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古训四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3:15:43
仁者寿
仁者寿,即德者寿,养生术语。谓道德崇高者可以长寿。出《礼记·中庸》引孔子:“故大德……必得其寿。”德者寿的观点是儒家养生思想最为集中而典型的体现。这是由于儒家特别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在养生中的作用,主张突出个人养德的主动性,来达到道德自我完善的境界,并认为这是人们得以长寿的基本要素。德者寿的原因,儒家有“天佑说”、“情志说”等看法,以后者的看法较为科学。现代心身医学理论认为,人是大脑皮层统率的完善生物体。因此,心理因素对人的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道德感是人的一种社会性高级情感。自我道德感的满足,缓解了这方面的情感矛盾,减少了心理冲突,并通过大脑皮层,又给生理机制带来良性影响,从而有益于人的健康。明·吕坤《呻吟语》说:“仁者寿,生理完也。”即“仁者”在形、神诸方面都完全具备了有利于生命延续的全部积极因素。
百忍歌
百忍歌,百忍歌,人生不忍将奈何?我今与汝歌百忍,汝当拍手笑呵呵!朝也忍,暮也忍。耻也忍,辱也忍。苦也忍,痛也忍。饥也忍,寒也忍。欺也忍,怒也忍。是也忍,非也忍。方寸之间当自省。……心花散,性地稳,得到此时梦初醒。君不见如来割身痛也忍,孔子绝粮饥也忍,韩信胯下辱也忍,闵子单衣寒也忍,师德唾面羞也忍,不疑诬金欺也忍,张公九世百般忍。好也忍,歹也忍,都向心头自思忖。囫囵吞却栗棘蓬,凭时方识真根本!
自居易的“十可却”“十不治”
作者: 来源:中医药报 时间:2008-12-08
白居易(772~846)不但是伟大的诗人,同时对疾病、养生也颇有研究。他提出的著名的“十可却”,“十不治”,从饮食起居、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等方面提出了精辟的见解。 十可却:静坐观空,觉四大原从假合,一也;烦恼现前,以死譬之,二也;常将不如我者巧自宽解,三也;造物劳我以生疾遇苦,稍闲反生幸,四也;宿孽现逢,不可逃避,观喜领受,五也;家庭和睦,无交谪之言,六也;众生各有病根,常自观察克治,七也;风寒谨防;嗜欲淡薄,八也;欲食宁节毋多,起居宁适毋强,九也;觅高朋亲友,讲开怀出世之谈,十也。
十不治:纵欲耽淫不自珍重,一也;窘苦拘囚,无潇洒趣,二也;怨天尤人,广生懊恼,三也;今日忧愁明日,一年常计百年,四也;室人噪聒,耳目尽成荆棘,五也;听信师巫祷祝,广引杀戮加重孽缘,六也:寝兴不适,饮食无度,七也;讳疾忌医,使虚实寒热妄投,八也:多服汤者,荡涤脾胃,元气渐耗,九也:以死为苦,与六亲眷属常生难割难舍之想,十也。
自居易劝告人们要生活淡泊,丢弃名位,重道德修养,轻钱财妄想,做到形神兼养,才能达到健康无病。尤其是老年人在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上糊涂一些好,能使心态保持平衡,同时。适度的性生活对延年益寿也有很大帮助。自居易有旬著名的健康长寿座右铭:“枕上愁烦多发病,床上欢笑胜寻医”,就表达了这个意思。
为人“六然训”
自处超然:一人独处,要有“宁静致远”的境地,扫事境之尘氛,忘心境之芥蒂,在昼闲人寂时,听鸟语悠扬,不觉耳根清静;于夜静天高日,看一片云光舒卷,顿令眼界俱空。
处人蔼然:与人相处,平易近之,诚恳谦和,使人有亲近之感。既听正言,亦纳逆语;有圣贤者之宏量,无庸民懦夫之狭胸。我们经常接人待物,如没有“处人蔼然”的态度,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形象,而且会落个“失道寡助”、“形影相吊”之后果。
有事斩然:遇有事务,既深思熟虑,又须斩钉截铁,明白果断。人生在世,总要遇到许多亟待处理的事情,如简单从事,事情非办砸不可;如优柔寡断,没有主见,那又非误事不可。
无事澄然:无事可干时,可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闲雅心情,无尘世纷杂之忧挂牵念。如此神情自旷,意念常进入豁达性灵之妙境,可谓有贤达的胸襟。我们常有清闲之时,闲时如何?那可不能想起人家“下海”赚钱而心情浮躁,看见人家荣光而坐立不安。可静心养神,休养生息,以备忙时,亦可读书读报,充实自己,以提高自身水平。
得意淡然:老子曰:“淡兮其若海。”志得意满更应淡如海,骄傲侮慢尤不可,仍须心谦身平,不狂妄,而要心体莹然,不失人生之本,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我们作出了成绩,人们给予高度评价,此时绝不可忘乎所以,得意非凡,尾巴翘上了天,这容易给人以“易涨易退山溪水”的感觉,所以得意之时,必须“淡然”置之。
失意泰然:人生一世,往往失多得少。失意逆事之时,切忌自暴自弃、自我作贱、自我绝望,而要自若泰然。常思不如我之人,则怨尤自消。心境通明,坦坦荡荡,无得失之烦心,有自乐之恬愉,何其泰然也!人生真值,不在一得一失表面附庸上,而在其内质。失意别失态,泰然处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