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岸、晓风残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0:59:04
“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柳永的《雨霖铃》。《雨霖铃》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划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可为叹为观止。“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离别的人一看到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就会浮现出赠柳昔别的情景,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杨柳岸”三字明写眼前景而暗写别时情,显得含蓄而有余味。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对于人生普遍共有 而又各自刻骨铭心的离愁别恨,远在南北朝时代的江淹,早就慨乎言之了,这句话如一口清钟,不绝的余音一直传扬到今天。 古人看重别离,大约出于如下几个原因:一是人生短促,聚少别多,常常是刚刚相见却又言别;二是关山修阻,交通与通讯不便,相见时难别亦难;三是古人敦于亲情,笃于友谊;四是古人更能享受、体验生命本身的快乐。
下面看几首有关离别的古诗词。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南唐.李煜《清平乐》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渭城曲》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送别难免有离别之苦,古代人们所处的环境与条件,使离别后的重逢成为十分不易的事情,有的甚至成为永别。离别就这样表现了生命的不自由,为了生命价值的实现,人们不得不承受空间阻隔的痛苦,承受走向未知的恐惧,承受与亲朋好友故乡故土告别的感情折磨。这一切,都使别离蒙上一层悲切忧伤痛苦迷茫的情调,尽管春光无限,人们也会黯然伤神。“杨柳岸”成了凄苦离愁的地方,“烟柳断肠处”道明了柳的意境就是凄婉哀怨。我们的先人真是富于想象力,让离愁别绪与青青杨柳结成了不解之缘。在汉语中“柳”和“留”读音相同,古人于是联想到赠柳即表示对离人的挽留,如此巧用谐音以表情意,可谓妙想。杨柳的千种风姿,万种风情,无不洋溢着诗意。
从《诗经》开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就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天下千树万树,“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人们送别偏要折柳写柳,这是因为“柳枝依依”,含情脉脉,“条条有情”的缘故。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
毕竟,“多情自古伤离别”,王维的“朝雨”冲不走诗人们太多的凄凉悲苦与无奈。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景物组成了一个萧瑟飒然的环境,再加一个别酒醒、不见情人的“我”,烘托出了离别者的内心苦楚,使读者充分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一片悲愁难己的情怀。
别离的悲哀流传到后世已经成为一种传统的情调,所以,成语中有“生离死别”一词,古语里有“悲莫悲兮生别离”的说法。这种暗色调的情绪,因为有了袅袅的柳枝作为意象,使得离别的伤感充满了春意与诗情。古人说情和景是“互藏其宅”,即情藏在景中,景藏在情中,不是抽象写情,而是写悲喜时藏有景物。杨柳有着袅娜的风姿,迷人的意态,“一丝柳,一寸柔情”,所以,它被赋予缠绵悱恻,哀怨无尽的情怀,这种情怀与离别的凄婉悲伤不谋而合,“杨柳依依”,“依依离情”,诗人们喜欢以柳入诗,原因大概在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