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民俗研究的重要著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2:27:00
(一)《异物志》
作者汉·杨孚(约公元50~150),字孝元,南海郡番禺人(今广州市海珠区下渡村)。汉章帝和汉和帝时,他在当时的京城洛阳任议郎之职。据清人曾钊考究:“议郎历汉末至吴时尚存,盖百余岁人矣,而史志犹称为汉议郎,其不仕吴可知。粤人著作见于史志,以议郎为始,而又享大年、秉忠节如此,其遗书乌可任其散佚无传。”民间传说,他告老还乡时,曾从洛阳带回一棵五鬣松,植于宅前,冬凝瑞雪,一时传为奇闻,人们纷纷前来观看。对于此事,古代诗人多有吟咏。唐代许浑诗曰:“河畔雪飞杨子宅,海边花发越王台”;清代陈昙诗云:“议郎宅畔栽松柏,带得嵩阳雪意酣”;屈大均诗云:“能将北雪为南雪,为有苍苍自洛来,松柏至今虽已尽,花田尝见雪花开。”写的就是这件事。
杨孚所著《异物志》,又名《南裔异物志》、《交州异物志》、《交趾异物志》,是广东最早的一本记述岭南风俗、物产的一本书,也是我国有关异物志的第一书,后散佚。清代道光辛巳年间,南海人曾钊根据各类典籍、志书所引,重新辑录成册,分两卷,“以宋为断,称杨孚撰者得若干条,编为一帙;其不著撰名,惟称《异物志》者,虽灼知议郎书,亦别为一帙附于后”(见曾钊“谨按”)。现今所见之版本,收入1982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南越五主传及其他七种》一书中,杨伟群校点。
《异物志》上大量记载的是岭南之动植物,并以草、木、虫、鱼、鸟、兽来分类列写,体现了我国古老的生物学分类法,与现代生物学之分类已接近。书中对每种生物的形态、习性及其经济价值都作了准确、形象的介绍。
书中还记录了南海的海上奇观,介绍了海外的许多奇闻,可谓丰富,故后人沿袭其名,作《异物志》者不少。据引述者称,有谯周、薛莹、孙畅、曹叔等,群书所引,必著撰人之名,惟引议郎书直称《异物志》而已。可见杨孚这一著作,对后世影响之大,历代不少重要著作如《齐民要术》、《太平御览》、《艺文稿类聚》等均有引述。
(二)《广州记》
作者顾微,晋代人,生卒不详。按:《广东考古辑要》载:“《广州记》,晋·裴渊撰,佚,见黄志。”“黄志”指明嘉靖四十年黄佐修《广东通志》。此为最早记载五羊城传说的书籍。所纪:“州厅事梁上画五羊,又作五谷囊,随羊悬之,云昔高固有楚相,五羊衔谷,萃于楚庭,故图其像为瑞。六国时广州属楚。”裴渊时代已不可考,清王漠谓:“大要系晋、宋间人。”
这段记载,与《说郛》所收晋顾微撰《广州记》内容相仿。《说郛》为元陶宗仪辑,较以上典出年代为早;1980年出版的《广东地方文献丛书》亦依此说。
《广州记》辑存资料尚有19条,记述岭南(包括现广西郁林与湖南怀化等地)地区的山、水、石、木、禽、兽、果、菜等。古代岭南风物,从中可见一斑。此书有杨伟群校点本,收在《南越五主传及其他七种》一书中。
与此书内容、体例相近的还有唐人郑熊撰的《番禺杂记》。开章云:“番、禺二山名。广州,昔有五仙骑五羊而至,遂名五羊。”还有关于海边“鬼市”的记载:“半夜而合,鸡鸣而散。人从之,多得异物。”以及蒲涧遇仙,安期生所采菖蒲“可以忘老”等,亦广为后代书家所引用。此书亦为元陶宗仪辑,现采自《说郛》,校点本收在《南越五主传及其他七种》一书内。
(三)《岭表录异》
作者刘恂,唐昭宗时人,曾出任广州司马;官满,上京扰攘,遂居南海,作《岭表录异》(见《四库全书》本提要)。
《岭表录异》又称《岭表录》、《岭表录异记》、《岭表记》、《岭南录异》等。原本早已散佚,宋代《太平环宇记》、《太平广记》、《太平御览》诸书,征引颇夥,仍多挂漏。惟散见《永乐大典》者,条理较详;《四库全书》据此编排,分为三卷,与《唐志》相符。
古之岭表,亦即岭南。唐贞观初置岭南道,管辖70多个州,包括现在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一带。书中所记南国珍奇的草、木、鱼、虫、鸟、兽以及风土人情等,以广东为最多,直接言及广州的亦不少。该书内容所涉及的地区和当时岭南道辖区相符,甚至有航海遇飓风所见的海外奇谈;所经狗国、大人国、小人国等,见闻神异。关于悦城龙母的记载,亦首见于此,内容相当丰富。《新唐书·艺文志》把这部书列入地理类。《四库全书》的编纂者认为:这部书“历来考据之家,皆资引证。盖不特图经之圭臬,抑亦苍雅之支流,有裨多识,非浅鲜也”。这个评价是中肯的。
早在1911年,鲁迅就已着手校勘这部书,抄录了两种稿本,一本是从《永乐大典》抄录;另一本是从唐、宋类书所引各条校勘补遗后写定的,还有完整的校勘记。但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未能付印,也未能编入1938年版的《鲁迅全集》。几十年来历尽沧桑,终于在1979年由北京鲁迅博物馆整理、标点,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目前见到的最完善的版本。分上、中、下卷,并有“补遗”、“校勘记”等,还附录了鲁迅校勘时所用古籍目录,为研究者提供了许多方便。
此书文笔古雅,训义精赅,内容博赡,为书家广为引证;对后人著述,如屈大均《广东新语》、李调元《粤东笔记》等,都有深刻影响。
(四)《番禺杂记》
唐·郑熊撰。原书已失传。现有元·陶宗仪辑录本,收入《说郛》一书,共10条,记录岭表山川异物,可惜较为简略。1980年,杨伟群校点本将其收入《南越五主传及其他七种》一书中。是研究广州早期民俗文化不可多得的文献。
(五)《岭外代答》
作者宋·周去非,字直夫,浙江永嘉人,隆兴癸未进士,淳熙年间曾任桂林通判。《岭外代答》凡10卷20门,今有标目者19门,其中一门只存子题而失其标目,所言则军制户籍之事。19门依次为“地理、边帅、外国上、外国下(原题脱、存子目)、风土、法制、财计、器用、服用、食用、乐器、宝货、金石、花木、禽兽、虫鱼、古迹、蛮俗、志异。自序谓本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而益以耳目所治,录存290条,盖因有问岭外事者,倦于应酬,书此示之,故曰代答。书中所记,多为西南之事,不但有风土物产,边帅法制财计诸门,还可补正史之不足。原书《文献通考》作十卷,《永乐大典》并为二卷,《四库全书》复为十卷,现存本为乾隆三十八年校订。
细审书中各门,条分缕析,内容翔实,许多条目为后来书家所引述。如“百粤故地”、“五岭”、“ ”、“黎母山”、“端砚”、“沈水香”、“铜鼓”、“槟榔”、“桄榔”、“果下马”、“绣面”、“鼻饮”、“鸡卜”等,屈大均《广东新语》都有引述;而“ 蛮”、“方言”、“俗字”等条,李调元《粤东笔记》、《粤风》题解中,几乎是原文照录。《广东新语》关于“蛋家”和舟楫为食的记载,亦本源于此。书中还详细记载了广州人食槟榔的习惯,援引了《广州记》关于铜鼓的记载:“俚獠铸铜为鼓,唯以高大为贵,面阔丈余,不知所铸果在何时。”这么大的铜鼓,以后的记载中还很少见。这段文字,元人陶宗仪所辑《广州记》(收《说郛》)中还未见到,足可补漏。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中,只把它作为《桂林风土记》之附属,实喧宾夺主。
(六)《萍洲可谈》
作者宋·朱 ,字无惑,乌程(今浙江吴兴)人,生卒不详。其父朱服,北宋元丰(1078~1085)年间为龙图直阁,历任莱州、润州知州;绍圣(1094~1097)中出使辽国,后又为广州帅。朱 所写,多述其父所见闻,而于广州蕃坊市舶,言之尤详。
《萍洲可谈》共三卷,原本早已散佚,钱熙祚据《永乐大典》并《四库全书》录出校订。书中杂记见闻,颇多轶事。“所记土俗民风,朝章国典,皆颇足以资考证;即轶闻琐事,亦往往有裨劝戒,较他小说之侈神怪,肆诙嘲,徒供谈噱之用者,犹有取焉。”(《四库全书提要》)其中卷二所记广州蕃坊、市舶之事,对研究广州古代的风土民情尤有参考价值。
(七)《广东新语》
作者清·屈大均(1630~1696),初名绍隆,字介子、翁山,广东番禺人。清兵入广州前后,他积极参与反清斗争。失败后,在番禺雷锋寺削发为僧,法名今种。顺治以后,北走燕赵,到处浪游,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晚年居广州城南木排头,靠卖文、务农为生,同时致力于著述。他能诗能文,部分作品揭露清军暴行,颇为深刻。他的诗风明健,气势雄阔,享有“未出梅关名已香”的盛誉。他自己曾说:“余尝以《易》为诗,颠倒日月,鼓舞风雷,奔五岳而走四渎,使天下万物皆听命于吾笔端。神化其情,鬼变其状。神出于无声,鬼入于无阒,以与造化者游于不测。”(《六茔堂诗集序》)他的诗集《翁山诗》、《道援堂集》、《翁山诗略》,可谓岭南诗坛不可多得的佳作。他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为“岭南三家”,在全国享有一定的声誉,名震中原。
《广东新语》是屈大均的重要著作,全书28卷,约44万字。每卷叙述一类事物,分别为天、地、山、水、石、神、人、女、事、学、文、诗、艺、食、货、器、宫、舟、坟、禽、兽、鳞、介、虫、木、香、草、怪等。内容为广东(含广西部分地区)的天文地理,经济物产,人物风俗,无所不包。其中记录了大量的民俗事象和民间文学资料。如“事语”一卷,记述了许多风俗,更有系统记述广州岁时节令风俗的专章《广州时序》。其他如神语、诗语、文语、食语中,都保存了大量的民俗资料。“文语”中广州的方言土语,记录甚为详尽:“诗语”中关于“粤俗好歌”的记述,更为后人广泛引征;其中记广东各民族的歌唱风俗,尤为生动传神。其余各卷,亦不但记述了各类风物,还记录了不少有关这类风物的神话传说故事,对民俗学、民间文学研究尤具价值。
本书成于屈氏晚年,作者处于民族矛盾尖锐的时代,书中颇有借古讽今,指物喻志者。书中论述,尤着重于经济效果与民生关系,与一般地方志有所不同。屈氏在自序中也说:不出乎广东之内,而有以见夫广东之外;虽广东之外志,而广大精微,可以范围天下而不过。
此书之所以名为“广东新语”,作者自序曰:“吾于《广东通志》,略其旧而新是详,旧十三而新十七,故曰‘新语’。……是书则广东之外志也。”可见本书之作,在于补《广东通志》之不足;而其所补充者,又不仅“考方舆,披志乘”,且“验之以身经,征之以目睹”,故“其察物件也精以核,其谈义也博而辨”。此书现有康熙三十九年(1700)木天阁原刻本,中华书局曾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请人校勘;由于种种原因,至1984年才出版了校点本,也只是根据典籍校勘而已,未能对书中记及的广东风物作一一考察,所以错漏仍不少。
(八)《粤风》、《粤东笔记》
作者李调元(1734~ ),清代文学家、民俗学家。字羹堂,号雨村,别号童山蠢翁。四川绵州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吏部考功员外郎。历任广东学政、直隶通永道。为人刚正,有“铁员外”之称。以劾永平知府忤逆了权臣和王申,被充军伊犁;因母老得以赎回,即以著述自娱,诗文戏曲,不假修饰。著有川剧《梅降袭》、《花田错》、《木荆钗》、《凌云渡》,并写有戏曲理论著作《雨村曲话》;搜集整理民间故事、民歌,编有《新搜神记》3卷,《粤风》4卷,记述广东风土人情、山川物产的《粤东笔记》1卷,在广东民间文学、民俗学界都有一定影响。
《粤东笔记》全书共16卷,卷首有羊城八景全图,每图均有详细说明。正文各卷,均无题目,卷一所记多为风俗杂事,多采自屈大均《广东新语·事语》,又将《诗语》中的“粤歌”条、《文语》中的“土言”条、《鳞语》中的“渔具”条,分别改为“粤俗好歌”、“广东方言”、“捕鱼”,原文照搬于卷末。卷二记山岩,卷三记江河泉井石,卷四记神、人,卷五记货物,卷六记器皿,卷七记人群,卷八记禽,卷九记兽,卷十记鳞,卷十一记介,卷十二记虫,卷十三记木,卷十四记香,卷十五记草,卷十六记食物,复将《广东新语·食语》中“舟楫为食”条改为“广为水国”,压于卷末,也是全文照搬。纵观全书,材料多采自屈氏《广东新语》,章节作了较大调整,删多增少,改换条目名称,内容基本一样,含量则比《广东新语》少得多,于学术上并无多大的价值。
(九)《粤中见闻》
作者清·范端昂,字吕男,广东三水县三江乡人,出身仕宦之家,父亲范吴曾任怀集知县、韶州知州。他本人曾候选州同,仕途不畅,一生主要精力花在研经、讲学和著作上。
他活动的主要时代是康熙、乾隆两代,寿龄很高,《粤中见闻》是他晚年之作,成书不会迟于雍正八年(1730)。全书凡35卷29万字,翔实记述了广东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情况,介绍了广东人民的生活习俗,引用了大量的民间谣谚和故事传说,很有地方特色。在他笔下,珠江三角洲的沙田耕作,西江鱼花的捞捕,南海桑基鱼塘的植养,顺德陈村果树的培育,广州河南种花,西关种菜,东莞采香等,历历在目。特别是卷三“时序”一节,集中记述了广东一年的节令风俗,细微之处,亦形诸笔端。就是介绍物产时,亦不忘记及有关风俗,且写得十分生动传神。如写广东人嚼槟榔:“食时,咸者则削成瓣,干者横剪为线,包以蒌叶,少加蚌灰,入口细嚼,即甘浆洋溢,香气熏蒸,醉能使醒,醒能使醉,饱能使饥,饥能使饱。”这种写法,使它比一般的风物志更吸引人,比他前后的说粤书籍更具特色。尽管它与《广东新语》的内容有很多相同之处,资料袭用十分明显,但其详略益损,体例编次,别出心裁,对说粤的著述仍然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在它之后,还有《粤东见闻录》、《粤游小志》、《楚庭稗珠录》等,影响都不及它。该书《四库全书总目》未收,《贩书偶记》把它收在地理类中。现存有嘉庆六年五典斋刻本较为完整,1986年广东高教出版社出有校点本。
(十)《楚庭稗珠录》
作者清·檀萃,号默斋,山西高平人,乾隆进土,旅粤、黔四年,素冠草履,游于珠江花田之上;嗣后又主罗浮讲席,有山必登,有泉必酌,访求故老,对粤、黔之名山胜水,风情物产,无所不知。况兼文才拔萃,著述颇丰。《楚庭稗珠录》是其乾隆癸巳年间于广州九曜石侧写下的一部著作。
《楚庭稗珠录》共6卷,其中《黔囊》1卷、《粤囊》2卷、《粤王非》2卷、《说蛮(附粤产)》1卷,共约11万字左右。关于书名,作者在自序中作了说明:“旅黔、粤垂四年,惟粤差久。黔故楚也,而粤为楚庭大长,霸南徼,西役夜郎,则黔亦粤之所曾属;录所见闻,总曰‘楚庭’。粤故为珠海,游者多艳心焉。珠有九品,而稗珠为下,其量也以升斗计,易粟而已矣。”此乃自谦之词。
书中所写,主要是粤黔山川、名胜、古迹、掌故、轶事、传说、名贤、物产、风俗等,特别是明清粤中诗坛的情况,历历在目。《粤囊》上“越城”条载五羊石及五仙观悬禁钟之仙藤,为贾胡潜易之事,首见于此。五羊传说早见于其他记载,唯洋人窃羊石、易钟藤等,前所未见。下卷还记载了南海神庙之铜鼓,东鼓声扬,西则哑矣,乃因西鼓四角旧有的金虾蟆,“或云为番人所窃,或云为盗劫,鼓致缺落,其声遂石”,思路与上面的传说一脉相承。这些都是洋人盗宝传说在广州的早期记载。书中还记录了牡丹状元黎美周、莲花榜眼屈翁出的许多趣闻。最后《粤产》一节,虽为附录,但所记增城挂绿荔枝,花田之素馨花,南海神庙之波罗树,罗浮山之龙公竹等,都很翔实。时人把它与《荆楚岁时记》、《襄阳耆旧传》相并论,亦不为过。
原书刻本已相当罕见,较完整的一本为九曜山房版本,杨伟群校点,1980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十一)《羊城古钞》
作者清·仇池石,字竹屿,顺德勒竹人氏,乾隆至嘉庆十一年(1806)前在世。博闻广见,勤奋著述,老而不倦,但未入仕途,终身布衣。据乡人温汝能序说,其人工于诗文,但未见其传世之作。《羊城古钞》一部八卷,是其生前交与温汝能作序,未几谢世,由温检订刊刻传世,时为清嘉庆十一年。
《羊城古钞》共八卷。卷一:星野图、城池(分内城、外城);卷二:山川;卷三:祠坛、学校、坊表,附桥梁、寺观、恤政、茔墓;卷四:沿革、纪事;卷五:名宦;卷六:人物、仙释;卷七:古迹;卷八:灵异、杂事。不但是研究广州的历史、地理、人物、古迹的丰富史料,就中所记杂事,保存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民俗事象,所录异事,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民俗心理。
书中内容搜罗广博,除各府州县志、历代志书外,四书五经、天文地理志、异物志、先贤志、南征录、岭表录、道书、仙书,无所不收,约计90多种。卷首还有历朝羊城八景之记载,并有清朝广州府志所载之八景图文及星野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