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柔与阳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2:53:38
从自然的生命现象中,老子归纳出“弱也者,道之用”的道理。这种道理运用于社会生活,就是主张柔顺、退却、忍让,而反对以强硬的姿态进取和对抗。
初读《老子》的人,无不觉得老子的思想方法很特别。谈政治、说人生,老子都以“阴柔”为原则,主张静而反对动,主张退让而反对进取,主张柔弱而反对刚强,初读之下,让人难以理解。尤其是西方人,在他们的文化传统里,根本没有这样的一套理论,对《老子》特别感到惊讶,好像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这也是《老子》近代以来在西方知识界得以流行的重要原因。
《老子》有一套完整的哲学,习惯把自然、生命、社会视为一个整体。所以,说阴柔,首先与“道”的品性相关。“道”虚静自然,虽化生万物却不支配、不拥有,不表现出有意志的强有力的运作。“弱也者,道之用”。那么,积极进取的姿态,也就是违逆大道的。这一点可以简单地带过。
阴柔又和中国古老的生命学说———气功理论有关。《老子》书中,屡屡用婴儿的情形比喻完美的生命状态,因为婴儿虽然柔弱,生命的“元气”却最为旺盛。老子说:“专(抟)气致柔,能婴儿乎?”这一句的意思,是指把生命中的“气”凝聚起来,引导至平静柔和,像婴儿那样单纯而无所思虑,天机活泼。我们知道,现在流行的气功各家各派,在修炼时都要求做到全身放松,心气平静,避免情绪躁动,据说这样可以达到养生的目的。看来,中国的气功确是源远流长。
进一步,老子又在更普遍的意义上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人和草木初生时,都是柔弱的,将近死亡时,才呈现僵硬状态。柔弱是具有弹性、具有内在生命力的表现,而坚强、僵硬,却是缺乏弹性、缺乏内在生命力的表现。
以上是从自然的生命现象中归纳出来的道理。这种道理运用于社会生活,就是主张柔顺、退却、忍让,而反对以强硬的姿态进取和对抗。
仍是用《老子》中的譬喻来说:一把刀子,磨得薄而锋利,就不可能耐久。砍来砍去,很快会砍出许多缺口,变成无用的废物。人也是如此。一个锋芒毕露的人,处处争胜,处处要压倒别人,其结果是处处与别人发生冲突,而很快导致失败。扩大来说,一个国家,如果自恃强大,四出挑衅,它的失败也就不远了。当年希特勒统治之下的德国,不是如此吗?用老子的话,这叫“强梁者不得其死”。以上是说主动姿态。以老子的意见,在被动的情况下,也是以柔顺为好。就像一场大风吹过,折断的、倒伏的,是强壮有力的大树,柔弱的小草却安然无恙。
但是,人又怎么能够一味地忍让,不求进取、不求成功呢?事实上,老子也不是这个意思。在老子看来,柔顺不仅是自我保全之道,也是克敌制胜之道———所谓“以柔克刚”。只不过,“阴柔”是从反面获取成功。
“以柔克刚”是一句抽象的话,应用起来,会有各种不同的情形,有时候,也可以成为深险的谋略术。关于这一点,我们留在《致胜之道》一篇中专门来谈。在这里,只是从一般意义上略作分析。在中国古代观念中,水是阴柔之物,而老子就是以水的特点代表最高的品德。那么,水是如何“以柔克刚”的呢?
第一,水能处下,“居众人之所恶”。俗语有云: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但在老子看来,“水往低处流”,自甘于卑下,恰恰是一种了不起的德性。因为自处于下,水才能怀山襄陵,包容万物。
第二,水柔顺而不争,能适应万物的形态,而并不固守自身的特殊形态。在圆为圆,在方为方,在山成溪,在洼地成湖,无所不可。
第三,水虽柔弱,却有恒久的力量。俗语说:水滴石穿;老子说:“攻坚强者莫如水。”因为水本无形,不可能被其他物体所破坏,所以到最后,仍旧是水改变了其他物体。
当然,这是一种比喻、象征的说法,不宜死板地理解。它的关键在于:不争胜,不好强,不固执,顺遂形势,恒常持久,善于应变,富有弹性,由此而达到“以柔克刚”的目的。
不少人用“阴柔”和“阳刚”的概念来分判中国文化与西洋文化。这两大文化都是丰富而复杂的,很难加以简单的归纳,但这样说还是有一定的道理。西洋文化,从古希腊时代开始,就崇尚力量,歌颂英雄主义,主张爱便爱得热烈,恨便恨得透骨,喜欢冒险,渴望征服,宁刚强而折,不柔顺而存,这些正是中国文化中比较缺少的精神。当近代西方人对中国文化,对《老子》、《庄子》发生浓厚兴趣时,中国的思想家也把眼光注视西方文化。鲁迅鼓励年轻人,首先要敢爱、敢恨、敢说、敢骂、敢笑、敢哭,甚至反对年轻人读古书,他有他很深刻的道理。
各种文化都有其不同的长处,我们现时应提倡什么,完全取决于我们需要什么。从近代中国的情况来看,主要的问题是民族精神的委靡不振,在长期的专制统治下民众性格的奴化,因而,所谓“阳刚”之气,积极进取、勇敢奋斗的精神,对于中国人就显得格外珍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