到外白渡桥》。“外白渡桥的回归是一次文化事件,我希望能通过这样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这座百年老桥的尊敬和感怀。”肖可霄说。
摄影师乔勇谈起这座“外婆桥”的时候,仿佛一下子年轻了20岁。“我曾经花了半个月的时间来拍摄这座桥,那种晨曦中的钢铁结构可以给人一种很特别的感觉,光与影的结合又恰当好处。路上慢跑的过客,手舞足蹈的老太,甚至浮在桥身上的一层薄薄的露水,都可以激发出无尽的创作灵感。这决不是一座普通的桥!”
优酷网的首席拍客糟糠宝宝拿出了自己拍摄的外白渡桥拆迁和复位的视频做对比:“两个都是历史性的时刻,但这一次的复位似乎意义更重大一些。看着桥慢慢落位,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说不出究竟是为什么,也许这就是母亲桥的魅力吧。”糟糠宝宝的视频引来数百个回帖,“这就是情深深雨蒙蒙里面,白玫瑰跳的那座桥吧?”“啊,我魂牵梦绕的上海。”类似的感叹声此起彼伏。
外白渡桥,并不仅仅属于上海。
北京的写手Adam在豆瓣上留下一句地道的上海话:“侬好!外白渡桥。”一个曾经与桥有过数面之缘的年轻人,却仿佛许久未见的老友一般向外白渡桥问候。
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赋予了外白渡桥的复位以更深的内涵,这是一个巧合吗?负责对外白渡桥的回归进行直播的艺术人文频道首席导演王小龙解释说:“之所以一座桥的回归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力和共鸣感,是因为它不仅是一座桥,还是一件文物,一件难得的珍品。”文物自然拥有文物的力与美,外白渡桥的魅力也在于它超越了桥本身的意义。
LINKS链接
你所不知的外白渡桥
名称
外白渡桥旧时有很多别称。它被称作“威尔斯桥”,因为它是由英国人威尔斯组织成立“威尔斯苏州河桥梁建筑公司”,向工部局申请建设的,当时的威尔斯桥是一座木桥。
它也被称为“花园桥”、“公园桥”,因为它紧靠“公园”(即外滩公园,今黄浦公园)。
它还被称做“外摆渡桥”,因为地近外摆渡,并且该桥建成之后,揽走了苏州河摆渡业的生意。
之所以称为“外白渡桥”,则取“过桥不收费”的意思。
它是上海的第一座全钢桥,而上海的另一座钢铁结构的桥梁浙江路桥,当时则被称为“垃圾桥”。
重建
外白渡桥其实被重建过两次,因为威尔斯公司造桥时偷工减料,建成数年后桥梁就出现了险情。因此于1875年,由工部局强行收购,出资重建,同年建成使用。而1906年,为了在桥上通行有轨电车,工部局又将旧桥拆除重建为钢桥。我们现在说的外白渡桥的百年历史,是从第二次重建开始算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