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为善才是成功的秘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1:59:58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史戴芬  发布时间:2010-05-04
“好人”总会被认为是有点软弱或不敢提反对意见的人。难道做好人只会沦为别人向上爬的踏脚石,只会令自己吃亏?瑞典的史戴芬·艾因霍恩教授告诉我们:与人为善才是成功的秘诀!
人人面对道德两难
当我们遇见另一个人,也就遇见了道德。我该怎么跟这个人相处?我要怎样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我能腾出多少时间?我的行为会导致什么后果?因此,道德要处理的,也就是做人的学问。
有一天,一位好友哭着打电话给你。她跟丈夫生活得很幸福,但他很容易吃醋。她刚跟前男友吃了顿晚饭,这次见面完全不涉及男女感情,但她丈夫却发现有人看到他们一起在市内出现,因此大发雷霆。你好友求你说那天晚上你们两人是一起出去的,只是刚好碰到了她的前男友,和他谈了一会儿。你能想象为了自己的老朋友说谎吗?
这几个月来,有位同事的工作表现大不如前。你问其原委,她才透露她儿子有严重的精神病,并曾试图自杀。她要你答应不告诉任何人。过了几个星期,你见到老板,老板说打算要辞退你同事,董事会当天下午就会做决定。你反对也没用,但你相信若说出实情,他便会心软。你找不到那同事,你会违背承诺,把实情告诉老板吗?
在社会里,有一套我们应该遵守的规范和原则。不说谎是大家都认同的规范。但是根据另一个规范我们又一定要维护自己的朋友。为自己的朋友说谎,似乎是做好人的表现,但说谎到底是不是可以接受的呢?在我们的社会里,信守承诺也是一种类似的规范。承诺是不能违背的。但在另一方面,偶尔我们也会落入特殊情况里,这时必须打破规范,以成就更大的善。
道德里的做人学问
“道德”一词,可以用不同方式定义。我认为道德讲的不外乎关系——跟其他人的关系,跟我们共享生物圈的动物的关系,说到底也就是跟整个地球的关系。道德讲的就是为这些关系负起责任。所以我为道德所下的定义,就是我们与其他人和四周环境的关联方式。这个定义同时也强调一个事实,也就是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道德立场的应用其实很普遍。道德不只是攸关生死。然而,根据我的定义,我们的责任其实比这个范畴更广更远。我们同样需要为整个地球及所有生物,包括动物与植物等负上责任。我们掌握着能令这世界绽放的潜力,也有毁灭它的能力。因此,道德是我们行善能力的重要基础,为着建立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为着保持人类继续生存的能力,也为着整个地球的生存。
“道德”一词,是讲到善恶问题时经常使用的词汇。道德其中一个定义是:“我们应该遵循的外在规范、法律与规则。”根据这个定义,道德是一个框架,我们每个人在这个框架里面行动。接下来,道德可以被定义为:“处理道德选择的可行方法。”也就是说,道德所处理的,是个人面对道德问题时的想法与行动。既然我们已为这些词语下了定义,就可以使用它们说明“内在道德”或“社会道德”。这些词语经常用于谈论道德,最重要的是每个词语都讲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进化论的生物学家也许会说,人类天生具有道德思维能力,因为这样能使人类在求生斗争中占有优势。如果我们不能合作,保护自己,可能老早就绝种,或沦为其他动物的猎物了。社会学家可能会说,这是社会惯例,也就是说,我们都认同要彼此善待,因为每个人都能从中得益。所以这些规范、规矩与法律就这样代代相传,是一群一群新生孩童在社会及父母谆谆教诲下的成果。
当然,这或许是那种大家都正确的例子,而行善的能力则从好几条不同路线触及我们。这大概就像配备着两种刹车系统的汽车:如果我们不能从这里获得能力,总还有后备系统。
面对道德两难
所谓的道德两难,就是在某种情况下,可供我们选择的做法都是利害参半。无论怎样做,恐怕都是同时对也同时错。
许多国家包括英国在内,正在争论是否应该允许安乐死。安乐死指的是结束病危者的生命,像提供剂量足以致命的药物。瑞典的民意调查显示,普罗大众比医生和护士更倾向接受主动安乐死。不必深入争论细节,我们就能看出这是个道德两难的例子,因为无论是允许或禁止主动安乐死,都各有利弊。瑞典与英国国会议员认为主动安乐死弊多于利,所以依然禁止它。
但道德不只是关于安乐死,或是因救人而杀人到底对不对,也不是全球社群是否应对涉嫌种族屠杀者采取行动,道德两难比这些事情更常见。
几年前,我有个朋友在一家小公司工作。除了创办公司的老板以外,总共只有6个员工。营业主管跟老板合作几乎20年了。他们彼此非常了解,彼此的家人也经常见面。当时营业主管已经60多岁,越来越跟不上发展的步伐,尤其是信息科技方面。他出错越来越多,有时根本搞不清楚情况。老板当然非常关心这种情形,其他同事也越来越经常劝他处理此事。老板不忍心在老同事兼老朋友快退休时辞退他,最后选择聘请一位助理,他实际上接手这位营业主管许多工作。就在那时,经营气候变差,公司的营业额开始下滑。聘请一位额外员工的开支,也就是说实际上是两个人做一个人的工作,使这家公司雪上加霜,最后破产收场,所有员工都失业了。
这是面临道德两难时决策错误的好例子吗?如果老板能狠心辞退这位老朋友,也许能够挽救公司。那么六个人都能保住饭碗,而不是七个人通通失业,公司垮掉。从这么简单的数学观念来看,答案似乎很明显。但道德不见得只是简单的数学问题。老板的这个愿望到底有多实际,难以判断。如果他的做法成功了,说不定我们会赞扬这位老板对朋友的关照呢!
换个角度来说,我们也可能会认为辞退营业主管才有正面效果。也许他也讨厌这份工作,但觉得为了不让老板和公司失望,认为自己应该撑下去。他会觉得及早能离开公司是种解脱。事情发生后我们也许能说,在这个例子里最好的办法就是辞退他,以保住其他人的工作。
但这样做真能挽救公司吗?也许这家公司无论如何都会破产。那么辞退他只不过是不必要的举动,还使这位忠心的老员工情感上受到伤害。最后的答案是,做决策时没有明确的答案。这也是道德两难的典型状况。有时这是可能性的计算问题,有时这是遵循规范与规则的问题,有时又是违反规范与原则的问题,有时这代表着必须在对某些人造成负面后果,以及对某些人产生正面影响之间权衡轻重。这也可能代表着关系到他人权益时,该把自己的利益看得有多重要。
这是一个影响很大的道德两难的例子。不过道德两难的后果也可能没那么戏剧化。
前几年的一个夏天,我的小孩参加为期数周的夏令营。某天,我想抽空过去看看那里的情况,孩子们求我带些薯片、糖果和汽水给他们。我抵达时遇见了那里的负责人,他看看我的袋子,说:“你知道是不可以带糖果给小孩的吧?这是公平问题。”我回答说我明白。我稍后见到孩子时,解释自己不能把带来的东西给他们,他们失望地看着我。回到车上,我心存负疚地把带来的东西收了起来。虽然我遵守了规范与规则,但几个小时以后,我却深深地自责:他们是我的孩子,眼里流露着失望难过。最后我跑回去把汽水和薯片(负责人只说到“糖果”)不动声色地交给孩子。我知道我没有按规矩做事,这种行为是不正确的,但在我拥抱孩子时,心情却轻松得多。
规矩、规范与原则的存在是为了让人遵守,但有时我们也会发现,自己陷入了那种需要考虑其他因素的境地。我知道我违背了规则、做了错事,但在那种情况下,我还是选择这样做。这种情况并没有明确的解决办法。我选择了一个既对且错的办法,摒弃了另一个既对且错的办法。
道德两难是司空见惯的事。或是该不该停车帮忙车子抛锚的人,致使自己晚回了家;或是要不要花时间在休息室里洗杯子却耽搁了开会时间;应该在走廊上先跟同事打招呼,还是早上一到办公室就气喘吁吁地直接溜进办公室。道德构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每天都会有这种道德两难状况。我们能否处理好,一部分取决于我们对两难情况的辨识能力,一部分则取决于我们处理问题时拥有的道德工具。
(本文摘自《做好人会成功》,[瑞典]史戴芬·艾因霍恩著,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0年4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