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知识点梳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4:10:57


单元
知识点
课题
知识点情况
梳理人






1.重点词语积累。
2.文学常识简介。
3.能知道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在表现同一题材内容的方法,进而感悟人生、把握人生,领悟人生的价值
4.提高朗读能力,做到语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1.在山的那边
第一课时:
1.字词:
痴想、隐秘、诱惑、喧腾、一瞬间、凝成、铁青
2.作者简介
王家新 出版的诗集有《纪念》、《游动悬崖》等。
3.文章体裁:
诗歌,文学的一类,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具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可以歌咏、朗诵。
3.文章内容:
“山”和“海”两个形象是有象征意义的,这首诗抒写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
4.诗歌结构:
痴想——沮丧——诱惑——坚信
5.写作特色
(1)       语言朴实凝练。
如“诱惑”、“枯干”、“铁青”、等词语意蕴丰富。
(2)       运用多种修辞。
如设问、比喻、反复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使诗人的情感得以真实再现。
(3)       象征手法的运用
象征是用具体事物表现某种抽象概念的思想感情。
6.重点语句理解。
(1)“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幻想全部落空。
(2)“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许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3)“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理想日日夜夜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毋青玲
1
2.走一步再走一步
第一课时:
1.字词:
训诫  耸立  迂回  凝视  啜泣  纳罕 瘦骨嶙峋   心惊肉跳   头晕目眩
2.作者简介
莫顿·亨特,美国作家。
3.文章体裁:
记叙文(六个要素)
4.文章思想内容:
文章写了作者童年时的一次“脱险”经历,使我们感受到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在人生道路上会有很多困难,甚至是巨大的困难,面对困难不要害怕,而要把它分解为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容易战胜。
5.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13,冒险:爬上石架,上下不得
第二部分14-22,脱险:父亲鼓励,顺利脱险。
第三部分23,感悟:分解困难,逐步战胜
第二课时.
1、人物形象塑造:
(1)父亲:;教“我”脱险,并对“我”的一生产生了重要影响。
(2)杰利:杰利去把父亲找来,说明他富有友情。
(3)我:身体孱弱,在父亲鼓励下应对危险,克服困难。刻画方法:心理描写。
(4)其他孩子:在“我”陷入困境时,把“我”丢那儿不管,还无情嘲笑,说明他们不讲情义。
2.领悟生活哲理:
“走一步,再走一步”,预示着在人生道路上会有很多困难,甚至是巨大的困难,面对困难不要害怕,而要把它分解为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容易战胜。
3.语言特点:
全文以记叙为主,描写生动、形象,篇末议论点题。人物语言描写符合人物身份和处境。尤其是心理描写的词语精当传神,富有表现力。如:“冷汗直冒”“咚咚直跳”“头晕目眩”“全身麻木”等,突出了“我”害怕恐惧的心理。
赵盼
3.短文两篇
第一课时:
1、字词:
收敛  脆弱  颤动  断续 宽恕   零落  聒聒
2、作者简介
小思,1939年生,香港作家,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卢颿等,祖籍广东番禺。课文选自其作品散文集《承教小记》,除此,她的出版作品还有《路上谈》《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
3、文章体裁:
哲理散文。
4、文章思想内容:
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文虽短而理深厚,言有尽而意无穷。它提示着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5、 写作特点
(1)先抑后扬的手法
从写蝉的聒噪,到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刻意表现了蝉的惹人厌烦和微不足道的一面。然而当知道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本来无足轻重甚至恼人的蝉令作者惊讶起来。并生发感悟,产生了对生命的思考。
(2)前后照应的写法
结尾作者写自己被这蝉的生命意义感动着,“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又照应到文章开头的“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的“烦”字上,但已经从开头的“烦”变成现在的宽恕,形成一个首尾照应又有变化的完整结构。
(3)隐喻的表达方式:
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
第二课时.
1、字词:
卑微    一丝不苟   色泽
2、作者简介
席慕蓉,台湾作家、画家,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等。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所著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 》,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 》等。
3、文章体裁:
哲理散文。
4、文章内容及哲理:
作者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仔细、一丝不苟。
5.主题表达方式:
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5、写作特点
“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刘霞
4.紫藤萝瀑布
第一课时:
1.字词:
璞  藤萝  翩  瀑 迸溅   嚷嚷  苞         禁    琼  伫    槐  伶仃  虬    酿     笼
2.作者简介
宗璞,当代女作家,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自幼生长于清华园,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她的小说刻意求新,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她的散文情深意长,隽永如水。主要作品:中短篇小说《知音》、《弦上的梦》、《红豆》 ,散文集《丁香结》 。中篇小说《三生石》,获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1981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宗璞小说散文选》。后又抱病奋力创作反映中华民族知识分子命运的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其第一部《南渡记》已于1987年问世,获得了好评。
3、文章体裁:
借景抒情散文。
4、文章思想内容:
由紫藤萝瀑布的辉煌、藤萝的命运,感悟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时的不幸,个人的不幸,都不足畏;人生应该是豁达的,乐观的,奋发的进取的。
5、文章结构:
全文11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独句成段,既是作者内心的反应,又为全文埋了悬念伏笔。
第二部分(2—9),描绘了紫藤萝的花形、花色和花香
第三部分:(10--11)由观花而生情,由情而生志
第二课时.
1、托物言志、写景状物的写法
托物言志:就是假托一种事物,赋以某种象征意义,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写景状物:是托物言志的基础。要求学生认真地观察景物,细腻地描绘景物。
3、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
比喻: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通常的说就是把什么比作什么。
比拟:就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
如:(1) “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来,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比喻:把整片垂下来的紫藤萝花比作瀑布。)(2) “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比拟)(把花的颜色写成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花的神态,赋于了紫藤萝花的动态美。一派生机勃勃的样子。)
4、景物描写:
先写整体,后写局部。
5、通感修辞运用
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方式。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各种感觉相通。
如::“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刘霞
5.童趣
第一课时:
一、文学常识
①沈复:字三白,号梅逸,清代文学家。
②《浮生六记》:系沈复在嘉庆年间所写的一部回忆录。共六卷,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全书真实的 记录了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
三、.重点词句
1、理解词义
私  素  徐  鞭  以…为  项   兴   果   林
方  驱  或
2、通假字:强通僵,僵硬
3、音同字不同
唳—砾   鹤—壑   项—向
4、义同字不同
察—视—观—见    唳—鸣   素—白
5、一词多义
观  ①昂首观之(看)②作青云白鹤观(景象、景观)
察  ①明察秋毫(看到、看清)②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神  ①定神细视(精神、注意力)②神游其中(感受、想象)
时  ①余忆童稚时(时候)②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以  ①徐喷以烟(用)②以丛草为林(把)
为  ①项为之强(因为)②以丛草为林(当作)③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之  ①昂首观之(代夏蚊)②使之冲烟而飞鸣(代蚊子)③观之,兴正浓(代二虫)④驱之别院(代虾蟆)⑤故时有物外之趣(的)⑥项为之强(代指“昂首观之”)
其  ①必细察其纹理(代藐小之物)②蹲其身(代自己)
6、成语
明察秋毫  庞然大物  怡然自得  夏蚊成雷
7、意义相对相反的字词
藐小之物—庞然大物    凹—凸
8、省略句
“鞭数十”应为“鞭之数十”
“使与台齐”应为“余使目与台齐”
9、重点句子含义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蹲其身,使与台齐。
③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见二虫斗草间。
⑤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第二课时:
一、文章内容
本文主旨是写儿时的“物外之趣”。作者生动的描述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的趣事,表现幼年的审美情趣。
二、品味作者写作和语言风格
1.仔细观察
2.联想、想象丰富
3.充满童心童稚
田志娟
第二单元
1.初步了解各种文体,如诗歌,寓言、散文等的基本常识。
2.了解重要作家、作品。
3.能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正确断句,读出感情,培养朗读能力。
4.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5.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入思考,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含义。
6.理解关键词语的意义及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6.理想
第一课时:
1.字词:
蜕、倔强、洗濯、玷污、诅咒、怨恨、碌碌终生、绝处逢生
2.作者简介
流沙河,1931年生,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诗集《流沙河诗集》《故园别》、《游踪》等。
3.体裁:哲理诗。
4.主题思想:
作者用种种意象,阐述了理想之于人生的重大意义。理想使人积极乐观;理想使人斗志顽强;理想使人永远年青;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5. 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
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
6、重点语句的含义
“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对 “获得”与“牺牲” 的理解。
邵伟峰
7.短文两篇
第一课时
一、生字
堕落,点缀,苦熬,贪婪,姊妹,冉冉,雏形。
二、作家简介: 张晓风,台湾著名女作家。
三、文章的思想内容
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书写了奉献者的胸襟,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四、象征的写作手法
文中的行道树象征着无私奉献的人。
五、重点语句理解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这是文章的中心句,写得非常含蓄。为神圣的事业而承受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他们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第二课时
一、生字词的积累
玲珑剔透、具体而微、不可磨灭、回味无穷  多姿多彩
二、文章内容
文章通过写两个事例书写人生的一种体验。第一次的感觉很奇妙,新鲜而刺激,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就愈多姿多彩。
三、写作方法
1.详略恰当安排。
2.由生活经历感悟到人生哲理。
四、重点语句理解
“第一次真好”
“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
五、品味语言风格
清新含蓄,富有韵味
邵伟峰
8.人生寓言
第一课时
1.字词:
皎洁  慷慨  金窖  厄运  心旷神怡  撤销 行乞
慧心:聪慧的心思。
风韵:风度、韵致,形容仪态优美。后多用以指妇女的美好姿态
慷慨:情绪激昂;性格豪爽;大方,不吝啬。
厄运:艰难困苦的遭遇。
心旷神怡:心境开阔,精神愉悦。
得失之患:生怕得不到,得到后又怕失去。
天灾人祸:自然的灾害和人为的祸患。
2.作者简介:
周国平,1945年7月生于上海。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主要著作有《苏联当代哲学》(合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人与永恒》、《尼采与形而上学》、《忧伤的情欲》等。
3. 体裁: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素材多起源于民间传说。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4. 寓言寓意的理解
1)《白兔和月亮》白兔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明白了,拥有月亮并不能给自己增加幸福,反而徒增苦恼,那就不如没有。
2)《落难的王子》教人不要畏惧厄运,王子那样脆弱的人都挺过来了,谁又不能呢,厄运可以使人坚强。
5.文章写法
《白兔和月亮》:曲折起伏,前后对比中表现出寓意。
《落难的王子》:首先在编写上采用极端例子的写法表达厄运让人坚强的道理。其次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给人真实可信之感。第三,反复的手法,意蕴深远。
6.语言特色
精美,生动。
鲍小伟
9.我的信念
1.字词:
1)问心无愧(kuì)  渲染(xuàn)  闲暇(xiá)  奢望(shē)  呵责(hē) 蹂躏(róu  lìn)
猝然(cù)眺望(tiào)
2)解释词语:
问心无愧:问心:问问自己。扪心自问,毫无愧色。 致力:尽力;竭力。 专心致志:致:尽,极;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盛名:很大的名声。 蹂躏:1. 踩踏;践踏辗压。  2. 侵扰;侵略。  3. 欺凌;糟蹋。
呵责:呵斥。 逆来顺受:指对恶劣的环境或无礼的待遇采取顺从和忍受的态度。
2.作者简介
居里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
3.本文内容:
本文内容的把握需要经过一番梳理,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一)科学工作者的宗旨是探讨真理,而不是“谋求物质上的利益”。
(二)科学工作需要自由,需要宁静,需要时间。
(1)科学研究需要自由。
(2)科学研究需要安静。
(3)科学研究需要时间。
(三)科学研究需要献身精神。
(1)目标要始终如一。
(2)要有信心。
(3)要坚忍不拔。
(4)要勤奋努力。
4.重点语句理解
“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
明确:因为只有有了小孩子般的沉迷和好奇,才能对科学产生兴趣,才能沉醉于当中,有探求的欲望,才有可能产生新的科研成果。
5.人物形象理解
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坚强的信心,顽强的意志,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淡泊名利,甘于宁静和简单,不为世俗所诱惑的品格,科学研究的极度兴趣和极大热情,构成了居里夫人的人格美。
鲍小伟
10.《论文》十则
第一课时:
1.文学常识:
①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创始人,封建社会中被尊称为“圣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删修〈春秋〉,注释〈周易〉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②〈〈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我国现存最早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的必读之书。
2.重点字词:
读音:愠、省、罔、殆、传、恕
通假字:“乐”通“悦”,愉快。
“女”通“汝”,你。   “知”通“智”,智慧。
古今异义:
传 古义:老师传授的知识
今义:传授
三 古义:非确切数“几个”
今义:确数“三”
一词多义
而: 顺接连词,可译为“并且”。如:“学而时习之”
转折连词,可译为“却”。如:“学而不思则罔”知 了解,如:“人不知而不愠”
知: 知道,如:“温故而知新”
明白,如:“知之为知之”
智慧,如:通“智”“是智也”
3.涉及的成语: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任重道远:比喻担负的责任很艰巨。
死而后已:到死才停止。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于别人。
4.重点句子含义: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4)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任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使命,路程有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6)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第二课时
5.文章内容:
第一则讲了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则讲人的品德修养
第三则讲学习方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第四则讲学习方法,阐明“学”与“思”的辨证关系,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必要性。
第五则讲学习态度,强调不要不懂装懂。
第六则讲学习态度,不仅要学习别人长处,也要借鉴别人短处反省自己。
第七则讲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第八则讲个人修养,既要胸怀宽广,又要意志坚定。
第九则讲人的品质要如松柏坚强不屈。
第十则讲个人的处世之道。
6.文章主题:
本文言简意深,富有哲理,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具有借鉴意义。
刘丽霞
第三单元
1.积累常用词语。
2.了解重要作家作品。
3.领悟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探究体味作品的内涵意蕴。
4. 品味诗文的优美意境和深邃哲理。积累名句名段,培养语文素养。
5.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11.春
第一课时:
1.字词:
朗润,酝酿,卖弄,婉转,烘托,赶趟儿,欣欣然,舒活,花枝招展,抖擞精神,黄晕,嘹亮
2.作者简介
朱自清 字佩弦 江苏人 我国著名诗人 学者 民主战士 散文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等
3.文章体裁:
抒情散文。
4.文章思想内容:
文章描绘了生机勃发,花木争荣的春天图画。赞美抒唱了春天的朝气与活力,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奋然前行。
4.文章结构:
全文10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写盼春
第二部分2-7,写绘春
2段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
3-7分写了春草图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称为“春之五图”
第三部分8-10,写赞春
第二课时.
1.文章结构
严谨精美。先总写春天,然后从几个方面细细描绘,最后又总写,收束全文 ,画龙点睛。
2.修辞手法的运用
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
3.写景特点:
(1)描写细腻,生动传神。如对“春风”的描写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4 语言特点
精美、生动、准确、朴实,隽永,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如动词的运用、句式的多变、口语的穿插等等.
王乐
12.济南的冬天
第一课时:
1.字词: 镶  响晴  温晴  安适  肌肤  秀气  绿萍  水藻  贮蓄  澄清  空灵  水墨画  蓝汪汪
2.作者简介: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作品收在《老舍文集》里。
3.文章体裁:写景散文
4.文章思想内容:文章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济南的冬天气候温和、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知情。
5.文章结构:
全文共5段,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特征:“温情”色彩。
第二部分(2-5段):写济南的城、山、水,无不涂上“温情”色彩。
第三部分(最后一句):小结,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第二课时.
1.文章线索:顺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情”的这一主线,作者具体描述了冬天的山景和水色。
2.写景(方法)艺术:
(1)紧紧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来写,使全文基调一致,色彩和谐。
(2)景物的层次,安排得当,使眼前景物纷至沓来,而又井然有序。
(3)取景远近大细各得其宜,使景物或则尺幅百里,或则纤毫华观。
3.写作特色: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语言朴实,清新上口。
(3)布局谋篇,层次井然。
4、语言特点:语言朴实,清新上口。
作者写济南是个宝地,是阳光下晒着的小城,写雪后的山,写独特的水,娓娓道来,不矫饰。
如:(1).写第五段的“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储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这段话,把济南冬天水温适宜,绿萍、水藻之类的水生植物长势良好的情况生动真切地描绘出来,语言是那么清新朴实,就好象拉家常似的,读起来朗朗上口,丝毫没有故作高深之态。
(2).作者在词语的选用上非常讲究,值得我们仔细品位。如.第3段描写小雪后的山色,树尖的“顶”,山尖的“镶”山腰的“露”,都各得其所。
(3).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口语,如“准保暖和”“着落”“干 ”“蓝汪汪”等之,都是家常用语,富有生活气息。
邵月梅
1
13.夏感
一课时:
1.作者简介:
梁衡,1946年生,长期从事欣慰写作和新闻出版管理工作,创作了大量新闻作品和文学作品。
2.重点字词:
磅礴,澹澹,春华秋实,春花秋月,芊芊,黛色,贮满,
3.文章结构:
第1段,    概述夏季总体特点。
第2-4段,描述夏季的自然风光和夏季里农民劳作的景象。
第5段,表达作者对夏天的热爱和赞美。
中间三段分别写了,夏天的自然景象,夏天的色彩,夏天紧张的旋律
4.语言特色:
(1)描写细致生动,富有韵致。
如“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有动作,有形象,还有节奏感。
(2)语句具有对称性,旋律感,显得雅致。如“春日融融,秋波澹癚”
(3)刚性气质
如“磅礴”“滚动”“升腾”
5.修辞手法的运用
比喻:如“好像路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具有视觉效果,突出了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
拟人:“清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想像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6.有关夏天的诗词: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王乐
14.秋天
一课时:
1.字词: 丁丁  幽谷  肥硕  栖息  归泊  寥阔  枯涸  清冽  梦寐
2.作者简介:何其芳(1912-1977),四川万县人。现代诗人,评论家。著作有《汉同集》《画梦》《生活是多么广阔》。
3.文章体裁:诗歌
4.文章思想内容:文章通过一个个鲜明的画面,构成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无比喜爱之情。
5.文章结构:全文共15行,分三节
第一节:(1-5行):描绘农家丰收图。
第二节:(6-10行):描绘霜晨归鱼图。
第三节:(11-15行):描绘少女思恋图。
.文章线索:秋天
3.写作特色:
(1)运用富有特色的词语,描绘秋天的特征。如:“丁丁”写出了山谷伐木之声悠远地飘来;“栖息”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秋天)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
(2)运用富于音乐性的语言,营造意境。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绘出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三句互为呼应,均运用拟人手法,表现诗人笔下秋天的宁静、悠远的特点。
邵月梅
15.古代诗歌四首
第一课时:
1.作者作品简介
曹操,字孟德,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人。曹操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政治家军事家。
王湾是洛阳人,唐代诗人。
《观沧海》:乐府诗。
《次北固山下》:五言律诗
2.诵读
重点词语音形:竭  澹  竦峙  萧瑟
诗歌节奏:四言诗一般读成二二节拍。
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一二或二二一
如: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分析诗歌内容
重点词语释义:澹澹   竦峙  萧瑟    若   其   幸   次   客路
曹操的《观沧海》
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
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诗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诗句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的诗句: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4.作者思想感情
《观沧海》这是一首以写景为主题的名作,通过对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次北固山下》:描写了诗人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
5.写作方法
《观沧海》:虚实结合的手法
《次北固山下》颔联颈联的对仗手法
第二课时:
1.作者作品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
马致远(1250?-1323?),字千里,号东篱,元大都(今北京)人。
《钱塘湖春行》七言律诗
《天净沙 秋思》元曲
2.诵读
重点词语音形:没  枯藤  昏鸦  天涯
诗歌节奏:七言诗句的节拍一般有: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
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天净沙 秋思》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3.分析诗歌内容
重点词语释义:初  处  乱花  欲  迷  没  行不足  断肠
《钱塘湖春行》七言律诗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近景,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亭时所看到的天光水色。“初平”写春水漾满湖堤。“云脚低”写远望白云朵朵,似与湖水相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近景,写高处,写莺、燕的动态。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它们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初春生机勃然的感觉。“诗眼”在“早”“新”两个字上:“几处”而不是“处处”,“争暖树”是说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云歌唱,可见是“早莺”。“谁家”而不是“家家”,“啄春泥”则是刚刚开始筑巢,可见是“新燕”。这都是早春特有的景象。诗人以很轻的疑问语气叙述这些景象,不是实问,也不是存疑,而是对早春景色情动于衷的喜悦。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也是近景,写地上的花草,写人们骑马游的陶醉感。走马看花,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好像花儿也在与诗人游戏。春草虽茂,但却不高,也才刚刚没过马蹄。这是作者对景物入情入微地观察,将游春人也融入春色来写了。这两句透出诗人游春的舒感。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这两句略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诗人在这儿完全陶醉了,留连忘返了。这两句写诗人游春非常尽兴。
《天净沙 秋思》元曲
描写景物的氛围是萧条、冷落、凄凉的诗句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表明游子飘泊在外思乡心情(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用富有特征的9个景物描绘了一幅秋原黄昏行施图,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4.作者思想感情
《钱塘湖春行》这首诗虽是写景,但景中有情,对尽兴游春的喜悦感情表达得淋漓酣畅。
《天净沙 秋思》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羁旅之思
5.写作方法
《钱塘湖春行》颔联颈联的对仗手法
《天净沙 秋思》写景  抒情
焦瑞霞
第四单元
1.重点词语积累。
2.文学常识积累。
3. 丰富科学知识,提高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
4.能快速默读课文,并抓住主要线索。
5.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6.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把握作者的情感.
16.化石吟
第一课时:
1.字词:
奇幻 骸骨 乌有 潜行 裹藏 葱茏 幽雅 造物主
海枯石烂 日转星移
2..文章体裁:科学诗
3.文章思想内容:
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地球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伟大。
4.文章结构:
全诗7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通过发问,引发联想。
第二部分3-6,具体抒写,无限遐思。
第三部分7,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第二课时.
1.理解题解:
“吟”,古诗的一种,这里是赞颂之意。
2.诗歌写作特点
(1)作者把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用第二人称,显得亲切。
(2)拟人手法。
(3)语言优美,意境奇丽,音乐性强。
3.重点语句理解:
“平凡的真理”:生物进化的科学观点,上帝创造万物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
王淑芳
17.看云识天气
第一课时:
1.字词:
峰峦 一霎间  点缀  绫纱  弥漫  月晕  崩塌匀称    预兆  轻盈
2.文章体裁:科普说明文
(1)说明方法:摹状貌,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列图表等。
(2)说明顺序 :逻辑、时间、空间顺序
(3)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 生动
4.文章思想内容:(说明对象)
这是一篇介绍识别天气的说明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勾画出千姿百态的云,使读者从中得出许多识别阴晴雨雪的天气知识。本文是从云的形态和云的光彩两方面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
5.理清文章脉络结构:(把握中心句)
总——分——总
第一部分1,说明云是天气的“招牌”,人们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2-6,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天上的光彩现象跟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 7,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第二课时:
1.说明的方法:分类别、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等。
2.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3.文章语言特点:
(1)严谨、准确。
(2)生动、形象。
4.写作特点:
(1 ) 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2)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说明。
(3)语言生动,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方法。
张建茹
18.绿色蝈蝈
一课时:
1.字词:
喧嚣 劫掠 静谧 酷爱 吮取 气氛 喑哑 狩猎 篡夺 篝火 莴苣 螽斯
2.作者简介
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著有《昆虫记》。
3.文章体裁:
文艺性小品文。
4.说明对象:
蝈蝈。文章主要介绍蝈蝈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
蝈蝈的外表特征:
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
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蝈蝈的习性:叫声、食性,重点写食性。
5.写作特色:
(1)文艺笔调。对昆虫既有形象的描写,又包含了作者的情感。
(2)生动传神的语言。词语的恰当运用。
(3)拟人手法的运用。作者赋予了蝈蝈以人的性情,使文章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
(4)通过比较写蝈蝈。作比较的方法,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又说明作者的细致观察。
王淑芳
19.月亮上的足迹
一课时:
1.字词:
海域  畅谈  里程碑   昂首挺立
遥遥在望    轨道   故障
2.文章体裁:科普小品
3.文章思想内容:
这篇文章真实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指出登月活动的重大意义。
4.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2 指出此次登月活动是宇航事业的里程碑,引出下文,引出阅读兴趣。
第二部分:3---15 具体记叙登月经过。
第三部分;16----18 总结登月的重大意义。
6.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为科学勇于探索的冒险精神的赞叹。
8文章写作特点:
(1)文章叙述清楚明白,生动形象:时间线索;渲染的手法;
(2)生动的语言特点:恰当的叙述;列数字的方法;叙议结合的手法。
9.重点句子理解。
“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这一步是人类外空探索的里程碑。
张建茹
20.山市
第一课时:
1.文学常识:
(1)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本文选自《聊斋志异》,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记述。异:奇异的故事。
(2)识记字词:青冥,禅院,窗扉,连亘,睥睨,飞甍,高垣。
(3)理解词义:
相顾: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往来屑屑:形容来往匆匆。
历历在目: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不一状:形状不一。
逾时,无何,未几,意思相同:不久,不一会儿。
倏忽与忽意思相同:突然。
(4)通假字:
一切乌有:乌同无,没有。
裁如星点: 裁同才。
2.重点句子含义:
(1)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其中有的像楼,有的像厅堂,有的像街巷,都清晰的出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
(2)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过了一会儿风停了,天气变得晴朗了,什么都没有了。只有一座高楼,直接插向云霄与天河。
(3)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而楼上的人来往匆匆,有的人站着,有的人靠着栏杆,形状不一。
第二课时:
1.文章写作顺序
以时间为线索描写山市变化的,标志性词语有:忽,无何,未几,既而,逾时,倏忽,遂。
2.文章结构
本文讲述了山市从出现到消失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
(2)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
(3)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
结尾写鬼市,是本文的补笔,既照应开头,又说明奂山确实会看到奇异现象。
3.写作特点
丰富的想象。
3武凤梅
第五单元
1.重点词语积累。
2.文学常识积累。
3、感悟亲情。体会亲情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4、积累多样化的语言。
5、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6、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的方法。
21.风筝
第一课时: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字豫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代表作品:散文集《朝花夕拾》,诗集《野草》,小说集《呐喊》等。
2.文章体裁:
散文诗:它是一种抒情文体。具有散文的形式,包含诗歌的情感。
3.掌握词语:
(1)生字
丫杈chà    憔悴qiáocuì    模样mú    嫌恶xián wù    可鄙bǐ    什物shí     惊惶huáng    瑟缩sè    惩罚chéng    虐杀nüè    宽恕shù    苦心孤诣yì  堕duò  蜈蚣wúgōng    伶仃língdīng
4.作品结构
以“风筝”为线索组织材料。
第一部分:1—2段,比较北京和故乡放风筝的时令,引出回忆。
第二部分:3—4段,回忆小时候弄坏弟弟风筝的事情。
第三部分:5—11段,人到中年,再提此事,心中充满愧疚。
第四部分:12段,回到眼前放风筝情景,心中充满哀痛。
5.文章写作顺序
顺序、插叙
第二课时
1.作品的主题(作者情感)
(1)对一件小事、往事,知错必改,体现作者的反省精神。
(2)从小兄弟深受“虐杀”却毫无怨言,深刻揭露了封建思想和伦理道德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和毒害。
(3)从文中“我”严于自责,恳求小兄弟宽恕自己的过失和小兄弟幼稚纯真,全然忘却兄长的错误,深刻表现了真挚深沉的手足亲情。
2.重点语句理解赏析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3.景物描写
对比描写,衬托了作者心情,引出下文。
4.人物描写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王春玲
22.羚羊木雕
第一课时:
1.作者简介
张之路,著名的儿童作家。
2、字词:
犄角(jī) 怦怦(pēng) 树杈(chà)寒颤(zhàn)发愣(lèng )脸颊(jiá)
攥着(zuàn)  逮着玩(dǎi)
3.文章体裁:
小说
4.文章思想内容:
借羚羊木雕来讲述一个关于家庭矛盾的故事。表现人与人之间的观念上的冲突。
5.文章线索
以羚羊木雕为线索组织材料。先写妈妈追查、逼问,再回顾“我”和万方的真挚友情,接着写奶奶的批评,最后得到了万方的谅解。
6.文章写作顺序
顺序写作,插叙让场面更为集中。
7.写作人称
第一人称写法。
第二课时.
1.人物形象
①人物性格特征:爸爸妈妈重财轻义;女儿重义轻财;奶奶深明大义。
②塑造人物方法: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2.景物描写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对人物塑造起到衬托作用。
3.作品的主题
父母要珍视友谊,儿女学会与父母沟通。学生要深入思考亲情与人生。
宋伟丽
23.散步
第一课时:
1.字词:
分歧  信服  霎时  委屈  嫩芽  拆散  水波粼粼  各得其所
2.文章体裁:
记叙文。
3.文章主题:
本文记叙了祖孙三代人再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相敬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一家三代人的温和,谦让,体贴的浓浓的亲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4.文章结构:
全文38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  总起
第二部分2-8 重点写散步的过程。
5.写作特点
以小见大,以“散步”这样的小事来写亲情和责任、使命,耐人寻味。
6.人物形象:
①塑造人物方法:
A选择典型事例  B动作描写
C心理描写      D语言描写
②景物描写
有些衬托了散步中一家人的快乐心情、和睦关系,有些则可以引起读者对生命的联想。
7.语言特点:
句势精美,词格丰富,描写细腻,感情丰富,意蕴深刻。
8.重点语句赏析理解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作为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众人,对生命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采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抒发此中感受。
陈艳萍
24.散文诗两首
第一课时:
1.文学常识:
泰戈尔,印度文学家,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家,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长篇小说《小沙子》《沉船》
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诗人、作家,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
2.体裁
散文诗
3.重点字词:
嗅  叠  匿笑  花瓣  沐浴  祷告  妄弃  惊讶  倘若  无端  至爱
4.作品主题
《金色花》让我们感受到了家庭之爱,母子情深。
《纸船》抒发了诗人思念母亲的深情。
5.写作特点
1.《金色花》:丰富的想象。泰戈尔把儿童想象成一朵金色花,让妈妈嗅到花香,看书不伤眼睛,从而表达对母亲的爱。
2.《纸船》:以纸船为题,托物寄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表达对母亲的思念。
6.语言特色
1.《金色花》语言活泼,生动。
2.《纸船》文笔清丽,明白晓畅而又情韵悠长。
陈艳萍
25.《世说新语》两则
第一课时:
《咏雪》
1.文学常识:《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编撰者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志”是记的意思。跟“志怪小说”之着重记述神怪异闻不同,“志人小说”主要是记述人物言行事迹。
2.作者简介
刘义庆(403-444),南北朝时宋朝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武帝刘裕的弟弟长沙景王道怜的第二子,因义庆叔父临川王道规无子,故定义庆为嗣子,袭封临川王。他著书甚多,《世说新语》最为流行。这本书可能是他和他手下的文人集体编写的。
3.字词:
生字:
谢太傅(fù)  柳絮(xù)  雪骤(zhòu)  无奕女(yì)
多音字:
似①sì   差 ①chā
②shì    ②chà
③cī
④chāi
词语的含义:
内集:内,这里指家庭内部。集,指聚会。
骤:急
纷纷:形容雪花纷飞的样子。
差:差不多。
拟:相比。
4.重点句子含义:
白雪纷纷何所似?  白雪纷纷像什么?撒盐空中差可拟。和空中撒盐差不多
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说像柳絮乘风飞舞
5.文章的结构。
第一层(从开头到"……讲论文义"):点明人物和事件发生的环境。
第二层(从"俄而……”到"公大笑乐"):通过一次应答,体现了少年谢道韫的聪颖。
第三层(从"即公……”到结尾):点明谢道韫的身份。
6.比喻修辞
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各有千秋。
7.塑造人物
“欣然”“公大笑乐”写出了人物的神态,体现了家庭氛围融洽、欢快和轻松。这样的氛围能够让人心情愉快,这样的活动能够启发人的思维,更好地促进人的成长。
第二课时:学习《陈太丘与友期》
1.       字词
字音:
尊君在不(fǒu) 非人哉(zāi)
多音字:
舍 shě
shè
2.重点词语翻译:
期:约定。
去:离开。
委:丢下,舍弃。
引:拉
顾:回头看。
古今异义的字:
(1)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为约定,动词 ; 今义日期,名词。
(2)太丘舍去:古义为离去;今义为前往。
(3)下车引之:古义为拉;今义为引用等。
(4)元方入门不顾:古义为回头;今义为照顾或顾客
称谓常识:
“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就像现在的“您”,“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是一个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3.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层:(从开头到"去后乃至"。):写陈太丘的朋友失约。
第二层:(剩余部分):元方以礼责客,体现了少年元方的机智。
4.人物形象性格
①人物性格的多样性
陈太丘:友人与 “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精神。
元方:聪敏、机智
②塑造人物方法
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张红霞
第六单元
1.练习默读和朗读.要求做到使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
2.了解联想和想象的基本常识,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联想、想象的能力,引导学生憎恶假恶丑,向往真善美。
3.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把握作者作品的情感。
4. 学习改写和扩写,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5.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理解课文.
26.皇帝的新装
第一课时:
1.字词:
炫耀  赏赐 爵士  御聘  陛下     妥当   赐给    称职     滑稽  头衔
勋章  骇人听闻  随声附和 不可救药
2.作者简介
安徒生,19世纪丹麦著名童话作家 。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他一生创作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等大量的优秀童话作品。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
3.文章体裁:
童话,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往往采用拟人的修辞,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以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3.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讲述了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上当受骗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以皇帝为代表的统治阶级的虚伪、愚昧和自欺欺人的丑行,同时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4.文章结构:
全文36个自然段,按事情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划分层次如下:
引子(1)交代皇帝喜欢穿新装的怪癖。
开端(2-3)骗子投皇帝所好,轻而易举的骗过了皇帝,开始做新装。
发展(4-22)做新装,皇帝派人去看新装。
高潮、结局(23-36)皇帝穿上新装参加游行大典,在光天化日之下当场出丑。
全文以骗开始,又以骗结束,以新装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是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到这件衣服”作为贯穿故事始终的主线,展开情节、安排材料、刻画人物。
第二课时.
1.文章线索:
“皇帝的新装”在情节结构上起到了线索作用,而贯穿这个离奇而又生动故事始终的主线则是“新装”的奇怪特性。作者展开情节、安排材料、刻画人物都是围绕这条主线来进行的。
2.人物形象:
①人物性格特征:
皇帝---骄奢淫逸、昏庸虚荣、愚蠢无能、自欺欺人
大臣---自私虚伪、自欺欺人
②塑造人物方法:
夸张和想象:为了写出皇帝酷爱新装,竟然到了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的地步;为了穿漂亮衣服,不惜花掉所有的钱,甚至从来不关心他的军队。突出了这个不称职的皇帝的骄奢淫逸和爱好虚荣的性格特点。
心理描写:如“我倒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皇帝心里想。不过,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他相信自己是无须害怕的,但仍然觉得先派一个人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形比较妥当。”精彩,一波三折,把皇帝不自信又心虚,愚蠢又狡猾的特点准确百殴打了出来。
3.写作特点:
夸张和想象运用。无论是人物性格的刻画,还是整个情节的安排,都成功的运用了夸张和想象,绘出了一幅骗者行骗、被骗者自欺欺人甘心被骗的群丑图。
江海燕
1
27.郭沫若诗两首
第一课时:
1.字词:
缥缈   定然   珍奇   闲游   陈列   笼罩
宽广
2.作者简介
郭沫若,四川乐山人,原名郭开贞.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代表作有<<屈原>>,<<女神>>等。
3.文章背景
1921年和1922年,作者三次从日本回国.这时,五四运动高潮已过,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混战时期,面对社会的黑暗现实,他感到极大的愤怒,但他并没有悲观失望,依然不倦的探索和追求,1921年写下了<<天上的街市>>。
4.文章思想内容:
这首诗借丰富奇特的想象,描绘了神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
5.文章结构:
全诗共四节
第一节,描绘出一幅米人的街景。
第二节,写想象中的街市。
第三,第四节写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
6.诗歌朗读:
分清节奏,念准重音,读出感情。
7.联想和想象的运用
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就是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作品把街灯和明星联系起来,并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并通过联想构想出仙境,引发读者遐想,感受作者追求理想的美好情怀。
第二课时.
1.<<静夜>>的主旨
这首小诗,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时期,作者通过对月光,松树,疏星,天河,白云等景物的描写,描绘了一幅极其宁静美好的月夜晚景图,表达了对时代的失望情绪,也隐隐流露出对祖国,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文章结构
本诗共两节,第一节写人间的月色和晚景。
第二节写天上鲛人的故事。
3.联想和想象的运用
与《天上的街市》相似,都是以写景作为基础的,描述了一个静谧的夜景;以“鲛人流珠”引发了人无穷的想象,使得司空见惯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4.虚实结合的写法
第一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是写实;第二节是想象,无论写实还是想象,都突出了夜晚静谧的特点。
5.诗歌语言特点
节奏感
情感美
宋启平
1
28.女娲补天
一课时:
1.文学常识
(1)作者:袁珂,四川新繁人,神话学家。论著《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汉民族古代神话的专著。
(2)本文体裁:神话。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和想象的故事。其最重要的特点是充满想象。
2.字词
澄澈 绵延  神通广大  莽莽蓁蓁
3.本文内容
课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对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做出的极富有想象力的解释。
4.文章写作特点
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如女娲造出人之后欢欣鼓舞的场面以及对女娲人性化的描写都体现出了这一点。
5.人物形象
特点:
女娲虽然是一个想象中的人,但作者却赋予了她人的心理、情感、特点。①她是一个神通广大的神;②她是一个活泼、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孩子;③她是一个慈爱、勤劳的母亲;④她是一个普通的人,有孤独感、会生气等。
塑造方法:
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29.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第一课时:
1.字词:
嬉戏  潺潺  哞哞  咩咩  痒酥酥  霹雳  踉踉跄跄 泥泞 孪生
2.文章体裁:童话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往往采用拟人的修辞,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以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3.课文思路
要抓住表现盲孩子心情变化的关键语句
“他的日子过得很寂寞”——“盲孩子似乎感受到了光明,看到了色彩,他很快乐”——“啊!我看见它了,萤火虫……他从来没这样快乐过。”——“盲孩子望着他的影子惊喜地叫起来:“啊!我的影子,是你吗?我好像看见你了!真的,我看见你了!”——“他看见了周围的一切!”
4.童话主旨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如:
(1)文章从“影子”、“萤火虫”对盲孩子的关爱、帮助中,概括出大家都应该来关爱弱者,只有“爱”才能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这个主题。
(2)“影子”最后也获得了生命,从中概括出给别人幸福,自己也能获得幸福的主题。
同学们还可以各抒己见,只要合理就可以
5.文章写作特点
⑴美的意境。盲孩子热爱生活,渴望光明,情调轻松欢快,情境多姿多彩。
⑵美的语言。按句排列,短小、活泼、跳跃,像小溪流水,自然流畅,叮咚有声,适合表现童话内容,适合孩子们的阅读心理。大量运用叠词,如“静静”“轻轻”“潺潺”“沉沉”“阵阵”等等,这些词语不仅描写情态逼真,而且语气舒缓,琅琅上口。
宋启平
1
30.寓言四则
第一课时:
1重点字读音
赫  庇护 较量 遽  髀  跛
多音字   将 塞 量
2.词语积累
庇护  爱慕虚荣  较量  凯歌  智子疑邻  不筑  暮而果大亡其财  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  何遽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死者十九
3.作者简介
⑴伊索
伊索(约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寓言作家。
⑵韩非(约前280~233),战国末期韩国人,著名思想家。他著有《韩非子》一书,共20卷,55篇。
4.关于寓言
⑴寓言: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 篇幅一般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有的是人,更多的是人格化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其他的东西和现象。主题大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讽今、借小喻大等寓意深刻的道理于故事中,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在创作中常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⑵《伊索寓言》:是一本古希腊寓言集。伊索是公元前六世纪希腊的一个奴隶,善讲寓言故事,后人搜集了古希腊流传的寓言,几经加工、编辑成书,统归在伊索的名下,称《伊索寓言》。
5.寓言寓意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讽刺了那些妄自尊大,爱慕虚荣的人。
《蚊子和狮子》讽刺了那些取得成绩便得意忘形的人,由于忽视自己的短处,势必要被小人物打败。
《智子疑邻》说明听意见只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的,对人不能持偏见。
《塞翁失马》比喻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好事
6.人物形象
赫尔墨斯:盲目自大
塑造方法: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蚊子: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塞翁:语言描写
7.写作特点
古希腊寓言:先叙事,后点明寓意,用讽刺、对照和对话表现主题,构思巧妙。篇幅短,却情节曲折,跌宕有致。
中国古代神话:用文言写成,只有故事情节,没有揭示寓意,寓意蕴含在情节之中,主要以对话展开情节。
范晓霞