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的1235现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4:24:12
经络的1235现象:生命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经络是什么的问题我们要赋予时代的解说词,再也不能停留于《黄帝内经》以及历代医家的文字表面了,经络一说是从哪里来的?本站认为这是古代先圣们生命修炼后对人体与疾病认识的体会。
《素问·离合真邪论》说:"真气者,经气也"。说明了经络与“气”的关系;《内经》中“百病皆生于气”、“调气之方,必别阴阳”、“调其气,使其平也”。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说明了“经络之气”与阴阳关系;《黄帝内经》中又说“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李时珍说“此气之大经隧也”,在他的《奇经八脉考》一书中说:“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其言必不谬也”,说明了经络与通道的关系;李时珍:“人身有经脉络脉,直行者曰经,旁支者曰络。”说明了经脉就直立的人而言主要是上下走向,络脉主要是左右走向。这里就有解说经络的几个关键词:气,真气,阴阳,通道,走向。
以上这些解说,都是古人对经络的形象比喻或比类,是形而上说的,当然如此比类还有很多,但始终没有从性质上说明,当然,限于当时的条件或科技的用语或语言习惯,如此解说已经是先进的了。那么,时代在发展,我们就必须赋予科学的用语与性质的界定,才能开启今人与后人,否则,一百年后我们的后代来学中医的话,将会是什么样子?要赋予科学的用语,首先要对“经络之气”有全面的了解,不是书本上的了解,而是要以自己为实验室,以修炼为手段,以体悟为思考,以内视、感触为观察,以“气”的运行来认识经络、阴阳、穴位与疾病的关系,以科学的结合赋予现代化的气息。本站的经络解说是丹道修炼的产物,是循着古人的思路去认识的,或是依托《经络自疗三步曲》的方法来认识的,不是本本上的产物。
本站认为:经络的本质是“气”,经络并无“实体”,是“气”的通道与系统,经脉与络脉的情况有所不同,经脉是少通以求畅通,络脉有的是不通,以求畅通,这里主要指神经、血管外围的通道,当然,“气”存在的空间与通道也可称为“经络”,脏与脏,脏与腑之间“气”的流变对人的健康、生命影响很大。经络的本质是“气”,神经、血管是它的表象与体用,穴位是“经络之气”途经的神经敏感点、主干和分支点以及神经、血管的闭塞点,(这里主要与神经有关)也是需要疏通的要害。疏通、调和“经络之气”,大而言之,有助于调节、增大神经、血管外围的空间,激活、调节、优化神经系统的功能,“和利肌肉”,减少对神经、血管的压迫,进而使之放松、畅通、舒展、伸张。小而言之可至细胞与细胞之间并使其优化。所以,经络也是人的生命线,是生命的能量来源与动力。十二经脉(包括任、督两脉)的基本走向是“气”的主干道,由此分流出来直至皮部的小的通道,就是“络气”的通道。经、络疏通是相辅相成的。“经络之气”的疏通也对神经与血管同时产生相辅相成的还原、伸张和畅通,研究经络重点是研究“气”的成份、属性、运行、变化与作用,特别是作为能量时的变化与转换。这必须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这里还涉及到“气”的阶段与层次,涉及到气血的摩擦、易燃物——磷以及氮的化合物,还涉及到磁、波、生物电、光子等。把这些关系结合起来研究,才是经络研究的重点,简而言之,经络之气也是阴阳之气,经络的阴阳表现为:清与浊,营与卫,上与下,左与右,前与后,热与寒,动与静、强与弱(力、压力、气压、光压)、生物电的正与负等,如在这些层面上讲,经络就与现代生命科学接轨了。当然,疏通经络即增强气血流动有利于科学发现,因此,相信《经络自疗三步曲》定对人体经络的研究有很高的导向和辅助作用。
从上述分析概括起来可以看出:“经络之气”的现象与规律与道家中“道”或自然规律有着必然的联系,与地球大气的变幻如同一辙;这也使我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道”从数字上来讲,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五”的无限循环,大循环中有小循环,也有逆循环。而对于人体自身的”道”——“经络之气”的运行、变化的规律也是按“道”的数理演变的,从“气”——“阴阳两气”——“磁,波,生物电”——“五色”(五种光色——生命能量的基本色,经络物质高级阶段的本质。《黄帝内经》中的:黑,白,黄,青(绿),红)。这些过程就是经络物质作为质量与能量时,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与变化,也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就是“经络之气”的1235现象与本质,也是“经络之气”各阶段的物质性质。本站简称为《经络的1235现象》。至于”经络之气“各阶段是如何作用于人体,并对人体生理、心理、病例怎样产生作用的?大家或许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